Year: 2015

21 Nov 2015

美国9条徒步者的终极梦想线路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光棍节发布了《美国本土最适合情侣徒步露营的16条线路》之后,虽然大家好评如潮,我心里却不是滋味。一个原因是“适合情侣徒步”往往意味着“一个户外高手带一个户外菜鸟入门”,而且很多情况还是“男生带女生”,所以当然不能选太难的线路。但这是一个悖论:越想看到美景、越想有纯粹的户外体验、越是远离人潮、越是挑战自我,就得往王安石所说的越“险”和越“远”的地方去。

还有另外一个层面来自于对“荒野”的认识。我赞同美国户外环境主义当中的一个观点:“景色”即scenery和“荒野”即wilderness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九寨沟固然美,但终究是看人多过了看水;在瑞士和尼泊尔徒步,景色再秀丽,沿途的各种旅店+餐馆+医院+保障系统+永无止尽的人流总会让你问自己:我是来户外的还是来旅游的?当然,旅游没有任何不好;在此我只是想提倡一种更为与众不同而回归本源、减少人为因素的户外体验。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上一周的排名可能会出现大改动 —

  • 约翰谬尔径 JMT应该升到第一位,与科罗拉多小径并列,甚至超过科罗拉多小径;
  • 哈瓦苏瀑布群Havasu Falls的得分应该大大降低,可能进不了前10;
  • 太平洋山脊PCT入选的两段:加州荒野保护区 (Desolation Wilderness, CA) 和华盛顿的高山湖自然保护区 (Alpine Lakes Wilderness, WA) 都应该列在前5的位置;
  • 仙境小径Wonderland Trail的得分会降低;而鹿皮谷Buckskin Gulch和失落的海岸线Lost Coast的得分会升高。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单从“简单、有趣、容易入门”的角度来讲,仙境小径、哈瓦苏甚至大峡谷R2R穿越都可以满足浅尝辄止的需求,在不失去景观审美的前提下,能保证初试户外者最大的收益比例。而鹿皮谷这一系列又要苦苦拿许可证、跪求好天气、开几十英里土路、还要拿着手机GPS地图指南针或者是跟着千人脚印找牙的路线,自然不是那么“entry level friendly”。但是对于已经有了一定徒步基础、想要更深层次体验户外(或者说把户外和旅行区别开来)的比较严肃的爱好者来说,“难度”才是线路的真正趣味所在。

那么,如果我们来探讨一下美国在美洲大陆这49州(包括阿拉斯加!包括阿拉斯加!包括阿拉斯加!)当中最结合趣味和挑战性,能让人领略那些【开车的去的+飞小飞机去的+飞直升机去的+坐游轮去的+坐小火车去的+把车停在马路边上的停车场然后大摇大摆走进去的】之外的美景,包括【登山去的+需要手脚并用攀岩的+需要结合山地自行车/充气式皮划艇/滑翔伞/海洋舟+四驱车+直升机遣送+直升机扔补给等等】的花样作死路线,绝对满足对户外有上进心的各位的终极愿望清单需求。

所以,此文又名:诺娅的美国徒步终极愿望清单。

 

景观 从美学的角度给予评价,风景越独特、震撼、秀丽雄齐的线路评分越高 0-5,风景越美得分越高
难度 是否对徒步者的技术、经验和体能有一定要求?是否需要Class 1以上的经验技巧(如找路、使用地图和指南针、应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情况等)? 0-5,线路起步越有挑战性者得分越高
偏远 偏远性是难度的一个层面:线路是否在健全的小径体系(如国家公园体系或国家森林步道体系)之中,还是人迹罕至的”野路”?是否属于“秘境”范畴?是否需要徒步者有独立在野外生存、自给自足的能力? 0-5,线路越位偏远、越人迹罕至,得分越高
准备 包括补给、技巧学习、食物、路线规划、行程安排、交通便捷程度等等 0-5,准备工程越浩大、对徒步者规划技巧要求越高者得分越高
拓展性 是否除徒步之外还有登山、攀岩、白水、滑雪、钓鱼等延展户外项目可以实现? 0-5,延展活动越丰富者得分越高

 

首先,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所谓的“优胜美地户外分级系统”也就是攀岩中常用的Yosemite Decimal System —

  • Class 1: Walking with a low chance of injury, hiking boots a good idea.
  • Class 2: Simple scrambling,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occasional use of the hands. Little potential danger is encountered. Hiking Boots highly recommended.
  • Class 3: Scrambling with increased exposure. Handholds are necessary. A rope should be available for learning climbers, or if you just choose to use one that day, but is usually not required. Falls could easily be fatal.
  • Class 4: Simple climbing, with exposure. A rope is often used. Natural protection can be easily found. Falls may well be fatal.
  • Class 5: Is considered technical roped free (without hanging on the rope, pulling on, or stepping on anchors) climbing; belaying, and other protection hardware is used for safety. Un-roped falls can result in severe injury or death.

 

Class 1就是在有明确小径或是指南体系、有非常清晰的路线的情况下,走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徒步”;

Class 2指的是在路线不太明确、有大石头等需要手脚并用的路况下的中高难度徒步,我们常说的“off-trail hiking”就是指的这一种;另外美国大多数14er也在Class 2或以下。犹他或者亚利桑那沙漠当中需要找路的峡谷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Class 2 navigation.

Class 3就是“攀爬”,需要用手,与第二级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一定暴露性,增加了受伤的危险。

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就基本在第二级和第三级之间,也有极少数路线的极少数路段属于Class 4 (如风河山脉高线当中的一小段)。我相信除了排名倒数的两条线路,其他有几条也许只会永远存在大多数人的愿望清单当中,难以付诸现实。

而希望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争取不当那“大多数人”。

 

排名 线路名称 所在州 景观 难度 偏远性 准备 拓展性 总分
9 Pemi Loop 新罕布什 4 3 2 2 3 14
8 Nankoweap Trail / Royal Arch Loop 亚利桑那 3.5 3.5 3 2.5 2 14.5
7 Olympic Traverse 华盛顿 4 3.5 3 3 3.5 17
6 San Juan Mountains Challenge 科罗拉多 4 4 4 3 4 19
5 Sierra High Route 加州 4.5 4 4 4.5 4 21
4 Wind River High Route 怀俄明 4.5 4.5 4.5 4 4 21.5
3 Hayduke Trail 犹他 4.5 4 4.5 4.5 4 21.5
2 Continental Divide Trail 新墨西哥-科罗拉多-怀俄明-爱达荷-蒙大拿 4 4.5 4 5 4.5 23
1 Alaska Expedition 阿拉斯加 5 5 5 5 5 25

————————————–不虐会死星人分割线—————————————

第九名

Pemi Loop

白山山脉

White Mountains National Forest, New Hampshire

8.12

实在不好意思又把白山放在最后一名,可是这个列表入选的都是精华。白山山脉是美东山脉之王,而PEMI LOOP在我心中是美东风景最美的地方,尤其是Franconia Ridge在山脊上的那一段traverse, 在我心目中比太平洋山脊上的很多“龙骨”和“刀刃”都还要震撼。白山的气势是很浩大的–从Moosilauke上望向东部的第一眼,就想起了在新西兰取景的魔戒的那一曲Far away, the misty mountains cold.

Pemi Loop也许是这个列表当中唯一一条有明确小径的线路了,它当中有70%与阿帕拉契亚小径重合。美国Backpacker杂志把Pemi Loop评为全国“最难的单日徒步线路”第二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只能勉强被称为一条trail…用女超人Anish的话说,以白山为代表的AT就是一条修在山里的线路…除此之外与PCT之流的简单路线再无共同之处。一个很好的对比就是在高速上开定速巡航(PCT)和在四驱土路上颠沛流离(AT)的区别。

难点1:垂直的、石头比人大的、需要手脚并用的线路。Pemi 穿过的Franconia Ridge本身难度并不高,而在林线以下的部分(尤其是Mt. Garfield和South Twin )几乎全程需要手脚并用爬石头 + 爬树根 + 在地下水溢出形成的垂直小瀑布之上走下坡路。最后一句话不是一个病句:请想象一下行走在瀑布之上的感觉,而且是往下。白山不适合第一次露营徒步者,不适合重装徒步者;如果有一点攀岩经验,会对爬石头的踩点很有帮助;个子矮小的、有轻微控高的、没有攀岩技术的(比如我)也可以硬磕,但是非常让人悲伤的一点就是在挑战最大的路段,反而风景最少。也就是说,一旦线路掉到了林线以下,就意味着同时与美景和“只用两只脚走路”无缘。

难点2:晴好的天气比较稀有;由于白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兼具雨水多+风大+雾重+石头滑+树根多+泥泞等特点,徒步者最好穿上底部防滑的鞋,带好绝对密不透风的雨衣雨裤,准备至少两双手套(一双防水,一双保温),并做好“去了之后可能什么也看不到”的心理准备。

3

图片来自http://www.backpacker.com/trips/colorado/the-best-peakbagging-dayhikes/

适合人群:对大石头情有独钟的“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想要把白山当作练习协调性、障碍越野跑等拉练基地的人;对于景色和天气没有太多特别要求的、不反感在阴雨和云雾中徒步的人。

Pemi Loop的徒步指南和地图

Pemi Loop典型图片和游记


第八名

Grand Canyon Challenge – Nankoweap and Royal Arch Loop

大峡谷挑战–南柯小径 (北缘)+ 皇家拱门环线 (南缘)

Grand Canyon, Arizona

4

很多人都知道大峡谷著名的光明天使/South Kaibab/North Kaibab, 可是说起大峡谷之最,一定还是北缘的Nankoweap和南缘的Royal Arch Loop.

南柯栈道Nankoweap是大峡谷所有命名线路当中最难的一条。说是“命名线路”其实有点牵强附会,因为它是完全不被修缮的、纯粹靠行人的脚印辨别路线的、几乎算是“野路”的多项作死合一线路。引“西南帝”施皖老师文章中的原话–

Nankoweap Trail 全长 28-29mi,两天一夜或三天两夜(或更长)的backpacking,号称Grand Canyon有名字的trail里难度最高。到达河边后可以在峭壁上找到一处较大的穴居遗迹,以这处遗迹为前景,背景里峡谷笔直通向远方的画面被收在2010年发行的Grand Canyon quarter硬币上。最佳时间四月、五月、九月、十月。夏天太热加上这条trail本身的难度已经有无数人称之为自虐。太冷的话过夜也是很痛苦的。

因为施老师和船长去过南柯两次,Nankoweap给我累积留下的印象是:重装徒步会非常累;摄影师会非常累;最窄的地方大概只能放一只脚;很多地方要贴着悬崖峭壁走;很多地方的土质松滑,而且坡度很陡;经常需要用手;和白山一样属于障碍型小径,对于恐高者尤其具有挑战性。

第一次听说南缘作死之王–Royal Arch Loop,是从彭倚天同学让人读罢唏嘘不已(甚至心惊肉跳)的文章之中。 这条线路具有所有挑战者级别的特质:直上直下的野路;悬崖峭壁;难以选择立足点的陡坡。以下再度援引施皖老师的原文:

(Royal Arch Loop是)Grand Canyon少有的rim-to-river却不需要car shuttle的loop route。35mi/4550ft,4-5day backpacking,被称作是south rim最难的establish trail。难点在于途中水源稀少和一处负重rappel。除此以外途中两大亮点:Royal Arch和Elves Chasm,后者需要从Toltec Beach再detour 3mi R/T。如果不做rappel理论上这两个亮点都可以分别通过走原路返回的方式完成roundtrip,分别是Royal Arch 28mi,Elves Chasm 39mi。Royal Arch是一个巨大的natural bridge,对我来说吸引力似乎没有Elves Chasm大。Elves Chasm是峡谷中如世外桃源一般的一系列水池和瀑布,我原以为只能通过机会难得又代价昂贵的raft tour到达,看到Royal Arch Loop之后才只能徒步也能到。如果不走整条loop目标只在Elves Chasm的话,路线是South Bass Trail -> Tonto Trail -> Garnet Canyon -> Toltec Beach,单程18mi/4550ft,3day backpacking。理论上这条Royal Arch Loop的上升路线难度不大,但是距离很长且途中无稳定水源,依然是个不会让人感到惬意的挑战。

5

Elves Chasm, http://pixdaus.com/elves-chasm-grand-canyon-best-viewed-full-size-waterfall/items/view/190240/

难点1:碎石滑土坡。如果在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山脉可以放心地在花岗岩上跳来跳去,大峡谷的沉积岩就没有那么好对付了。

难点2:水源稀缺,天气炎热。大峡谷6-8月谷底经常烧到100华氏度以上,而且越往下走越热,加以水源稀缺,负重难度不小。

难点3:与Pemi Loop不同,这两条尤其是Royal Arch Loop需要在负重背包的前提下完成很多技术性较高的动作,不适合重装徒步。

适合人群:协调性好的技术徒步选手;轻量党;有一定绳降和攀岩基础的选手(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线路,攀岩技巧是技术徒步的基础);不怎么耗水的、对尘土飞扬的干燥天气不排斥的人。

NPS给出的南柯小径介绍

一篇走的很慢很慢很慢的但是很详细的南柯介绍


 

第七名

奥林匹克穿越

Olympic Traverse

Olympic National Park, Washington

6

在美国本土的48州当中,华盛顿的三个国家公园–雷尼尔雪山,北喀斯科特,和奥林匹克,拥有难度最高、线路最野、最需要backcountry技巧、最适合Class 5技术型攀登资源的线路,这一点连科罗拉多的落基山脉国家公园/怀俄明的黄石大提顿和蒙大拿的冰川国家公园都不能相比。好吧,暂且不把冰川算在内;这个事情我们下边还要聊到。

奥林匹克绝对是一个被华人户外界低估的国家公园;但是我已经看到不少户外高手说过奥林匹克是他们最喜欢的国家公园之一。这个坐落于奥林匹克半岛、与西雅图隔岸相望的世外桃源,拥有常年积雪覆盖的冰川、阿尔卑斯式的山脊+草甸+高山湖、连绵的”石头海“海岸线,还有美国本土48州非常稀有的温带雨林。

奥林匹克穿越全长77英里左右,如果只走Hol-High环线全长大约46英里。途中,徒步者需要在森林中开辟线路、涉水过溪,并且有机会登顶Frigga和Olympic等几座雪山,而且线路中有大部分路段在冰川之上。奥林匹克山脉当中最著名的Bailey Range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穿越线路,也可以与大穿越结合在一起。

Backpacker scrambling up rock ridge, Bailey Range Traverse, Olympic Mountains, Washington
Backpacker scrambling up rock ridge, Bailey Range Traverse, Olympic Mountains, Washington

http://miraimages.photoshelter.com/image/I0000z2QzF2pjeoI

奥林匹克穿越、西耶拉高线和风河山脉穿越高线是我心目中的美国三条最精华的中长距登山/徒步结合的线路。奥林匹克77英里,西耶拉穿越190英里,风河山脉100英里,三者的共同特点是;线路野(基本不会重复前人的脚印,有很多自我开发线路的空间)、地理位置偏远、海拔升降非常大、对登山甚至是攀登雪山的技巧有一定要求、需要徒步者有能够拿到野外急救证书以上的医护能力、需要极好的探路找路和开路能力、需要Class 3以上的徒步露营经验。在这三条线路当中,与登山最有契合度的其实是奥林匹克。虽然奥林匹克海拔最低,但是纬度的优势让它的积雪从哪怕区区5000英尺的海拔就能成为冰川。奥林匹克也是这三条线路当中时间窗口最短的:每年只有7-8月适合徒步。

难点:以上黑体字已总结出。

适合人群:有攀登雪山经验的、Class 2 找路探路引路技术的、体质体能较好并适应大强度海拔升降的进阶选手。

一篇非常好的奥林匹克穿越图传


 

第六名

San Juan Mountains Challenge

圣胡安山脉大挑战

Colorado

第六名的入选非常任性,因为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是一条线路。我的灵感来源于2013年夏天两个美国人Junaid和Luke的一个与众不同的通径徒步:把科罗拉多的所有14er连串起来,中间的公路也用徒步的方式完成。这个非常特别的线路全长1300英里,连串58座高峰,用时72天,总爬升约300,000英尺。

1

在旅途结束之后,二人在采访之中表示San Juan Mountains是旅途中最完美的部分:

Favorite stretch of 14er’s — i.e., best string, consistently good travel, scenery, fewest roads?

Luke: Hands down the San Juans. From the time we entered after crossing the San Luis Valley we had nothing but trail until our exit to Gunnison along Blue Mesa Reservoir. For a good chunk of the travel in the San Juan’s we were on the Colorado Trail/Continental Divide Trail, and the hiking was fantastic, and certainly the range with the least amount of road miles and incredibly scenic trail miles!

Junaid: I’d say the San Juan Range. We had a few days of climbing in there that were among the best of the trip, we had amazing people encounters, the scenery was unbeatable, the trail was almost all in superb shape, there was no real road walking. We had a lot of weather in there, sure, but it was a fantastic section.

而San Juan Mountains地处科罗拉多西南部落基山脉的心腹地段,Hub城市包括Lake City, Creed, Silverton, Durango, Ouray, Telluride等等。San Juan Mountains十分偏远,荒野感十足,很多路线在Class 2或以上,有些地方需要bushwack.

San Juan Range的14ner按严格意义上来说有12座,加上难度较高、风景极美的两座附属峰El Diente和North Eolus:San Luis, Sunshine, Redcloud, Handies, Eolus, North Eolus, Sunlight, Windom, El Diente, Mount Wilson, Wilson Peak, Sneffels, Wetterhorn, Uncompahgre. 虽说14er名气最大,但让圣胡安久负盛名的还是庞大的13er群:在科罗拉多所有的13er之中,有43%(一共314座)就在San Juans. 同时,这里还有科罗拉多四大作死穿越中的Wilson to El Diente.

9

http://www.wildmoments.net/photo/rare-air/

San Juan Challenge有两种可能的方案:

  1. 登山为主,徒步为辅: 用10-14天,集中攻克14er;(Mt.Wilson和Sunlight Peak属于C4, 而惟一的C1是San Luis; 其他的C3包括El Diente, Eolus, North Eolus, Wetterhorn等等)
  2. 徒步为主,登山为辅:用一个星期左右,在圣胡安集中攻克一个自然保护区,最著名的包括Weminuche Wilderness, Lizard Head Wilderness, Mt Sneffels Wilderness等等。不一定要登山,比如科罗拉多小径就从Weminuche Wilderness穿过。

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案,可以直接考虑俩14ner哥们儿的穿越路线图:http://14ersthruhike.com/the-route/

不论是哪种玩法,14er.com都有内容最丰富的指南。另外这篇summit post的总结文也很不错。

10

上图:Mt.Sneffels http://www.summitpost.org/mount-sneffels/150272

难点:如果想要连串14er, 那么就需要进阶的登山技巧了。

适合人群:登山攀岩党,或者进阶徒步党(方案2)。


 

第五名

西耶拉高线

Sierra High Route

California

11

厌烦了JMT的过高人气和繁杂的手续系统?不妨试一试西耶拉高线。这条线路与JMT一样纵贯Sierra Nevada, 全长190英里,不过: 它有长达100英里的off-trail即Class 2线路,只有30-40英里左右在小径系统上(与JMT重合),而其他的路段没有标注在地图上,也没有任何标记和trail post. 完成这条190英里的线路需要极好的野外导航能力、地图/指南针使用能力。1970年代,Steve Roper发明了这条“线路”并出版了指南书之后,每年只有大约10人试图通径SHR。

和JMT相似的是,西耶拉高线的主要路径经过巨杉-国王谷国家公园/优胜美地国家公园/John Muir Wilderness和Ansel Adams Wilderness, 不过它的整体海拔更高(几乎都在10000英尺以上)。另外,这条路线的补给比JMT更为困难,到达High Route往往要在别的小径上走一段距离;不过这也为loop hike提供了方便,时间不够的人可以尝试。

将Sierra High Route发扬光大的人是美国的徒步王Andrew Skurka, 非常凑巧的是,接下来的5条线路他全部都走过,包括前无古人(很有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后无来者的)阿拉斯加历险。Skurka的网站上有小径“路线图”出售,另有装备清单、野外导航能力训练指南等资源。

20140528_064928

难点1:Off-trail navigation, off-trail navigation, off-trail navigation!! 这条路是理想的野外巡航练兵场,囊括各种辨识方向、地图/指南针技巧、实地确立自身地点+寻找前进路线等各种实用的off-trail技术。

难点2:在难点1的基础上,西耶拉的海拔/升降/路线本身的难度就已经很高了,尤其是class 3 boulder攀爬,在西耶拉高线上还是很常见的。另外就是高海拔的营地选择和搭建能力。

难点3:补给。如果不是像Andrew Skurka那样一次性走完190英里(想必很多人也不愿意背十几天的食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徒步王一样一个星期搞定、每天走25+英里的),那么需要把小径分成好几个部分、在沿途的Bridgeport/Lone Pine/Independence/Mammoth Lakes/Reds Meadow等地方补给。

适合人群: 野外生存标兵、找路高手、向往各种生存秀情节的徒步者、在内华达山脉爬过很多山的人。


 

第四名

风河山脉高线

Wind River High Route

Wyoming

tnfh (34)

风河山脉高线为何能脱颖而出,在排名上胜过西耶拉高线和奥林匹克穿越呢?首先,不得不承认这三者有太多共同点,而风河的胜出在于它更险、更远、更偏僻、路线更没有定准。

什么是真正的风河高线,走过的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这些人加起来不会超过20个)。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游记和攻略(不超过5篇)里,各人有各人的走法。比如Andrew Skurka就批评说其他人的走法错过了风河北段,建议从Green River Trailhead以北出发。比较经典的Adventure Alans的线路从Green River出发、由Big Sandy结束,全程108英里,用时8-10天左右,是比较中高阶徒步者的理想选择。

其次,风河在黄石和大提顿的东南方向。咦,是不是想到什么了?对的,这里是美国本土最大的灰熊领地。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风河对徒步者并没有强制使用熊罐的性质。也有ranger说过,这里的熊比黄石提顿要少太多(换句话就是,还基本没有人在这里看到过灰熊)。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带上熊罐和熊喷微妙。

12

和奥林匹克/西耶拉类似的是,风河山脉也需要找路,而且这里还有冰川+Class 4路段(用Adventure Alan的走法),不过随着各人设计线路的差异,风河可以更难也可以更简单。这里和落基山脉一样,是fly fishing的圣地,高山湖泊星罗棋布;风河是怀俄明最高峰Mt.Gannet的所在地,也是绿河Green River的发源地。这里的高山最多只有13000英尺,不过难度都在Class 3以上;而著名的塔圈Cirque of Towers则是大岩壁攀岩的圣地。

难点:所有奥林匹克和西耶拉的难点之和,另外人更少、熊更多。

适合人群:这里是美国本土最接近阿拉斯加的练兵场,也许能与之媲美的就剩蒙大拿了;阿拉斯加爱好者看过来,荒野求生爱好者看过来,登山攀岩等有武功者看过来。


 

第三名

海独客之路

Hayduke Trail

Utah and Northern Arizona

13

Warning!
Because of the extremely challenging and dangerous nature of this route, you must be a very experienced desert backpacker in peak physical condition before attempting any section of the Hayduke Trail!
Thru-hikers beware! The Hayduke Trail traverses intensely rugged terrain, is largely off-trail, is not signed and ranges in elevation from 1,800 feet in the Grand Canyon to 11,419 atop Mt. Ellen’s South Summit!

以上这段话写在Hayduke Trail的官网最前方–严重警告,海独客小径基本上就是所有虐人线路的合体:沙漠,没有路,从河谷到高山,荒无人烟。这里也许是诺娅推荐的这9条线路之中除了阿拉斯加之外最“野”的地方,每年只有不到5人尝试通径完成这900英里的长距线路,而且这些人出于对安全的考虑,都会把自己的徒步进程在实时情况下公布出来。强烈建议不要一个人尝试Hayduke, 且仅选择3月或9月开始徒步。

那么既然这条路那么难,为何还要尝试呢?看看它经过哪里就知道了:

Arches National Park in Salt Valley…Devil’s Garden…Courthouse Wash…Moab, UT…Needles District of 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Beef Basin…Young Canyon to Dark Canyon…Hite, at the eastern end of Lake Powell…Dirty Devil River…Highway 95 at Poison Spring Wash…the Henry Mountains…Tarantula Mesa…Muley Twist Canyon…Waterpocket Fold, Capitol Reef National Park…Red Slide…Circle Cliffs…Silver Falls Creek…Harris Wash…Hole-in-the-Rock Road…Escalante, UT…Kaiparowits Plateau…Smokey Mountain Road…Canaan Peak…Grosvenor Arch…Round Valley Draw…Hackberry Canyon…Paria River and townsite…Sheep Creek…Skutumpah Road…Bullrush Gorge…Kitchen Corral Wash…Kaibab Gulch…Buckskin GulchCoyote Buttes and “The Wave”House Rock Wash…Nankoweap Trailhead…Marble Gorge…Little Colorado River Confluence…Beamer, Tanner, Escalante, and Tonto Trails…Grand Canyon Village at South Rim…Tonto Trail to South Bass Trail…Aztec Ampitheater…Apache Point…Forester Canyon…Fossil Canyon…Great Thumb Mesa…Sinyella Fault…Olo and Matkatamibia Canyons…Grand Canyon Village at South Rim.

(以上路线是Andrew Skurka的加长版

14

此路线包括了犹他的四个国家公园(拱门/峡谷地/圆顶礁和锡安)、包括了鹿皮谷+鲍威尔湖+Paria+Escalante地区的许多狭窄型峡谷、包括了大峡谷/科罗拉多河,甚至可以包括著名的波浪谷。所以那本Photographing Southwest南犹他卷的徒步版本,基本上就是Hayduke了。

施老师的追随者们,你们还在等什么!

在美国长距徒步者的圈子当中,只要是走完了三重冠的人,一般都会考虑两条线路:海独客和新西兰的Te Araroa纵贯线。Wired的博客有最完整的海独客徒步纪实

难点:找路、基本的Canyoneering技术知识、基本的攀岩技巧;另外就是在沙漠中对于水源的规划能力,和对沙尘路线的适应能力。

适应人群:对于美国西南部红石地貌的狂热追随者、沙漠爱好者、具有极丰富的徒步经验的人、野外生存爱好者。


 

第二名

大陆分水岭

Continental Divide Trail

New Mexico, Colorado, Wyoming, Idaho, Montana

15

(Glacier National Park)

首先,“大陆分水岭”是一条概念线路。作为北美徒步三重冠当中最长、最难的一条,它的性质与阿帕拉契亚和太平洋山脊千差万别。首先,徒步人数不到其他两条线路的10%;一般是走完了其他一条线路或是两条都走过了之后才敢开始考虑大陆分水岭。

最重要的是,大陆分水岭不是一条小径 (即“Connected foot-path”),它有很多路段在公路上,更有许多路段在没有小径的荒山野岭间;有人直接总结道:蒙大拿和怀俄明的CDT是没有路的。所以,叫它为“大陆分水岭小径”其实是不正确的,更适合的叫法应该是Continental Divide Corridor, 或者大陆分水岭走廊。这是一个宽泛的地理概念;最初,只要是沿着落基山脉(即美国的大陆分水岭),完成从墨西哥国界到达加拿大国界的纵贯线,都能被称作CDT. 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人能说得准CDT的长度。目前的范围大概是2600英里(PCT的长度)至3200英里之间,其中可以任意自由组合、增加登山和美景环线或是减少线路都是可能的。

另外,大陆分水岭小径起步晚、修建还没有完成,有差不多20-30%的路段在公路或是土路上。CDT官方组织只有3人,比起PCT总部17人、AT总部上百人(包括四个不同地区的分办公室),CDT只能算是一条还不太成熟的线路,其修建滞后的很大缘由是NPS和USFS投入的资金不够。

对CDT感兴趣的同学请务必参考Pmags的总结文。

16

(The Chinese Wall, Bob Marshall Wilderness, Montana)

CDT从南至北主要经过新墨西哥、科罗拉多、怀俄明和蒙大拿四个州。其中,科罗拉多州是相对最容易navigate的(与科罗拉多小径重合200英里)。CDT经过的最著名的景点有:

以上景点之中,需要重点推出的是蒙大拿的一系列景观。去冰川国家公园如果只是开开车,那就错过了90%以上的美景。诺娅曾经想过用一个夏天的时间在冰川专注爬山和走trail, 比较难过的是冰川的campsite特别难订,permit系统及其复杂。如果能有一个七八天的trip也是不错的。

另外一个亮点是Bob Marshall Wilderness, 这是一个在景观和野性程度可以与风河媲美的地方。总体而言,整个蒙大拿是CDT路径最长的一段(超过700英里),也是美国本土48州最地广人稀的区域。如果不能一次性走完CDT, 光是在蒙大拿境内选几个地方徒步也是很不错的。

17

难度1:超长的线路=超长的准备周期。包裹寄哪?用哪种地图?选什么路线?什么时候出发?雪情如何?PCT的平均准备时间是8-10个月,那么CDT就得超过一年了。

难度2:找路、不断迷路、再找路。Jester的纪录片Embracing the Brutality(墙裂推荐!)当中有不少一群人迷路找路的情节。在我印象中,好像整个片子很少有部分是在真正的小径上的,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在走野路、过河、走雪地等等。

难度3:AT和PCT难度之和。过雪地、过沙漠、缺水、雷电、攀爬、海拔升降……

适宜人群:只有对长距徒步有真正热情(能花一年以上时间准备)、并具有长距徒步基础(即起码走过一条超过1000英里的线路,尤其是PCT)的徒步者。当然navigation技巧也是必要的。

PCT和CDT

Appalachian Trail vs. Pacific Crest Trail  vs. Continental Divide Trail
  • Needless to say the AT and the CDT are not alike in anyway. They are both long trails that goes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that is where the similarity ends
  • A better comparison is between the CDT and the PCT
  • Both are about the same length, go above treeline and in remote areas
  • As with the PCT, the CDT is open to horses. Currently parts of the CDT are also mountain bike accessible
  • The PCT is finished, is well marked and is relatively well used. The CDT is unfinished, is not well marked in many places and is very unused in places
  • Take most thru-hikers 4-5 months to hike the CDT
  • Logistics are similar to the PCT; about 5-7 days in between resupplies
  • Less towns than the PCT (never mind the AT); the towns stops do tend to be more expensive (less hostels vs motels, less trail angels and so on). Call it a wash.
  • ~$1000/month to hike the CDT once on trail


 

第一名

阿拉斯加远征

Alaska Expedition

A hiker enjoying the view of Mt. McKinley, Denali National Park, Alaska. (model released)
A hiker enjoying the view of Mt. McKinley, Denali National Park, Alaska.

阿拉斯加,美国最后的边疆。在这片比两个得克萨斯还大的土地上,山峰层峦叠嶂,雪域连绵千百里;河流和草甸是棕熊、牦牛等大型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极昼极夜云卷云舒,这里是美国人口最稀疏的州,公路和城镇零散,交通不便。20世纪70年代,美国荒野保护史上里程碑之一的事件即是反对阿拉斯加开发。今天,在阿拉斯加广袤的土地上,只有1%左右的私人领地。其他66%为国有土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生物栖息地、国土局领地等等),三分之一左右土地为阿拉斯加州州属,但有及其严格的出售土地的限制。今天的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后的净土、最纯正的荒野。

阿拉斯加基本上是没有小径的。举个栗子:Denali国家公园之内只有一条公路,禁止私家车通行;徒步者需要在公园办公室抽签,选定徒步“区域”,登记注册,然后跳上shuttle, 司机把你放在你抽到的区域,然后接下来整个荒野都是你–当然,没有路。

在诺娅心中,阿拉斯加的模范玩法不应当是单纯的徒步。因为这里人为的开发稀少,河流纵横,想要在阿拉斯加深入到景色最美的区域,很有可能需要借助水路。Packrafting, 即随身携带一个4磅左右的充气皮筏,过河、漂流毫无压力。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起码要有极强的陆地行走能力、披荆斩棘的能力、找路能力、拓荒能力、对抗蚊子的能力、攀爬技巧,更不要说基本的白水技巧。这就是一个户外真人秀秀场。

18

把阿拉斯加户外发扬光大的人是Andrew Skurka. 徒步王在发迹之前,曾经自创过横穿美国的Sea to Sea线路、美国西部的巨环线(Great Western Loop), 而真正让他成为独树一帜的户外人物并入选国家地理年度户外人物的事迹则是他的阿拉斯加远征。2010年,Skurka用时176天,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育空地区完成了一个4000多英里的大环线,其中有1000+英里是水路(借助packraft), 1000+英里是雪地(skis),和2000+英里的独身徒步。

17

(Andrew Skurka in Alaska)

除此之外,2013年,还有一男一女两位独身徒步者完成了Brooks Range超过1000英里的穿越。统计至此,几乎这个排名列表上所有的hiking trip report全是独身徒步者写的!!!(包括海独客的Wired、风河山脉的Jenny、西耶拉的Steve…)

我在packrafting名博Roaming Dials的网页上找到了一个阿拉斯加目的地的列表:

  • 1) SE – Yakutat to Gustavus (Lost Coast South)
  • 2) SC – All around Anchorage -This goes from Anchorage to Valdez, then to Eureka Roadhouse,  then to Talkeetna River and down to Anchorage (or Valdez to Anchorage via Talkeetna River)
  • 3) SW – Pt. Heiden to Chigniks via Aniakchak
  • 4) Aleutians – Umnak: Ft Glenn to Nikolski (Geysers!)
  • 5) NW – Utukok to Noatak
  • 6) Gates of the Arctic – AAA
  • 7) ANWR – Kaktovik to Arctic Village
  • 8) Interior – Charlie River
  • 9) Alaska Range – Wonder Lake to Iliamna (longish)
  • 10) Nabesna to Cordova (not really as long as it sounds)
  • 11) Kotzebue to Nome
  • 12) Iceworm Traverse: Seward to Homer
  • 13) Gerstle to McKinley Village
  • 14) Girdwood to Knik
  • 15) Limestone Jags Loop
  • 16) Arctic Circle
  • 17) Ribdon to Kaktovik
  • 18) Susitna River bridge to Talkeetna
  • 19) 3 day loop in Arrgetch over Ariel
  • 20) Granite Tors loop

接下来,Dial隆重做出了以下四个总结:
1) Kaktovik to Kotzebue is the Alaskan Appalachian Trail
2) Canada to Iliamna is an AK PCT
3) Nabesna to Gustavus (“Copper and Gold”) has no Lower 48 equal (and is the best FatBike trip on the Continent), nor does
4) “Once around Anchorage” (Anchorage -> Whittier -> Valdez -> Eureka Rdhse -> Talkeetna -> Anchorage) which is SC AK’s best multisport adventure

诺娅在网上发现了一对夫妇在阿拉斯加通过徒步和水路纵贯4000英里的故事,非常励志。对于我来说,阿拉斯加才是ultimate adventure couple’s choice.

 

20

http://www.sierraclub.org/sierra/2014-3-may-june/feature/lost-time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希望某一天,能在这些遥远的地方,遇见你。

附上诺娅的AT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VaqQvdp1qo/

 

 

17 Nov 2015

太平洋山脊小径PCT | 徒步须知

20140608_154649

如果您已经下定决心,通径徒步PCT,那么恭喜你!这将是一次改变你人生的旅程。你将会拥抱莫哈维沙漠的狂风,内华达山脉浩渺的雪原,在火山湖边晚餐,在惠特尼峰俯瞰大地……你还将遇到这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一群人:他们有一种特殊的“长相”(不仅仅是脏)。他们的眼睛里有饥饿和火光。你将会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放逐青云白鹿间”。你还会遇到许多挑战–四十英里以上的无水区;莫哈维沙漠;响尾蛇、蝎子、黑熊;淌过齐腰的溪水;每天徒步四十英里……

但是,这是一项完全可以完成的任务 –每年有几千人会站在墨西哥国境线,眺望加拿大;他们当中有数百人会成功到达国境线。只要有充足的准备,你也会成为那个幸运儿。

PCTA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一般人为了通径徒步PCT, 一般要准备8至10个月。在Facebook论坛的一向调查中,最长的“准备期”超过了10年,最短的仅有“72小时”!“说走就走”并不容易,因为长距徒步对于大多数来说,是极为陌生的。

20140404_062821 20140818_104358

谨以以下两个分界标准来判断你是否应该在今年徒步PCT:

  1. 已经购置了Yogi指南书、基本买齐了所有装备、初步确立了出发时间、体能训练、联系了圣地亚哥栈道天使、解决凡间一切事务(辞职、跟家人沟通、办理出入境手续等等)、已经通过书籍/网站/纪录片/电影等各个渠道对PCT的全貌有了了解、已经从心理上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满足以上条件者请站队PCT 2018毕业班,并阅读全文
  2. 对PCT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大概看过一些影像资料(比如《涉足荒野》)、不确定是否能在两个月之内做好出发的准备、不清楚准备PCT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需要办理美国旅游签证、对装备完全没有研究、还没开始体能训练、初步打算在未来一两年徒步PCT、想分段多次徒步PCT者 –>请站队PCT 2019毕业班下载《太平洋山脊小径-穷游锦囊》,并阅读这片文章的第一部分

*************************我是华丽丽的PCT 2019毕业班分割线*******************************

  1. 对PCT不够了解?没有大致印象?没关系,这篇知乎的回答可以让你初步了解PCT全貌、勾起你对徒步PCT的渴望。
  2. 对PCT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也看过一些相关资料,但还是不知道真实的徒步和电影里有什么差别,需要进一步直观的体验 –请看《涉足荒野》真人版纪实
  3. 我已经看过以上两篇文章,也经常在诺娅的博客上转悠,但是需要翔实、系统、科学的准备方法,也想了解还有哪些辅助资料;我很有可能会在2017年或者之后通径/分段徒步PCT;我是一个学霸 –请看《太平洋山脊小径-穷游锦囊》
  4. 以上的内容我都看过了,但是今年没法出发,这一年我应该做什么?–恭喜你,你还有14个月的准备时间,这时候你应该挂上PCT-L订阅邮件、把YOGI指南熟读、开始策划补给包裹、了解PCT徒步文化、多看PCT年度电影。
    1. PCT-L 订阅邮件 (注册之后请务必检查自己的spam box)
    2. Yogi’s PCT Handbook (必备,每年更新,有2016年版本的需要更新到2017版)
    3. 地图、导航APP、其他辅助讯息
    4. 诺娅的PCT参考资料大全
    5. Vimeo – PCT CLASS VIDEO 2014 (需要反复重看,重视细节)
    6. 我想要分段徒步–《太平洋山脊小径-穷游锦囊》中有10条推荐路线的介绍,推荐时间在5-8月间
    7. 我在墙外,可以上脸书
      1. Pacific Crest Trail Association
      2. PCT Public Group
      3. Backpacker Magazine
      4. Pacific Crest Trail Days
      5.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8. 我在墙外,可以上Youtube
      1. TheOutdoorGearReview
      2. outdoorgearlab
      3. Only the Lightest
      4. Chad Poindexter
      5. As it Happens Films
    9. 我在墙外,可以上Vimeo
      1. PCT Class of 2011, 2013, 2014 video
    10. 我不在墙外,需要指导 –直接加诺娅微信(HeidiZhang29),虽然我可能最多让你再看一遍PCT穷游锦囊或者订购Yogi指南
    11. 需要开始关注的装备公司:Zpacks/GossamerGear/ULA/TrailDesigns/Western Mountaineering/Montbell/Sawyer/Yama Mountain Gear/Mountain Laurel Designs/Hyperlite Mountain Gear
    12. PCT的相关资源是三重冠里最规范的,多用谷歌,多翻墙;墙外者多利用Google Drive, 把补给表/装备表/消费清单都规范起来;标签页多分类几个folder, 装备/训练/补给的资源网上大大的有,有心者事竟成. 以下是我在准备2014年通径时建立的部分表格:

Resupply 1 GEAR LIST (2) FOOD PLANNING CHART1

************我是华丽丽的PCT 2016-2018毕业班分割线***************

以下内容适用于这两年之内筹划徒步PCT的朋友们

内容以2016年为参考

  1. 雪,雪,雪!
    1. 2016年在PCT徒步年中属于中-大雪年,目前二月中的情况如下(蓝线是今年雪量,浅蓝色块是平均雪量;最下面的浅蓝线是2014年雪量,接近历史最低值.)1
    2. 2月至4月的情况随时可能有所变化,请至少每周检查一次雪情表
    3. 美国西部雪量(尤其是加州Sierra Nevada雪量和俄勒冈雪量)对PCT徒步有着深远影响
      1. 为了确保不在6月10日之前进入西耶拉,必须调后从墨西哥国境线出发的时间。
      2. 合理的出发时间应该是4月20日之后,5月15日之前2
    4. 时间窗口–在清晰地把握时间窗口之前,徒步者需要了解PCT沿途最重要的几个气候地形分界点:
      1. 莫哈维沙漠附近:Mile 450–650, 从甜水镇Agua Dulce到沃克山口Walker Pass的部分,是PCT全线最干燥缺水的路段,并且庇荫极其有限、紫外线强烈。Antelope Valley (PCT Mile 500)至Tehachapi Mountains (PCT Mile 550)附近的路段风速极大。雪上加霜的是,这一段路几乎完全没有自然水源,徒步者除了能在Agua Dulce (Mile 450)、Hikertown (Mile 510)、Tehachapi/Mojave (Mile 550)等补给地点补充饮用水之外,不能完全依靠藏水点。据可靠消息,在Mile 550–650之间的几处藏水点,有可能在2015年之后就不再有水天使进行维护了,所以徒步者可能要面临上百英里的无水区。
      2. 内华达山脉附近:Mile 740–1100, 包括巨衫、国王谷、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约翰穆尔径的全线(Inyo National Forest/John Muir Wilderness/Ansel Adams Wilderness)、Sonora Pass、Desolation Wilderness附近。这一段是雪区,海拔整体较高,水源充沛,补给稀疏,栈道有可能会被积雪掩埋;在雪量较大的年份,建议使用microspikes等微型冰爪,必要的时候还要使用冰镐。进入内华达山脉的最佳时间,根据每年的雪量和降水变化,都会有所不同。
      3. 北喀斯科特:Mile 2400–2650, 包括Snoqualmie Pass、Stevens Pass、North Cascades National Park/Stehekin至国境线部分。这一路段的海拔虽然不高,但是纬度偏高,每年的积雪要到七月底才化。第一场降雪的时间则有可能是九月中旬之后(甚至之前)的任何时间。所以在这一路段行走的时间窗口最短,徒步者必须在初雪来临之前到达加拿大。

      简要总结,影响PCT的最重要地理因素是:沙漠,雪山,深溪。

      其中,雪山又包括两个部分:内华达山脉(700–1100)和北喀斯科特(2400–2600)。内华达山脉是上一年的残雪;北喀斯科特是徒步当年的新雪。

      3

    5. 起始时间因为大多数徒步者都是Nobo(北行者),遇见的第一个挑战是南加州的高地沙漠;而沙漠的水源又与加州的降雪量和雪山融水量息息相关,所以,徒步者最需要了解的,是徒步季前一年冬天内华达山脉的降雪情况
    6. 怎样判断雪量呢?PCTA的官网列出了许多参考工具:http://www.pcta.org/discover-the-trail/backcountry-basics/snow/,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便是 California Snow & Water Content Chart (http://cdec.water.ca.gov/cdecapp/snowapp/swcchart.action)一般而言,加州的雪量越低,在总体上而言对徒步者越为有利。在这种情况下,徒步者可以选择较早出发,在南加州水源枯竭之前,徒步完成最炎热的部分。但是较早出发的人,则会面对内华达山脉春季雪山融雪而带来的大量溪水;即便如此,在低雪年淌过深溪的难度,仍然远远低于高雪量的年份。建议在4月20日–30日之间出发,在南加州保持15-20英里的日程,并在6月15日之后到达Kennedy Meadows。在雪量适中的年份,6月15日是一个普遍认同的适合进入内华达山脉的时间。同样的,徒步者必须在离开内华达山脉之后加快速度,争取在9月中旬之前到达加拿大。
    7. 2016年是雪量适中的年份:假定出发的时间是4月25日,Nobo.
      • 南加州:4月25日至6月15日,每日速度为20英里左右
      • 中加州:6月15日至7月10日,每日速度为15-25英里
      • 北加州:7月10日至8月8日,每日速度为25英里左右
      • 俄勒冈:8月8日至8月28日,每日速度为25英里左右
      • 华盛顿:8月28日至9月18日,每日速度为20-25英里

      20140720_134722

    8. 2016年雪量偏中,总体而言对PCT通径徒步会造成以下影响:
      1. 多数人推迟出发至4月底,南加州沙漠 = 酷暑,大风,暴晒,每天调整作息,白天找阴凉的地方睡觉,晚上徒步
      2. 第190英里Fuller Ridge处,北坡,当心雪坡,必要时可以准备一双microspikes
      3. 第700英里处,Kennedy Meadows, 沙漠和雪山的分界线,务必准备好microspikes, 根据雪情需要提前准备ice axe
      4. 第700-1100英里,从Kennedy Meadows至Sonora Pass, 都会有雪。其中750-950 John Muir Trail路段林线以下路线较少,找路困难,请务必跟团队行走,如果落单,随时检查GUTHOOK; 保证手机电量和GPS正常运作;建议购买一个卫星定位器,如SPOT, DeLorme等等。在林线以下的部分,树荫会减慢积雪融化的速度,之字形线路尤其难以辨认方向,最难的路段应当在950-1100英里,优胜美地公园附近。此外,过深溪是另一大难点,特别注意以下三条:Evolution, Bear, Mono Creek 3rd Crossing; 优胜美地境内注意Kendrik Canyon, Piute; 俄勒冈注意Sandy River;华盛顿也有一条瀑布要过。
      5. 从1100英里至1700英里,北加的路段依然会被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是徒步者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7月(因为延迟出发),很多城镇没有空调(如Sierra City), 且北加湿度高,容易中暑;森林火险指数陡增,一定会遇到小径因山火关闭的情况,需要随时保持警惕,注意和hiker交换信息。
      6. 俄勒冈和华盛顿是山火高发地带;今年也是俄勒冈的大雪年,Mt.Thielsen, Diamond Peak, Three Sisters, Mt.Jefferson, Mt.Hood路段都会踩雪。
    9. 一句话总结:2016夏天徒步PCT会比前4年艰难很多很多很多很多,高温、大雪、深溪的情况会更加复杂,请徒步者务必做好心理准备,确保安全!
        1. 雪情信息:http://www.pcta.org/discover-the-trail/backcountry-basics/snow/
        2. 加州雪量比较:http://cdec.water.ca.gov/cdecapp/snowapp/swcchart.action
        3. 历年冬季夏季同一地点照片对比:http://www.pcta.org/discover-the-trail/backcountry-basics/water/pct-water-report/

      tbpctstories1 (22)

  2. 火,火,火!
    1. 火灾对PCT徒步本身的影响,主要是改道;目前PCT已有的改道路线基本都与森林火灾有关,包括如下:
      1. 第170英里,Idyllwild小镇附近,大概有20英里的路线不能通过,也没有合理的detour, purist可以考虑走10英里的roadwalk进Idyllwild小镇。
      2. 第476英里,Casa de Luna月亮屋之后,大概有30英里的路线不能通过,有两个detour 一条走California Aquaduct, 一条沿着公路绕过
      3. 第250英里左右/洛杉矶附近,有一个Endangered Species Detour, 已经有很成熟的改道路线,Halfmile Maps也有地图标出
    2. 进入七月以后,不论你当时走到了哪里,PCT全线都随时有可能着火。《太平洋山脊小径-穷游锦囊》有遭遇山火的具体指导。最大的问题是改道,一般PCTA给出的路线都非常绕,也有很多公路徒步,大多数徒步者会考虑绕过。
    3. 在心理层面上,每年的PCT改道/关闭情况都有不同,但都一定会存在。徒步者必须做好“不能走完PCT”的心理准备。
    4. 在南加州不要使用酒精炉(风大,容易被吹飞);全程除了Kennedy Meadows,尽量不要生火;详情参考PCTA在2016年对炉具和营火的最新要求
    5. 强烈建议阅读HALFMILE在官网列出的地图改版通告,这些改写大多与PCT本身的改动有关。mountain fire fire permit
  3. 水,水,水!
    1. 最有效的资源: 南加州水情表, 务必把PDF版本下载在手机里,随时检查。
    2. 第77英里,Scissors Crossing处已经没有藏水点;徒步者需搭车到Stagecouch RV Park (向东三英里)或Julian小镇
    3. 450英里左右Saufley的Hiker Heaven已经于2015年徒步季关闭,请仔细参考Yogi Guidebook关于Acton地区的信息,KOA的资源不错
    4. 北加1500英里–1700英里范围之内,HALFMILE地图和GUTHOOK手机APP的水源信息都并不准确,建议徒步者把所有“half-reliable”水源当成完全不存在,仅以完全reliable的水源点做计划
    5. 俄勒冈-火山湖国家公园之后,有差不多一天半的时间没有可靠水源,建议在离开Crater Lake之后准备两天的水量
    6. 总体建议:不要以为出了南加就不用担心水了。南加有栈道天使和藏水点;PCT最缺水的永远是北加和俄勒冈(尤其是俄勒冈)p1060619 PacificCrestTrailCASection1731901
  4. 风,风,风!
    1. 比起缺水、踩雪、过河、酷暑,PCT南加州路段最磨人的可能还是狂风,30mile/h基本每天都有,gust上五十六十也是可能的情况。风口有好几个,比较著名的是250-300英里洛杉矶附近和450-600英里莫哈维沙漠附近。350英里左右的Cajon Pass曾经吹飞了我的睡垫和袜子。
    2. 随着大风带来的,是沙尘。在PCT路上的第一个月,可能是你此生目前最脏、臭、灰头土脸的时光,务必做好心理准备,每天钻进睡袋的时候换一套衣服和袜子。脚趾永远是黑的。
    3. 牛仔式露营的时候,务必确定所有的暴露在外的物品要固定好。
    4. 大风天谨慎煮饭,不要使用酒精炉。20140407_173344
  5. 许可证
    1. 与PCT相关的许可证有很多:长距徒步许可证、加拿大入境证、加州营火许可证、相关地区的专门许可证、等等。对于想要通径徒步的人而言,只有两个证件是必须的:长距徒步许可证和加州营火许可证。长距徒步许可证 (PCT Long-Distance Hiking Permit):PCT的通径徒步(2650英里)和任何超过500英里的分段徒步者,都需要申请PCT长距徒步许可证。这个许可证只适用于PCT沿线附近,不适用于沿线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州立公园在PCT范围之外的其他营地和小径区域。徒步者应当将许可证打印出来,随身携带,便于护林人进行检查。电子版的许可证是不被承认的。申请许可证的网址是:https://www.pcta.org/discover-the-trail/permits/long-distance-permit-request/在PCT沿途,徒步者会经过某些收费的营地、公园入口(比如火山湖国家公园)等等。PCT长距徒步许可证是不涵盖这些费用的。这个许可证在原则上是免费的,但笔者建议徒步者进行20美金以上的捐款,成为PCTA会员(可以收到Communicator杂志和PCT的国家公园式地图)。许可证系统一般会在每年的2月份开启。从2015年开始,南加州的国境线开始对PCT徒步者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天上限50人(包括骑行者)。因为PCT逐年上升的欢迎度,南加州头100英里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请读者参照《负责任地旅行》部分,遵守“无痕山林”的准则。有意申请PCT长距徒步许可证的朋友请仔细阅读:http://www.pcta.org/discover-the-trail/permits/pct-long-distance-permit-faq/demographics登顶惠特尼峰的证件:从PCT和JMT交界处的Crabtree Meadow, 即惠特尼峰的西侧8英里处,可以单日往返登顶惠特尼峰(美国本土最高峰)。徒步者只要手持PCT长距徒步许可证即可,不需要其他证件,亦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但是,从Whitney Porta和其它Whitney Zone小径口出发登顶惠特尼的徒步者需要另外申请许可证:http://www.fs.usda.gov/detail/inyo/passes-permits/recreation/?cid=stelprdb5150055

      加州营火证(California Fire Permit):徒步者必须持有Fire Permit才能使用任何形式的炉头、酒精炉、营地篝火等明火。在大多数年份,加州的绝大多数区域是禁止营地篝火和酒精炉等开放式、不可控营火的使用的。在特殊的年份,一切的炉具会在某些区域内被完全禁止,特别是南加州、北加州和俄勒冈的某些相对干燥的区域。每年,加州对营火的限制程度不尽相同,请徒步者参考PCTA的信息:http://www.pcta.org/discover-the-trail/backcountry-basics/fire/

      加州营火证可在加州国家森林署下属的办公室、游客中心和Ranger Station办理,亦可在网上获得:http://www.preventwildfireca.org/Campfire-Permit/

      PCTA强烈建议所有徒步者都取得一个营火证,并打印下来随身携带。

      canada permit
      加拿大入境许可证 (Canada Entry Permit):北端终点是第78号纪念碑,位于美国和加拿大国境线上。纪念碑的周围没有人烟,徒步者想要回到“人类社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南折返,至Harts Pass或是Rainy Pass, 从公路搭车回到附近的城镇,再寻求其他方式到达西雅图;另一个选择是继续向北,徒步9英里进入加拿大的曼宁省里公园(Manning Provincial Park),搭乘大巴车至温哥华,再使用合适的交通工具返回美国。如果选择后一种方式,进入加拿大,所有的徒步者都需要申请加拿大入境许可证:http://cdn.pcta.org/wp-content/uploads/2012/09/PCT-Canada-Entry-Form-10.9.14.pdf

      这个许可证是专门为PCT徒步者设计的,批准需要一定的时间,请徒步者务必在出发之前至少三个月进行申请。许可证会通过邮递的方式寄到美国的地址。非美国公民者必须要提供绿卡、护照和相关签证(非绿卡持有者)的彩色复印件,和许可证申请表一起邮寄到:

      Canada Border Services Agency
      Pacific Crest Trail Processing Centre
      #28 – 176th Street, Surrey, BC V3Z 9R9

      徒步者在加拿大境内的所有时间,都需要携带加拿大入境许可证。美国公民无需携带护照和签证就可以进入加拿大,但返回国境时必须要携带美国护照;美国绿卡持有者在入境加拿大和返回美国时都需要携带美国绿卡和本国护照;同时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合法签证的徒步者必须携带包括签证、护照在内的所有相关证件;只持有美国签证的游客不能进入加拿大,必须在国境线折返。

      沿着PCT从美国进入加拿大,是没有边防哨卡的。国境线只是一条简单的森林隔离带。但边境上经常有人巡逻。徒步者到达78号纪念碑之后,小径会一直向前延伸。

      从加拿大沿着 PCT进入美国是完全非法的。进入加拿大之后,徒步者都应从曼宁省立公园去温哥华,再通过陆路(灰狗大巴)或是乘坐飞机返回美国,在边防出示可返回美国的证件。

      在美国合法居留6个月或以上的证件:因为PCT通径徒步的平均耗时约是5个月,加上准备、中转、返程的时间,徒步一次PCT前前后后的时间可能要花半年以上。除了美国护照和绿卡的持有者之外,其他持美签的通径徒步者需要保证签证在起码6个月的时间内有效。请在出发之前确认签证类型和时间。

      持短期旅游签证的徒步者则可以考虑分段徒步精华部分,例如约翰穆尔径(John Muir Trail, 徒步时间约2-3星期)。

  6. 圣地亚哥PCT起点处的栈道天使,最靠谱的是Scout & Frodo。

    San Diego trail angels

    Barney "Scout" Mann coordinating arrivals and departures.

    Barney “Scout” Mann coordinating arrivals and departures.

    Long-distance hikers are invited to request rides from the San Diego network of volunteer trail angels. These incredibly generous volunteers may be available to pick you up at the airport, bus or train station, host you in their home and drive you to the southern terminus. They generally operate during the spring thru-hiker season. You are their guests. This is not a project of the PCTA volunteer program.

    These devoted volunteers coordinate amongst themselves and other trail angels to best meet the large need. Email them well in advance. Follow whatever rules and requests they have. Space may fill up.

    Contacts:

另外,Yogi’s Handbook也专门有章节更新圣地亚哥Trailhead Angel的情况。

large_JJkQ_18c900004360118e

7. PCT Annual Day Zero-KICK OFF

第2016届KICK OFF已被取消,推迟到明年。详情:http://adzpctko.org/

8. 诺娅的其他忠告

  • California Section D, 大约300-400英里之间,杂草丛生,有很多poodle dog bush, 务必穿长袖、勤清洗
  • Yogi’s Handbook后半部分都是小径路线和补给点的信息,非常有用,建议出发前通读一遍,然后再把后半部分分成28份,放进每个补给盒子
  • 栈道天使和藏水点的情况每年有变,且每个季节之中都会有变化;同理,山火、改道、雪情等最新情况大多都是口耳相传,所以保证和一个靠谱的团队行走非常重要
  • 西耶拉八大山口的时间规划很重要,早上过河,早上翻pass。如果有一个是下午翻过的,会产生多米诺效应,恶性循环的后果就是在雪坡里深一脚浅一脚,每小时走不到1英里
  • 关注自己身体的状况,了解基本的野外急救常识,了解失温/中暑/离子失衡/雪盲/高反等症状的表征,并懂得解读自己身体的信号
  • 北加州和俄勒冈最热;北加州的爬升和下降最多;俄勒冈并不是像所有人口中形容的一马平川,火山石地表踩起来是很痛苦的
  • 进入华盛顿之后,可能会开始遇到阴雨坏天气;如果到达加拿大的时间不紧张,便不要吝啬休息时间。华盛顿的PCT很难走,但是风景很美,如果因为连绵阴雨而错过,实为可惜
  • 勤与周围的PCT hiker交流,他们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学会求助
  • 务必带上一个手机之外的好相机
  • Hiker Hunger如猛虎,来袭时你可能已经弹尽粮绝,这时候一定要告诉你周围的人,让大家ration一点食物给你
  • PCT是一场心理长征,速度重要、风景重要、同伴重要,心态更重要。必要时要学会放弃,但是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会享受。
  • Leave No Trace, 并有国家荣誉感–在这条diversity极少的路上,你的形象就是中国的形象。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最后,祝愿所有2016年踏上PCT征程的朋友们,好好享受这一个人生中最有仪式感的、史诗般的夏天。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加油!

 

15 Nov 2015

陪我走去卡塔丁:阿帕拉契亚小径3500公里徒步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NjQ3MzQzNg==.html?from=y1.7-1.2

“所有的美好都已美好过了

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

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

陪我走去卡塔丁:诺娅的3500公里徒步故事

  • 优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NjQ3MzQzNg==.html?from=y1.7-1.2
  • 土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VaqQvdp1qo/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QSbaPWTfI&feature=youtu.be
  • Vimeo: https://vimeo.com/145728909

在大学毕业之后三年、徒步了8000公里之后,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

为什么徒步?为什么户外会吸引你?为什么放弃舒适稳定的生活、追求稳定与温馨的家庭?为什么把自己扔到风沙雨露阳光雷电的残暴之中,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之手那庞大的不确定性里,然后让身体磨出老茧,刻上伤疤,抹上紫外线的痕迹?在边际效应递减、机会成本增加、新鲜感逐渐消失了之后,是什么牵引着你?

你是如何有时间和钱来徒步的?

或者,最终,在那么多的道路里,在那么丰富的人生里,在那么眼花缭乱的选择里,为什么是这一种呢?

 

每次我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换言之,我很难“说出”这个答案。

在涉足长距徒步之前,我就读到过资料,也被前辈提点过,这条路会是很孤独的。孤独不在路上,而在“返回人世”之后。我看过徒步后的抑郁症报告,了解过长距对人体和头脑作用的不可逆反性,也知道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回到“以前的状态”。我知道一场旅途之后,我会回到那熟悉的城市,却觉得更像一个陌生人;我会被亲人和朋友包围着,而没有共同话题可聊;我会被问及路上的种种,而永远想不到适当的比喻句和动听的词藻,也无法解释那遥远空气之中鸟儿的叫声、天空中云朵的形状、森林里松针叶的味道,我更无法说明这一切有什么吸引力。我会用空洞的语言试图写下我的感受,并知道除了那些同路过的人,也许不会有人看懂。

更大的问题是:在我的母语系统之中,在我最亲近的朋友之中,也许我需要长久地接受这一种沟通障碍、这一种孤独感。

科罗拉多小径、太平洋山脊和阿帕拉契亚小径之后,以上的恐惧和担忧,真的变成现实了吗?

 

我的答案是:其实并没有。或者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在这8000公里之后,我走过的路、经历的事、见过的人,反而让我失去了争辩的意图、钝化了我感受“孤独”的毛孔。我沉浸在体验之中,并知道我已经找到了我生命本源中最重要的东西。

在每一次的日出日落和星空银河的沐浴下,在每一次湿脚过河和帐篷结冰的寒冷中,在沙漠在雪原在山巅,在最深的绝望和最美的惊喜里,在陌生人的帮助和善意里,在稍纵即逝的痛苦和持久难忘的回忆里,在虐过累过失望过感伤过并“不得不”继续前行的路上,在这件无比复杂艰巨、却又澄澈简单的任务中,我的头脑和身体和所有的过去和未来和基因和细胞和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说:

Bingo, I was born to do this!

我感到幸运,无比的幸运。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宇宙之中找到他们的终极归属感;而在这种归属感被获得之后,夫复何求?争辩、解释、澄清,有何重要性可言呢?

当徒步成为了我的生活之后,我觉得任何“意义”二字涉及的领域,我都说不清楚。徒步就是我喜欢并且应该去“做”的事情,它存在于行动之中、体验之中,而不是语言的象征性意义和梦境的空想之中。我也尽量不提“追梦”二字;梦想成真是一个结点,而我要的是一条线和一个面、一个三维的空间和四维时间框架下的过程。我甚至不希望这和“激情”沾上太大关系,虽然我头脑中一直回荡着那句话:没有激情的人生是不足以为之生活的。

可“激情”总有一种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先扬后抑的虚弱。激情总有一种距离感带来的幻觉、自以为是的空想、快意人生的虚无。我对这两个字也渐渐无感了。

细水流深。

徒步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呼进呼出的空气,是“大隐隐于市”也无需困顿和遗憾的平静感。

It is not a dream, not a pursuit, not even a passion.

It is a way of being.

 

然而,还是有遗憾。

JK罗琳在哈佛毕业典礼上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你们是幸运的,而这种幸运把你们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你们的责任。

在去PCT之前我曾挣扎过,除了最大化我的自我价值之外,我的徒步能为我所生活的地方、我最亲近的人们、和我最热爱的大自然,带来什么价值。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累积的足印、经历过的故事、带回来的照片,还能有什么作用呢?

我感到遗憾。我的表达能力永远无法传达出大自然千万分之一的美感。我的倾诉欲望永远让我无法绘声绘色地讲述一段段旅途上惊心动魄的故事。我的神经细胞和脑存储让大多数输入的信息被存储而难以输出;我永远记不起所谓“最危险”“最难忘”“最感动”的瞬间,或是这样的例子已有太多。

很多时候,我本来想讲述一个故事,结果只扔出了一种状态;本来想给出一个画面,结果只能撒下星星点点的回忆碎片。我用手机带回来的照片永远无法让编辑相信我去过人间的天堂。我用电脑敲下的文字苍白脆弱,满是在异国漂泊多年烙印下来的文法错误,很多时候只是满足了我表达的欲望,而根本顾及不到接收者的吸纳能力。

不提这些,哪怕在国内对于环保、景观保护、户外热升温而软件硬件缺失的大前提之下,我改如何把这个裂缝填满,让我头脑中的观点自由地溢出?

 

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个视频只是答案之一。我希望能用支离破碎的画面,传达出美国长距徒步的所有点线面,并基于两个主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在2015年的阿帕拉契亚小径徒步之中,我用了128G的存储卡,积累了8个小时的录像资料和5000余张图片。这个5分钟的视频已经逼迫我删掉了许多珍贵的素材,最终还是只能露出冰山的一角。这时不完美的一角,但希望观众能管中窥豹,大致了解长距徒步的真正风貌。

在视频出炉之后,曾被国内的一个朋友指出诟病:太平淡了,没有故事,更没有高潮。

我不知道如何回复;但我可以很坚定很清楚很斩钉截铁地说出以下的句子:徒步的本质是平淡的、艰辛的、没有高潮的;徒步不像大多数人头脑中想象的那么浪漫主义。

 

视频制作的过程非常有趣。

  1. 2015年3月份,在出发走AT的前一个月,我敲定了背景音乐 –Welcome Home
  2. 背景音乐选好之后,我按照歌曲的章节、节拍和旋律特征,写了一个模拟脚本和内容大纲,卡到每秒钟的内容,定下了视频拍摄的几个大主题 (例如自拍旋转、帐篷、人物特写、英里数播报、脚步特写等等),并把每个主题都划分了相应的时间段、确立了内容的轻重之分
  3. 剧本先写好,接下来就等“演员”入场,银幕拉开
  4. 我使用GoPro Silver 4摆设,其中的“自拍杆”其实是登山杖加StickPic适配器;其他辅助配件包括两个电池/充电器/读卡器/两张存储卡/迷你三脚架/头部适配器/clip mount等等
  5. 拍摄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录影录像;延时(白天的timelapse video和晚上的night lapse); 摄影
  6. 徒步结束之后,攒了两张64G的存储卡,于十月上旬开始制作
  7. 学习使用Adobe Premiere Pro CC + 视频制作 +后期修改和再修改的过程,前后持续了一个星期;之后视频被“冷冻”了三个星期,于十一月中旬再次拿出来重审;之间感谢李路、袁宏和曹东家老师提供宝贵的意见
  8. 最后的成品–5分钟33秒的视频集合了6个通道、几百个视频和几十张照片;视频处理使用的是Premiere Pro CC, 夜景延时使用的软件是After Effect CC, 照片处理使用的是Lightroom/Photoshop CC

视频原定发布的当晚,法国遭到了ISIS的恐怖袭击,至少一百二十名无辜的公民生灵涂炭。我再一次想到:生命何其短暂,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会先来;我们的时间,太少了。

虽然有着“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我必须重申,在这三年里,我很少经历过真正的孤独感,更多的是感激、感恩。那些在路上看过的风景、遇到的灵魂,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坦白地来讲,如果真的感知到孤独,也是因为“圈内”人对24岁+女生+在路上这三个词组抱有的偏见。)

我是被帮助的手一路“拖”到卡塔丁的,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的,我更是被沿路无私的友谊和真诚的帮助承载到终点站的。“陪我走去卡塔丁”,是我能表达的最微不足道的感谢和祝福。我把这个视频献给我的家人、在路上和路途之外遇到的友谊和爱情、和这些年来成百上千个曾在路途之中相遇的灵魂:徒步者、志愿者、栈道组织、栈道天使、和所有往届的徒步“老兵”们。美国的荒野保护体系和强大的长距徒步文化及后援体系,让我能感到我的徒步是有后盾在默默支撑着的。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陪我走去卡塔丁:诺娅的3500公里徒步故事

优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NjQ3MzQzNg==.html?from=y1.7-1.2

土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VaqQvdp1qo/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QSbaPWTfI&feature=youtu.be

Vimeo: https://vimeo.com/145728909

 

  • 诺娅的《穷游锦囊–太平洋山脊小径》:http://guide.qyer.com/pacific-crest-trail/
  • 诺娅的微博:@张诺娅走AT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人人:张诺娅
  • 邮件:nzhang29@gmail.com
04 Nov 2015

南犹他往事 | 锡安,反射谷,白蘑菇

zion4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资格描述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 –她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她土地上苍老的皱纹、峡谷中缱绻的溪流、水面下沉睡的雕塑、头顶上纯净的星空。她是美国国土上最后一片被地图测绘的区域,如火星表面的地貌千沟万壑,承载了风力、流水和白雪数百万年的侵蚀和沉积,高原在这里被推起,又被海水淹没、被河流切割,最后在人类文明这个狭小的窗口之中,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南犹他-北亚利桑那,看到了大峡谷、大阶梯这些科罗拉多高原上最壮丽雄奇的景观。

南犹他-北亚利桑那也许是美国对世界地质/旅游和摄影资源做出的最独到的贡献。这里人迹稀少,公路网络不密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燥脆弱的地貌和生态系统。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国土局和国家公园署对这片土地的许多景点提供了特殊保护措施,设置团队人数上限,发放许可证系统。被人熟知的波浪谷每天只能进入20人;锡安的地下铁和维京河峡谷都需要许可证;大峡谷的露营和漂流更是一票难求。即使如此,发达的信息系统和强大的户外摄影师们还是让许多秘境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充满好奇心的人们不惜跋山涉水、穿过荒凉的没有任何道路的土地,去探访这些隐秘的众神居所。访客的增多也增加了对土地的人为破坏,尤其是对沉积岩脆弱地表的侵蚀;许多今天还能自由探访的景点(例如白蘑菇Wahweap Hoodoos) 在某一天就会被列入高危区域,限制通行量。

wahweap2

科罗拉多高原的土地有一种抓人的魔力,让人魂牵梦绕,一眼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租一辆越野车,放一碟钢琴曲,在广袤的大地上驰骋,让光怪陆离的红土地飞身而去;在美国最纯净的夜空之下搭一顶帐篷,看着银河辨认星座;拿着地图、指南针和GPS在没有小径的野外寻访着“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那惊艳一瞥……

总体上而言,南犹他-北亚利桑那最被人熟知的区域,应该是6大国家公园(大峡谷、锡安、布莱斯峡谷、大堡礁、拱门和峡谷地),两大国家纪念碑(Vermillion Cliffs和Grand Staircase-Escalante)、两大湖区(Lake Mead和Lake Powell)、几个州立公园或是印第安保护区(如Moab附近的死马点、亚利桑那的哈瓦苏蓝水瀑布、Sedona、粉红色沙丘、羚羊谷等等)和几个最神秘的直接由国家土地局控制的许可证区域。

sw4

(上图由贾卓康老师摄于波浪谷The Wave)

因为南犹他-亚利桑那既有体系健全的国家公园,更有人迹罕至、公路不通、需要野外offtrail探路寻访的“秘境”, 所以需要健全地筹备和策划。这几年参考过很多资料,但是有几篇文章总能让我不断回访:

  • 陈青桃老师的《南犹他,北亚利桑那之秘境追踪》:目前应当是对科罗拉多高原精华景点囊括最全面的介绍文章,美国西南旅游户外摄影的国人开山之作,许多地点我都是从这篇文章中第一次知道的。
  • 施皖老师的所有文章,尤其推他的波浪谷反射谷地下铁三部曲。一篇介绍犹他12号公路的杂志文章也是非常好的reference. 施老师是当之无愧的“西南帝”,对这片区域的熟悉程度可以精准到背下每一个水文站的大致位置、知道沿路小镇里的哪家餐馆的哪道菜最好、了解游客中心的开关门时间、去图书馆查估计只有几个摄影师和洞穴冒险家去过的秘境照片等等。用对学术的严谨态度来搞旅游和摄影,让施老师成为了独树一帜的标杆人物,一直都是我非常敬佩的榜样,也对我研究户外的学术手法产生了影响。
  • 施老师每篇文章的参考书目和网站的列表都是精华中的精华,这些资源贯穿于他的文章之中。
  • 施皖老师郑重推荐的教科书Photographing the Southwest, 最靠谱的三本–南犹他,亚利桑那和科罗拉多/新墨西哥. 不论从提供路线资料、摄影建议指导、介绍景点还是综合信息方面,这本书尤其良心,作者Laurent Martres文笔下流淌着对西南的热爱之情,让这本红宝书和其他摄影/旅行书与众不同。
  • 好友贾卓康老师在两年前冬天和蓝天老师一起去西南拍摄延时摄影素材,创作了西南追光之旅的延时视频,配上Piano Guys的轻音乐“Desert Symphony-A Tribute to Southern Utah”, 让红石白雪与波澜壮阔的音乐融为一体,这两年来反复温习了几十遍,只要一想到西南我就会想到这个视频,推荐一看。

2015年10月底-11月初南犹他3日游 — 锡安Narrows, 布莱斯峡谷,反射谷,白蘑菇

我心念念两三年的鹿皮谷Buckskin Gulch两天一夜徒步因为连绵的大雨和积水,据说泥坑深到了胸口,于是小伙伴们果断取消,改战Zion。这次的团队十分强大–五个小伙伴里除了我都是攀岩的,有摄影师/找路员/司机/动物脚印和粪便辨认高手李路,有冰雪岩滑雪登山徒步户外女侠王佶扬和长跑攀岩登山旅游女侠余力立,更有精力体能无下限情商智商超级高的靠谱青年邵远。三人的行程如下:

Day 0晚上在Zion国家公园内部营地露营,披星带月;早上看着太阳的光芒打在Tower of Virgins, 先去公园外部的户外公司Zion Adventure Company租了防水裤、防水鞋袜,了解了当天的天气预报(10月底水温大概50华氏度),坐上公园汽车去Narrows下游的栈道口Tower of Sinawava。Narrows是Virgin River的分支,有两种走法–大多数人都是从下游开始往上游逆流走,第1.5英里处的Wall Street是全程精华,看过了之后即可折返;另一种走法从上游开始,一直顺流而下,全程16英里,一般需要两天一夜露营。我们本想走较长的方案,可惜连绵的阴雨让shuttle被迫取消,所以选择了第一种折返的方式。

zion3

zion6

漆黑的峡谷仿佛被神秘的力量一刀劈开,宛如地狱之门,光和影如火焰一般,在黑色的岩壁上偏偏舞蹈。Sandstone温柔光滑的曲线反射出沙石晶莹剔透的橙红、粉红、金黄、砖红、和乳黄色,主导的色彩还是深黑和深棕,深秋午后斜射的阳光在曲折的峡谷中被投射到岩壁上,色彩和光影的组合非常有趣。我们在一路的惊叹中,顾不得脚下过膝盖的河水,只得仰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路和我两个抱着相机的走在后面,在过了华尔街不久之后便和折返的其他几个小伙伴会合。回程的时候发生了一点惊悚小插曲–我走在队伍的后面拍照,几个小伙伴在一个岩壁过后消失在了视野前方,我以为他们已经走到了远处,于是便一路飞奔追赶,“跑”着在水里回到起点站,还是不见四人踪影,才反应过来他们可能落到了后面。大家在shuttle站重逢的时候感叹还好有惊无险,便继续策划下一段旅途–布莱斯峡谷。

bryce1

去布莱斯本不在计划之内,只是开去反射谷的途中可以经过布莱斯,便向顺道走个trail。因为从Zion出来的时间已经是下午6点了,便意味着大家到达布莱斯的时候只能走夜路,不过所有人的兴致一点没有减弱。晚上大家穿得严严实实地踏上Queens Garden Trail, 耸立的岩柱在黑夜里像极了巨人的剪影,据说他们是在夜里逃票来布莱斯,结果被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咦,故事听上去有点耳熟)。关上头灯,抬头仰望,银河的光芒透过hoodoo的洞口,让这片土地的石雕轮廓更加诡异浪漫。我们接着万圣节的梗,一路各种比喻句,把每一个站立百万年的石雕都赋予了生命,让这趟夜行毫不孤单,仿佛沿路陪伴我们的都是沉默不语的老友。

reflection2

在酒店休息了四五个小时,第二天的任务是单日往返反射谷。反射谷位于Hole in the Rock土路的末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南犹他的旅游地图,会发现有好几条几乎平行的土路如Cottonwood Canyon/Hole in the Rock, 沿途都是秘境)。反射谷是鲍威尔湖的一部分,在2006年西南大旱的时候被摄影师发现(因近几十年的低水位让本来淹没在水下的岩石重见天日)。之后又有一个德国摄影师追踪了国家地理杂志的原图,在找到反射谷之后向世人公布了GPS坐标和路线。鲍威尔湖是美国第二大水库,虽说是“一潭死水”,且其修建有诸多争议,但这一沙漠火星地貌之中的绿洲实在是绝无仅有的其境,湖水和岩石交错纵横,排列组合毫无章法,有一种夸张的艺术感。更多关于反射谷的故事和攻略可以参考施老师的文章。因为反射谷是秘境性质,而且前往过程中涉及Class 2 off-trail徒步,也就是完全需要靠自己辨认路线、研究地理环境择优选择路线,所以这篇文章就不具体描述坐标等攻略信息了,大家可以在施老师的文章中找到线索。

reflection

反射谷的一天16英里完全在野外Class 2找路的状态也是我之前不曾有过的。多亏了李路和邵远强大的辨别方向和找路的技术,加上小伙伴们并驾齐驱的体能(Lili姑娘带伤还看上去毫不费力,实在佩服),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稍微偏离的原轨迹,翻了两个不该翻的世纪大深沟,后来知错就改,紧靠着政治正确的路线前进,才避免少走了弯路。回程的时候更加有趣,几个人还搞了一点canyoneering, 最后在北极星的光芒照耀下夜行了一英里,回到汽车上的时候大家状态都非常好。

去往反射谷的路面状况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翻世纪大深沟,经过一个个的“大峡谷”,体验上上下下的享受;第二阶段,过草地 (其实是灌木区),地面沙子多,但是比较平坦;第三个阶段,火星表面,地表坚硬的sandstone, 小上坡和小下坡,没有植物和沙子,跑起来非常痛快。

reflection3

更有趣的是沿途的景观。邵远的一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岩石的纹理就像“大地苍老的皱纹”。远处的一座座突起的小山包看上去有几千座,已经被侵蚀地非常光滑,像兵马俑一样密密麻麻地陈列在地平线尽头,仿佛兵临城下,在等待什么特别的指令。

10月底其实不算是去反射谷的最佳时间,又恰逢今年秋季犹他降水颇为频繁,所以我们没能看到图片中几个土丘的“手臂”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画面,不过还好我的头脑中已经不记得照片长什么样的,所以对结果的景观很满意。不过这次的16英里反倒更像是“过程大于结果”,沿途的认路找路开路迷路都十分有趣,且颇具挑战性,再加上我在沙漠中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当然,我也爱雪山青草喇嘛庙),所以到现在为止,更难忘的反而是“火星表面”千沟万壑的奇景、口中还能尝到那天沙土和烈日的盐味。

wahweap1

第三日是白蘑菇Wahweap Hoodoo日,但是大家依然非常贪心地早期去布莱斯峡谷看了一场壮丽的日出。前往白蘑菇的路面基本上是干枯和湿润的河床,偶尔有在灌木丛中找路的插曲。中间我“晚节不保”地摔了个狗啃泥,手机上像盖了一层巧克力一样,花了很久才清理干净。小伙伴沿途讨论各种geek的话题 (综合所述,我们这次旅途讨论的话题包括无人机人工智能语言习得动物语言中美教育对比辨认星座用大数据研究户外爱好者的共性等等)。

有趣的是,到了白蘑菇最后的一站“寂静之塔”时,发现还有一组华人,细聊了之后居然是人人网好友李盛真的湾区团,当然也是受了“西南帝”施老师的感召过来走的白蘑菇,不能更巧。我对白蘑菇的评价特别高。这里的峡谷空旷无人,安静地出奇;白蘑菇群雪白的颜色好像一只只毛茸茸的动物脚掌,整个空间有一种异世界的氛围。最幸福的还是和小伙伴们在可以用无数比喻句来描绘的异世界景物面前占着奶酪吃饼干,瓜分鱼罐头和牛肉干~三天的徒步在拉斯维加斯特别地道的云南餐馆中结束。美景太多,但志同道合者更是难得。目前我们五个人都还在户外后遗症的阶段。

仅以以下的图片纪念我在南犹他-北亚利桑那的足迹:

southwest1

粉红色沙丘州立公园 Coral Pink Sand Dunes State Park

sw3

马蹄湾 Horse Shoe Bend

sw5

下羚羊谷 Lower Antelope Canyon

sw7

鲍威尔湖 Lake Powell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

sw8

锡安西缘线 West Rim Trail at Zion National Park

sw2

Havasu Falls 哈瓦苏瀑布群

最后写一下我在西南的愿望清单–

  • 1. 鹿皮谷 Buckskin Gulch, 策划了两次,两次都未能成行,希望下次能一次性走44英里的穿越路线
  • 2. Alstrom Point at Lake Powell
  • 3. Nankoweap Trail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大峡谷被命名的最难的trail
  • 4. Neon Canyon
  • 5. House on Fire
  • 6. Zebra Canyon (Hole in the Rock)
  • 7. Moab地区–再好好看看拱门,去死马点和峡谷地
  • 8.有待扩充
23 Oct 2015

落基山脉经典 | 科罗拉多四山口环线

fourpassloop (2 of 1)-3

对于科罗拉多这片被上苍眷恋的土地,再多用语言夸耀它的崇山峻岭、青松翠柏、深溪飞瀑都是徒劳苍白的。在这片北美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上耸立着58座海拔超过14000英尺的山岭(严格意义上是53座),而整个美国本土除了科罗拉多之外只有总共只有14座14er;这里有丰富的登山、攀岩、山地车、滑雪、白水、徒步等各项户外资源,更有着大面积被国家森林系统和保护区系统管辖的土地,阿尔卑斯式小镇遍布山间,招引着世界各地热爱户外的人们安家乐户。试想着在山间有一间小屋,开车半小时便可以爬山和滑雪,没事儿去大城市喝杯啤酒,和两三朋友看尽灯红酒绿,再回到山里继续翻开老旧的地图,探索着下一片未知的领域,听鸟叫虫鸣,看云卷云舒……

fourpassloop (9 of 1)

Elk Range简介

如果说科罗拉多是北美落基山脉的屋脊,那么Elk Range就是这屋脊上最闪耀的精华,而四山口环线则是Elk Range的完美缩影。四山口环线曾被Backpacker杂志评为“Best Hikes Covered”,共同入选的还有著名的Zion Narrows, 雷尼尔Wonderland Trail转山,风河山脉约翰谬尔径等徒步经典路线。

Elk Range麋鹿山脉是科州六大山脉之一,也是科州高山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它坐落于Sawatch Range西南部,紧挨San Juan Range北大门,一共拥有7座海拔超过14000英尺以上的山峰。东侧的Sawatch Range是科州海拔最高、拥有最密集14ner的山脉(Elbert/Massive/Collegiate Peaks都在此)。而Elk山脉青出于蓝胜于蓝,从景观和攀登上都比Sawatch享有更高的美誉。

8

在Elk Range之中,尤以Maroon Bells褐铃山最为著名,和雷尼尔并列美国被拍摄频率最高的山峰,而那Maroon Bells在秋天的黄叶之中倒影在湖水里的画面,想必很多朋友都不陌生。这篇文章要介绍的四山口环线,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褐铃山的“转山”之路。

Maroon Bells其实有两座–Maroon Peak和North Maroon Peak。从照片上看到的更显著、离湖更近的那座山峰,其实是North Maroon。而Maroon Peak的海拔比它更高,爬的人也更多, North Maroon不过是它的附属山而已。不过Maroon Bells也被称为“死亡之铃”,因为此地属于科州高山中少有的沉积岩mudstone, 土质松动,落石和滑坠的危险极高。但也正是mudstone当中的矿物质,给了褐岭那种带一点猩红的颜色,与邻居Snowmass的白石交相辉映,再加上Snowmass Lake的湖蓝、Pyramid的深灰和周围山脉的深棕色,把Elk Range的景观大大推上了一个台阶;秋季的桦树转黄,再加上一点初雪的白色……点到为止足矣。

题外话:对登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科州四大Traverse: Maroon to North Maroon, Crestone Peak to Crestone Needle, Little Bear to Blanca, Wilson to El Diente Maroon Peak到North Maroon之间仅0.3英里,但属于Class 5, 据腿哥原话:“铃铛 (Maroon-North Maroon) 最短,但是最technique, 但是大家也不爱用绳子;而且经常作死,并且经常就死了。”

fourpassloop (7 of 1)

以下这段文字可以很好地介绍Elk Range附近的地质构造:

There are two very distinct geological types of rock that are clearly evident in the Elk Mountains, the tertiary intrusives, and the stratified sedimentary. The whitish, gray rock of the tertiary intrusive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weeping, skinny ridges that connect point-to-point, evident in Snowmass Mountain, The Beckwith’s, Capitol Peak and the Chair Mountain massif. Second, the stratified purplish-red, sedimentary rock of the Permian age, evidenced in mountains like Cathedral Peak, Teocalli Mountain, Pyramid Peak, Maroon Bells and “Willow Peak.”

摘自:http://www.cliffshade.com/colorado/elk/

fourpassloop (5 of 1)

四山口环线

环线经过的四个高海拔山口都超过12000英尺,分别坐落于Maroon Bells褐铃山的北侧(鹿皮)、西北(骑士)、西南(冷空气)和南侧(西褐铃)。

  • West Maroon Pass (12,465′)
  • Frigid Air Pass (12,405′)
  • Trail Rider Pass (12,415′)
  • Buckskin Pass (12,462′)

 

这四个山口各有各的特点:鹿皮最有刹那惊艳之感;骑士庄重秀丽;冷空气仙风道骨;西褐铃苍凉大气。

这四个山口绕着Maroon Bell转了一个圈,起止于著名的Maroon Lake (也就是前景的那个湖泊)。在小径上就可以走岔路去攀登的14000英尺以上的山峰包括South Maroon/North Maroon/Pyramid/Snowmass Mountain, 除此之外Capitol/Castle/Conundrum也会映入眼帘,包揽Elk Range全部14ner.

而四山口环线是一条Class 1的徒步线路,难度并不高,任何人在适应了海拔的前提下都能完成。

  • 总长度:26.8英里
  • 所需时间:徒步2-4天;亦可单日越野跑
  • 最高海拔:12465英尺(West Maroon Pass)
  • 总上升:8115英尺

 

从综合意义上讲,四山口环线应该是科罗拉多乃至全美国“风景除以徒步难度除以英里数”得出的值最大的线路之一,短小精悍,不缺爆点,最重要的是离“城市”Aspen很近,非常容易到达,并不像San Juan或者风河那样人迹罕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从这个角度上讲,四山口是一条相当适合初级徒步爱好者的线路,只要时间安排合理、适应海拔过关,任何人都能愉快地走下来,并带回家永远改不完的照片~

flp-map-2

以上图片来自:http://www.quackquackcolorado.com/four-pass-loop-with-benefits/

下图能更好地说明四山口环线和周围地貌的相对关系:

4pl151

ep_four_pass_loop

以上图片来自:http://www.hikingwalking.com/destinations/co/co_cent/aspen/four_pass_loop

顺时针 vs. 逆时针

既然是环线,就会有两个方向的选择。因为顺时针行走,第一段海拔上升的坡度较缓,相对而言难度较低,所以网络上几乎所有的资料和攻略都是以顺时针为准。而本文为了不再重复已有的资料,而且结合我们本身徒步时选择的逆向路线,以下描述皆以逆时针方向为准。

其实不论是顺还是逆,走哪个方向的海拔升降数值都相当,二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别。多数人选择顺时针行走,一是到达第一个山口的距离是6英里(如果逆时针行走,第一个山口是4英里),所以顺时针走的approach较长,适应海拔的时间稍多。除此之外,很多人认为Buckskin Pass鹿皮山口是四个山口里景色最美的,而顺时针行走可以把鹿皮山口留到最后享用。二者皆是各人的preference。

根据笔者的经验,每个山口的两侧情况各不相同,可参考下表:

  • Buckskin鹿皮山口:顺时针和逆时针走法,两侧爬升和下降的坡度相当
  • Trail Rider骑士山口:逆时针上坡缓,下坡陡峭(实则为全线最陡的一段);顺时针反之
  • Frigid Air冷空气山口:顺逆时针相当,不过感觉逆时针上坡比下坡缓和
  • West Maroon Pass西褐铃山口: 逆时针上坡陡峭,下坡较为缓和;顺时针反之

fourpassloop (3 of 1)

最佳季节

对于一般的徒步者而言,最佳时间应该是每年六月底至十月初。六月之前,高海拔的雪还没有融化,雪地行走会减慢徒步速度,增加徒步难度;而雪水融化的初期,山泉的流量增长很快,小径上几段需要过小溪的部分可能就不再是“过溪”而是“过河”了,所以应当避免春末夏初。

而另外一个考虑是科州的季风季。每年太平洋气流变化不定,季风季的时间也很难捉摸,不过七月底-八月初(正负推移一星期)应当是八九不离十。在季风季中,科州的雨水增多,尤其是午后的雷阵雨,每天会准时出现。在高海拔的雷击危险增加,可能伴有冰雹,而大雨和高原山风也会增加失温的危险,所以不建议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徒步。

综上所述,最合理的徒步时间应当是8月底-9月底,尤其是九月末和十月初的那两个星期,会达到科州白桦林转黄叶的高峰期。当然,这个时间的游客数量也会猛增,营地不会太好找。

夏季来走四山口环线,会看到雪山、青草和遍地的野花(七月中旬左右开放);秋季已经看不到野花了,青草也会转黄,不过温度更为凉爽,也没有蚊子,最大的好处是天气情况稳定,降水量少。

fourpassloop (6 of 1)

时间长度

  • 平时很少接触高海拔徒步者、摄影爱好者、时间充裕想要慢慢享受的童鞋们:3-4天
  • 有一定的徒步经验、时间不太够、寻求挑战的户外爱好者:1.5-2天
  • 越野跑高手、科州土著、体能无上限选手、高海拔作死强人:单日

在笔者和腿哥快要结束行程的时候,在最后一个山口遇到一位PCT哥们儿,为了在Snowmass湖旁边扎营,特意把速度放慢到三天。而腿哥的一个朋友在我们之前出发,单日之内越野跑。我和腿哥则是一天半完成全线。

路线描述(以逆时针方向为准)

顺时针方向行走的朋友可以参考这篇文章:http://www.protrails.com/trail/744/aspen-snowmass-4-pass-loop

  • 从停车场到鹿皮山口:共4.55英里,从9000多英尺上到12000英尺,算是比较陡峭的爬升了。初到科罗拉多的朋友要注意节奏,观察高反的症状。这一段路先是沿着Maroon Lake西侧岸边走一段平地,再从1.7英里处的分叉口开始环线。逆时针者在岔口向右转,开始2.8英里的爬升,从白桦林上升到树线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前方耸立的山脉上的之字形线路。站在鹿皮山口,回望从左到右是Pyramid、South Maroon和North Maroon, 而前方映入眼帘的是Snowmass Peak、Snowmass Mountain、Capitol. 远处湛蓝的湖水是Snowmass Lake.
  • 从鹿皮山口到骑士山口:共6英里,含4英里的下降和2英里爬升。上坡和下坡都算是四个山口里比较舒缓的。4英里下降的尽头是Snowmass Lake, 在岔路右转行走0.1英里即可到达湖畔。这张图可以帮您有效辨认湖边的山峰。 Snowmass Lake也是逆时针选手到达的第一个靠谱营地(据说这里周末人满为患,先到先得)。从湖开始上坡,之后一路都可以看到湖水,比其鹿皮山口全部都是山脉的阳刚之气,湖水为骑士增添了许多灵秀。
  • 从骑士山口到冷空气山口:共7.25英里,不论从哪个方向,这一段都应该是全程最难走的。先是下一段陡坡到达小盆地,短暂上坡之后便又开始陡峭的下降,“之字形”的碎石路一直延伸到河谷。这一段下坡是全线坡度最陡峭的区域。下坡的路上会经过一处山泉,建议在此取水而不是在河边。中途需要过河,在河对面再走一英里,便可以看到山坡上的瀑布。这时往左即可找到靠谱营地;或者是沿着十分陡峭switchback上升到达离瀑布最近的地方,这里的营地更多(但没有水源)。从瀑布上端进入Favernt Basin, 峡谷之中也有许多营地。单论这一段,喜欢上坡的应当走顺时针,喜欢下坡的应当走逆时针。
  • 从冷空气山口到西褐铃山口:仅2.5英里。急坡下到谷底,可以望见远处的Castle和Conundrum. 两个分叉口注意一直沿着山脊一侧向南走。如果按照逆时针行走,西褐铃的这段上坡应该是四个上坡中最陡的。
  • 从西褐铃返回停车场:6.5英里的下坡和平路,经过Crater Lake,到达环线起点的岔路口,返回停车场。
英里数 地标
1.7 West Maroon Creek – Maroon Snowmass Trail分叉口,向右走为逆时针
2.2 Minnehha Gulch
3.75 Willow Lake Trailhead分叉口
4.55 Buckskin Pass, 12465英尺
8.45 Snowmass Lake分叉口,向右走0.1英里到湖边
10.55 Trail Rider Pass, 12422英尺
13.1 Geneva Lake分叉口
15.1 瀑布景观,营地(不能直接取水)
17.8 Frigid Air Pass, 12409英尺
18.2 Hasley Basin分叉口,左转
19.55 Crested Butte分叉口,直行
20.35 West Maroon Pass, 12465英尺
25.1 回到分叉口,环线结束
26.8 停车场

全程有三处明显营地:Snowmass Lake、冷空气和骑士之间的Fravert Basin (到达瀑布前后皆有营地)、在快到达Crater Lake前一英里处的被标了序号的营地(Crater Lake Campsites现已关闭)。如果选择走三天、露营两个晚上,可以在Snowmass Lake和Fravert Basin扎营。走两天的徒步者的最佳营地应当是Fravert Basin (从停车场逆时针到此14英里)。在Visitor Center可以拿一张标注了营地的地图;最佳营地应当是有隐蔽、远离草地和大面积水源的地方。

fourpassloop (2 of 1)-2

徒步挑战

  • 海拔:4个山口的海拔均超过12000英尺。初到高原的朋友应当在徒步初期放慢速度,观察是否有高反症状,多喝水,在高反症状严重时果断下撤。
  • 高原天气:雷雨,冰雹,降雪,狂风。夏天六七八三个月都是monsoon window, 备好雨衣雨裤、防水手套、背包雨罩,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不要在高海拔逗留,将营地选在树线之下,做好整个背包的防水措施。
  • 过河:春末夏初的水量最大,一天之中下午比上午的水量大。在秋季,所有的河流已经浅到可以跳石头过河。如果不能完全干脚过河,可以考虑把鞋脱下再走,保证鞋不要湿。过河前保证身上的物品都妥善放置,以防不慎滑倒时丢东西。

 

装备和食物

科州的徒步露营相当常规,这里水源丰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并不太大。帐篷、睡袋、睡垫和背包这四大件都可以保守背负,睡袋在夏天选择30华氏度即可,10月初我用的20度Zpacks睡袋,晚上并不觉得冷。完整的装备列表可以参考这里

但因为这条线路属于高海拔,理论上来讲全年海拔超过8000英尺的地方都有可能下雪,所以要备好保暖和防水的装备:靠谱的雨衣、羽绒服、手套和帽子;至少一套贴身更换的长袖长裤。因为途中涉及过河路段,除了背包要有防雨罩,最好里面的小东西都用防水罩和ziplock包好。一双营地鞋/水鞋必不可少。

在写这篇文章的当下,Maroon-Snowmass Wilderness强制要求携带熊罐以储存食物和有气味的物品(如牙膏/防晒霜/湿纸巾/垃圾等等)。这是因为Crater Lake附近的营地在夏天被熊光顾过,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超过一次,保护区管理人员就会颁布这样的措施

联邦批准的熊罐型号可以参考这个列表。携带熊罐在科州这样的bear country是比把背包挂在树上更明智的选择,对熊和对人都有好处。如果依然担心夜晚有熊来光顾营地,一个更简洁的方式就是不要携带香味太重的食物(孜然啊basil啊香菜啊什么的),甚至不要煮热食,把所有的垃圾都用ziplock包好再装入熊罐里。

 

其他徒步注意事项

露营许可证:免费,在进入Maroon Bells-Snowmass Wilderness边界大门的岗亭可以拿到,也可以在Trailhead自行领取。把表填好之后全程随身携带。

另有新闻,USFS正考虑在四山口环线地区设置一个reservation system, 换言之就是要提前预订营地/多日徒步的位子,以应对大批量徒步者对线路产生的影响。

停车: 在入口处缴纳10美金。在夏季(劳动节之前),停车场每天只对不过夜的车辆开放4小时(7-9am & 5-7pm),。徒步露营者使用的过夜停车场虽然没有这个限制,不过也很抢手,建议越早到越好。如果只想来单日徒步/看看Maroon Lake的风景,可以从Aspen的Highlands Village Parking Lot搭乘shuttle来trailhead. 在劳动节之后,单日徒步者和露营徒步者的车辆在周一至周四没有到达时间的要求;周末依然可能会有time window, 建议早上8点之前占位。同理,shuttle也在秋季每周开放五六日三天。对停车限制不太清楚的同学可以拨打970.925.3445。

栈道口坐标:N39 05.911 W106 56.452 栈道口在离Aspen 9英里之外的Maroon Creek Road上。

 

其他资源

Four Pass Loop详尽的坐标、地图和小径描述

14ers: Maroon Bell (C3) /North Maroon (C4, 和南褐铃的tranverse是C5) /Pyramid (C4) /Snowmass Mountain (C3) /Capitol (C4) /Castle/Conundrum (C2-3)

徒步王Andrew Skurka和妻子的常规露营之旅

Sage Canaday 4小时27分创4 Pass Loop最快越野跑纪录

科州最美的徒步环线

Backpacker杂志的“最佳徒步路线”列表

HAPPY TRAILS!!!!

30 Sep 2015

阿帕拉契亚 | 徒步走完2189英里的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装备篇

GEARPART2-1 - Copy

2015年夏天的AT之旅在我对装备的认识和使用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转折点。熟悉我去年PCT徒步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轻量化徒步者,对于每一克的背负都锱铢必较。不论是把牙刷柄折断、把不必要的背包绷带剪断、还是把所有食品包装袋都用ziplock代替,PCT的徒步需求(尤其是两个补给地点之间的超常距离)要求我必须把重量不计一切降到最低。当然,这也是一笔庞大的花销 — 轻量化的帐篷+睡袋+背包,这三样东西加起来轻而易举可以上800-1000美金。

而今年的AT, 我没有那么“机车”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AT的补给地丰富,食物2-3天就可以换一拨儿。这样的话,我不用背着5-7天的食物重量行走,便可以“奢侈”地背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

另外一个因素是,我的心态变了。我回到了一个人行走的状态,甚至刻意拒绝和他人同行,因为我想对自己的速度有一个全面的掌控,不想受到其他人节奏的影响。这样,我可以用自己舒服的行走方式,不必强求自己追上前面的人,自然而然也不会埋怨自己背的东西太多、影响了自己的速度。我更加能够心安理得地承受背上的重量了。

AT和PCT的装备有许多是重复的–ULA OHM背包,Zpacks 20F睡袋,Thermarest NeoAir睡垫。最不同的两大区域是以GoPro为首的电子产品,和完全没有任何炉具/燃料的冷食结构。

Moldiv_1428002764682

GoPro Hero 4 Silver

GoPro完全胜任了这次长距徒步的所有拍摄要求–从大景到人像,从白昼到星空。12MP像素的照片,最长夜景曝光时间30秒(足够拍银河),4K的影像自然不用多说。我最常用的图片制式是12MP-Wide, 最常用的录影模式是1080P-M-30fps.

最常用的狗扑肉功能,其实是延时。个人自拍的时候,我会把延时调整到5秒,把相机固定在登山杖顶端的StickPic上。白天的延时录影,已经被GoPro软件升级的“Time Lapse Video”取代。这个制式在Video管辖范围之内,自己调整每幅之间的时间差(最短0.5秒),之后相机会自动把图片整合成视频,方便到没朋友。如果是夜景的延时,则必须要用到Night Lapse, 成片是一张一张独立的照片,最长曝光时间30秒,足够拍摄银河。当然后期处理需要用到Adobe AE之类的软件,不过成片效果的确可圈可点。

5-17

照相方面,GoPro除了无法胜任微距之外,其他的户外摄影需求基本都可以满足。最让我惊讶的是,GoPro的近距离人像,短焦距造成的轻微鱼眼效果竟然能增加人物的张力,这和我们所理解的大光圈人像有很大差别。

5.2-03

户外摄影所需要的超广角,就是狗扑肉最大的强项了。当然,我也过爽了一把水下摄影/录影的瘾。在水下的自拍,或者是跳跃的照片,需要极快的快门。Burst模式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次跳跃我一般使用1秒10张照片,总有一张能满足我的需要。

在旅途的后半段,经常有攀爬的路段。这时候既想摄影又想录影,便把机器用head mount像头灯一样戴在头上,用Video+Photo模式轻松解决。

5.22-2

GoPro的配件中,我最常使用的是StickPic, 用于所有的自拍。其次是小三角架,用于所有的第三人称拍摄。头套和架子用得并不多。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的防水罩子已经被磨得不成样子,下面的连结配置器的部分还断了一半,依然撑到了最后。

接下来要谈一谈电量。我一路上带了两个电池,用14000毫安时的充电宝充电。如果当天的主要任务是摄影,相机一般可以撑2天以上。如果有中量的录影,一天半也是没有问题的。总体来说,我每次给两个电池同时充电,两次充电之间的时间平均下来是3-5天,说明GoPro在一般录影强度条件下还是能撑挺久。当然,这跟拍摄模式/时间/强度都有很大关系,因人而异。

DCIM104GOPROG1737222.

全程一共使用了两张64G的存储卡,拍摄过程整体算是流畅,但是有一些照片在存储过程中受到了损坏。我惟一不爽的是开机时间和快门时间的速度…有时候的确比我希望中的要慢了一点。除此之外,GoPro可以算是我全程最喜欢的装备之一。

我的这个“自拍杆”在徒步初期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但就如图1所示,我其实用的是自己的登山杖。诀窍其实在连结登山杖和GoPro的小小StickPic, 貌似国内还没有类似产品,不过它的原理太简单了,也许自己也能做一个类似的。当然,如果追求稳定平滑的录影效果,还是要用Gimbal类似的杆子。StickPic只能胜任自拍和行走中的录影,如果让我拿着登山杖跳到水里或者在空中做什么夸张的动作,我还是会担心GoPro会飞出去的。

帐篷:从Zpacks Hexamid Solo到Big Agnes Fly Creek UL2

我对Zpacks家用粗苯纤维研制的所有装备都是又爱又恨。爱,在于它太轻了,就拿Hexamid Solo来说,1磅的重量,单看的确是无懈可击。可惜,Zpacks的帐篷不是自立式,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帐篷底,单层的设计也让结露成为了很大的问题。AT天气特别潮湿,如果帐篷不是完全封闭式的,会让装备在不同程度上被淋湿,让舒适度大大降低。中间有一段时间,我时常不得因为帐篷的问题住进庇护所,后来索性换了一个帐篷。

DCIM101GOPROGOPR3673.

Big Agnes家的帐篷属于面向普罗大众的产品,中规中矩;不过他们这几年也在向轻量化的方面努力,我最后入手的“飞溪”UL超轻系列,基本上是这两年以来在PCT和AT上见到的频率最高的帐篷。对于AT的特殊情况,它在以下几点上完胜Zpacks: 有分开的内外帐,内帐防水的部分非常高,完全不用担心在雨中帐篷会进水的问题;几乎是自立式的,如果扎不进地钉,可以用大石头固定底部的两个角;更防风也更保暖。我也非常喜欢飞溪方方正正的空间,能装下一个人所有的装备,不过UL2若是让两个人睡进去的话,需要把背包等等物品放在外部。飞溪还有一个隐形的优势,就是它所需的露营面积非常非常小,UL1只需要一个狗屋那么大的空间就可以了(其实它的造型就像个狗屋)。总体上而言,飞溪更适合AT, 而Zpacks更适合干燥的PCT。

7.23

比起Zpacks, 飞溪的不足之处是:有内帐/雨帘/杖杆三大部分,不像Zpacks是一体杖,用登山杖支撑,简单方便;搭建时间较长,尤其是需要搭雨帘的时候,一般需要10分钟左右;在内外帐都有的情况下,飞溪的通风性不如Zpacks,因为它的蚊帐面积远远不如Zpacks (几乎有一半的材料都是蚊帐)。 当然,飞溪的东西杂七杂八加起来,重量几乎是Zpacks的两倍。不过用多余的重量换取舒适性,在我看来也是很值得的。

对于在北美经常徒步旅行的朋友,我更加推荐飞溪,因为它基本自立,有良好的防雨防风系统,适用面也更广,非常适合偶尔会出去背包露营、对装备选择比较保守的朋友。但是如果经常走长距、又常去加州/亚利桑那甚至犹他那样比较干旱的地方,Zpacks也许是更不错的选择。总体而言,帐篷在轻量化装备中是发展提升空间最大的一项,这两年改造的工艺也许会突飞猛进。我更看好Zpacks那样单层、登山杖支撑的超轻帐篷的发展趋势。

鞋:Montrail Bajada

我钟爱的New Balance WO889-D版在美国已经买不到了。这次使用的是另一款非常合脚的鞋:Montrail公司生产的Bajada越野跑鞋。有关为何要使用越野跑鞋,可以参考我的太平洋山脊计划书装备测评。我倾向于鞋子不防水、透气性好、有充裕的foot box空间、drop为10毫米左右,宽版的越野跑鞋。

越野跑鞋的特点是:极其通风,不容易让脚长水泡,底部较薄,轻便;其寿命一般是500–800英里。

  • 为什么不穿防水的鞋?为什么不穿靴子?目前为止,哪怕是最尖端的科技也不能解开“防水”和“呼吸性/通风”之间不可共容的难题。对于长距徒步者来说,通风/呼吸性比防水更重要,因为长距离徒步中一定会出现鞋里进水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通风性/速干性良好的鞋来把水分排出。例如,在High Sierra里经常会涉水深溪,穿速干的越野跑鞋可以不脱鞋过河,而防水鞋是极难做到这点的。
  • 与一般的误解不同,穿着跑鞋并不会让脚底产生疲劳感。相反,由于跑鞋的鞋底较软,适合脚步线条,穿跑鞋的疲劳感远远小于穿靴子的疲劳感。
  • 跑鞋一般较轻,能有效减小脚步负担;据研究显示,脚部穿戴的重量增加1磅,相当于背上背负重量增加6磅。跑鞋能模拟奔跑的状态,而较重的登山靴模拟的是登山的状态。
  • PCT上几乎所有的长距徒步者都穿着越野跑鞋,比较流行的款式有:Brooks Cascadia系列,New Balance Leadville, Montrail Masochist, Altra, Inov-8, New Balance Minimus, 这几年新出的Hoka One One也有人穿

8.10-2

我这次选择的Montrail Bajada的最大优点是抓地力极好,甚至远远强于V底。之前有一位朋友告诉我,“防滑”和“耐磨”两个指数其实程反比。希望对此有研究的朋友能给我一些反馈。

鞋前掌和后掌之间的落差是10毫米,算是cushioning和支撑性非常好的鞋了。但是我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鞋底偏软,很容易被磨扁,丧失了支撑性。也就是说,如果腿部没有很好的肌肉,或者平常不常负重行走,选择这双鞋是有很大风险的。为此,我不推荐这双鞋给大多数背包露营的徒步者。

在2189英里的AT上,我完整地穿坏了4双鞋,每双鞋都是从鞋子外侧或顶端开始磨损,而不是鞋底。AT沿线的石头太多,每个人的鞋到最后都是千疮百孔。

Soloman和Brooks Cascadia是AT上比较常见的越野跑鞋品牌,但也有不少人崇尚结合靴子和跑鞋优点的“徒步鞋”。这类鞋既有靴子的厚实底子和支撑性,也在外部面料上崇尚超轻化,让鞋子更加透气。最典型的徒步鞋应当算Merrell Moab系列,其次Keen也有很大市场。与徒步鞋相反的是超轻越野跑鞋和平底越野跑鞋,Altra, New Balance Minimus等, Innov8, Hoka One One的某些model都属于平底鞋的范畴(前掌和后跟之间的高差小于4毫米)。

5.3-01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AT上徒步者的装备千差万别,不像PCT上那么风格统一(基本上只有3个超轻公司的牌子)。初期,我周围大多数人都是穿靴子徒步的。但越走越发现周围穿靴子的人少了,到最后基本见不到靴子了;也许是这些人更换成了跑鞋,也许是坚持穿靴子的人滞后或者离开小径了。不论是什么原因,我觉得自己这两年在穿跑鞋上雪山过草地穿河流之后,已经基本回不去穿靴子的时代了…

雨衣:从AntiGravity Gear到Montbell Versalite到Frogg Toggs DriDucks

从65刀的AntiGravity到180刀的Montbell到20刀的DriDucks, 我的雨衣路线返璞归真:还是沃尔玛卖的牌子最好!虽然一直是Montbell脑残粉,但Versalite不小心被洗了一次又烘了一次之后几乎就不防水了,心痛之余还是觉得雨衣雨裤不能走高端路线。当然,硬壳之类的重量级选手早已不在我的雷达上了。

8.17

Frog Toggs的DriDucks系列就真的是直来直去的雨衣,说白了就是透气性几乎为0,但同时特别防风。它在实质上是“disposable”的,也就是说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知道它的使用寿命不长。讽刺的是,这件20刀的短期雨衣却比其他两件的表现更稳定,甚至更耐用。如果不爬雪山,雨衣+羽绒服完全可以充当硬壳。在AT寒冷的早晨和大风的黄昏,只要套上一件雨衣,便可以所向披靡地继续碾压小径。

冷食系统

我的AT徒步基本是一次零食盛宴。我不带炉头和气罐,全程采用“Stoveless cooking”, 也就是吃冷食的方式。AT沿途阴雨天气较多,不方便生活做饭,而且沿途每隔三四天就能经过补给城镇,所以可以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省去每天一次的热餐。

但是,冷食系统真的能减轻重量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速食正餐(比如融水的方便饭方便面,Mountain House那样的meal等等)本身较轻,哪怕加上小锅/炉头/燃料,在长线来看,也并不算太重。而为了达到同样等级的卡路里摄取和营养,在冷食的状况下,我可能要吃3张面饼+一包牛肉干+一袋坚果,这些食物更重、更大,最后的直接结果是我在AT上3天的食物比在PCT上5天的食物还要沉重。体积更不用说了:如果每天都只吃零食,而必须满足3000卡路里的摄取的话,这些零食的体积可能是相当庞大的。

5.24-02

冷食的最大优点其实是方便、节约时间。我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天气状况下,随时坐下来吃东西,甚至可以一边走一边吃东西。在阴雨天气中,这样的好处是我可以在帐篷里吃饭了;坏处是我吃不到热食,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少了很多慰藉感。

AT上的补给有四五十次,我也逐渐形成了冷食体系:面饼做主食,里面夹着意大利香肠Salami和片状的奶酪,脂肪来源主要是坚果(花生和葵花籽),糖分主要是果干(小红莓干/蓝莓干和樱桃干),蛋白质来源于牛肉干和金枪鱼片,后期的蛋白质需求量大大增加,我也开始使用蛋白质能量棒以保证每天有50g以上的蛋白质摄取。其他“零食”中的“零食”主要是果味的软糖,偶尔早餐也会有一个pop tart(夹心饼干)。每天的膳食结构基本稳定,但也单调无聊,好在我比较好养,食物对于我而言是补充燃料,而不是味觉上的刺激。可惜的是,美国的零食精加工非常严重。这就是长距徒步的最大缺点:吃不到最新鲜/最营养/最健康的食品,每天精盐精糖的摄入量相当高,年年徒步说不定还会得糖尿病/高血压,不是长久之计。

其他装备:几乎和PCT完全一样,请参考PCT装备测评

阿帕拉契亚小径3500英里徒步

完整装备清单

Purpose 使用目的 产品名称 重量(克)
“BIG FOUR”
Backpack 徒步包 ULA OHM 2.0 改装版 720
Shelter 帐篷 Zpacks Hexamid Solo (改为Big Agnes Fly Creek UL2) 337
Sleeping Bag 睡袋 Zpacks 20F 509
Sleeping Pad 睡垫 Thermarest NeoAir – Regular 336
Total 1902
“BIG FOUR” Accessories
Backpack Liner 背包内置防水套 LiteTrail NyloBarrier Packliner 30
Ground Cloth 帐篷底布 Tyvek (在换帐篷之后省去) 120
Stakes 地钉/帐篷线 Vargo Titanium Tent Stake*6 + guylines 89
Shoulder Pouch 背包肩带附加小包 Zpacks cuben shoulder pouch 15
Total: 254
Clothing in Pack (包内衣物)
Rain Jacket 雨衣 AntiGravity Gear Ultralight Rain Jacket(改为Frog Toggs Driducks) 129
Rain Pants 雨裤 AntiGravity Gear Ultralight Rain Pants 99
Windshell 防风衣 Patagonia Houdini (省去) 90
Insulation layer 羽绒服 Montbell Ex-Light 114.8
Underwear 内裤 ExOfficio Women’s Give-N-Go Bikini Brief 25.2
Socks 袜子 Injinji 5 Fingers (Medium Weight)–Trail socks*3 150
Fleece Hat 毛帽 Zpacks Microfleece Beanie 29
Sleeping shirt 睡衣/应急用衣 Outdoor Research Echo 79.8
Sleeping bottoms 睡裤/应急用裤 Unknown brand, purchased by my mom 142.8
Gloves 手套 Thinsulate Insulation Gloves (省去) 80
Bug Net 防蚊面罩 Mombosa Bug Suit–headnet 23
Stuff Sack 防水套 Zpacks Cuben Fiber Sack 26
Total: 988.6
Water Treatment (净水)
Water Filter 过滤器 Saywer Personal Filter 1L 155.4
Water Storage 储水 Gatorade(某美国运动饮料) 1L bottle 30
Total: 185.4
Cooking (厨具)
Spoon 勺子 plastic spoons 5
Ziplocks 自封袋 numerous ziplocks for storage purpose 16.8
Food Bag 防熊食带 Zpacks Roll Top Blast Food Bag 42
Pot 小锅 TOAKS Titanium Cookpot with Lid -0.9L (省去) 107
Fire Starter 生火工具 BIC lighter 15
Total: 185.8
工具和个人卫生
Knife 刀具 Swiss Army Classic SD 21
Duct Tape 胶带 Duct tape/Tenacious Tape/Velcro 39
First Aid Kit 急救箱 黄连素,advil, blister treatment,etc 31
Toothbrush 牙刷 Zpacks UL toothbrush 12
Sanitizer 洗手液 sanitizer 45
Napkins 干纸巾 paper napkins 16
Patrolium Jelly 凡士林 Vasline 53
Bug spray 防蚊喷雾 Saywer Maxi DEET 100% (省去) 24
Sunscreen 防晒霜 Aveeno 50 SPF 104
Maps 地图 AWOL’s AT Guidebook (by sections) 26
Journal/ID 纸笔/证件 notebook, pen, ID, cash, etc. 62
Total: 433
电子装备
Headlamp 头灯 Black Diamond Spot 92.4
Cellphone 手机 Samsung S4 Active 161.2
Phone Accessories 手机附件 cord, case, power adapter 58
Sports Cam 运动摄像机 GoPro Hero 4 Silver (with one battery) 83
GoPro Accessories GoPro附件 tripod/housing/battery charger/spare battery/power cord/clip mount/stickpic/tripod mount/micro sd adapter/2 thumbscrews/cloth 316
Camera 照相机 Fujifilm FinePix XP70 三防相机(后半程省去) 179g
Camera Accessories 照相机附件 充电器 35g
Portable Charger 外置充电器 RAVPower 2nd Gen Deluxe External Battery CHARGER 14000mAh 295
Satellite Messenger 卫星定位器 SPOT Gen 3 (with 4 AAA batteries) (省去) 136
Total: 1141.6
Base Weight 基重 (以上各项总和, 即非消耗物总重):5.3kg 
非背负重量(身上衣着等)
Waist Pouch 腰包+口哨 GossamerGear Hipster 46
Sunglasses 太阳镜 polarized, random brand 29
Hiking Poles 登山杖 REI Carbon Power Lock Women’s Trekking Poles 386
Shoes Montrail Bajada women’s 8.5 544
Insoles 鞋垫 Dr. Scholl’s Active 106
Gaiters 绑腿 Dirty Girls Gaiters 28
Socks 袜子 Injinji 5 Fingers (Medium Weight)–Trail socks 56
Hiking Shirt 上衣 Marmot Frequency 104
Hiking Bottom 短裤 Kalenji Running Shorts 55
Hiking Bottom 2 紧身裤 Montbell ZEO-LINE L.W. Tights Women’s 80
Sports Bra 运动胸罩 random brand 86
Sports Undie 内裤 ExOfficio Women’s Give-N-Go Bikini Brief 25.2
Hat 帽子 Outdoor Research Swift Cap 47
Buff 头巾 Original Buff 32.2
Watch+mini compass 手表+微型指南针 Timex Kids’ T79051 + Cosmos Watch band Clip waterproof Mini Navigation Compass 28
Total 1652.4
基重 Base Weight 5.3kg  
  皮肤外重量(总重)Out-of-Skin-Weight 5.3kg+1.65kg=6.95kg

 

23 Sep 2015

阿帕拉契亚 | 徒步走完2189英里的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故事篇

maps at

缘起:未走完的路

故事应当从奥斯丁那个下雨的清晨说起。

时值2014年年底,我刚刚从达拉斯搬来奥斯丁(德克萨斯州的州府)。结束了PCT之后,我的生活陷入了新一轮的探索和追问:我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我属于哪里?我应该和谁在一起?我应该步入“正轨”还是继续陷入“歧途”?

秉着“活在当下,活在今日”的座右铭,怀着一颗热爱冒险的心,我已经在科罗拉多小径太平洋山脊PCT上经历了无与伦比的探险,也见证了瑰丽雄奇的山川;我见过了形形色色的路人,也结交了生死患难的朋友。

但是,然后呢?

在这个下雨的清晨,气温只有零度左右。德州的冬天依然寒冷。从咖啡馆的玻璃窗向外张望,我不由得出了神:眼前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色匆匆的行人,他们的目的地是哪里?他们此刻心里快乐吗?我此刻心里快乐吗?

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以下的画面:

20140418_084608

20140525_150523

 

群山在召唤,我想我必须回去了。但是,去哪里呢?

在美国的东部,与太平洋山脊交相辉映的远方,有一条穿越阿帕拉契亚山脉的线路。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就听很多教授和朋友说,徒步这一条Appalachian Trail是他们毕生的愿望。与PCT相比,阿帕拉契亚小径在美国的名声更大,走的人也更多,历史也更悠久……

于是,一个新的计划诞生了。

4.24-02

准备:为别人的故事流泪

“首先要做必须做的事,其次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做了去AT的打算之后,我首先要保证自己在半年准备期间的温饱;其次要征求家人的同意。剩下的时间,才能拿来准备徒步。

在几份短暂的工作和约稿之间,我还在忙着研究生项目的申请。令人欣喜的是,就在出发的前一个月,这些努力终于都有了回报:我收到了UT的录取通知,也筹集到了足够的经费继续上路;家人方面,外婆依旧很支持,老爸依旧中立,老妈最开始的反对也渐渐平息,前提条件是我必须要在秋季准时回来上学。

有了去年准备PCT太平洋山脊的宝贵经验,今年的AT显得小菜一碟:这条线路的补给充足,几乎不用邮寄包裹;沿途地标明确,都用白色油漆标出,所以也不用准备地图。对线路做了一番研究之后,貌似就几乎可以不用再担心什么了。

4.19-04

但是为什么AT的完成率只有20%呢?为了了解这个情况,我去买了好几本徒步者的传记。其中一本是AT女皇Jennifer Pharr Davis在第一次通径徒步之后出版的回忆录,当中的描写把我深深地震撼住了: 女主人公在一天之内被蚊子咬了137个包;在林子里发现了一具刚刚上吊的尸体;被寂寞男青年骚扰;每几天就被雨淋成落汤鸡;在庇护所要么是别人打呼噜声音太大要么是被短途背包客当成游乐场要么是有人xxoo要么是有疯子骂街自言自语,反正从来没睡好过;被闪电间接击中;在镇上遭遇酒鬼;饿得渴得神志不清;经常手脚并用还要攀岩……另一本传记“Hiking Through”中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作者在旅途的最后几个月几乎天天需要睡在旅馆里,已经身心俱疲。

IMG_20150607_134323

在横向比较了这些徒步者的经历之后,我总结了接下来必须攻克的几座大山:美国东部亚热带湿润气候的阴雨天气(以及带来的装备全湿/泥泞路面行走/雨中吃饭和上厕所等等诸多不便);宾州/新罕布什和缅因几处地方的石头路面,和一些基本的Class 3手脚并用的攀爬路段;小径上复杂的流动人口;高湿度的夏季徒步天气,以及七八月美东森林中难以对付的蚊虫(包括tick/yellow jacket等等)。

事实上,所谓“纸上谈兵”也不过如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臆想中的挑战,总是在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才格外难忘。但我终归在旅途结束后意识到:这些艰难和琐碎,不堪和困顿,才是历险和奇遇中最重要的部分。

cover4.6

出发:我追赶不上自己的野心

“这个夏天,我要吃很多肉,吹很多风,喝很多啤酒,讲很多笑话,然后把它们忘掉。”

坐在朋友的车上,穿过佐治亚郊区绵延的山野,我的心跳开始加快。在我生活的德州,山脉总是那么遥不可及。而当我第一次站在Amicalola瀑布顶端眺望起伏的山脊,幻想着佐治亚以北的一切,所有的付出和焦灼终于在启程的这一刻被完全释怀。我出发了。我回家了。

5.2-02

马克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徒步者,我们在斯布林格的山顶聊着科罗拉多的大蘑菇,在宾州的庇护所里诅咒小径,在白山的石头之间摸爬滚打,在卡塔丁山的脚下畅怀痛饮。铃铛大妈的五个脚趾曾经做过手术,其中一个大拇指又“摇摇欲坠”了,她还每天坚持完成徒步计划。灰熊大叔已经七十多岁,两个膝盖都因运动手术被替换过;他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很坚定,也很少休息。灰熊大叔比我用了更少的时间走完整个AT。

4.12-02

在徒步初期,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肾上腺素总是能掩盖过一切的不适。大烟山的阴雨中,我和闪电,大猩猩成为朋友;我们一起在富兰克林小镇受到雅玲姐的款待。北卡罗莱纳的山顶上,我遇到了在大烟山国家公园工作的两口子,他们在观火台上指着远方聚集的乌云,眼睛里放出兴奋的光芒。从徒步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体会阴雨天气的不方便;庇护所早已经被占满,其中不少人从早到晚在这里待了整整一天。

虽然在徒步之前我很少参与训练,但去年走PCT的底子还在,虽谈不上健步如飞,但也能超过大多数刚刚起步的徒步者;所以在出发后的第一个月,周围的人总是和我擦肩而过,再见之后再也不见。马克,闪电,大猩猩和帆布男是我在这一时期的最佳拍档。

5.1-01

在徒步之前,我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时间表,把每个地标的预计到达时间做了一个预算。从第一周开始,我就一直落后于自己的计划:不是因为速度慢了,而是心态变了。美好的人们一个又一个地出现,享受历险的机会一个又一个增加,在路上看看风景嗅嗅野花又何妨。我开始感觉到了今年心境和去年的不同:在PCT上我一直忙着赶路,而现在,我更想用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去体验旅途带给我的一切。

4.11-01

渐入佳境:森林的语言

从四月份美国南方潮湿的春末,进入田纳西和南弗吉尼亚暖和的夏初,一切开始步入正轨。我在娄安山附近遇到了老顽童杰斯特–这个“三重冠”满肚子笑话,完全没有户外老手的架子。杰斯特正在录制他的AT纪录片,他总是在最出其不意的时候从大腰包里拿出相机;我们录制了一次次庇护所的篝火,里程碑旁的舞蹈,石头路上的小心翼翼举步维艰…最有趣的总是同伴之间的交流。加尔文同学说得好:我在AT上学到的东西比在大学里学到的多得多。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我和大猩猩因为步速接近,几乎天天在一起行走和露营;闪电在大烟山因为受伤而滞后了几天,又在弗吉尼亚之前追上了我们,参与到了大猩猩和杰斯特的队伍之中。在南弗吉尼亚,我们一起搭车返回栈道节,和嬉皮士流浪汉们一起在几百人的篝火旁边舞蹈;在步道节上我遇到了女神Jennifer Pharr Davis,也结实了好心肠的化学工程师Eric。艾瑞克说得一口好中文,还在中国工作过三年;我们一直用中文给对方发邮件,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徒步结束。

大猩猩是斯坦福的高材生,闪电是佐治亚理工的geek, 两个人性格迥异但志趣相同;我受到他俩的影响,也开始辨认植物,尤其是树种。每天我都对照着一本辨认树木的小册子,走几步就抬头仰望树叶的形状,硬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把森林里常见的树木都认了一通。

来徒步之前,室友的资料上都说AT没有景色,全在林间漫步,单调无聊。我倒是很喜欢AT的“绿色长廊”风格。一天之中,绿色是主题:绿叶、藤蔓、青草、苔藓目不暇接。雨中,白色的雾气穿过森林,整个小径仿佛是天空之城的走廊。每到开阔之处,便能看见云海沉入山谷,远方的山峰漂浮着,仿佛白色奶油蛋糕上的巧克力。

4.23-01

弗吉尼亚中部的岩壁非常陡峭,徒步在这里进入了第一个难度较高的路段;我的速度没有减慢,但每天体能消耗越来越大,追赶大猩猩和闪电也开始力不从心。我故意在Troutville的酒店里多休息了一天,大猩猩他们便一直超前;之后我又随着施老师和钟叔回到了大烟山看萤火虫,再从蓝岭公路一边拍摄杜鹃花一边开回仙乃度国家公园;追赶大猩猩他们便是没有希望了。这样也好,我再次回到solo的状态。

在回大马士革参加步道节之前,我收到一个噩耗:PCT上的朋友和伙伴萨拉在波特兰发生意外身亡。萨拉是我至今为止同路时间最长的女性伙伴,她活泼可爱开朗自信,是一个很好的同伴。萨拉的遇难让我难过了好几天,但她的一生短暂而灿烂,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也和最爱的人共同组建了一个家庭,也许她真的没有什么遗憾了吧。

5.3-03

低谷:“我为什么要来这里?”

AT的前半程,充满了期待和喜悦;过了中段的Harpers Ferry之后,这一切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景色开始变得熟悉,日常开始越发琐碎,起点越来越遥远,而终点却又没有感觉接近。我在AT总部休息了两天,等着老顽童杰斯特追上来一起出发。

5.9-01

一个神秘访客出现在AT的后半段,但这次的我已经和两年前如此不同。我接受了这位意外来客的出现,欣赏他的一切,也把这段感情看作了AT有机的组成部分…一种奇遇,一种经历,一种学习的机会。我不希望自己的徒步被其他的东西占据,但也好奇“顺其自然”四个字能带来的无限可能。这位意外来客的出现,成了我这个夏天最重要的一课;他很少在我身旁,我却要学习与头脑中的他相处,同时与这条已经被改变的小径相处。

6.21-2

在他走了之后,宾州的降雨连绵不断。有一天甚至陆陆续续下了4场暴雨,8个人的庇护所睡了12个人;大家簇拥在一起,玩猜名字的游戏。童子军在暴雨里出现,这些年纪轻轻的孩子们意志坚强,丝毫没有降低士气。傍晚雨势减小,他们把营地扎在庇护所旁边,还端来了热腾腾的晚饭和徒步者分享。马克哥在这一天把登山杖折断了,情绪很低靡,甚至有放弃栈道的念头。

在宾夕法尼亚的石头海尽头,我终于搭上老友的顺风车,回到了久违的纽约,欣赏了国庆节壮丽的烟火。“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而长久的事物总是需要妥协和忍耐来维持”。

6.10-01

受伤:所谓的“远方的诗与歌”

杰斯特和我一起同行了马里兰和南宾州的部分,在Duncannon我再次落单,这次一落就基本solo到了AT全程结束。新泽西和纽约州的路边餐馆把我们喂得酒足饭饱,而徒步的难度也逐渐提升。在康州的时候,马克哥把我们带回纽约上州玩漂流,结果我的大腿和膝盖撞到了石头,第二天外加劳损,膝盖的半月板受了伤。哭笑不得的是,这次受伤的地点还不在AT上。我不得不在麻省南部多休息两天,再一个人追赶大部队。

7.29-02

第二次受伤在弗尔蒙特,属于擦伤,皮肉之苦。伤口的处理花了不少心思,每天换纱布上碘酒要折腾半个小时,两边的膝盖一直缠了半个多月才能取绷带。

第二次受伤之后,徒步又进入了一个低谷期,而现在我要面临的问题更加现实:接下来的路段是最艰难的白山和南缅因,如果再有差错,不但不能赶回学校上学,连走不走得完AT都很难保证。心理上的疲惫加上身体上的小伤痛,让我的速度大大减慢。

7.11-1

(结束AT不久之后,我在飞机上被邻座的美国姐姐问道,这次徒步中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我思考了很久,毕竟155天的旅途中存储了太多信息需要消化。我最后给她的答案是:拥抱每一天,把低潮/沮丧/琐碎/挑战都当成是经历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当成故事的养料。)

7.20-02

向前:卡塔丁,卡塔丁

在进入白山的第二天,我在小径上遇到了心中的女神Anish. 她是PCT无支持纪录的保持者,而今年夏天的计划是破AT无支持纪录。比起超跑界的Scott Jurek (他没有长距徒步过,也和AT的圈子保持了一定距离),Anish则把自己当成了徒步圈子中的一员,和长距栈道界的关系很紧密。她的身体是一个永不熄灭的小火球,每天从早上4点走到晚上11点,身上背着所有装备和补给,每天要走40-50英里,日复一日,没有一天休息。Anish的毅力和魄力再一次感染了我:头脑中的意志力也许能战胜一切身体上的痛苦,毕竟“
It’s all in your mind”。

8.12

在白山第一峰Moosilauke, 我算是看到了AT全程第一座真正的大山,激动之余,白山山脉的险峻和对技术徒步的要求给我了当头一棒。原来这里不仅是“石头多”,而且是“湿滑的,比汽车还大的,长满苔藓的石头”。手脚并用是常有的事,最可怕的是不能预测每天行走的英里数,所有的计划都失效了。

AT颠覆了我对“徒步”的定义:也许是被科罗拉多小径和太平洋山脊轻松的15度上下坡和干净的路面惯坏了,美东的栈道设计超出了我的想象,修建者基本就是把地底下的大石头从土里挖了出来,供我们享用。配合上美东湿润多雨的天气,行走这些路段不仅艰难而且危险。我有一个如下的难度列表:

  • 1 — 摔了会受小伤,但不会影响到AT徒步
  • 2 — 摔了会受伤,伤至不能走AT
  • 3 — 摔了会受重伤
  • 4 — 摔了会残
  • 5 — 摔了会死

如果用这些分级来描述新罕布什和缅因州的上下坡,基本就是3-5级之间了。

在徒步之后我被问道了另一个问题:整段旅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总是新罕布什的白山和南缅因的大石头路。何止如此,AT的所有难点都超出了我的预计,“纸上谈兵”和“身临其境”之间隔了十万八千里。

8.10-2

当然,这就遇到了下一个问题:是什么信念支持着你走了下来?这个答案更加复杂,一个很单纯的解释是:我没有办法面对放弃之后可能会带来的内疚和痛苦。有一句名言是:不管你相信你能做到,还是不能做到–你都是对的。我选择了相信我能做到。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卡塔丁。在我对AT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时候,我就已经从朋友的图片上见过了卡塔丁的真容,之后又从许多图书和杂志里读到过这座缅因的神山。初见卡塔丁的照片,就被它的大石头路深深震撼到了;更加难以置信的是,这么高难度的半专业化的线路,每年会吸引如此多的游客,不仅仅是拖了AT的福。卡塔丁是缅因州的最高峰,也是美国东部最难的单日徒步线路之一;山脊尖利磷峋,“刀刃”更加考验人的胆量;这里既可以徒步,也是攀岩者和登山者向往的圣地,事故率也非常高。徒步卡塔丁是我早在大学时代就有的愿望,如果能够从佐治亚一路沿着AT“走去卡塔丁”,便更是有意义。

COVER2

缅因粉色的夕阳,总统山脉的酷暑,娄安山顶上的残雪,格里森高地上的草原和马驹,纽约的节日烟火,宾州大雨下的屋檐……所有的回忆在155天,2189英里之后,都变成了我的一部分。我还是那个我,可我也不再是那个我了。我才意识到,当我从佐治亚跨出第一步的那一刻起,我每走出的一步,就是在练习向AT告别,向昨天的我告别。

在卡塔丁之顶,我找到了他藏起来的纸条:“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一起加油!”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unnamed

 

网站其他精彩内容:太平洋山脊PCT | 科罗拉多小径CT | 约翰穆尔径JMT | 风河山脉 | 搭车去丹佛 | 哥斯达黎加支教 | 沙发客走世界 | 长距徒步101 | 美国轻量化装备 | 关于我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16 Sep 2015

阿帕拉契亚 | 徒步走完2189英里的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数据篇

 

G0743797_1430438964061_high

在今年年初,我出发去走这条漫漫长路之前,我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我想要放声痛哭。我读着别人写的传记,揣摩着他们走去卡塔丁的经历,会和我的有什么不同。我可能也会像他们一样,在泥沼里的木头桩子上滑倒,摔个真正的狗啃泥;我可能也会遇上冰雹,被闪电击中,在大石头堆里痛苦地爬上爬下,在小木屋里被别的徒步者的鼾声弄得睡不好觉,在镇上被酒鬼骚扰……我可能会生平第一次在栈道上放声痛哭。可是我期待这种哭天抢地的嚎啕大哭。好久以来,我都是为了电影、书本、音乐里那些别人的故事流眼泪。我什么时候也该同情一下自己,赏给自己一次真正流泪的机会,然后咒骂:我真是个傻子,把自己领来这要死不活的trail上来受罪,究竟是为了干嘛?然后,发现这是个伪命题,继续哭得痛快,酣畅淋漓。”

 

在155天和2189英里之后,这个愿望总算得到了实现。

在徒步结束了之后,我又写了下面这一段文字 —

“AT永远沉默。它看着我受苦看着我成长看着我忍气吞声也看着我崩溃无助,它看着我们所有人的渺小和平凡、高尚与伟大,它年复一年地折磨和抚养着走路的人们,我们与她相识相恋相处恨过爱过理解过无聊过争吵过沉默过。而就在今天,就在这个梦想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我可以说:走上这条路,是我这一生做过的最错误也最正确的事。我把这一切写在脚印里,背在肩膀上,烙在记忆中。它们成为了我,塑造了我,改变了我。”

在这两段文字之间的一切,就是属于我的故事。关于AT, 关于这个充满了奇遇和冒险,痛苦和喜悦的夏天。

也关于你们。

20150817_143556

从佐治亚到缅因

  • 总里程:2189英里(从斯布林格山至卡塔丁山,不包括8英里到达斯布林格山顶的小径,也不包括从卡塔丁山返回停车场的5.2英里)
  • 时间:2015年4月5日下午5点–9月6日上午11点半
  • 开始序号:第1021名徒步者(从斯布林格出发)
  • 中点序号:第619名北行徒步者(到达AT心理中点Harper’s Ferry)
  • 结束序号:第421名北行徒步者于2015年徒步季度登顶卡塔丁山
  • 途经州:佐治亚,北卡罗莱纳,田纳西,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纽约,康耐狄格,马萨诸塞,弗尔蒙特,新罕布什,缅因
  • 总计时间:155天
  • 全休日:25天 // 半休日已不可考
  • 平均速度(包括全休日和半休日):2189/155 = 14.1英里/日
  • 速度最慢的州(新罕布什):150英里/12天 = 12.5英里/日

G0794011_1430617033605_high

14州大比拼

AT官方网站(Appalachian Trail Conservancy)给出的各州难度数据:http://www.appalachiantrail.org/about-the-trail/terrain-by-state

  • 佐治亚(76英里):海拔升降难度4/10,路面路况难度2/10,总体难度3/10 — 四月的佐治亚树叶还没有长出来,但是蚊虫已经开始烦人了;这里最难的路段是Blood Mountain, 其他地区除了有一些中等难度的起伏,不算太过辛苦
  • 北卡罗莱纳/田纳西(总计383英里):因为AT沿着北卡和田纳西的州界蜿蜒了两百多英里,所以把这两个州算成一个整体。海拔升降难度4/10,路面路况难度4/10,总体难度5/10 — 大烟山的泥沼和阴雨天气是最大的难点
  • 弗吉尼亚(550英里):总长度占AT的四分之一。海拔升降难度5/10,路面路况难度5/10,总体难度6/10 — 中弗吉尼亚的Catawba地区特别艰难,基本需要scramble
  • 西弗吉尼亚和马里兰(总计45英里):AT最简单的路段。海拔升降难度:2/10,路面路况难度4/10,总体难度3/10
  • 宾夕法尼亚(230英里):大致可分成南宾和北宾两个部分,以北宾的石头海闻名。海拔升降难度:2/10,路面路况难度6/10,总体难度6/10
  • 新泽西(72英里):延续了北宾石头海的风格。海拔升降难度:5/10,路面路况难度:6/10,总体难度:7/10
  • 纽约(88英里):Class 3 手脚并用的路段真正从这里开始。海拔升降难度:6/10,路面路况难度:7/10,总体难度:7/10
  • 康耐狄格(52英里):海拔升降难度5/10,路面路况难度7/10,总体难度6/10
  • 马萨诸塞(90英里);海拔升降难度7/10,路面路况难度5/10,总体难度6/10
  • 弗尔蒙特(150英里):海拔升降难度8/10,路面路况难度4/10,总体难度7/10
  • 新罕布什(161英里):AT全程最艰难的路段,Class 2-3遍布;海拔升降难度10/10,路面路况难度10/10,总体难度10/10
  • 缅因(281.4英里):延续了新罕布什的风格,路面除了石头之外还有树根和泥沼,统称triple kill. 海拔升降难度:8/10,路面路况难度:11/10,总体难度10/10

G0257911_1435937435475_high

AT之最

  • 最重要的补给点:大马士革(Damascus, Virginia),哈勃港 (Harper’s Ferry,West Virginia),Monson, Maine
  • 最无厘头的补给点:纽约,波士顿
  • 最难忘的经历:在纽约上州玩漂流出事故差点被淹死;步道节大游行站在队伍最前排录影;和徒步女王Jennifer Pharr Davis聊天;被ATC总部的CEO搭讪;被同伴杰斯特拍进纪录片里;早上4点起来跑到马卡菲之顶看日出;在总统山脉的林线之上连续扎营3天看银河;徒步最后五天每天晚上走到夜里11点;在纽约市看国庆节烟火;意外地被波士顿的小伙伴拉回波士顿补给;和两位植物学老师同游大烟山和蓝岭4天;走夜路遇到熊;露天席地睡在蓝岭公路边上;受伤;等等等等
  • 最不喜欢的州:宾夕法尼亚
  • 最喜欢的州:新罕布什
  • 速度最慢的州:新罕布什
  • 最困难的路段:弗吉尼亚中部(龙牙一带),宾州北部(从Duncannon到新泽西南部),纽约南部,新罕布什全境,缅因南部和卡塔丁
  • 最难忘的人:Heather “Anish” Anderson (PCT速度纪录保持者,将会破今年AT无支持纪录)
  • 最想再去一次的景点:龙牙(弗吉尼亚),马卡菲之顶(弗吉尼亚),娄安山以北的高地(田纳西),白山的弗兰肯尼亚山脊和总统山脉穿越(新罕布什),卡塔丁(缅因)
  • 总体而言风景最美的州:新罕布什,缅因,中弗吉尼亚和北田纳西
  • 最长时间有多久不洗澡:6天
  • 连续下雨最长时间:11天
  • 离熊最近的距离:2米
  • 最长的全休日:4天半(蓝岭公路旅行)
  • 心理最低谷的阶段:宾夕法尼亚的阵雨期,在康州北部第一次受伤和在弗尔蒙特第二次受伤
  • 最害怕的时候:在纽约上州的水里挣扎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继续走trail的时候(这个经历其实和AT完全没关系 =.=),好几次大半夜找不到露营地的时候;在白山下坡的时候;总体而言在AT上害怕的时候很少
  • 同行时间最长的伙伴:闪电,大猩猩,杰斯特和马克哥
  • 最不想被人问到的问题:你是一个人走吗?(我是一个人开始的徒步;在路上如果有速度差不多的同伴偶尔一起走一两个小时或者小半天;很少与人保持一个速度走完全天;与上述几个同伴见面频率最长;圈子即bubble一直在变化; 总体而言有90%的AT是一个人走的,但是每天都能遇见认识的人)
  • 最喜欢的食物:各种水果干(尤其是小红莓干/樱桃干),水果软糖 (有一种兔子形状的和一种奶牛形状的),豆腐干,牛肉干(Krave牌子的最赞),Laughing cow奶酪,整罐装的豆奶(小镇奢侈品),葡萄(小镇奢侈品)
  • 最不喜欢的食物:Trail Mix, 金枪鱼(StarKist袋装的那种),CLIF Bar
  • 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搭帐篷(像回家的感觉一样)
  • 每天最不喜欢做的事:搭帐篷(什么?睡觉之前还有这么多事情要做?)
  • 使用庇护所最密集的区域:弗吉尼亚和宾州

 

AT特点难点一览

  • 轻量化并不普及:补给容易,徒步者经验千差万别,许多人都是用的父辈的装备,几乎看不到重复的装备(不像PCT上只有几个牌子的产品)
  • 花销较大:公路多,补给选择多,沿途小镇的资源丰富
  • 各个州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看到的景色都是“林中漫步”,可脚下踩的小径有着天壤之别;美国东部的文化也大致分为了南部/中大西洋和新英格兰三个地区;小径的难度从南到北依次递增,简单的时候第一次徒步的人也能轻松享受,难的时候需要有一定攀岩经历的人才不会提心吊胆;速度快的时候(如在弗吉尼亚)一天可以走25英里,速度慢的时候(缅因和新罕布什)有时一天只能走5-10英里
  • 团队松散,干扰因素多:总体而言,AT是一条结合山林和城镇的自然风情/人文风情综合之旅,所以沿途的景点多,城市多,诱惑也多。许多人都来自AT途经地区,有时会有亲友到访,有时会意外回家几天;所以每个人的进度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这是由美国东部密集的人口和城镇而决定的)
  • 技术难点:雨水充沛,石头多,坡陡
  • 小径沿途商业化:几乎没有完全免费的栈道天使提供住宿,沿途的城镇也许曾经有一些免费设施,但现在几乎完全针对AT徒步者进行了商业化的改造
  • 补给频率较高:AT全境平均每4英里就有一条公路或土路,几乎每天晚上都可以睡到床,补给频率完全由自己决定
  • 景观总体匮乏:景色多样性较少,开阔景色少;这是由阿帕拉契亚山脉的地质地理背景决定的
  • 小径修缮情况区域性差异严重:南部(尤其是田纳西以南)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造小径,而北部(白山和缅因)几乎保持了上个世纪20年代修建栈道时最初的样子

G1490421_1439559538104_high

AT vs. PCT

太平洋山脊PCT

  • 天气:PCT基本不下雨,AT平均每4天左右下一次雨
  • 海拔:PCT的海拔多在5000英尺之上,AT的海拔多在3000英尺之下
  • 坡度:PCT的坡度不会超过15度,AT的坡度常有45度以上,新罕布什和缅因的“直上直下”路段接近垂直攀岩
  • 修缮:PCT的原始修建情况良好,但是维护不如AT完善
  • 设施:PCT沿途没有庇护所
  • 路况:PCT不少路段是被火药炸出来的,碎石/土路较多,也有针叶林路面。AT的路面很少有土和针叶林,石头的大小从沙粒至碎石之小汽车一般大的巨型岩石不等,还有“triple kill”其他两项–泥沼和树根
  • 水源:AT总体而言不用担心水源(最多时带1升水),PCT在加州地区的水源十分匮乏(最多时带了4升水);但是AT湿度大,在AT上耗水的频率远远高于PCT
  • 团队:在AT上的团队较为松散,PCT上的团队定型之后的凝聚力更强
  • 时间:虽然PCT比AT长500英里,但一般人会用更长的时间走AT
  • 难度:PCT属于速度徒步,AT属于技术徒步
  • 肌肉运用:PCT多用胯部和大腿(速度快),AT多用小腿和脚部肌肉(坡度陡)
  • 景观:PCT上有瀑布,沙漠,雪山,峡谷,丛林,高原,草甸…AT上嘛…
  • 补给:PCT上的补给城镇基本都相隔70–100英里,需要3-5天到达;AT上的补给非常灵活随机,可以任选频率
  • 饮食:PCT上几乎每个人都生活煮饭;AT上有不少人选择冷食(比如我)
  • 装备:PCT轻量化者占绝大多数,AT上轻量化者占极少数
  • 作息:PCT上的作息比较规律(每日徒步任务重,没有信号),AT上的更加随意
  • 徒步者经验:PCT比AT稍高
  • 徒步者年龄:PCT上20-50岁居多,AT上年龄差别更广,今年遇到的年龄最小的9岁,年龄最大的75岁

GOPR5810_1431221164885_high

更换过的装备

  • 雨衣:从Antigravity Gear更换至Montbell更换至DriDucks
  • 帐篷:从Zpacks Hexamid Solo更换至Big Agnes Fly Creek UL2
  • 头灯:从Black Diamond Spot更换至Petzl Tikka Plus
  • 急救箱:在受伤之后,新增了蝴蝶邦迪/纱布/碘酒等等药品
  • 登山杖在途中折断过一支,后来用REI退货政策换了一副新的,同品牌和型号

G1717122_1433591528000_high

计划之中,意料之外

  • AT的难度不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超出预期
  • 在新英格兰遭遇干旱,白山和缅因的天气异常晴好,属于特殊情况
  • AT上最重要的装备是雨衣和帐篷(雨衣坏了两件,帐篷换了一顶)
  • 在途中为了省时间和避雨,睡过几次庇护所,但睡眠质量都很低(毕竟是公共场所)
  • 几个Side trip (蓝岭公路行,纽约国庆节,波士顿意外补给,纽约上州白水漂流等等)是非常美丽的惊喜
  • 在黑熊密度最高的新泽西州没有看见熊,反而在弗吉尼亚看见3只(另外4只分别出现在:北卡的大烟山,宾州,弗尔蒙特和新罕布什交界,缅因中部)

G1580494_1439839347041_high

如果再走一次AT, 我会…

我会带上更多的自信和微笑,背上铁打的雨衣,其他一切照旧 🙂

 

旅途中有过交集的朋友,谢谢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杨雅玲,Emi/Terrence两家人,Jesse,Jerry M., 徒步群的杨boss,Peter, 袁贞阿姨,David山羊胡大叔,陈良游,罗文亭/姚白云/余力立/郝立源,Tony哥,刘思源,Barry叔,Sophia, Winston,老大Kurt等等

你们会是这个夏天最精彩和难忘的一部分。

G0317943_1436664787459_low

网站其他精彩内容:太平洋山脊PCT | 科罗拉多小径CT | 约翰穆尔径JMT | 风河山脉 | 搭车去丹佛 | 哥斯达黎加支教 | 沙发客走世界 | 长距徒步101 | 美国轻量化装备 | 关于我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26 Jul 2015

【跟着诺娅走AT】219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1534至2190英里

【跟着诺娅走AT】350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0至466英里

【跟着诺娅走AT】350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466至985英里

【跟着诺娅走AT】350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985至1534英里


9月6日,AT总第155天
总第2189英里
登顶卡塔丁

9.6-4 9.6-1 9.6-2 9.6-3

结局,总是来得太快。

卡塔丁顶上没有云,我仿佛能看到3500公里之南的一切:斯布林格山顶上和马克哥初识,大马士革步道节的人潮,在弗吉尼亚和闪电吵架然后当晚又重归于好,大猩猩在篝火边的一个个童话故事,和杰斯特在宾州的雷暴里奔跑让又被神奇地捡上车,灰熊大叔缓慢而坚定的身影……

他们的影子变成了风,吹过缅因粉色的夕阳,总统山脉的酷暑,娄安山顶上的残雪,格里森高地上的草原和马驹,纽约的节日烟火,宾州大雨下的屋檐,福尔蒙特摔出的那一滩血,闹鬼的酒店和庇护所,大烟山泥泞的小径,想起他时喝的第一二三四杯啤酒,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一日的狂欢,倒数第四十三十二十一十和第五天的沉默,蓝岭的杜鹃花宾州的水晶兰,缅因的松和杉,绿山山脉的观火台宾州中点的冰激凌华盛顿山顶的游客,夜里没信号的时候写的想的挂念的一切,数不清的补给和旅店,悄然而逝的日子和英里数,在心里和AT和解又再埋怨又再和解,然后日子反复循环,山路继续绵延,顶峰永远遥远,暴雨一直倾盆,阳光依灿烂。

AT永远沉默。它看着我受苦看着我成长看着我忍气吞声也看着我崩溃无助,它看着我们所有人的渺小和平凡、高尚与伟大,它年复一年地折磨和抚养着走路的人们,我们与她相识相恋相处恨过爱过理解过无聊过争吵过沉默过。而就在今天,就在这个梦想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因为我可以说:走上这条路,是我这一生做过的最错误也最正确的事。我把这一切写在脚印里,背在肩膀上,烙在记忆中。它们成为了我,塑造了我,改变了我。

今天我越过万水千山来牵你的手,只为了能安心地与你道别。

AT, 再见。


8月26日,第144天,当晚位置: Safford Notch

8.26-1 8.26-2 8.26-3 8.26-4

缅因。缅因。缅因。

4月5日那个早晨,我在AT第一个签到簿上写下:终点,缅因。
我是第1028号,今年的第1028个向北行走的通径徒步者。我翻了翻其他人的记录,无一不写着:终点,缅因。

转眼间,北国的叶子开始变黄了。我惊诧于自己竟然已经在路上度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我还记得佐治亚光秃秃的树干,大烟山寒冷的春雨,田纳西山顶的大风,弗吉尼亚的炎夏酷暑,宾州无休无眠的雷阵雨,纽约和麻省的蚊子,白山的第一丝寒意…然而现在的缅因,这个朋友口中的“极北苦寒”之地,已经入秋。在路上的日子里,时间成了抽象的数字。大自然地宏大和永恒,让季节的转变那么漫不经心,也让行走于其中的人们蓦然回首而不知所措。清明节出发,眼看着中秋节就快要到了…

那1027个徒步者,他们在哪里?我之后出发的人们,他们在哪里?

缅因南部的日子过得很缓慢。这里是白山在地质结构上的延续,也是传言之中“AT最难的100英里”。我一开始不相信会有路比白山还难,但缅因确实不是盖的。准确的说,这里没有小径:“修建者”不过是把地下的大石头和树根挖出来暴露在了地面上而已。当然,更恶劣的是这里的小径修缮远远不如白山。缅因人民不修桥,不走之字形线路(其实弗吉尼亚之后就再没有之字形线路了)。所谓白山黑水穷山恶水,缅因当之无愧。这里是东北部的阿拉斯加,最大的小镇才1000多人口。

Mahoosuc Notch是AT上臭名昭著的“最难一英里”。两面巨大岩壁之间的狭窄山谷之中,比我身体还高大的巨石横七竖八地倒在山谷里,毫无章法。我们从上跳,从下钻,引体向上,用屁股滑,各种创意动作,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攀岩小子Zen和我在雨中走了后半段,几乎全程手脚并用(石头湿滑只能用手稳定),他说有几段可以算class 4. 这些乱石堆有些地方极其狭窄,需要把包取下来扔掉,单独钻过去。还有小径单独从几块大石头形成的小洞穴中穿过,我们必须蹲着走(别忘了背上还有大包)。有些地方全部要靠上肢力量,用手撑住。有一个姑娘没撑稳,从两块石头之间栽到了石头缝下面两米多的小洞穴里,还好背上的大包先着地帮她缓冲。

除了Mahoosuc之外,缅因南部几乎没有好走的路,每天速度极其缓慢,一小时走不了一英里的情况常有,尤其是下坡。进入中部之后,泥泞路面增多,山却少了,竟然有时能把速度提回南方的水平。

现在我懂了,AT是technical hiking, PCT是power hiking。前者锻炼小腿后者锻炼大腿,前者重视爆发力/平衡感和身体协调性,后者重视耐力和持久性。走PCT那样的路多了,是时候换个方式和体验了。

刚开始玩户外的时候,我有过许多peak experience (高峰体验), 说白了就是脑细胞神经元的把戏,和彩票中奖/球队进球/看到留言回复的红点/投币之后自动售货机出来一瓶可乐是一个概念。

户外为何会让人上瘾?说白了还是神经系统的操控游戏。有些户外活动属于连贯高峰体验,比如滑雪/山地自行车和白水,过程中贯穿着各种adrenal surge, 看重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中的过关斩将和快速反应。有些户外活动的高峰体验是瞬间性的,比如钓鱼和攀岩,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铺垫结果的瞬间(攀岩也可以算连贯体验,因为每攻克一个动作就算是完成一个体验)。有些户外活动,比如徒步和静水划船,就说不太清楚了。这类户外活动的高峰体验极其不规律,有时甚至完全没有。这种静态体验和赌博的机能是一样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赢,但只要赢一次,足够你上瘾一辈子。


8月12日,Lincoln小镇至South Kinsman山顶
8月13日,South Kinsman至Little Hayback Mt. (Franconia)
8月14日,Franconia ridge至South Twin
8月15日,South Twin至Crawford Notch (当晚回波士顿)
8月16日,Crawford Notch至Webster Cliffs
8月17日,Webster Cliffs至Mt.Adams
8月18日,Mt.Adams至Pinkham Notch
8月19日,Pinkham Notch至Mt.Hight
8月20日,Mt.Hight至US-2

AT第130~138天

 8.17 8.16 8.15 8.14 8.13 8.12

在白山一共整整九天,却一次日志也没写–不说也可以想象我是累成狗了。

白山是当之无愧的美东山脉之王,四百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和两百万年前的大陆分离,让这里的山峰有了超过3000英尺的大落差,林线之下的花岗岩和林线之上的玄武岩给了也这些大山嶙峋崎岖的个性。再加上Appalachian Mountain Club (AMC)这个白山最大黑帮的“管理”,这里的山中木屋极尽奢华,栈道极尽原始,游客数目众多。

官话说完了,现在开始说人话:白山的AT有不少class2~3的部分,要“用手解决”,在石头上爬上爬下,用同伴的话来说,在白山就像是“背着大包、在湿滑的石头上攀岩。”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徒过步,第一次就来白山,让这里成为他脑中徒步应有的模样,那全美国其他的小径就会变得小菜一碟。但是对于我这样被PCT、CT这种Class 1、维护甚好、全是被炸出来的小径娇生惯养三年的徒步者,白山的山路真的是doesn’t make any sense. 不过我真心(被虐得习惯了之后)感谢白山的攀岩运动,锻炼了大小腿肌肉,每天学习几个新姿势,看着几米高的岩壁从最开始的“天哪,这能上去吗”到现在的“来吧,人矮就要多攀岩”。这对于我来说,就是adventure的定义:一开始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挑战成功一件事,但是硬着头皮闯练,完成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真的很有成就感。

白山的日子很艰难,但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奇遇。这让我想起了大雪封山的西耶拉,我挂在雪墙上的情景、在雪里一步一个坑(有时半个身子都陷进雪里)、一个人淌过冰冷的齐腰的溪水的情景、睡在冰封湖面旁边的大石头上还不搭帐篷的情景、每天早上烧热水把已经冻硬的鞋子浇上一便的情景、每天要走20英里还要一边走一边找路(因为根本没有路)的情景...这些回忆都变成了故事和经历,更何况我当时收获了雪山的壮美,不管怎么说都是大大地赚到了。最艰难的事、可能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让自己做起来不要那么舒服的事情,才是adventure的本源。更何况,我警醒自己:将来自己要做的事,一定不能比AT更简单;所以岂能不把白山拿下?

徒步的具体情况:每天早上四五点醒来,多半扎营在林线之上的大风里(我保证了每个晚上都扎营、从不使用hut的记录),把帐篷收起来之后就开始走石头路。林线之下,无景,路也最难。林线之上,数Franconia Ridge弗兰肯尼亚山脊和Presidential Tranverse总统山脉穿越这两者最为壮观,其他的独立顶峰数Moosilauke/South Twin/Garfield最赞(Kinsmans大雾没看到什么)。刚好我在弗兰肯尼亚和总统山都遇到了不可多得的好天气。

登顶华盛顿的那天,山顶风速只有15mph,和南加沙漠一样又热又晒(华盛顿山拥有地球上最大风力231mph的纪录,平均气温28华氏度),而那天的气温直逼历史最好的75度。总统山穿越的前半段(从Jackson到华盛顿),小径状况很好,景色也赏心悦目。到华盛顿顶上休息到傍晚才出发,想在星光里走一段夜路,没想到小径全是玄武岩火山石,最后扎营在亚当山旁边的草丛里,拍到了壮丽的银河。第二天的麦迪逊是AT最难的单日徒步,那个下山的确让人欲死欲仙。

说到下山,我把难度分为5个等级:5摔了会死,4摔了会残,3摔了会受伤到走不了AT,2摔了会受小伤,1摔了不受伤。白山的最欲死欲仙下山有一下几个:Moosilauke 5级,Garfield 4级,South Kinsman 3级, 麦迪逊3级,Lafayette3级。上山的话,South Kinsman//South Twin//Webster Cliffs//Mt.Webster//Carter’s Dome//Wildcat都很陡,而且石头特别大。其他的比如Franconia Ridge和总统山的上升都比较合理(主要是不需要攀岩)。

对我而言,下山比上山难,不过适应了两天之后,身体记忆了一些动作,人的想象力和胆子也变得更大,开始有了一些新尝试。白山是练习徒步的好地方,这里的石头和树根毫无章法,特别培养协调性。另外,传说中的缅因州比白山要难很多…所以白山还是练手的。

要特别一提的是,波士顿海洋舟小组的五位小伙伴中途把我载回波士顿补给,第二天又开五个小时的车把我送回来,真的特别感动!

 


 

8月10日和11日,第128和129天,当晚位置:Lincoln, NH 8.10-1 8.10-2 冷锋降雨,依偎着水果和蛋白质在床上读Scott Jurek的书“Eat and Run” (艰辛的童年、明尼苏达、少年滑雪运动员、向全素食者的转化、从公路跑到越野跑、破纪录生涯、素食食谱和跑步知识等等)。Scott和女神Davis的背景几乎截然相反,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真实的他–在贫穷苦难和隐忍中奋起,在科学饮食中追求身心合一,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成长,在无数次的自我怀疑之后走向平和…推荐一读。 2012年春天我曾经试过3个月的素食,后来因为家人的关系又重新开始吃肉。素食期间吃的是学校食堂,水果蔬菜和植物蛋白的选择很少,有点可惜。去年在PCT上的伙伴卡洛斯和奶爸分别来自湾区和西雅图–美国最大的两个健康饮食中心,当时受他们的饮食习惯影响,有过回奥斯丁之后控制饮食或是素食/半素食两个月的计划,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希望这次AT结束之后能够弥补这个遗憾,为了个人健康控制一段时间的饮食。 另外八卦一下,读了Jennifer Pharr Davis和Scott Jurek两人的自传之后发现了他们许多有趣的异同点。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位女神,Heather “Anish” Anderson, PCT无支持纪录保持者,60天2660英里无support…她不是运动员出身,青少年时还被obesity困扰,三十岁出头离婚,破PCT纪录的时候名不见经传但是绝对是个精神上的女巨人。前两天她的FB引用了一句话:Women should try to achieve the impossible, 恩,自勉。


8月8日,第126天,AT总第1787英里,当晚位置:Mt.Mist 8月9日,第127天,AT总第1799英里,当晚位置:Lincoln小镇 8.8-1 8.8-2 在徒步了1800英里、127天之后,我终于走到了白山山脉的脚下。对我而言,之前的一切只能算是hill, 而当下要爬的Moosilauke则是第一座mountain. 在我都快要忘记为什么来AT的时候,经过千山万水,终于有了那惊艳的惊鸿一瞥,然后说: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了让自己准备好白山西门第一峰Moosilauke的登顶,我头一天专门走到了山脚附近扎营,把第二天专门留给Moose. 麋鹿山上坡中下起了阵雨,在躲雨的时候看到了德州的那户特大的家庭,他们正在反向Slackpack (让别人看管你的包,只背单日徒步需要的东西,比如食物和水。沿途的旅店经常有这个业务。)德州妈妈说,这山的北坡特别陡,旁边还有瀑布,石头大而且湿滑,不适合下坡,所以他们就反向上来了。这果真是明智的决定–当天我的下坡3英里用了3个多小时,瀑布地底的水渗出石头表面,很多地方长着湿滑的苔藓,坡度极陡,滑下山去后果不堪设想。比起这个下坡,麋鹿山的上坡可谓简单(好吧,客观而言,也没有那么简单,虐习惯了就好)。我在心中暗暗期待,希望白山其他的下坡旁边不要都长着一个瀑布。 在麋鹿山(海拔4000+英尺,这是继弗吉尼亚之后小径第一次回到4000+)山顶,晴好天气下可以看见福尔蒙特的绿山山脉和东部的总统山群(Presidential Range)。刚下过阵雨,空气清新,雾气结成云朵,飘过山头。在看见白山的那瞬间,确实开始怀念起来大西部–科罗拉多,华盛顿,加州,怀俄明…看过了那些山,总觉得有点“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但山没有高下之分,他们坚定挺拔,却又超然洒脱,对人渺小的情感和思想毫不关心。在广袤淼远的林线之上,人的心胸何能不变得更开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若是AT全线多一点林线之上的景观,该有多好。


8月6日,第124天,AT总第1751英里 8月7日,第125天,AT总第1770英里,当晚位置:Smarts Mountain 8.6-1 8.6-2 Hanover可以算是AT经过的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小镇。因为是大学城,这里的精英气息尽显,让我们这群“背着大包的”显得特别乡土,跟藤校风范格格不入。几年前我在耶鲁待过一个夏天,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钻进每栋教学楼去看板书,偷窥实验室,把14个图书馆都跑一遍,在图书馆主楼的stack看禁书…好了,好汉不提当年勇,达特茅斯算是刷过了。要不是因为AT,还真不知道下次来是什么时候。 进入新罕布什州之后,到达白山之前,中间好隔着50英里。这50英里是达特茅斯的地界,此校每年夏天组织一群学生,不背大包,一天之内走完这50迈,可谓残暴。连白山第一座Mooselauke都是达特茅斯的土地,据说新生来了都要拉上去溜一溜。好吧,知道自己是怎么输在起跑线上了。(话说这两天沿途都有达特茅斯户外组织DOC的标记,简直是白山黑帮啊。) 白山,White Mountains, 是我全线最向往的山脉。对于在科罗拉多、华盛顿,加州、犹他摸爬滚打的我来说,这里依然具有很大吸引力。白山是美国东部最崎岖嶙峋、气候多变、风景壮阔的山脉,其总统山脉全线经常被人peak bag, 是美国徒步线路的经典。这里的山脊怪石嶙峋,风力极大,很多地方需要用手解决。虽然如此,这里依然是全美国被访问得最多的景区之一,游客络绎不绝,设施完善,因为它离波士顿的地缘优势(可怜大美东人民没地方可去,所以这里成了学府后花园)。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英文名Heidi海蒂的由来。因为初高中读的是外国语学校,第一节课的传统是选英文名。我不满意老师帮我取好的名字,只有5分钟的时间新想一个。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童年时代最爱的一部电影《海蒂》,秀兰邓波尔主演,讲述的是在阿尔卑斯山脉小女孩海蒂帮助城市女孩芭芭拉摆脱残疾的阴影、重新站立起来的故事。片子里有大段阿尔卑斯山脉的刻画,有对纯真友谊的向往,更有“大自然治愈心灵”的暗喻。这部电影奠定了我的两个梦想:一是我要从事一个帮助他人的职业(心理-特殊教育),而是我要与群山为伴,与白云相依。6岁的我在电影频道被熏陶,11岁的我选择了“海蒂”这个名字,17岁时少女的眼睛和心第一次被落基山脉浸染…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让梦想生根发芽。

人生若只能做一个梦,我希望这个梦是最澄澈、最淼远、最宏大的。我不想将就,也不能将就,因为生命太短暂,我要把它活到极致。我不想将就着做事,不想将就着在一个不喜欢的城市生活。我希望工作能有意义,便选择了心理和特殊教育。我不想被埋藏在美国东部的风雪之中,便从纽约搬到了德州,待我尽了和奥斯丁的缘份之后,必定还要搬走,搬到我最向往的那个地方去。我不想做别人做过的事,不想重复别人的路。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偶像Andrew Skurka, 美国的徒步王。他既不是徒步最多的人,也没有破速度纪录,可为何大家一提到徒步,就会想到他?因为他熟练掌握导航、off-trail的各种探路方式(包括skiing和pack-rafting), 先后创立了Sea to Sea (贯穿美国东西岸)// Great Western Loop (美西超级环线,链接科罗拉多高原、CDT、PCT、北部)// Alaska-Yukon Expedition (用徒步/划船/滑雪三个方式连接了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育空地区)三条新线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得不说Andrew Skurka是个天才–不走寻常路,同时掌握了很少有人掌握的实用野外技巧,不像贝爷的那套东西那么玄乎。在华人圈子里,有徒步的、登山的、攀岩的,可class 2 off-trail的能手很少。于是我心里的下一个想法又开始萌生了…

科罗拉多小径结束之后,我为什么会走PCT?当时也许就是多问了自己一个why not: 为什么不呢?虽然这条路特别长,也没有中国人走过–这种挑战本身就很具有魅力。走完PCT之后,又问了自己一个why not: 为什么不试一试三重冠(PCT/AT/CDT)? Why not? 所以这次的AT之行也算是为三重冠铺路。至于为什么要三重冠?这也是PCT带给我的感悟:那次徒步,不仅让我成长许多,开阔了不少眼界,更重要的时把我推到了风口浪尖,让我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获得金犀牛奖之后,收获了很多资源(算是可以少在户外圈奋斗10年),更让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因为我现在走的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徒步让我结识了许多朋友–南加北加户外圈,西雅图-华盛顿州户外圈,加上本来已经有的美国旅游摄影户外圈,这次AT带来的波士顿户外圈、大纽约地区户外圈和美东南地区户外圈等。PCT更是让我直接接触到了国内最顶级的户外、旅游、媒体、环保资源,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几句微信就能解决的事…我已经有了一个梦想的蓝图,要在未来的5年发展我们国家自己的class 2线路,链接四川-西藏-新疆-青海大户外圈,建立我们自己的great western loop…我相信这个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学习户外技巧、完成三重冠(CDT本身就涉及许多class 2),再打回老家重整河山。具体的先暂时保密,但是again, “除了最远的远方,我哪儿也不想去。”


8月3日,第121天,AT总第1705英里 8月4日,第122天,AT总第1725英里 8月5日,第123天,AT总第1746英里,当晚位置:Hanover小镇,新罕布什州 8.5-2 8.5-1 早在AT总部的时候,一位大叔就警告过,AT在福尔蒙特的北部会有一个接近90度的大转弯,小径从之前的一路向北转为一路向东。从这个“大转弯”之后,小径的难度会陡增。我瞅了瞅海拔图,果然福尔蒙特北部就是个过山车。还好路面的松针多,大石头少,才让我这两天走得不那么痛苦。现在的上坡经常有五六十度,一直要垫着脚尖,到山顶的时候脚跟已经酥麻酥麻酸得不行。again,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哦~(听说AT在测绘路线的时候,各个州争相比拼“AT我最难”,好吧你们都赢了!AT颠覆了我对徒步的定义!) 这两天的云特别壮观,貌似大波士顿有许多雷阵雨和冰雹。再次聊一下我的风景图的处理:有云和水波的,先用Snapseed里的drama强化一下,但是要把饱和度调整回来。需要提亮的(前景的阴影、阳光、需要提出和强调的景物),就用brush笔刷当中的burn刷一刷。再者,用基础功能中的ambience也能让明暗度更均匀。当你请教过PCT商店摄影师朋友独狼,他很强调照片的“情绪”mood, 这个主要由色温temperature、高光阴影、曝光程度控制。除此之外,我很少碰HDR,也基本不用滤镜。在此之后,我一般拉进Instagram微调,试一试滤镜,看看要不要加暗角,如果有晚霞之类的还可以玩一玩tint。其他常用的改图软件是repix和vsco,但怎么改图是由图片本身要传达的信息和情绪来决定的。

周三的晚上走到了Connecticut River, 穿过了福尔蒙特和新罕布什的州界,离白山越来越近了。走进达特茅斯的校园(AT从里面穿过),在这里和孙立伟学长见面。孙立伟学长是达特茅斯神经学的PhD student, 本科学的是心理,主攻visual perception & learning,用核磁共振做实验,想起自己当年在北师大实习的时候也跟fMRI有些接触,当时还做的是有关网络成瘾的实验,当然最有趣的部分也就是跟被试接触,感叹我大海淀区的高校男青年还真是苦闷呐(此处省却三千字)。 一过州界,不得不感叹自己真的进入了一个喜爱户外的州:满街的骑行者,许多车的顶上都绑了皮划艇,沿路跑步的人们都会跟徒步者打招呼。学长说现在是AT徒步者经过的旺季,经常能见着校园里“背着大包的”。学长本身也是在白山摸爬滚打出来的,在达特茅斯这样的学校不被户外风气感染也的确很难。 前几天和文亭她们见面的时候,就在停车场遇到了马克哥,结果今天在进城之前大家又碰上了,我们相约好9月初登顶。终点线,不远了。


7月30日,第117天,AT总第1653英里,当晚位置:Bromley Shelter 7月31日,第118天,AT总第1663英里,当晚位置:Baker Peak 8月1日,第119天,AT总第1680英里 8月2日,第120天,AT总第1700英里,当晚位置:Rutland小镇 7.30-2 7.30-1 每次受伤就又要面临一个低谷期,不是因为伤痛本身,而是因为受伤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干扰。首先,我本来就已经落后计划进度半个月了,这下子速度又要减慢。其次,因为是外伤,没用缝针/打针/吃药,我必须要极其当心感染,不能淋雨(家常便饭),每天晚上都要“小手术”。因为是第一次在野外处理伤口,没有什么经验,绑绷带的时候又磨破了几处皮肉,反而比本身裂开的大口子还疼。昨天擦双氧水的时候,在浴缸里疼得龇牙咧嘴,后来发现可以通过自己掐自己的大腿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屡试不爽。

我每天先用酒精纸擦拭伤口,再上碘酒,风干后抹上药膏,贴上蝴蝶型创可贴,最后上pads,用纱布固定好。两只腿都要如法炮制。最初这个过程要持续三四十分钟,后来效率逐渐提高,差不多一刻钟就可以搞定。伤口每天都变一个样,虽然目前还是不能看,但肯定是在往更换的方向发展。裙子,我一定会把你穿回来的!

恰好罗文亭、姚白云、余力立、郝立源四位波士顿华人户外圈的女神要来AT上探班,挽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头两天掐着时间,没走多少。最后一天爬Killington, 和四位姑娘在山顶会合。妹子们的笑声在老远就能听到,大家一起登顶,在山顶展望白山。四位姑娘都是拿白山当自家后院的大牛,说眼下的景色在那里随处可见。我们感叹到景色对于户外的重要性。说实话,如果没有景色,真的很容易让我忘却走进大自然的初衷…回想当时在半程之前的大南方,我还挺能接受“绿色长廊”,而现在我已经把徒步当作纯粹的有氧锻炼了,跟在健身房跑步没有区别。希望白山能让我重新找回来AT的目的吧。

四位姑娘攀岩、跑马拉松、越野跑,潜水滑雪登山样样精通,Killington这样的小山几乎没有运动量,走完了还有点不尽兴。真希望自己能专心地练练体能!在此要澄清一件事:AT长距不是个练习速度、心肺和体能的最佳地方,因为在背着徒步大包的情况下,速度基本快不起来。相比而言,PCT坡度缓、路面障碍少,容易保持高速,反而更适合持久性练习。

Killington是美国东北部最大的雪场,想当年就是在这里和自己的前男友学习滑雪、开始相恋的地方。现在我们依然是朋友,虽然不再能像以前那样一起登山滑雪徒步,但我依然心存感谢,并且为他在户外上的进步而高兴。现在重返Killington, 虽然不能像当年几分钟从山顶冲到山脚,但重返故地能更让我展望未来。晚上,五个妹子一起在Rutland下馆子,几个姑娘吃饭的速度和爬山一样快,让我这个thru-hiker十分汗颜!


7月29日,第116天,AT总第1651英里 当晚位置:Manchester Center 7.29-01 7.29-02 今天真是让人百感交集的一天。我遇到了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姑娘Slack Time, 走了这么就还能摩拳擦掌朝气蓬勃,一直反复念着:Today is not the day to quit! (我不会在今天退出)。她要赶八月底法学院开学的期限,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犯错的时间了,继续每天平均23英里。但她还是那么有信心,让我想起了長沼的那句话:It’s all in your mind. 真让我自愧不如。自己什么时候丢掉了那种迎难而上的自信呢?

下午和Slack time / Miami Vice两人讨论PCT,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段宽敞的大路,路面平整,而且是下坡,我觉得特别爽快,收起了登山杖,一路冲坡。正想回头跟他们说“这段小径太像PCT了”,一不留神被什么隐形的东西绊着了,因为速度太快冲量太大,整个人飞了出去,连拽带拉的扑到在了石头路面上。 坐起来的时候并没有在意疼痛,而是被血流如注的膝盖吓着了。Miami Vice帮我把包取下来,我就干脆坐在土路上,先拿buff止血,再用水冲了一下伤口。还好上次回纽约的时候妈妈给了一些酒精纸,我当即把伤口擦了一遍,最后用gauze pad该上,用各种胶带粘上。有一块皮擦破了,面积不小,而且很深…准确的说,我失掉了一块表皮,暴露出来的真皮还不少。曾经是警察的Miami ViCE波澜不惊,表示见过许多类似场面,当即在地上找我失掉的肉…听着比看着痛。 还好此时离大路只有5英里,而且是皮肉伤,并没有伤到骨头。

我们继续前进,在高速公路处我发现了老朋友Sam, 他朋友的妻子刚好有车可以载我进城。镇上的住宿都满了,一家店主好心拉我去买了晚餐,再把我送到镇外的旅店。我在药店买了双氧水、酒精纸、蝴蝶型邦迪、棉签棉球、胶布、gauze pads等等。晚上处理伤口的时候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疼,拿双氧水反复擦拭之后再去冲澡,晚上用胶布和pads包扎起来。 这是第一次在小径上受伤,虽然实质不严重,可确实考验了我,也让我有了新的顿悟。在最悲惨的时候,我不敢洗澡,一个人躺在酒店的床上,心里的感觉狠复杂。我想到,徒步已经让我失去了许多东西,如果我以后有了女儿,一点不会让她接触户外,不会让她像我这一被晒黑、满腿是伤、皮肤过敏、全身肌肉、一副本来不是女孩子但被硬生生逼成女汉子的可怜形象。没有哪个女人希望成为女强人,都是被迫的…有时候会突然慌神,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这种牺牲值不值得。这种怀疑不是第一次有了,但是我知道,正是这些让我能成为今天的我。我变得更坚强,但也变得更柔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吧。


7月28日,第115天,AT总第1633英里 7.28-01 7.28-02 福尔蒙特的海拔升降真不是盖的,这两天明显有种在“爬山”的感觉了。前两天在步道节认识的美国朋友Eric用中文发来邮件,标题曰:爬得怎么样?呵呵,老美的用词都如此恰当!

自从上次白水漂流受伤,我被落在了好朋友的后面,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从某天开始,突然发现反方向行走的徒步者人数陡增。我明白,这些伙计就是传说中的South Bounder, 即Sobo, AT向南行走的徒步者。AT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径,有人向北走(比如我),也就自然有人会选择另一个方向。但为什么向南走的人比较少呢?那是因为AT的精华(白山和缅因)都在最北边,开场就把好戏演完了,后面就没有盼头了。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从线路简单、补给容易、景色一般的南方(即佐治亚)行走,走向北方的缅因。 我打心底里对Sobo们佩服不已。他们最开始的路段是AT最难最危险的地方:齐腰的溪水、比人还高的大石头(后面重点讲)、泥沼乱石树根混合路面、缅因新生代蚊子…可以说熬过来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当然小径对于他们来说也会越发简单(=越发无聊)。有些人在南下白山之后就退出了,因为栈道变得太“简单”,风景也少了(其实这才是AT真面目),他们便觉得走下去没什么意思了。

傍晚和一个Sobo男孩扎营,我们谈到了AT的死亡地带:缅因州南部。帅哥说,有好多4、5英尺的大石头要跳(注意用词,是跳)。他的原话是:我真不理解那些身高5尺7(175公分)以下的人是怎么过去的!我当时心里五味杂陈,只觉得进入缅因之前,要给所有重要的家人朋友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我是多爱他们…其他的就不用多说了…

这两天戴上了耳机,终于可以在徒步的时候享受音乐。反复循环陈绮贞的“流浪者之歌”, 许多感触如山崩海啸。许多人无法理解,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事实上是:很少的回忆,很多的憧憬;很少的现实,很多的想象。一个念头带来另一个念头,无限循环,无法打消。三年来,我已经学会让负面情绪过滤出我的脑海,可今天一个可怕的念想又跳了出来:我觉得小径就像是一座透明的监牢,我们是里面的囚徒,必须每天做苦力,直到刑满释放的那天。每天中,我的思想、无聊、窘困,都与牢狱中的犯人无异。我被困在自己的头脑里。– 我觉得这个想法灰色得可怕,但也有几分真实。徒步,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件那么自由那么自然的事情。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牢笼,更没有绝对的自由。境由心生。 在福尔蒙特的这个晚上,许多复杂的情绪搅在一起,几乎感觉自己要陷入精神分裂的边缘,理性和感性相互交战。在栈道上,我们虽然忙着走路,但其实还是太“闲”。闲的发慌,无从诉诸,没有干扰,也没有新的启发和刺激。许多人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与队友的相濡以沫来大法这种百无聊赖的空寂感,但我突然发现我已经一个人走路很久了…从最开始,我就几乎一直保持了solo的状态。 心魔,这才是AT最大的挑战。


7月27日,第114天,AT总第1612英里 7.27-01 7.27-02 当我还在南边的北卡/田纳西一代抱怨栈道太陡的时候,PCT上遇到的几个走过AT的朋友纷纷留言:等着吧,在进福尔蒙特之前,小径可以算作是平的。的确,自从离开了弗吉尼亚,我已经不记得看见什么高大的山脉了…直到昨晚从麻省最高峰下来时,望见不远处的Green Mountains绿山山脉。好戏要开始了。 早上在Williamstown补给,超市大妈关切地叮咛:这几天天热了,要注意补水。我立马买了一瓶星巴克冷饮(其实是在补咖啡因),一路上坡一路high, 膝盖的伤貌似已经好了。 AT在福尔蒙特州的边界树立了一块牌子,显示此处也是“长小径”的起点。长小径总共274英里,与AT重合南端的105英里(至福尔蒙特中部),它直通加拿大,是美国徒步的“小三重冠”之一(另外两个是约翰穆尔径和科罗拉多小径)。长小径的“风景”与其它两个完全不能比,因为地上全是老树根和泥,抬个头都不容易,不过也基本没有景色可以看。唯一让我欣慰的是天气大好,风和日丽,连蚊子也没那么嚣张了。一路向北,我已经开始期待远方的白山。


7月25日,第112天,AT总第1581英里 7月26日,第113天,AT总第1593英里 当晚位置:Williamstown 7.25-01 昨晚雨下了一夜,早上居然八点多才慢吞吞地从睡袋里钻出来。今天在一天之内经过了Dalton和Cheshire两个市镇,补给之密集,基本上背半天的零食就可以了。麻省北部再最后宠幸一下我们这些饥肠辘辘的满脸倦容的风尘之客,进了后面几个州就真正踏入“无人之境”了。 Dalton餐馆里的服务生心不在焉,他说自己徒步过AT和PCT,可明显满腹对徒步者的偏见。差评。只给了20%小费(其他人我都往30%给的)。 坐在Cheshire的路边,手里一小桶薄荷巧克力冰激凌,看着头顶渐渐被雨云不满的天空,我感到出离地孤单。不知从何时开始,在小径上认识新朋友变得有些困难了。大家都陷入了一种疲态,再无出发时那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我的几个最要好的朋友都是头几个星期就认识了的,而现在大家也都走散了。在AT这个如此具有社交性的小径上,我竟然从头至尾保持了solo的状态…确实与想象中不同。 26日爬Greylock, 蚊子密得从帐篷里出来就要穿上全身蚊帐。我在科罗拉多和PCT上没少与蚊子斗智斗勇。平心而论,PCT上的蚊子更多(七八月,不论你在哪儿…对我而言最惨的是俄勒冈)。但AT上的蚊子更快狠准,下口就起包,不带耽误的。如果头天晚上不是在傍晚手忙脚乱地穿上全身防蚊服,必定全身各处挂彩。 因为连续两天晚上下雨(拜雨神所赐),第二天大家登顶Greylock的时候精神都不大好。

一路下坡到镇上,和两位徒步大妈共进晚餐。我问:在栈道上,你们有哪次离放弃徒步最接近?一个大妈说,从弗吉尼亚的龙牙下来到马卡菲的那一段,完全没水,烈日当头,但是她就想坐在山脚的停车场打电话,叫家人来接她了。我回首一下自己的经历,确实在AT上没有几天是自己身体上在真正享受徒步的–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一直都很潮湿,要么受伤要么接近中暑…有时候,自己都分不清adventure和torture的区别。我总是想,我是有多么讨厌自己,才会把自己扔到这儿?有时又一转念,我肯定是太宠爱自己了,才会走上这条路的。


7月24日,第111天,AT总第1566英里 当晚位置:Kay Wood Shelter 7.24 7.23 每次你来的时候,总会带来一场雨,雨还不小。

也许是命里注定多水,我们的秘密就像这些雨一样,淅淅沥沥。 上次你离开之后,AT上再也没下过雨。

不对,只下过一场。那场雨还真大–我穿着你的雨衣,坐在庇护所里沉默不语。

雨停了又下。而从那天之后,AT总是晴空万里–北宾,新泽西,纽约,康州,麻省。

直到今天下午,7月24日星期五下午五点半,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雨点又砸下来了。

这次的雨不仅大,而且冷。我换上了新买的雨衣,而你的衣服已经打包好,等明天寄还给你。

突然之间,我觉得这场雨仿佛昭示着什么。你不会又来了吧?虽然我选择了不见,可万一…

我掏出手机,只剩7%的电量了。雨点溅满了屏幕,我竟然没法打开微信。

用裙子把屏幕擦干,还剩5%。

关闭飞行模式、打开无线网络,电量一下掉到了3%,手机自动关机的老毛病又犯了…

我知道,此刻联系你也是徒劳。已经做的决定,无法再更改。

也许手机的突然关机,也是上天对我的暗示吧。

雨越下越大,一直延续到晚上。

我知道,不论明天你出不出现,这都会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不论明天会不会再下雨,你都已经来过。

所以,谢谢。


7月22日,第109天,AT总第1534英里 7月23日,第110天,AT总第1548英里 当晚位置:Upper Goose Pond Shelter 7.21-1 7.21-2 康州是新英格兰的大门,从跨过州界线的那一刻开始,我们进入了美国的另一个文化地域体系。新英格兰,富裕,得体,严谨,传统,虔诚,重视教育和礼节,当然,这些形容词转化为AT术语,就是:贵,搭不到车,贵,贵,没有青旅,贵,路人都不太友好,贵,小镇真不错!但还是贵。

AT总体上被分割成了三个大的文化区域–“南方”(佐治亚、北卡、田纳西、弗吉尼亚)/ “中大西洋” (马里兰、宾州、纽约、新泽西)/ “新英格兰” (康州、麻省、福尔蒙特、新罕布什、缅因)。

南方:居民性格豪爽,食物又油又咸,豪侠和嬉皮都很多,补给便宜,风景宜人。

中大西洋:小径和城镇都比较灰色,补给很方便(甚至过于频繁),游客很多,不少人把宾州列为全线最不喜欢的州(我声明,其实我很喜欢宾州啊,只是那个设计线路的人太损了,破坏了咱们宾州的美好形象)。

新英格兰:风景全线最佳,小镇很高冷,补给不太方便,沿途居民很难搞,满街宝马奔驰你还想搭车?

在Great Barrington休息了一天之后,感觉膝盖貌似大概似乎好像也许应该是好了一些。我根本就没有搭车出城的打算,结果Huckleberry兄弟跟我一边聊天一边伸大拇指,有一辆车一秒钟之内就停下来了(新英格兰印象分陡增)。Huckleberry兄弟也是个vagabond, 形象和耶稣差不多,也是个典型的先走万里路再度万卷书的年轻人(此处省略两千字)。 第二天早上路过一庇护所,在树干上看见一个告示:此处有一具有攻击性的熊,请谨慎露营。心中暗想还好昨晚没有待在这里。 马萨诸塞(麻省)是新英格兰的精华,小径的风貌也有了变化。我之前就知道,栈道会在纽约一带离开亚热带湿润性气候,以北的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麻省这几天的天气(低湿度,多风多云)明显与南方的湿热有了区别。如果不是正值七月,用“秋高气爽”来形容这几天绝对不为过。另外一个区别就是小径本身–石头少了,多了松树和杉树落叶铺盖的硬叶林,当然淤泥和盘错的老树根也为小径增加了些许难度。当晚在著名的Upper Goose Pond,许久以来第一次睡庇护所(准确地说是小木屋),看见同伴跳进湖里游泳好不羡慕(大姨妈很不合时宜地来了)。本来打算多走一段,但看着眼前如明镜般的湖泊,实在不想离开。就把我留在这一刻吧!


7月21日,第108天,在Great Barrington休息一天 7.22 确认受伤之后,我需要最快最高效的康复方案,因为我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一点点小失误都会让后面徒步的压力增大(虽然我现在已经鸭梨山大了)。我打算用今天平躺、挂褪、冰敷,补充维生素和大量蛋白质,促进肌肉的修复。

说实话,我也借着受伤的机会拷问着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走AT、走完有什么用。在这个节点,问任何一个通径徒步者“你为什么要走AT”,多半会得到一串漫长的沉默。我的答案是:既然开始了,就要好好地结束它。卡塔丁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它真真实实地存在着,它在召唤着我。一开始,我根本不敢去想卡塔丁; 而现在,它的光芒和热度已经让我不敢直视了。另外,AT再难,也有一万多人完成过通径徒步 –既然这么多人都做到了,为什么我不能坚持下去?它真的有这么困难吗?答案是否定的。长距徒步和其他的户外项目的确很不同,因为它的收获很缓慢。尤其像AT这种景色少天气坏的,基本都是“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都在最后400英里”,前面漫长的铺垫就是为了最后短暂痛苦的朝圣之路。

Scott Jurek和Jennifer Pharr Davis在破速度纪录的每分每秒想的是什么,我无从得知。但他们的坚韧、耐力和勇气感染着我。世界上其他所有endurance record holder, 不论是环球航海、漂流、徒步、山地自行车、超跑还是其他的长线项目,都是对人类极限的终极挑战。如果说拼速度拼的是体能,那么拼endurance拼的就是头脑和心灵….. 想到这里,我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再在酒店盯着天花板了。

果断又去了隔壁的书店,翻了一下(在家里都被自己翻烂了的)《沙乡的沉思》,还发现了心念念已久的《雪豹》。书店里没有尼泊尔的LP,确有尼泊尔大喜马拉雅小径的指南书,让我喜出望外。最后捞了一本“Wandering Home”回家,作者从Vermont的长小径徒步至纽约的Adirondacks, 沿途走亲访友,了解当地人与土地和自然的相处方式,探讨了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的新型农业(包括酿造、养殖、伐木、有机农业等等)的发展趋势。我对园艺和有机农业特别感兴趣,可惜知道得太少,这本书的确开阔了眼界。说不定以后真可以在后院里种几棵鳄梨果树,养点蜜蜂什么的。

美国人对自然、土地和荒野的尊重和情节,他们在政治和思想上对荒野文化的论战,岂是几本书就能探讨得完的。前几天Scott Jurek在破纪录时违反了卡塔丁所在的Baxter State Park的诸多规定:开香槟(违反野外无酒精规定)、酒瓶散落一地(违反无痕规定)、摄制组人数超过12人(也是为了无痕,限制每个队伍的人数)、摄制组离顶峰太近(必须有900英尺的距离)等等。不得不说,Scott无意中被卷入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环境论战中。从微观的层面,公园和其他联邦自然保护系统应当怎样的权力界限?对游客的限制应该怎麽把持?Scott等超跑者(和其他自行车/铁三等破纪录者)是特殊游客吗?从宏观的层面,人类在荒野中有哪些行为是不得体的?真正的“荒野”还存在吗?国家公园体系是否限制了或更改了荒野的定义?国家公园体系是否剥夺了人们享受荒野的真正权利?Scott的破纪录的行为应该曾被诠释?《户外》杂志”Outside Magazine”就此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里边提到了自然文学大家Jack Turner(国家公园体系的反对派)的观点…(好了真的不能再写了,再写就要成论文了) 想了这么多,还是继续走路吧!


 


引言

我又要回家了。 我曾经徒步过800公里的科罗拉多小径42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小径。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我要深入美国东部的森林,继续追寻我的荒野之梦。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一条长达3500公里的长距徒步小径,位于美国东部,纵跨从乔治亚到缅因的14个州。这次AT徒步从2015年4月5日开始,预计于8月底完成,历时140天左右。 在阿帕拉契亚山脉之中,还有一群与我一样向往着纯净生命的“游牧民族”;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生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这次,我将会用第一手的文字和图片,向你讲述这群“嗨客”的故事:是什么放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温馨的家庭,走进渺远陌生的大山之中?他们又从荒野之中体悟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在当今社会,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的《前赤壁赋》、梭罗的《瓦尔登湖》、约翰穆尔的《加利福尼亚山脉》等等作品中描绘的土地是否就此遗失?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究竟能否在荒野的“真空”之中重新解构和升华? 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在追寻着什么? 远山无言。 对装备、准备工作、徒步时间进程有疑问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网站其他精彩内容:太平洋山脊PCT | 科罗拉多小径CT | 约翰穆尔径JMT | 风河山脉 | 搭车去丹佛 | 哥斯达黎加支教 | 沙发客走世界 | 长距徒步101 | 美国轻量化装备 | 关于我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22 Jun 2015

【跟着诺娅走AT】219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985至1534英里

【跟着诺娅走AT】350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0至466英里

【跟着诺娅走AT】350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466至985英里


7月19日,第106天,AT总第1510英里
7月20日,第107天,AT总第1520英里

7.20-01 7.20-02

昨天的白水事件再次让我复习了生命的可贵,增进了我想要完成AT的决心…直到我发现我受了点伤。水流把我卷下去的时候,我的两只膝盖都撞到了石头。第一天从熊山顶上下来,举步维艰,一个很简单的动作都要吃力地做很久,下山的时间是别人的两倍。第二天早上,瘀青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我的右侧大腿也被撞了,大腿肌肉吃力,膝盖自然承受不住。这种伤痛的感觉我以前有过两次,一次是扭到了膝盖,一次是下坡时用力太猛伤到了减震的腺体,两次都属于劳损,休息、抬腿、冰敷是王道。

第二天,疼痛减少了一些,下山依然吃力,因为膝盖弯不起来,没办法用力。我不愿意去想太多,两天分别只走了10英里,还会有怎样的后果我无法知晓。搭车到了麻省的Great Barrington小镇休息,希望明天能继续好转。


7月18日,第105天,AT总第1499英里
当晚位置:纽约上州Woodstock小镇朋友的家里

7.18-02 7.18-01

 

今天被老朋友、分段徒步者Warcry姑娘载回纽约上州的小镇Woodstock. 这个小镇位于Catskill山脉脚下,和Westchester一样走嬉皮路线,艺术家的店铺满街都是。我们四人在泰菜馆子吃到怀孕,云开雾散,便一致决定去河上玩漂流…结果这个决定差点改变了我的AT之路。

我们玩的是tubing, 也就是单人的小皮筏,其实就是一个大轮胎,下面垫一个底。这种皮筏很简单,不带桨,只能靠调整重心操纵大致方向,属于真正的“随波逐流”。当地的河水属于白水2级(具体的分级可以参考图片)。这是我第一次玩tubing,性质很高。开始的时候,河水浅、水流缓慢,有时候甚至还要站起来把轮胎拖一段,才能到能漂起来的深度。

我们四个人一直保持在较近的距离,能够照应彼此。嬉笑打闹之间,水流变得湍急了起来。我的小艇撞到了一处大石头,之后的事情我只有很模糊的记忆(其实就是想在书里细聊),大概是:我的重心前倾,皮筏从后面翻了上来,把我压在了水里。我浮上水面,抱住皮筏漂了一段,水流急得让我顾不得做其它反应…皮筏从我手中脱离了,我还好抓住了身旁warcry的皮筏(此过程中被浪打进水里N次,大多数时间在水下面),只记得她的小艇也翻了…后面的事我真的记得不太清楚了,大概是河流变浅,我俩都能站起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站在原地大笑不止…第二反应是糟糕狗扑肉被水流冲走了…第三反应是哎呀狗扑肉好贵啊…结果Warcry说我的狗扑肉还戴在头上,只是翻到了另一边而已…之后两个人开始着急皮筏,结果马克哥奋勇跳进水里把我俩的皮筏都给救了上来…我租的鞋子也丢了一只,后来居然在下流几个石头中间找到了。

整个过程中,我记得有一个很清晰的念头:今天不会就是我的死期吧,我还没活够。。。好歹也在陆地上走过7000多公里了,如今要死在水里就太荒唐了。

之后的漂流很顺利,我知道上次翻船是因为重心全部落到了前端,所以特别注意把整个身体的种类均匀地分散在皮筏上。还好,目前对白水还没什么阴影,只是担心刚才喝的那么多口水里有多少病原体…晚上我们四人以奶酪白葡萄酒庆祝我的劫后余生。


 

7月16日,第103天,AT总第1478英里
当晚位置:Cornwall Bridge

7月17日,第104天,AT总第1496英里
当晚位置:Giant’s Thumb

7.16-02

这两天托马克哥的福,认识了高个子的金发女孩Outro. 姑娘密苏里人士也,大学毕业三年,在达拉斯搞(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在走AT的第三天才发现她已经通过了建筑师资格证书(在考了7个不同的大试小试之后,美国才是应试教育好吗)。Outro让我想起了犹大姑娘,假小子,说话好像随时可以蹦出“又又切克闹”之类的句子,为人耿直爽朗,长腿一蹬,连马克哥都追不上…

也许是前两天走得太快了,昨天一过康州的州界(标志进入了新英格兰),我就开始周期性疲乏。第二天天气大好,微风习习,周围只有五六只蚊子围着(已经很少了)。话说自从离开了宾州,新泽西、纽约、康州的天气都不错,我基本没有淋过雨。康州的石头比扭腰更甚,海拔升降频繁,坡短,但都是大度数,基本属于早死早超生的痛快类型,每天都是“上上下下的享受”。

Cornwall Bridge小镇没有餐厅,杂货店关门,索性酒店有人把车借给我们,可以开去奢侈型的小镇Kent. 所谓“我们”,除了马克哥和Outro姑娘,还有一对奇怪的组合…女孩和老公一起出发走AT,但现在老公在她前面3天,而现在她身边的是一起出发时认识的另一个男生…我们仨对此延展出众多猜想,“栈道离婚”trail divorce一言以蔽之。不管是夫妻、情侣还是朋友,这几百天来的相处,足够让两个人从你侬我侬到撕破脸皮,从如胶似漆到形同陌路,从“我的眼里只有你”到“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钱钟书说得好,先旅行,再结婚。

第二天的计划比较短,“只有”17英里,于是我们磨蹭到上午11点才从镇上出发。貌似是最近蛋白质没有吃够,我的肌肉很僵很紧,上坡吃力,很快落在了后面。没想到马克哥和Outro跑到了庇护所里去吃午餐,我竟然超过了他们,被追上时才发现栈道改了道。这个改道在我们的指南书和我的手机软件里都没有提及,貌似还很新:河上有座桥刚刚被拆,徒步者无法经过,所以必须绕着公路走3英里。小径走惯了,我们都很避讳走公路:地硬伤脚,单调无聊(虽然栈道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不过既然是正式改道,新线路上被打上了白色的AT标记,我们只好勉强(在每人喝了三瓶汽水之后)遵从。

(后续:几天之后,发现杰斯特的FB状态更新,原来他们一伙人为了去原栈道附近吃上一顿饭,居然走了原路线,包括非法闯入桥梁被拆的地址,而且穿过了河水淌到对岸…吃上一顿热饭容易吗我们~)


 

7月14日,第101天,AT总第1434英里
7月15日,第102天,AT总第1458英里

7.15-2 7.15-1

一大早醒来,神清气爽,两天之内竟然分别走了23英里和25英里,而且是在每天有N个路边摊的诱惑之下完成的。纽约北部的路程比南部要稍微简单一些,但蚊子已经渐渐多起来了。每当小径经过水塘、沼泽或是干枯的小溪,几只蚊子就开始在耳边嗡嗡作响。第二天的晚上,我第一次戴上了蚊帐面罩,估计几天之后就要披上全身防蚊帐了。

这两天又有十几个徒步者围在周围,小径上又突然热闹了起来。头天傍晚,大家约好,几十个人一起杀到路边的披萨店,冰激凌+啤酒+汽水是传统项目。店主印度徒步者在后面的草地上扎营,帐篷散落一地,让人回想起了步道节的场面。


 

7月12日,第99天,AT总第1404英里
当晚位置:哈德逊河
7月13日,第100天,AT总第1411英里
当晚位置:Spiritual Center

7.13-1 7.13-2

自从AT徒步以来,有许多朋友通过各种渠道,伸出援助之手,来到栈道上送温暖献爱心,让我的幸福感飙升:北卡的雅玲姐、纽约的Emi/Terrence一家,Jerry和杨帮主带领的三州徒步团、袁贞阿姨、小杰等等。能通过AT结实各位江湖豪杰、了解美国东部的华人户外圈子,是我在这个夏天最大的收获之一。同样的,我也很乐意把这次AT徒步的过程分享给美东的华人,并期望能在这里看到更多的亚洲面孔。

David山羊胡大叔是一位极其忠诚的…好吧…粉丝(抱歉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名词),一直在微信上联系我,向我提供栈道前方的信息。今天我们终于在大熊山山脚碰头,一起爬了著名的石头台阶,在山顶远眺哈德逊河、见证了纽约周末的人海。山羊胡大叔爬过卡塔丁的“刀刃”,给了我许多有用的信息,还带来了蛋饼和西瓜,我们的聊天好不畅快。大叔全身行头颇足,单日徒步也要背上露营的装备,这样“就不用再另外为露营打包”了,而且“台风海啸时可以说走就走”。

在见过大叔之后,我穿过了栈道旁的下饺子一般的游泳池、人满为患的湖泊,去哈德逊旁与我大学时代的导师会面。卡梅隆爷爷是个老嬉皮,年轻时骑着摩托车满大街晃荡,在出版界混得如鱼得水,中年时代突然心血来潮去修了一个教育学专业,然后在精神病院的特殊教育部门当老师。我曾经在他那里做过半年的实习生,具体工作内容保密(其实就是太精彩了怕你们嫉妒),和爷爷有很默契的合作,前段时间他还为我写过推荐信,也把我送上了特殊教育的不归路。爷爷是一个集灵气与野性于一身的人,很早旧告诉我他有徒步AT的梦想,我这次的旅程他更是倍加关注,出发前就收到了他的航海邀请。

是的,作为一名教师,爷爷每年夏天放假的时间都用于航海,从哈德逊河一直漂到弗罗里达、加勒比海。今天爷爷把我带到了他的帆船俱乐部,让我参观了他的小帆船。第二天早上,他让我掌舵,我们一起在哈德逊河上漂了三个小时(可惜没有什么风)。我观察他启动引擎、扬帆、收帆、掌舵、抛锚、打结,心中的那个航海梦又被燃起来了。陈嘉在书中写过一对环球航海的兄妹:有些人天生无法选择自由,因为他们就是被自由选择的。我闭上眼睛,闻着哈德逊河咸咸的风,在甲板上跑来跑去。梦想太多,但在实现之前,我会选择沉默。

结束了爷爷那里的航海之行,我返回栈道,又看见了久违的马克哥、艾瑞克小两口。傍晚扎营的地方很抢手,在周围竟然有十几顶帐篷,好不热闹。我一直特别珍惜马克哥,因为他是我在起点的Springer斯布林格山遇到的第一批徒步者之一,如今竟然还能陪伴左右,真是奇迹。从纽约回来的马克哥换了发型,对我说:石头,要不咱们搭档吧?我说,哥们儿,从最开始咱不就是好搭档了吗?

在第100天的夜晚,我躺在帐篷里,打了一通病不太长的电话。没有眼泪,没有悔恨,只有浅浅淡淡的遗憾,不过一提到“梦想”两个字,我才意识到:我还是一个未完成状态下的我。我不想成为公主或是女神…我只想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完成自我的英雄之梦。也许你的梦想,也是一样。


 

7月11日,第98天,AT总第1390英里
当日地标:Lemon Squeezer

7.11-1 7.11-2

几年前,我还没徒步过科罗拉多栈道的时候,人人网大户、摄影/旅行女神郝悦如曾经跟我聊过徒步。她曾经带过另一个没有徒步经验的妹纸,走过纽约段的AT。当年我们的谈话内容我已经忘记,只依稀记得郝女侠说纽约段的AT没那么难,但比较单调。

现在,“单调”的部分我已经深深地理解了,因为这就是AT本来的样子,我觉得不应该用好坏来评价,我也坦然地接受了这个常态。但出乎我意料的是,AT在纽约的部分难度系数极高,小径又开始变陡了,而且石头并不比宾州的少!我觉着自己被糊弄了:所有人都在抱怨宾州的石头海,为何没有人好心提醒一句,扭腰的石头才是大boss! 是进入新罕布什和缅因之前的演练!是垂直上升下降!我常常仰头望着岩壁,心中飘出一首歌: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哦耶~~~~~

昨天几乎刚过新泽西州界,小径就给了一个下马威:两英里只内硬是没踩着土。而且栈道的设计之诡异:它一定会把你往最大最陡的石头上引,而当你手脚并用气喘吁吁爬到顶上时,才看见附近有一条土路从石头旁绕过!!心中那千万匹脱缰的草泥马一阵奔腾啊~谁叫我千万不能作弊,一定要跟着白色的AT路标(white blaze)走呢。

不过,这两天天气出奇地好,我也开始享受爬石头的乐趣了,就当是为学习攀岩做演练,怎么掌握重心的转移、怎么安排手和腿的位置以最省力,等等。今天傍晚的“榨柠檬机”,其实就是倾斜版本的一线天,许多身形比较大的人都需要把包举起来或者扔到石头上才能通过。我早就听说了这个适合小个子的地标,果然一次性不脱背包就从夹缝中间钻过去了,不过有几次的确是卡在中间进退两难,还确实有点不爽。


7月9日,第96天,AT总第1357英里,当晚位置:Vernon, NJ
7月10日,第97天,AT总第1372英里

7.9-1 7.9-2

AT至此,一切已经变得非常单调:相同的景色、相同的天气、相同的事件甚至是相同的人物。我把树都认得差不多、手机里的每首歌都听过一百遍之后,脑子里还是需要用其他的事物来填充。走路时很适合想问题:大脑可以获取的信息就是那么多,没有场外求助,负面的情绪可以很快在森林里被得到化解(很有幸我是这样),一个念头可以一想到底,然后再被其他的议题所取代。王菲歌词里的那句“没想到答案,就不要寻找题目”在这里很适用。

新泽西的沼泽地多得超乎我的想象,好在泥地之上常有木板搭着,蚊子虽常来凑热闹,也还没到嚷嚷崩溃的程度。在Vernon的旅馆里遇到德国大叔,他说目前最不喜欢的州就是新泽西。其实到了徒步的这个关头,不喜欢任何一个州,我都完全可以理解…

在小镇上买了一只烤鸡,和朋友煲了两小时电话粥(大概三年没打过这么长时间的电话了),一觉醒来,还有一颗想要冒险的心。不管结局是喜是悲,我都想去尝试,去经历,义无反顾–这就是冒险者的共性吧。

10日,从新泽西进入纽约,回到了“home state”, 栈道很给面子地再次进入石头海模式。大概两三英里没碰过土之后,我在马路边的冰激凌店以糖代酒,一“醉”方休。


7月7日,第94天,AT总第1327英里
当晚位置:Sunrise Mountain
7月8日,第95天,AT总第1347英里
当晚位置:Walskill Wildlife Refuge

7.7-1 7.7-2

昨日终于从宾州进入了新泽西,可石头海并没有消失(想得美,人家石头才不以州界为生长边界呢)。只是觉得新泽西的石头,怎么也比宾州的踩着踏实,因为好歹是新一个州的石头了~7州搞定,还有新泽西、纽约、康州、麻省、福尔蒙特、新罕布什和缅因最后几个短短的州,刷州的速度会飙升,敬请期待。

这几天我在搞“新泽西路边摊大挑战”。因为新泽西的高速多,AT穿越的地方附近经常有小餐馆,所以几乎可以不怎么背食物。我的包里只有一点点零食和早餐,午餐和晚餐几乎都可以在路边摊解决。

7日在马路边吃饱喝足之后,神的旨意把我带向了日出之山Sunrise Mountain. 宿命啊,宿命!谁让这山前后几英里都没地方扎营,偏偏山顶有一个巨大的亭子。本来打算把帐篷扎在亭子里,可风太大,根本hold不住(亭子里插不了地钉),便把住址移动到了旁边的草地上。

这个日出之山,早已在我心中被复习了数次。十年前,AT纪录女皇戴维斯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她在这座山的山顶发现了一具刚刚上吊自杀的男青年的尸体,还在风中飘荡。联系警察之后,发现还有另一个姑娘Susan也是目击者。她后来在附近的小镇教堂里和这位Susan姑娘偶遇了(戴维斯是虔诚的基督徒),从Susan那里听说了这位已故青年的故事。他本来是一共艺术家,貌似与家人发生了矛盾,抑或是有什么其他的伤心事,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真是让人扼腕叹息。不知戴维斯在接下来两次破AT纪录的时候,路过山顶时有没有觉得毛骨耸然呢。

我扎营时还不以为然,三点醒了一次,脑补了一下干尸在风中飘动的场景,立刻不蛋定了。山顶的风很大,帐篷时不时会发出奇怪的响声;当我想到“鬼魂可能还在这里出没”这个念头时,觉得睡袋的一角莫名其妙地被动了一下,天空有一只叫声诡异的鸟正好飞过…(此处应有尖叫表情)

第二天在昏昏沉沉之中走了大半天,傍晚和徒步群的袁贞阿姨会合,一起走了一段。阿姨带来了番茄炒蛋、家常牛肉、水果和啤酒,用小锅煮了一锅米饭,当时心里那个感动无以言表。谢谢袁贞阿姨,以后徒步还叫上您~


 

7月5日,第92天,AT总第1287英里
7月6日,第93天,AT总第1307英里

7.5

“高手在民间”这话形容杨斑竹和Jerry带领的三州徒步团一点不假。今天返回栈道之前,承蒙徒步群的盛情邀请,一起吃了顿港式早茶(T.T), 在场的蜀黍阿姨哥哥姐姐都是三州徒步的前辈,Peter叔竟然还专门从费城开了两小时过来。饭局间,我竟然被邀请在菜单上签名.. 感谢Lan提供的圆珠笔,紧急的时候还是得你来撑场。

饭局之后,群里的精壮劳动力一起驱车一个半小时,和我一起回到Wind Gap. 在此插播背景知识:Wind Gap风山口以北的一段路被誉为“北宾石头海中的精华”,翻译过来就是“在这里你踩不到土,全是石头”。另有传言,在这里辛勤奋斗的栈道维修志愿者们,每天早起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把石头磨尖磨利,好让您踩上去欲死欲仙。

Jerry以风速消失在了栈道的尽头,我们追上他之后便以3英里/小时的速度在石头海里练习轻功。这片石头海主要是镶嵌在土里的小石头,其实比大石头更让人抓狂,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跑的,脚没立住就迈出下一步,这样反而不容易崴脚。Jerry和Peter一看到大片的石头海就异常兴奋,仿佛资深摄影师看到了一柜子的镜头、加州滑雪客看到了科罗拉多的雪场(这是内涵比喻)。二位对大石头的热爱深深震撼了我,让我领悟到: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像thru-hiker这样讨厌石头的!

谈笑间,我们提到了今年试图破纪录的超跑帅哥Scott Jurek. 就在我敲字儿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破了珍妮弗戴维斯当年的纪录,以46天完成了AT。戴维斯和Jurek都是“支持性”跑者,全程有人安排食宿和补给,他们不用背负任何东西,只用专注于跑步。

我特别钦佩Jurek这次的壮举,也祝贺他破了纪录,但在我心中,珍妮弗戴维斯依旧是不折不扣的女皇。在徒步节听戴维斯演讲的时候,特别感触于她说过的一句话:“有人说,我破了速度记录、持久力纪录,可我觉得他们理解错了 –这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 戴维斯全程的补给人是他的老公Brew. 我可以想象,当她在最累最苦逼的时刻,前方爱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她的46天的纪录,可以分解成几千次的补给,和几千次的“我想要见到他,我需要见到他”的想法。对于徒步的过来人,我深知这种力量的强大。

从纽约买来了新帐篷Big Agnes Fly Creek UL2, 也就是著名的飞溪二人帐,个人非常喜欢,除了比较闷,几乎完美(有关为啥换帐篷,请参看7月1日的日志)。从此之后,可以算是天天住五星级酒店了。


 

7月4日,第91天,美国国庆日,在纽约市修整一天

7.4-1 7.4-2

今天是我给自己定下的AT最后一个全休日,可几乎全天连轴转。昨天晚上翻箱倒柜,翻出来了正常人的衣服,然后发现自己还能应付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幸哉!我竟然还可以在纽约冒充个扭腰客。

和Lan去参加同学会,半路收到死党Shen的短信,才想起过两天是她的生日。我俩一拍大腿,立即跳车,去给她买蛋糕。结果发现跳车的地方不太对…是三个高架桥之间的安全岛…便搭返程的车回到法拉盛,去给她买最喜欢的巧克力口味蛋糕。我对Lan说,连续两天给两个巨蟹座女生买蛋糕也真是醉了…谁叫身边的巨蟹亲朋好友那么多。

在同学会见到Shen/Anita/梦婷/雪莲/Kingsley几个老友,大家都调调还是没变,犯二的依旧犯二,犀利的依旧犀利。我的大学同学现在有80%在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平时的工作量…此处省略三万字。加班的熬夜的都是家常便饭,出来见个面更不容易,这居然是两年来大家第一次基本聚齐。

今天的重头戏是看烟火。这是我第三次在纽约看烟火了,本次的体验主题是:是否能在徒步3个月之后忍受几万人摩肩接踵还能保持镇定。实验结果:纽约客血统已深入骨髓,对人群完全无感,就跟从来没进过山里徒步过的时候一样…

纽约市的烟火一年不如一年,不过我依然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夜空,期待着每一次的昙花一现。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任何长久的东西都需要用妥协和忍耐来维持–很遗憾我太早明白了这个道理。可看到烟花的那种绚烂,我觉得瞬间燃烧的热情也是值得的。我想起了第一次看烟火,当时有初恋陪在身旁。五年过去,今天我和三个最好的朋友站在一起,一点也不觉得孤单。Lan和Shen不仅是我最好的大学同学,也是我心中的男神女神,当年一直没有机会告诉他们,今天终于如愿以偿;郝弈是我们四人中唯一的非单身狗,受到大家都一致洗刷(成都方言,意会)。我看着头顶的天空,感到自己生命之富足 –我不想再让上天赐给我什么,眼前的一切已太过美好。

一风堂的拉面、TKettle的珍珠奶茶,东河的烟火和人潮 — 哥们儿和闺蜜的话题总是牵扯到彼此的人生大事,比父母还热心八卦。“不是没你不行,只是有你更好。” 祝福所有我爱和爱我的人,能在同一片天空下,找到那个能和自己一起流泪的人。

至于我嘛,随缘。谁叫我已经这么幸福了呢?(抠鼻状)


7月3日,第90天,AT总第1280英里,从Wind Gap至纽约市

7.3-1 7.3-2

在Wind Gap的停车场,Lan身穿一件黑色T-shirt, 在马路的对面向我们招手。两年了,他还一点没变。

Lan是我在大学时期最好的哥们儿之一,我们在相同的两个社团里摸爬滚打两三年,一起为了各种活动忙到天昏地暗,见证过周围所有朋友包括对方的醉态窘态糊涂态,彼此虽不算无话不说却能两肋插刀,可以算是最佳死党闺蜜兼基友。四年前的夏天,Lan还在为马拉松横跨美国的王玄当志愿者,那个夏天的“横跨党”也成了我今天徒步的灵感之一。转眼间,我们已经毕业两年,我也有两年没回纽约看望妈妈和大学同学了。趁着7月4日美国国庆,我虽然还在宾州,在新泽西工作的Lan能把我捎回纽约,这样能把看烟火过国庆为老妈过生日等诸多大事一起操办。

和我一起回纽约的还有Antsy小两口,在纽约天际线映入眼帘时我们三人在车里各种尖叫感慨和惊叹。纽约是我来到美国时的第一个家,我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在这里恋爱分手压马路唱K吃麻辣烫做志愿者上大学毕业…纽约虽然脏乱差,虽然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虽然是世界上最冷漠的城市之一,却维系着我特殊的情感,因为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却依然高冷地保持着自己的调调,兼收并蓄吐故纳新,这就是纽约的魅力。

世贸大厦又建起来了,曼哈顿的花儿又开了,哈德逊河边的自行车又开始熙来攘往了–这是我熟悉的纽约的夏天的味道。在曼哈顿的小理发店借用厕所,门后有门,别有洞天,小小地盘里一切井然有序。大街上的潮男靓女让我在心中默默祈祷老妈没有扔掉我留下的衣服,不过有些可达街拍级别的就只能默默地啧啧一声,然后感慨德州真是乡下(此处省略两万字)。我这次真是乡下人进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和Lan杀去法拉盛,吃了熟悉的火车头河粉,去KTV包场两小时,再到新世界地下一层去吃满记甜品的杨枝甘露。回到家,把生日蛋糕给妈妈,竟然发现老妈和外婆都已把我在日志里发的所有内容熟背,老妈还要负责把朋友圈里的英文状态翻译给外婆…又回家了,感觉真好。不管我身在何方,岸永远都在那儿,守护着我,给我力量。

晚上,Lan在我家借住,我们一起翻Facebook,复习了那些年的照片人物和事件。我搬到德州之后,对老同学的近况孤陋寡闻,Lan一次性给我轰炸式更新,其中有那么几个好兄弟的故事真心让我高兴(另外几个的让我扼腕)。貌似大家总体上都在去往高富帅白富美的精英阶层的方向努力,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实验着美特斯邦威的那句广告词。


7月2日,第89天, AT总第1273英里
当晚位置:Leroy Shelter

7.2-2 7.2-1

今天早上,庇护所里的人都心情大好:又是一个艳阳天,而且我们要在一大早就进行“攀岩运动”,拿下黎海山口的垂直岩壁,想想就鸡冻!

下降到谷底,穿过黎海河,小径便从高速公路的另一侧垂直向上。在一段45度坡的土路之后,便到了需要攀岩的区域。我们把登山杖收了起来(根本用不着),我拿出了GoPro的各种配置零件,在石头岩壁上上上下下走了几个来回,录制了各种角度的宾州石头海盛况。不得不说,黎海的这段攀岩和想象中一样精彩:背后便是大平原和河流,岩壁陡峭但容易落脚,有那么几段还真的是让人心惊肉跳。

其实只要天气是好的,走石头也能是一件颇有乐趣的事。我回想起了去年在PCT上翻雪山的场景。把石头海河大雪拿来比较,我还是倾向于走干燥的石头。在雪里一步一个坑、半个身子陷入雪里、脚拔不出来等等囧事,以及第二天早上鞋子被冻成冰棍、需要煮热水来浇鞋子这类“奇遇”,也并没有比走石头海要舒服太多。

这两天周围的老朋友又突然多了起来:女汉字犹大姑娘、带着狗的三叶草和巧克力豆夫妇、T Square爷爷、摄影师Click等等等等。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还是来自加州的一对小情侣Antsy和Zeuks. Antsy姑娘芳龄20,和男朋友Zeuks大学辍学之后做过各种杂工,突发奇想走AT并且在一个月之内出发。刚好他俩也有去纽约看一看的计划,我便邀他们同行,明天杀回法拉盛老家~

上天仿佛是听到了我的苦,这两天变着洗戏法宠溺我:伙食基本吃完的时候,沿着公路走一段去吃午餐,结果遇到了hiker自由鸟姑娘和她朋友的车,将我载到餐馆再送回栈道;晚上的庇护所有一个现场版真人版的栈道奇迹,一大家子烤着BBQ、准备了蔬菜水果taco啤酒犒劳徒步者,甚至还有一个大叔(他曾经走过AT)询问我们想要什么,然后步行一英里+开车进城+带回来了12瓶啤酒、三包葡萄和两瓶汽水…心里不仅有一种温暖和感动,也冥冥之中感谢上天的旨意,感谢人间的爱,带给我力量和勇气。矫情的话不想多说,只感觉心脏砰砰地跳着:我熟悉的山风和阳光,身边点点滴滴或近或远的关爱–这一切为我注入能量,让我的小宇宙再次满血复活。


7月1日,第88天,AT总第1255英里
当晚位置:George W. Outbridge Shelter

7.1-2 7.1-1

话说昨天只走了7英里,就不得不困在庇护所里看雨观海,和其他十几个被困住的徒步者一起大眼瞪小眼。马克哥把一副折断的登山杖甩在地上,怒道:在雨里的大石头上(自行脑补),登山杖居然断成两截,无法修补。马克一怒之下,(据他所说)一边拿杖子砸石头,一边骂各种脏话,如此以往几乎一小时,欲哭无泪。

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装备的局限性:我的Zpacks Hexamid Solo帐篷属于最轻薄的夏季单层帐篷,底部仅仅是一层蚊帐,需要在帐篷内部铺展一层tyvek. 有时候地表石头多,插不进地钉,帐篷就完全搭建不起来。一路上我一直在觊觎着那些“货真价实”的帐篷。现在困在庇护所无法前进,并不是因为我害怕在雨里行走,而是担心晚上自己的帐篷无法hold住强劲的雨势。之前有过几次帐篷里面扫进雨水和结露的悲惨经历。我痛下决心去纽约买一顶“真帐篷”,再换一件雨衣。

因祸得福:被困在shelter的十几个徒步者正在闷闷不乐的时候,一队童子军突然从雨里出现。三个男孩子,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左右,都没穿雨衣,每个人拿着一根木棍,浑身都湿透了。我们连忙挪屁股给他们腾出位置。几分钟之后,童子军的领队们也到了。几个小男子汉一句话都没有抱怨,默默等雨势小了之后,随着领队一起搭帐篷。晚餐时分,他们把徒步最后一天剩下没吃完的食物分给了我们:刚煮好的鸡肉,几包红莓干,脱水食物,竟然还有一袋爆米花!三个男孩子坐在庇护所门口的台阶上,和大家一起玩“猜名字”的游戏。因为我们平时都用的是栈道名,彼此不知晓真实姓名,从人的面相来猜测TA的真实名字。一个叫贾斯丁的小男孩一口猜出了两个徒步者的真实名字。其他人的名字居然也被人在短时间之内一一猜出。我最先摊牌:让别人猜我的中文名也太不公平了,更不会有人想到我的英文名是德文origin的Heidi.

第二天没下雨,可行程任务并不重:只要走16英里,赶到Lehigh Gap黎海山口之前的庇护所就可以了。黎海山口是AT最有名的几大隘口,因为这里需要垂直上升900英尺(手脚并用攀岩)。一般人会选择把这种事情放到一大早完成。

今天可以算是正式进入北宾夕法尼亚的石头海了:横七竖八的巨大花岗岩石头挡在眼前,完全没有土路,必须在石头之间跳来跳去。有一段路北称为“刀刃”Knife’s Edge, 山脊的两侧都是陡峭的石头悬崖,而脚下唯一的“路”则是不规整的巨大花岗岩。我们都庆幸自己没在昨天的大雨里走这段路。傍晚到达庇护所时,T Square爷爷告诉我们他昨天在刀刃上摔了3次……想想腿都疼。大家总结道:AT的规划人真的设计了某些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桥段,和PCT的翻雪山过深溪各有千秋。


 

6月29日,第86天,AT总第1231英里
6月30日,第87天,AT总第1239英里

6.29

今天醒来,神清气爽,昨日的阴霾一扫而光。哼着小曲,想通了很多事情,释然之后,快乐来得这么简单:一个晚上不下雨,真是给一点阳光我就灿烂。

在Port Clinton的糖果店,我遇到了一个年轻男孩,正要去加州理工读硕士。他5月2日出发,打算8月中走到卡塔丁,他说自己的速度不快,但是目前只休了3个全休日和3个半休日…好吧,我不得不承认,在AT上的奇葩天气里几乎不休息(等雨停),比每天走30英里需要更大的毅力和勇气。致敬~

结果第二天又杯具了,只走了8英里,就不得不在庇护所里躲雨。两个小时之内,一个小型的房间里坐了二十几个饥寒交迫的hiker. 直到一个人开始讲笑话,第二个人接着继续讲,远处又传来了龙卷风警报,大家的手机里也陆续收到了特大暴雨的警报…

可我已经不太在意了:再走两天石头海,我就会站在新泽西的边界。更重要的是,我就要回到纽约的家了。


 

6月27日,第84天,AT总第1193英里(501庇护所)
6月28日,第85天,AT1208英里

6.27 6.28

小杰来了,又召唤来了雨神。夏季到AT来看海,我们一起徒步的计划从最初的周六周日两天削减到了周日的半天。

今天的预报是特大暴雨,我们搭上了几个徒步者进城。小杰和我在雨里走了两英里,参观了小径上的豪华501庇护所,然后原路返回他的车。在这样的雨天里,不走路,真的是唯一的求生之道。

第二天的小径变成了一条河。小杰和我一起步行了一段,然后他跑回他的车,再开到我前方的停车场来拦截我。从小径口走出来的同伴们都表示刚才的沼泽地已经达到了他们心理承受的极限…

至此,有些事情我再也无法回避。我虽然高呼着“AT虐我千百遍,我待AT如初恋”,却逃避不了某些事实–在雨中徒步是一种煎熬,在石头上走路是一种煎熬,一个人的孤独是一种煎熬。我的小径故事不全是快乐的。我没想过放弃,是因为我不敢放弃 –我怕面对放弃之后的那种悔恨之苦。可现在,时间已经所剩不多,同行的朋友越来越少,种种的困难不断地挑战着我的忍耐力…有时候一个人扛着,真的很辛苦。

和小杰告别的时候,我一阵鼻酸,迟迟不敢转头。眼泪终于在傍晚的帐篷里掉了下来 –这是我第一次在AT上哭泣。是因为对旅途艰辛而感到委屈,对同伴的温暖而感动,是冷暖对比之间的不甘,是自我软弱的内疚,还是这几年独自行走的寂寞,我不知道。几个小时之前,马克跟我一边走一边抱怨着这一切:天气,泥沼,单调的景色,脑中的杂念……我们曾想摆脱的平庸、无聊、琐碎、污秽、不堪,都在栈道生活上潜伏着,随时准备侵蚀我们的浪漫情怀和雄心壮志。《127小时》的卷首语是这样的一句话:”Passion: For what I suffer, allow, and endure, is done to me. ” 只要卡塔丁还在那个远方,只要乌云后面还有太阳,只要心中还知道有一个人可以依靠……漫漫长夜总会过去的吧。

我也反复提醒着自己:在栈道上,总有晴天雨天,高潮低潮,此刻心情的低谷,也许只是天气和时机不对。我依然向往阿帕拉契亚的夕阳,漫山的杜鹃花,夜岚晨露…山中的空气给我力量。我不会忘记我来到这里的初衷。


6月25日,第82天,AT总第1168英里
6月26日,第83天,AT总第1191英里

6.25 6.26

Duncannon这个小镇虽然有种阴森颓废的气场,却是杰斯特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个费城人,杰斯特经常在宾州的AT上徒步,而他在2000年走AT时的的一大堆老友也住在Duncannon,所以杰斯特要专门腾出一天来应酬。我临走时,他打开路线书,指点江山,告诉我哪里容易走哪里石头多,我便扬长而去。在两天之内,我要走46英里路,在第二天晚上和Jesse碰面。

宾州美名Rocksylvania石头之州,可目前的栈道并没有比弗吉尼亚糟糕到哪里去。大概是我对石头早已习惯,我的脚底也长出了老茧,我是视力已把石头当作大地的一部分,我的心胸已坦然接受了通向卡塔丁的天梯是石头铺成的这一事实…总之,只要杰斯特告诉我哪一段石头多,他总会加一句: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事实也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只是有一点:你可以夏天来AT看海,可以夏天来AT看石头,也可以夏天来AT看石头海…如果一边下雨一边跳石头的话,怕是不会摔得太优雅。

第一天傍晚的大雨,逼迫我提前计划扎营。半夜,林子里传来什么动物行走的响声。第二天早上,我和一起扎营的女孩犹大讨论了一下,觉着可能不会是熊…结果几个小时之后,犹大目击了熊4口之家在林子里徜徉,我则看见熊爸爸“躲”在栈道旁偷窥。科罗拉多的考古学加老夫妇也撞见了同一熊家子,还在一英里之外发现了熊的脚印。我们的反应:太开心了!连宾州这种每天过20条公路的地方也能看到熊欧耶!!!

第二天一鼓作气24英里赶到了和小杰会面的地点,结果他还没有赶到,我便搭车进城看中共女足对美国女足的比赛。结果我只记得:有20%的时间在看比赛,有30%的时间在吃饭和啤酒,有50%的时间在和小杰隔壁座位的大叔聊天。大叔名叫“教练”,费城人士,曾执教足球,从眼神儿里就能看出来是个好人(这么轻信,我能活到现在真不容易…)。和大叔的聊天让我又有了正能量,因为二位男士出于礼貌,一个猜加时赛另一个猜中国队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们仨皆大欢喜。


 

6月24日,第81天,AT总第1147英里
当晚位置: Doyle Hotel, Duncannon

6.24

传言中,在宾夕法尼亚中部的小镇Duncannon, 有一个闹鬼的旅馆。这里的老板娘永远拉着臭脸,浴室天花板常年漏水,房间不被任何人打扫(除了住客自己)。这是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老式旅馆,底楼是酒吧,隔壁是台球桌。那时的女人不能喝酒,连酒吧入口都要分男女。老板娘在客人付了房钱之后,会扔给你一张毛巾、一套床单,然后告诉你2楼没有热水要去3楼洗澡3楼没有马桶要去4楼解手等等住客须知,然后祝您好运。这就是AT上臭名昭著的Doyle Hotel, 也是“走AT必挑战的项目”之一。(复习一下:之前的项目包括从James River桥跳河等等)。

因为杰斯特和酒店老板的关系特别好,他大概是那5%不会说酒店坏话的人之一,可她还算肥沃脑补了一下Doyle的“光辉历史”: 有一年,巴尔的摩杰克在自己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具死尸,原来是镇上的流浪汉在垂危时随便找了个酒店的房间躺下了。哦,我好像忘了说,这酒店的门是不带锁的。

托杰斯特的福,我有幸也能在这里住上一晚,老板娘自然给了杰斯特“最好的房间”,其实也就是面积稍大、多了两扇打不开的窗户而已。当晚在喝了4瓶啤酒之后,我顺利睡着了。真是今宵欢乐多啊。


 

6月23日,第80天,AT总第1132英里
当晚位置:PA route 11 Super 8

6.23-3 6.23-2

今日地标:ATC中太平洋地区总部、Boiling Springs

上午的徒步风平浪静,就是特别湿热,我和杰斯特都没太在意。中午在ATC中太平洋地区总部听到天气预报:下午3-6点之间有强势雷暴,可能有冰雹。我们匆匆收好东西,简单吃了点,离开时已经接近两点,离最近的旅店(11号公路)还有8英里。当时在场神志比较正常的人都找了地方留宿,只有一对中年夫妇、一个德国人和我俩选择向风暴冲刺。

走了四分之一,乌云开始集结。远处居然传来了龙卷风警报。我们穿过的这一段是玉米和小麦的农田,地势特别平缓,只要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小跑,可以在4点钟赶到旅馆。不幸的是,风暴和我们前进的方向相反,撞了个正着。3:20开始下雨,我们在泥里小跑了四十分钟。到达公路之前,一棵小树在我附近倒下,我下意识地抱头,以为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还好倒下的树木落在了我前方两米处,并没有砸中我。杰斯特在公路口的天桥等我,指出一条秘密通道。我随他下桥,居然有一辆车敞开了车门在等我们!不是别人,正是前两天来送披萨和啤酒的老天使玛丽。五个风暴敢死队的人到齐之后,玛丽开大暖气,直奔附近的酒店,把我们带进房间之后又端来了自己做好的晚餐…晚上杰斯特的另一个老朋友到访,带来了更多的啤酒和批萨。我花了45分钟终于可以用打火机开啤酒了…真是一个美妙的夜晚。


6月22日,第79天,AT总第1112英里
当晚位置:Tagg Run Shelter

6.22

今日地标:AT半程

AT的总长度每年都在变化,所以中点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为了让每个徒步者在心理上有个依托,大家普遍认为Harpurs Ferry是“心理中点”,而Pine Grove州立公园是“半加仑冰激凌中点”。 至于地理位置上的真正半程,倒没人太在意。今天怀着并不太兴奋的心情和杰斯特在半程纪念碑合影,然后直奔州立公园去吃冰激凌。

Pine Grove Furnace State Park半的这个“半加仑挑战”,取的是AT半程之意。杰斯特上次徒步的时候,奋不顾身参与了两次,完成时间分别是25分钟和30分钟。这次阵仗比较大:我们的两个摄像机和三角架严阵以待,一大群人表示围观,我负责讲笑话陪杰斯特度过这痛快而煎熬的半小时。最乐的是,杰斯特吃冰激凌用的是前两天徒步节发的小铲子!

35分钟之后,大功告成,杰斯特表示身体机能一切正常。我为了向他致敬,也吃了两个小冰激凌,却累(困)得不行。真有意思,糖也会让人犯困,看来这几个月我对事物的反应已经有了奇妙的变化…


6月21日,第78天,AT总第1092英里
当晚位置:Birch Run Shelter

6.21-1 6.21-3 6.21-2

清晨的Chimney Rock景色开阔。我们爬到石头顶(当然我爬的过程是颇费周折的,此处省略一千字)。景色美丽的地方最适合离别。我和杰拥抱了一下,他掉头返回栈道口,我和杰斯特继续向北方前进。

昨夜的大雨让小径分外泥泞。在休息的时候,五米外的一棵树竟然在我们眼前折断、倒在了栈道上,让我和杰斯特心有余悸。中午在州立公园的休息时间,我们晒干帐篷,杰斯特叫了一个cookies+cream冰激凌,为之后的“半加仑挑战”预热。

晚上在庇护所吃饭,突然俩day hiker装扮的信使出现,告诉我们栈道天使玛丽就在附近的公路上,准备了啤酒和披萨。杰斯特是玛丽的老朋友,他便自告奋勇去把好东西捎回来和大家分享。就在他离开的这档子,天色又不妙了,一阵阴风骤起,大家纷纷跑回帐篷,几颗雨点开始砸下来。杰斯特的帐篷没有搭雨帘,我把他的雨帘批上之后,便躲到自己的帐篷里,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当然,代价就是:老天爷装腔作势,大雨没下下来,我却错过了啤酒和披萨饼。

和杰斯特一起徒步之后,几乎每天都有雨(我并没有怪老顽童的意思,呵呵)。袜子湿了,脚就容易起水泡:我的0水泡纪录终于被打破了。幸哉!

(今天是国家裸体徒步日,我去年在PCT上参与过,今年就不凑热闹了,以免惊吓到小径上无辜纯洁的小朋友。)


6月20日,第77天,AT总第1071英里
当晚位置:Tumbling Run Shelter, PA

6.20

今日地标:Mason Dixon Line, 美国南北分界线,马里兰和宾夕法尼亚的州界

改头换面的Indie昨天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要去补给的Waynesboro小城刚好在举办徒步节,有吃有喝(白吃白喝)神马的最符合thru-hiker的风格了。上午我喝杰斯特雄赳赳气昂昂地穿过了Mason-Dixon Line, 宣告我们正式离开美国的南方。

徒步节比想象中更给力:免费的按摩和冰激凌、吃pie大赛,无痕山林和ATC也在场。我以在场“年龄最小徒步者”的身份拿到了一把挖猫洞的小铲子。(猫洞:埋便便的小洞,15cm深)。

今天和我们参与这一切的,是从Richmond赶来的Jesse. 知道他,也不过是两天前的事:那时他刚完成“马里兰挑战”,在18小时里和同伴走了45英里,穿越马里兰州。杰策划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越野跑到小径上跟我们打招呼。之后,他捎带我和杰斯特去补给、中餐,傍晚返回栈道时还随我们徒步到了第一个庇护所。夜晚,一场铺天盖地的暴风雨突然袭来,早有准备的我们躲在豪华庇护所(有两个小木屋)的屋檐下,等待雨停。

有些人,见第一面的时候,就像是认识很久了。说是相见恨晚,但只要见了,就不算晚。

这是另一个故事了,下次再讲。(总要留点素材放到书里吧 :P)


 

6月19日,第76天,AT总第1058英里
当晚位置:Raven Rock Shelter

6.19

早上和路人聊天,两人到华盛顿纪念碑时已经10点。我在饥渴地采摘桑椹(请自行脑补),听到杰斯特在和旁边的游客聊天:“你们知道为什么他们把纪念碑关闭了吗?” “听说昨天晚上有人在里面被闪电击中了。” 我和杰斯特面面相觑,猜测也只有通径徒步者才会愿意睡在纪念碑的塔里。二人自觉打开手机,见华盛顿邮报:三名AT徒步者在华盛顿纪念碑被闪电击中,一人(性别女)头部受伤(摔在了石头上),送医院缝针,其他两人无大碍。

我和杰斯特一身寒战。昨晚半夜狂风暴雨,我俩把帐篷扎在树下。又曾听说,今年冬天的狂风吹断大树,砸死了帐篷里睡觉的hiker…昨天我和杰斯特还早讨论科罗拉多的雷暴…

说起科罗拉多,今天我们经过了I-70, 两人百感交集。我曾沿着70号州际从盐湖城搭车到丹佛,几百英里在一天半之内,由五个陌生人帮助解决。之后,我在徒步科罗拉多栈道时再次经过了I-70, 杰斯特也在走大陆分水岭。

栈道在穿越70号州际时,走的是天桥。貌似桥上有AT标记,桥下有点堵车,所有的车子聚在一起,大家在看到标记之后纷纷鸣笛致意,我和杰斯特俩活宝站在桥上,享受着桥下大卡车司机们的敬仰,自豪地举起登山杖…在AT上还是第一次享受这种礼遇。五分钟内,桥下的司机们挥手的挥手,鸣笛的鸣笛,尤其是大卡车司机们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我俩在上面自信心爆棚,逗留许久,杰斯特还拿出摄象机拍下了这一切。

下午的路就没这么好走了。暴雨的时候我们正在石头堆里穿行,石头上还有青苔,一踩就滑,70岁的大娘还摔倒了。偶尔威风一阵,不能忘记前路依然危机四伏(傍晚听到了关于庇护所里的大蜘蛛妈妈背着小蜘蛛宝宝招摇过市的故事,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6月18日,第75天,AT总第1038英里
当晚位置:Rocky Run Shelter

6.18-2

阴天的哈勃港,满是离别的气氛。杰斯特跟老妈、哈利波特一一惜别(据他描述,几近落泪),我俩并肩踏上向北的征程。说是“并肩”,实不为过,因为仙乃度河旁的小径是个“双人道”。实际上,几乎整个马里兰都是“双人道”,小径好得让人不适应。爬上山顶的石头,远眺哈勃港,河谷的乌云开始聚集。在一场暴雨之前,我们调戏了一只乌龟、一只青蛙和几只蜗牛然后在10分钟的滂沱大雨里不穿雨衣,顺便冲个“凉水澡”。

下午,我发现了一个杯具:我的手机自作主张,用backspace键把之前的徒步数据统计表给删掉了。现在我记得的只有4只熊,11个全休日,0个水泡。欲哭无泪,不过自我安慰道:还好丢掉的不是照片。

七点到达庇护所的时候,一个衣冠整洁( = 不是徒步者)的貌似国家公园员工的帅哥坐在一堆嗨客中间。他自我介绍为Indie. 我大吼一声,INDIE!! 你是那个PCT上的那个Indie吗?!帅哥之前在跟杰斯特聊,把我华丽丽地忽略了。“我是中国石头啊!” “啊啊啊,啊啊啊!中国石头!好久不见!” Indie是去年我在太平洋山脊上有短暂交会的沉默迷之男子,他的女朋友“文艺吉普赛”姑娘更健谈,也经常抱怨Indie酗酒、走得太快等等。那时的帅哥留着大胡子,而现在的男青年正襟危坐、体面威严(代表了NPS的最高旨意…),而且比去年外向了不知道多少倍,谈笑风生,幽默健谈,和去年的糙男判若两人。更让我惊异的是,他和文艺吉普赛居然还在一起…


 

6月16日和17日, 第73和74天,在Harpurs Ferry休息两天,AT总第1022英里

6.18-1 6.16-2

早就听大猩猩聊过哈勃港:一个充满历史情调的小镇、绝赞的冰激凌和青旅。我昨晚一到青旅,大妈就告诉我这里的食物可以随便吃,包括半加仑的冰激凌,我呆若木鸡10分钟之后自行前往冰箱该干嘛干嘛。躺在床上写30张名信片(有20张是在ATC刚印出来的)。临床的大妈来自蒙特利尔,一口法国腔。听说我是徒步的,她连忙问我认不认得杰斯特。我说:那个混蛋,我当然认得啊!

杰斯特就是那个笑话讲不完的三重冠,拍过PCT和CDT的纪录片,这次又扛着10磅相机和镜头拍纪录片。我太喜欢这个爱扯淡的老头儿了,去了蓝岭四天之后,他刚好能追上。法国大妈告诉我,今天杰斯特和他的妈妈(70+)载了她一程,他们明天就能到青旅了。我心里一乐:杰斯特妈妈的糕点远近知名,她的巧克力球让我垂涎已久,这次不仅能见到活人还能有吃不完的甜点..YY一阵之后边洗洗睡了。

第二天早上,青旅老板娘准备了丰盛的早餐,我磨洋工地补了日志,打算走路去哈勃港Harpers Ferry, 因为昨晚的记者美眉们搭车载了我一程,我便跳过了这3英里,今天要补回来(向南行)。哈勃港就是一个大型历史博物馆,每栋楼房都是一个展厅被烧毁的军工厂、布朗将军的纪念碑立在小镇的显眼处。穿过墓地、岩石和花圃,我回到了两百年前没有太多硝烟的战场。马里兰、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把我怀抱在中心,Potomac和Shenandoah两条河水淡然淼远。向坡上行半个小时,又回到了AT的总部(即ATC)。

今天在ATC收获颇丰。虽然没等到杰斯特,却无意中提起了Leave No Trace, 引起了ATC秘书长的兴趣。得知我在为无痕山林做宣传,她提出为我牵线LNT手册的作者(曾是ATC员工)。恰好,ATC的CEO也出现了,向我推荐了即将上映的《林中漫步》(那天看过20遍预告片)。询问ATC老大,为何美西PCT同是修建在火成地貌上,却没有那么多突兀的石头。答曰:AT只开放给行人和狗,PCT开放给徒步者+各种牲畜骡马,所以修建时使用了炸药,开辟之字形线路。那些花岗岩都被炸碎了,栈道上自然没有大石头。

晚上回到青旅,杰斯特、杰斯特妈和哈利波特已经在等我了。吃到了久违的巧克力球,第二天睡过了头。连续三天第三次跑ATC,遇到了台湾人陈衍霖,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20年。杰斯特妈带着她的绝世糕点满城跑,向各个青旅送货(不收钱),栈道天使是也!

哈利要取弗罗里达的海滩上晒太阳,杰斯特要跟我一起出发,第一天就见面结果之后再也没碰上的布莱克也走到了青旅–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6月15日,第72天,AT第1022英里
当晚位置:Harpers Ferry Hostel

6.15 6.14

早上5点钟被闹钟叫醒,满心不情愿地把自己从睡垫上揪起来,开始慢悠悠地穿衣服。昨天下午本打算休息,结果却在改图+补日志,导致晚上11点才到营地,原计划中的“赶22英里夜路”没能如期进行,所以今天要在下午四点之前走18英里,赶到AT总部去会面美国中文电视和《世界日报》的记者朋友们。

还剩5英里的“过山车”,昏昏欲睡,举步维艰。飞奔穿过一条高速,因为正值早高峰,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好不容易到对岸,发现了一张粉丝贴出来的海报,致敬Scott Jurek. 此人是超跑冠军,素食者,著有Eat and Run一书,今年准备破Jennifer Pharr Davis曾创下的46天徒步AT的纪录。他也是被补给团队提供支持的选手,每天日行(跑)50英里,据说现在已经离我很近了。(Ps: 他在17日凌晨经过Harpers Ferry, 那时我正在青旅睡大觉)。破长距步道纪录的形式有两种:支持性和非支持性,决定因素在是否有补给团队(司机,采购,医务人员,摄影师等等)。非支持式的徒步者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thru-hiker style,自食其力。AT的支持式纪录是46天,非支持式是58天。PCT的支持式是57天,非支持式是60天。

下午穿过山脊的乱石滩,在无水+酷暑中,已经开始在心里骂脏话了。终于过了弗吉尼亚州界–我于5月7进入弗州,6月15才出来,560英里用了40天,算是我走过时间第二长的州了(第一是加州,1700英里,96天)。过仙乃度河,汽车飞驰而过,河水低平,浅流之中有些许石头。河面宽广,远方雷声隆隆,日光斜坠。我站在桥上,明天太远,昨天太近,眼眶竟然湿润了。这就是那歌里的“Blue Ridge Mountains, Shenandoah River”. 乡村路,带我回家。我已归家。

赶到AT总部时迟到了40分钟,工作人员异常热情。我简单洗漱整理了一下,开始接受采访。这是我第一次接受电视媒体采访,好在姑娘们年纪相仿、性格活泼,都有老朋友的感觉,所以回答问题时一点不紧张。几位姑娘在总部等了一个多小时,回去还要赶稿+整理采访资料,我在心底深深佩服。一起从华盛顿赶来的还有CCTV的明华,生物出身,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我俩是老乡,特别投缘,已约年底同去尼泊尔。晚上几个姑娘一起吃了一顿晚饭,这是我全程第一顿中餐,竟然还不算太美式,泪流满面。

从ATC了解到,栈道在我来的路上修得很陡,因为地表之下有南北战争的遗迹,如若炸山体开辟折型线路会损坏遗址。Harpers Ferry曾是美国第二大兵工厂,在南北战争时被北方军摧毁,后落入南方军手中,却因驻守的南方部队拉长线支援李将军时没能及时赶到,最终促成了北方军胜局,可以说是一个有趣的历史转折点。这里位于两江之交的三角洲,是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和马里兰的交汇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整个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公园体系之下的历史遗址。


6月14日,第71天,AT总第1002英里

6.17

AT至此,已成了一场心理战。一个人独行,面对高温酷暑、蚊虫叮咬、水源稀缺、荆棘乱石(好吧,其实没有这么夸张)。每天被汗水浸透,渴望一场暴雨洗去满身的黏液和尘土。回想两个月前,我们在大烟山的雨里冻到牙齿发颤,坐在庇护所里YY夏天来到。转眼间,季节变换,果子熟了,蚊子来了,天气热了,我们又开始怀念那微冷的温度。PCT上的同伴鲁多曾经说过,冷比热更好。冷,起码可以用加衣、快走等方式让身体回温。热,心烦气躁,不能再脱,喝的水都成了汗,而且走不快…好吧,我也不得不承认热气的确会让人更懒(我不是殖民主义都支持者,不过他们的理论确实有一定依据) 。

因为昨晚的大雨和临时转移营地,今天早上我赖着不想走,直到九点才出发,慢悠悠地挪步(虽然要准时去Harpurs Ferry赴约,我还是发挥了自己爱抱佛脚的精神)。中午和老夫妻Will 和Way午餐之后,我干脆找了棵大树,铺开底布,观察了下周围有没有poison ivy,便躺在背包上迷迷糊糊地小憩,挂在半梦半醒之间,只觉得周围苍蝇蚊子蚂蚁都来凑热闹。

本打算连夜走路赶到Harpers Ferry, 可夜幕降临之后,所有的飞虫都冲着头灯而来,栈道又全是石头,一直被虫子干扰着怕是会有危险。这13英里是臭名昭著的“过山车”,要连续翻越13个陡峭的山头,上坡下坡不超过半英里,但是几乎垂直。在夜里翻过山车的确太ambitious,所以11点在找了个营地,便沉沉睡去。

今日过了1000英里节点,终于超过四位数了。三年来,科罗拉多栈道+太平洋山脊+约翰缪尔+风河山脉+阿帕拉契亚,已让我的总英里数超过了4100。下一站会是哪里,我的心里已经有数,不过:Katahdin first.


 


引言

我又要回家了。

我曾经徒步过800公里的科罗拉多小径42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小径。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我要深入美国东部的森林,继续追寻我的荒野之梦。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一条长达3500公里的长距徒步小径,位于美国东部,纵跨从乔治亚到缅因的14个州。这次AT徒步从2015年4月5日开始,预计于8月底完成,历时140天左右。

在阿帕拉契亚山脉之中,还有一群与我一样向往着纯净生命的“游牧民族”;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生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这次,我将会用第一手的文字和图片,向你讲述这群“嗨客”的故事:是什么放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温馨的家庭,走进渺远陌生的大山之中?他们又从荒野之中体悟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在当今社会,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的《前赤壁赋》、梭罗的《瓦尔登湖》、约翰穆尔的《加利福尼亚山脉》等等作品中描绘的土地是否就此遗失?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究竟能否在荒野的“真空”之中重新解构和升华?

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在追寻着什么?

远山无言。

对装备、准备工作、徒步时间进程有疑问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网站其他精彩内容:太平洋山脊PCT | 科罗拉多小径CT | 约翰穆尔径JMT | 风河山脉 | 搭车去丹佛 | 哥斯达黎加支教 | 沙发客走世界 | 长距徒步101 | 美国轻量化装备 | 关于我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09 May 2015

【跟着诺娅走AT】219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466至985英里

【跟着诺娅走AT】350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0至466英里

 

6.13-02IMG_20150614_152202

 6月13日,第70天,AT总第985英里

早上重播宋胖子的《鸽子》,又在自我感动,赖在房间里不想走。离AT的“心理中点”Harpurs Ferry只有55英里,我要在两天半之内感到,可我一点危机感都没有。一个人慢悠悠地托付酒店把名信片寄走,开始往城外的方向走。天空中飞翔着木棉花,街边的莓子熟了,地上满是野草莓。一辆车停下,大爷把我载到栈道口,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熟人—竟然是马克“再见哥“!!!那个两个多月、900英里都没见着的马克!!!!我大吼了一句脏话,两个人紧紧拥抱了一下(别担心,马克是同志),寒暄了一下彼此的遭遇。马克要进城,我要回栈道,两人就此别过,约定在Harpurs Ferry再见。

见着老朋友了,心里乐滋滋的。路边的mulberry熟了,手一碰就能掉下来,几个人拿着塑料袋收着莓子。经过一大片草坪,坐在椅子上看太阳肆虐着,嚼一口奶酪,用小红莓和蓝莓果干当甜点。我对莓子的魅力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晚上的营地已经被人占了,我迁移到附近的一块平地,是一个石子路边的停车场,已经有一顶帐篷立在了那里。几个老朋友相继出现,寻找合适的营地。这种地肯定插不进地钉,我直接放弃搭帐篷,牛仔式露营。

10点之后,天边的闪电越来越亮,几朵乌云聚拢了起来,草丛中的萤火虫依然欢乐地跳着舞。雨就这样毫无征兆地下了下来,我顽强抵抗了一阵,最后还是狼狈地收拾东西,转移阵地,在雨里搭帐篷。又险些插不进地钉。钻进已经被打湿的帐篷,和一堆湿掉的装备郁闷地坐在一起,大眼瞪小眼。打开手机,有微弱的信号,发现蓝岭三人转的头像统一了风格,心情又好了许多。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6.13-01

6.11-02

 6月12日,第69天,AT总第969英里
当晚位置:Front Royal镇

昨晚虽说是插了地钉、搭了帐篷,可林子里的土地上植物繁茂,入夜之后,所有的虫子都冲着头等的光源,往帐篷的方向飞(爬)。光源是个好东西,利用得好,可以把帐子里的虫子引到外边去,屡试不爽。可这次还有两只漏网之鱼:一只大蚂蚁和一只大蜘蛛,难兄难弟一不小心被我关在了帐篷里边。其实虫子都不大喜欢待在密闭空间里,因为氧气太少,所以它们的活动也受限,没有那么生龙活虎了。我已经累得管不着帐篷内部的生态多样性了,沉沉睡去。

第二天,拖着满身的黏液,给仙乃度做一场告别式,一只黑熊也来凑热闹。夏天来了,树儿绿了,莓子熟了,梦还没醒。100英里的仙乃度,比我策划的时间长了一倍。感谢一场下不完的雨,一些陌生或熟悉的朋友,一些被萤火虫点亮的夜晚,让AT的故事有了起承转合,弦外之音。

在一场暴雨降临之前,搭车进Front Royal小城。收到了REI新的登山杖,把折断的旧杖退掉了。一个人大吃一顿晚餐,一个人去超市买了蓝莓和札幌啤酒,冲了一小时的澡(顺便检查ticks), 把冷风开到最大,在酒店的床上慢悠悠地睡着了。这一切刚刚好。

6.11-01

6.12-01

 

 

 6月11日,第68天, AT总第954英里

山风狂吹了一夜,一晚上大概睡了两小时。不过牛仔露营的一大好处就是不会睡懒觉,早上收拾东西也奇快。连续两天晚上没扎帐篷,可见北仙乃度的地有多硬…相应的,栈道上的石头也多了起来,水源依旧稀疏。火成地貌的风格要贯穿宾州,一直延续到新泽西。

仙乃度还有一个特点:无线网络信号特别好,天天有4G。这也许归功于仙乃度接近华盛顿DC的地理位置。其实我不太希望栈道上的信号太好,不然干扰太多,总觉得要打开手机查一点什么,一开手机(关闭飞行模式)又不干正事。

傍晚,我又来到了一个Wayside, 品尝了蓝莓冰淇淋。至此,我已经把公园的三大wayside和一个resort都糟蹋过了,觉得不虚此行。仙乃度是我拜访过的第21个国家公园,徒步穿越过的第10个。我已经做好离开它的准备了。

在Wayside, 我写了明信片,喝了星巴克的咖啡饮料,补了日志,终于在傍晚7点结束了一切与徒步不相干的工作。太阳西沉,白天的酷暑渐渐消退,正是徒步的大好时机。我一个人趁着咖啡因的劲儿走了几英里夜路,又有点害怕会遇着熊,最惨的还是找不到可以插地钉的营地…终于,在林子里找到了一小块有土的平地,地钉只能插一半,不过也比牛仔式强太多。今天和犹大他们讨论了ticks和莱姆病,貌似已经有徒步者感染上了。ticks这种小虫喜欢氧气稀少的部位,比如毛发之中,头部和腿部都是他们常骚扰的部位。如若ticks在身上附着超过24小时,它们会传染莱姆病(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可至死亡。这些虫子特别小,可能藏在头发、袜子、腰带、内裤各种奇葩的空间里。我头发又黑又多…想想都怕。ticks比熊恐怖多了!!


6.10-01

6.10-02

6月10日,第67天,AT总第933英里
当晚位置:Little Stony Man

虽然四天的公路旅行里没怎么睡觉(还是比两位老师睡得多),今早起来时还是觉得打了鸡血。昨晚11点在停车场被放下来,走到Skyline Drive公路边“牛仔式”扎营,因为地太硬,插不进地钉。我躺在苍穹下,周围偶尔有车经过,被萤火虫的光芒包围着。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家。

一直以来,我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我最舒适的状态。我欣赏的自然,更多是从形而上的美学角度。我站在自然的门外,管中窥豹,却总觉得隔了点什么。两位老师提醒了我,什么才是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过推开了门之后,总不会绕路太远。

今天经过了大草坪的Wayside, 喝了举世闻名的蓝莓奶昔,遇见了许多失散很久的朋友。看来休息了四天之后,不少人又赶上来了。栈道就是这样,你以为永远不会再见着谁了…放心,你们一定还会遇见的。在公园里,经常会有游客来询问我们走AT的故事。我们看着他们,也觉得好奇–以车代步的日子,太近又太远。刚刚从蓝岭公路回来,不免有些“后遗症”:脑海里一直重播那几首歌曲,满眼的花草树木就逼自己回忆是XX科XX属的(虽然最后只能勉强憋一个名字)。自从闪电和大猩猩走远之后,我就很少跟人一起徒步了,见着的朋友也会因为速度不相同而错过,所以公路旅行上的陪伴也是很让我怀念的。都怪歌词太文艺,都怪景色太美丽,都怪小伙伴会发光。刚刚回来,的确有点失落。

傍晚,我在Skyland吃了甜点,走到了大石头人和小石头人。这是两处悬崖,可以眺望西部的仙乃度大平原,是看日落的绝佳场所(施老师他们就是来这里拍日落的)。我在大石头人上试图用狗扑肉拍延时,结果相机掉到了水坑里。风太大,雾蒙蒙的,太阳没多久就沉到了云里。回到小石头人,在悬崖边发现了一块平地,插不进地钉,只好继续牛仔。一半吃牛肉干,一边眺望星光和远处山谷的灯光,看夕阳的粉红色渐渐消退,闻一闻山风的气息…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我们囿于黑夜、厨房与爱,却终将归去江河湖海。那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去向。”


IMG_20150608_065734

 

6月5日至9日,蓝岭公路旅行

“诺娅逃离了两名红衣男子的磨抓,重返AT”–钟叔是这样总结我这次随机得不能更随机(酱油得不能更酱油)的乱入式公路旅行。过去几天很精彩,请容我以轻度流水帐的方式记下这段“说走就走”的旅程中的插曲。

由于我在栈道上经常拍花(=实质是因无大景可拍),被施老师等人发现蓝岭附近的杜鹃花季已到。施老师等估计觊觎了一段时间,恰好六月初大烟山的萤火虫又开始展示他们交配的过程,于是施老师和钟叔便准备一箭双雕,从仙乃度南下大烟山,再从蓝岭公路返回,一路追花(如果还有花的话)。

钟鑫、施皖是人人网的摄影大牛。钟叔和我在横穿大峡谷时曾见过面,而施老师则是未曾谋面的西南帝。我们提前约好了在仙乃度见面的时间。二位神算,见面的前三天每天都在下雨,两位一来雨就停了,丁达尔了一天。三人在Skyland吃了一顿豪华晚餐,本以为日落平平,便沿着Skyline拍云。八点过,日落有了好兆头,三人便按照原计划走了一段AT,到Little Stony Man小石头人观测台拍日落。可惜,施老师没找到照片中的水坑,悻悻而归。当晚我们睡在车里,第二天早上两位老师重返小石头人拍日出,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小石头人。

本来只打算和两位吃晚餐、看日落,结果变成了睡车+吃早餐,开始有了公路旅行的赶脚,我也开始纠结要不要同去大烟山看萤火虫。其实没有什么好纠结的:萤火虫年年都有,但和两位老师同行的学习机会怕是失不再来,“说走咱就走”也符合我一贯的不靠谱风格(其实就是想玩儿了),便临时决定跳上车,南下大烟山,回到一个多月以前辛苦徒步的地方,去看另一种风景。

IMG_20150609_110019

可惜许久未坐车长途旅行,山路十八弯,居然晕车晕到吐了…淡定吐完之后满血复活,下午准时到达集合场地,惊吓到了在场不少小朋友。Pigeon Forge在大烟山北麓,贾卓康老师和郝悦如租了俩小木屋。贾老师今年和小伙伴们拿下了7张萤火虫许可证,福泽众生,专业团和酱油团加起来一共有40余人。这其中有我已经见过的摄影大牛(贾卓康、郝悦如、钟楠、钟鑫、任作成、船长等)也有许多未曾谋面但久仰大名的高人(巴山、肖博文、穆晓靖、黄聪、王天鹤等等)。一辆shuttle里全是我们的人,场面蔚为壮观,跟春游似的。

因为我没有武器和家伙,属于深度酱油,只能带着眼睛和心去欣赏萤火虫。几位踩过点的老师轻车熟路,“误入”野花深处,很快就不见踪影。天黑之后,大家都以红光视人,我没带头灯,便倚仗着维生素A和登山杖走回了栈道口,在午夜之前坐上了返程车。只记得在等车时和郝悦如小两口讨论要不要小孩的问题,只觉得自己多虑了,首先你得有个…

Lyra租的小木屋十分给力(我乡下人没住过小木屋),我洗了两小时热水澡,第二天早上疏了头(两个月以来第一次)。施老师回家的路一波三折,大家睡觉时已经接近看日出的点儿了,于是第二天乖乖地睡到自然醒,起来喝啤酒吃冰淇淋。多么丰盛的早餐啊。乳糖不耐的“病友”任作作依然不忘先吃药。我药已停,无为而治。

DCIM104GOPROG1737222.
DCIM104GOPROG1737222.

和大家一一惜别,我的20张酱油AT明信片被一抢而空。说了再见,又在大烟山的sugarland visitor center见着了。6月7日是“雾里看花”日,两位老师先是去了Clingmans Dome,又在路边找了一会儿小动物,傍晚时在山顶某visitor center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向北,愣是在挑战我路痴并不存在的方向感。拍云时突然黑云压顶,转瞬大雨倾盆,二位在车和悬崖边作了几次往返跑。风光摄影师的执着让我等深深折服。

7日晚在Waynesville吃了顿还不错的晚餐,施老师连夜奋战写论文,靠一杯茶刷夜一宿。我和钟叔继续睡车,在凌晨四点被叫醒,去找日出点。8日是“摔镜头”日。日出十分,一坨白雾跑来凑热闹,越聚越多。小睡一会,惊闻钟叔的镜头滚下了坡。三人凭借头灯和登山杖,终于在青草深深处找回了失落的镜头(不要问我登山杖在这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杖是神器。)

日出之后,三人又刷了Graveyard和Craggy Gardens两点,龙螈比杜鹃花长得更上镜。下午在viaduct桥边踩点之后,我沉沉睡去,二位依然执着地追赶着visitor center盖章的脚步(可惜有两个已关门)。

IMG_20150609_104422

当天的最后一个点是Rough Ridge. 这名字没有取错,小径的确是够rough的,全是水坑。在拍了施老师的悬崖照之后,二人继续向山顶奔去,我则试着延时大雾(其实就是懒得继续爬山)。下山时惊雷作响,我开始在石头上蹦哒,雨水不饶人,到栈道口时已成落汤鸡。钟叔給背包套了雨罩,自己没穿雨衣。施老师随后赶到,表示看见云来了继续刚着,收包时一个镜头滚了出来…“摔镜头日”在Blowing Rock的夜宵和旅店里完满告终。

最后一天还有一半多的路要赶。二位早上起来在Beacon XX拍日出,我延续酱油党风格,又华丽丽地睡过去了。这一天拍了水车和湖,三人以麻辣泰菜完满结束蓝领飙车之旅。我吃了两个月以来第一顿米饭。我在9日晚上11点被送回栈道,走了一英里,cowboy camp 在公路旁边。萤火虫点亮了夜晚。

据我统计,钟叔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可加上车上半小时打盹),施老师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两人没有落下一次日出,每天的运动量比我的要大得多。深感风光摄影师的体能和毅力无与伦比。骄奢淫逸的长距徒步者表示深深敬佩。

IMG_20150607_134323

四天里,和二位认了不少植物(惊叹一声,然后过耳即忘)。钟叔是活百科全书,脑容量有128G+,神经元异常健壮,让我觉得自己的高等教育白念了。施老师精力无上限,在三周没怎么睡的情况下没有颓态,连“累了”的状态都这么嗨。钟叔表演了10秒手剥橙子(橘子?),我示意了打火机开啤酒瓶,钟叔在新技能get之后把撸来的啤酒都干掉了。三人在车里从朴树听到宋胖子再听到万能青年旅店,从“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看候鸟飞回来”到“夹着尾巴逃跑了”。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这一切就是公路旅行该有的样子–刷的不只是景色,还有情怀。

我返回栈道之后,满眼花草树木,满耳神曲,road trip的PTSD症状很明显。

怕是这次听的歌要一直耳虫,直到卡塔丁。

— 谨以此流水帐纪念我们的蓝岭之旅


 

 

6月4日,第61天,AT总第895英里

当晚位置:Pinefield Hut

6.4-2 6.4-1

雨下了一夜。睁开眼,庇护所里的人都还躺,便继续睡去。如此往复,大家终于在早上8点左右一个个起来了,满脸的不情愿。
我一边走,一边收集被雨水洗过的sassfras叶子。这种叶子可以吃,刚好我挺久没吃蔬菜了,一个早上吃了不少野生维生素。进来辨别树木已有大长进,在野外应该不用怕饿死了。
中午到达Loft Mountain Campground, 在营地的小杂货店里歇脚。托马斯坐在店门口,望着窗外的大雾,一言不发。我和Easy Strider把湿掉的衣服和袜子搭在空调下面,每人买了点零食当午餐,把手机插上电,就在店里闲逛。守店的爷爷热情地招呼我把帐篷也晾出来。我在等东西晒干的空档里,翻了几本画册,照片中的仙乃度阳光明媚。


6月2日和3日,第59和60天,AT总第882英里

6/2 当晚位置:Calf Mountain Shelter
6/3 当晚位置:Blackrock Hut (仙乃度国家公园)

6.3 6.2

Shenandoah National Park, 仙乃度/仙难渡国家公园,是20世纪初美国建造的最有历史意义的国家公园之一。当时黄石、优胜美地等西部国家公园大行其道,东部的商人、土地持有者和政府也不甘示弱,经过长时间的游说、筹款、规划,终于在弗吉尼亚州的北部圈出来了这一块地,接近首都华盛顿特区,意图在美国东部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建立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然天堂。Blue Ridge Parkway蓝岭公路从公园内部穿过,AT的规划者也把步道设计在了与蓝岭平行的位置。AT与Skyline Drive(公园内的蓝岭公路段)相交28次,二者基本平行,AT也能经过公园内的几个游客中心–Loft Mountain, Lewis Mountain,Big Meadow和Skyland. 仙乃度和大雾山是AT经过的惟一国家公园,二者都禁止狩猎,所以黑熊数目比其它地方多。仙乃度最常见的哺乳动物是白尾鹿,常见的鸟类有30多种,植物种类也比弗吉尼亚其他地方更繁多。
前段时间我看到过一个一个数据:AT距离美国全国2/3人口的居住地仅1天之内车距。AT的规划者为了把栈道设计得离大城市更近,在纽约和宾州牺牲了一定的美观度,跳过了阿帕拉契亚山脉的核心地区(西弗吉尼亚),而把小径放在了山脉最东麓的区域,蓝岭就是这个区域最显著的山脉。AT最初的修建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让美国东部的城里人能够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找到一个“散散步”的地方。可惜,最初的设计者把小径修得太难太陡,即使能来AT的人很多,能走的人却很少。这些年栈道经过志愿者的重修和改建,长了几百英里(从2000英里出头到现在的2180英里)。栈道的长度还在不断增加。
2日,栈道天使Ping把我从Waynesboro送回小径。温斯堡有一个免费的YMCA大草坪供徒步者搭建帐篷,也有一个教堂为徒步者敞开大门。最贴心的是,在栈道口有一串栈道天使的名字,这些人会义务将你从栈道口接送进城。
一回到小径,天上就暗了下来,云层变厚,雨点透过浓密的树叶落下来。小径前方出现了一个简单的木质标牌,旁边的铁箱子里有登记簿,填好信息,把许可证放在包上,我就这么进入了国家公园。
第二日,雨下了一天,因为我的帐篷是湿的,不得不进庇护所睡地铺,所以当天只走了12英里到达黑石庇护所。仙乃度和庇护所和大烟山的风格类似,可以睡10个人以上。我左边一个大妈,第二天就要离开栈道;右边的哥们儿一边煮水一边诅咒恶劣的天气,他的包里破了一个洞,所有东西全湿了。
我的脑海里反复放着《于是我不再唱歌》 。再见吧,朋友,希望春天以后,你能成为那个你,我能成为那个我。


6月1日,第57天,AT第862英里

当晚位置:Waynesboro市

6.1

正午之前,我来到一处悬崖边吃午餐。毕,起身涂防晒霜,忽见栈道上一黑乎乎的四脚动物悠然登场。这哥们气定神闲,搔首弄姿,明显对我刚才进食的行为很感兴趣,也想参与。它在我面前扭扭捏捏,我淡定地拿出狗扑肉,拍照、录影。熊哥们离我越来越近,超过我的舒适范围地线之后,我收起了相机。熊哥见闪光灯不再,黯然离场,我也开始移步。它一听见我走路的声音,突然恐慌地跑进林子里,在离我五米之外的地方躲猫猫。这只熊明显吃过人类的食物,不论是偷的抢的还是被人喂的,可以看出他对人类很适应。这一段有一个标牌:“此处一英里范围不许露营”,不知是否与此熊哥有关。
我以为自己是今天惟一看到熊的幸运儿,不料栈道上的人都见过它,据说有个picnic area还因为熊的活动而关闭。美国人与黑熊有一段爱恨纠葛若即若离的历史:他们曾经对熊很好,把它娇惯着,后来发现不妙,又开始枪毙“问题熊”以杀一儆百,重新培养熊对人类的畏惧。


 

5月31日,第56天,AT第841英里
当晚位置:Maupin Field Shelter

5.31

还在北卡和田纳西的时候,所有人都特别期待弗吉尼亚。弗吉尼亚是AT全线最长的州,总共550英里,比科罗拉多栈道全线(486英里)还要长。传言中的弗州是一马平川,可日行25英里毫无压力…again, 我们又华丽丽地被欺骗了。
今天的日程是爬神父山,下降3000英尺掉到Tye River, 再上升3000英尺到三山。在神父山顶前,有个兵哥哥在跟嗨客聊天。他看上去比我年纪小,步兵裤,尼康单反,背包后面挂着一支来福枪。兵哥哥对AT很感兴趣,问这问那,还拿出小本子来记笔记。
神父山顶上的神父庇护所是AT上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庇护所里的登记簿以“忏悔”为主题(因为是神父山),和登记簿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本圣经。每个人都忏悔都像是在恶搞,连那些真心实意的忏悔都有点喜剧意味。人在山里久了,一是要培养幽默细胞来缓解压力,二是会觉得什么都挺好笑。
下山的时候,又是传统的AT style (石头+陡坡),我的思绪飘到了Chris McCandless身上(克里斯是《走入荒野》的男猪脚)。他搭车全美国、皮划艇漂流到墨西哥、涉足阿拉斯加,抛弃家庭,唾弃社会,摒弃教育和社会规范。他的世界和“正常人”的世界那么不同。他不愿无聊地生,无聊地死,不愿做除了“极致”之外其他琐碎的事物,蔑视物质和金钱(或者觉得它们与生命完全无关),对自己的父亲有着严苛的道德要求,又对社会底层的人分外宽容和同情。我想到了他在路上认识的那些人(包括一个年迈的爷爷),想到了他离奇的食物中毒和死亡,想到了阿拉斯加…我想到了20岁的自己,猎奇,大胆,严格地要求自己:如果没有奇遇和历险,生命则毫无意义。我想到了那些妥协的朋友们,想到了圈子、中年危机、荷尔蒙和人生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徒步中的“zone”, 一个思维的黑洞,进入这个空间以后,行走完全靠肢体最基层的反应支配,大脑天马行空……


 

5月30日,第55天,AT总第821英里
当晚位置:Seely Shelter

5.30 5.30-02

路上有个南行的大妈曾经对我说,不要对Buena Vista抱太多期待,能闪人就快点闪。可昨天和德国哥们OFF一到这里,惊喜接踵而至:Amish小店里发现炸guacamole等奇特阿密使(宾州和俄亥俄一带的奇特民族,不用电,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土特产,路边摊主请我们吃西瓜,从邮局到图书馆到赛百味的店员都很热情…唯一不爽的是镇里的酒店可谓脏乱差(印度阿三开的),连被单都没有,还得睡在自己的睡袋里。更可怕的是,第二天起来之后起了一些小红点,和蚊子咬的包一样痒,德国人说可能是bed bug…
中午撤离酒店,和德国人在汉堡王上网,遇到一个老爷爷,说可以搭我们回栈道。车子居然是65年的Impala, 内置华丽,酒红色的座椅,古朴高端(后座没有安全带),跑起来很拉风,可惜我不懂车,但见德国哥们和老爷爷眉飞色舞地聊着……
下午两点出发,晚上八点半终于走完了14英里,在渐暗的天色中搭帐篷。我在庇护所从来没睡好过,现在宾馆又有床虫,还是睡自己的帐篷最靠谱。又一夜,我在月光中入眠。


 

5月28日和29日,至AT第807英里
当晚位置:Buena Vista市

5.29 5.28

昨天夜行至Thunder Hill庇护所时已经9点。我现在尽量避免在每天最热的那段时间走路,所以不得不把徒步的时间滞后。日落前后一小时是蚊虫攻势最猛烈的时段,好在现在的蚊子还处于青少年时期,还不怎么叮人。有一种体型很小的飞虫,插嘴迅速,雁过不留痕,乍眼一瞅会发现腿上多了几个小包,以虎牌万金油拭之,方能维持神志。
这两天栈道上的人挺少,线路的惊喜也少了。石头不多,线路不太陡,每天就是不停地爬坡,最可怕的还是高温酷暑。下午到了詹姆斯河边,河上有AT最长的步行桥。AT的桥梁实在太多了,回首PCT每天淌水过河的场景,不堪回首。
詹姆斯桥出名另有原因:从这里“跳河”是AT徒步者的传统。AT还有很多其它奇葩传统:从最南端的斯布林格山捡一块石头,一直背到卡塔丁再扔掉;在半程的哈勃港吃一桶半加仑的冰淇淋,等等…
我来大姨妈了,所以没有跳河。有个姑娘跳了,出来之后直呼大爽,有恐高症的人都能这么享受……我则和其他几个徒步者在岸边享受栈道奇迹:两瓶饮料,一个热狗,多乎哉,不多也。
第二天,我觉得自己的忍耐程度已达极限:这辈子从来没这么脏过,每天都可以在自己生产的盐水里洗澡……走了18迈之后来到Buena Vista镇,路边摊主请我们吃西瓜,人品负负得正。


 

5月27日,第53天,AT总第770英里
当晚位置:Thunder Hill shelter

5.27-01 5.27.02

夏天,真的来了。
第一个反应是晚上睡不好了。我的睡袋是华氏20度的标温,最近晚上弗州的温度得有五六十度,故,我裹在睡袋里,与桑拿无异;把睡袋拉链拉开,略有帮助,后半夜才能完完全全睡着(估计是折腾得累的)。
第二个反应是汗如雨下。是真的“如~雨~下”!我徒步过德克萨斯的沙漠,南加州的沙漠,亚利桑那的沙漠,经历过100华氏度的高温,在仙人掌堆里撒野,可是现在我懂了!温度不是全部啊!它不能说明什么啊!还有一个变量叫“湿度”啊!!!!!美国东边儿这湿度啊!!!!该让我怎么形容呢!!!还不如真下雨了!!!!
第三个反应是蚊子多起来了。还好有虎牌万金油,驱蚊止痒还提神!我对我那全身防蚊帐开始期待了。


 

5月26日,第52天,AT总第746英里
当晚位置:Bobblets Gap Shelter

5.26

一下子落后大猩猩和闪电两天–PCT内华达山脉的情景又重演了。在PCT上,我遭遇了一场大雪,休息了两天,因而落后奶爸/卡洛斯等同伴一天。那段时间”万径人踪灭“,一个人面对雪地、找路、过河等难题,神经高度紧绷,孤单寂寞冷(是真的冷)就更不用说了。这次我选择休息两天,一方面是放松身心(弗吉尼亚中部太虐了),一方面是在他人与自我之间寻求平衡,重拾solo hiking的初衷。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出发的,在终极意义上来说都是独身徒步者。虽然途中结伴,但并无契约,何况旅途的意义即是自己走自己的路。这个“集体”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只是短暂的结盟,我不应该因此而妥协自己的计划。闪电这家伙的徒步风格比较彪悍,和卡洛斯的差不多,女孩子和他一起走一般都受不了。大猩猩的风格比较温和,类似当年的奶爸,可他在纽约州就要离开了。所以咱们三宝有缘再聚,没缘拉倒。


 

5月25日,第51天,在Daleville休息一天

5.25-02 5.25-01

昨天下午,一伙人在“三只小猪”吃完午饭后便去Krogers采购食物。因为我不煮热食,每次的“主食”便成了面饼三明治:面饼+奶酪+意大利香肠+各种其他创意(梅干、培根屑等等)。早餐是pop tarts(400卡路里一块,类似夹心饼干)+坚果(主要是花生和葵花子)。其他食物包括trail mix(即各种坚果和果干的合体)、牛肉干(我的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当然奶酪和香肠salami也不能少)、果汁软糖等等。糖分、脂肪、蛋白质是热量的三大核心,比率各占50%、35%和15%(最近我加大了蛋白质的摄取量,可能占三分之一了)。甜食和咸食各占60%和40%(最近天热,加大了咸食的摄取量)。这样下来,每天的食物有两磅重,比当年煮热饭时代的单日净重要高出许多,但是节约了燃料、炉具、水和炉头的重量,更重要的是节约了时间,想吃就吃,不用煮水和洗碗。

大猩猩和闪电俩宝下午五点出发,我继续留宿一晚。第二天天亮了之后又改主意了,打算继续留一天,搞一个double zero双休日。就这样,我在床上看了一天的动物星球、变性人体育明星Bruce Jenner的访谈和Tonya Harding (94年美国女子花样滑冰丑闻主角)的纪录片。我来美国之后就几乎没看过电视,在一天之内恶补了不少文化常识。


 

5月24日,第50天,AT总第727英里
Daleville全休日

5.24-01 5.24-02

昨晚进城之后,大猩猩和闪电在房间里放“人猿星球”。这两个男生都是机械工程出身,每天走路都要听podcast科学广播,手机里都有两三个辨认树木和鸟类的app, 到镇子里之后都会一本正经地坐下来补日记。大猩猩在马卡菲之顶上沉默不语了十分钟,然后像念电影台词一样叙述了一遍几个宇宙起源的理论,再探讨了他的大爆炸观点、生命起源,最后抛出了生命目的性的问题……
在Daleville, 我们三宝受到了Terrence/Emi和琳达两家人的热情款待,吃到了一顿肉食大餐。两家人从长岛一路开下来(最近是美国国殇日假期),经过费城,来弗吉尼亚和我见面之后又要马不停蹄地穿过仙乃度国家公园,祝这两家子keep adventures as their life passion!


5月23日,第49天,AT总第727英里

当晚位置:Daleville小镇,弗吉尼亚

5.23-01

今早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看日出迟到,还好马卡菲和廷克岩壁精彩不断。AT有一大好处:老是在林子里走,看不到什么景色,但一旦柳暗花明,视野一打开,便会把每个壮观的地方视为珍宝。PCT则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开阔的景色太多,以至于让人麻木(所以华盛顿州的景色是顶尖的,因为我直到经过千山万水之后还能脸红心跳)。早上5点爬起来,点着头灯,聆听着自己的喘息和心跳,我感谢自己对每一个美景和日出还能葆有最初的那份激动和好奇。换个地方看日出和日落–我已不知人生中还有什么能比这更重要。

下午和闪电一边走一边认树,终于把几种Hickory的区别分清了。我们三人里,大猩猩的腿最长,但是闪电的速度最快(人如其名),比我当年的战友長沼和卡洛斯的速度还要快,我每次都直接放弃追击。两个人如果一起走路,会产生一种“拉伸效应”。前面的人为了不让后面的人觉得自己走得慢,便会开足马力、加快速度;后边的人为了不让前面的人觉得自己走得慢,也会加快速度追上。一个人走路,自己跟自己赛跑,外界的压力消失了,速度全由自己决定,惰性便会产生阻力。


5月22日,第48天,AT总第708英里

当晚位置:McAfee Knob Shelter

5.22-1 5.22-2

弗吉尼亚州是AT全程14州中路线最长的州,共计550英里(AT总长度为2180英里)。在南部的时候,有人传言弗州又平又绿,特别好走。直到后来,我们才领会了一条金玉良言:永远不要相信别的嗨客说的话。从Pearisburg补给结束至Dalesville这一段,是AT目前以来最残忍的“真面目”。
两天之中,我们不停地翻山,每天的海拔图都是几个M和W字母。弗吉尼亚的“三重冠”–龙牙、马卡菲之顶和廷克崖壁都挤在两天之内。
龙牙Dragon’s Tooth:上龙牙的路线较为简单,陡坡,偶尔有几处大石头需要攀缘。龙牙是两块巨大的花岗岩,可以攀爬至顶端。从龙牙下来的路线陡峭至极,我一瞅就知道自己要用屁股来滑一段路。大猩猩直接在下坡的时候迷路了,因为这路太特么地崎岖了,一回头发现自己都是在垂直的石壁上挣扎
..
马卡菲之顶McAfee Knobb:这是AT全线最著名的景观,几块突出的崖壁好似“恶魔之舌”。我们头一天晚上在镇里大吃一顿,进入庇护所时已经晚上9点,迷迷糊糊睡了几小时(旁边有个人鼾声震耳欲聋)。闪电凌晨3点爬起来开始收东西,大猩猩说:哥们,你知道现在才3点吗?闪电说,我知道,可是我一点钟就睡不着了…我和大猩猩在凌晨五点爬起来,最后还是华丽丽地错过了日出。不过马卡菲的景色名不虚传,可以远眺蓝岭,以后一定要回来弥补日出的遗憾。


 

5/20和21日,第46~47天
当晚位置:AT总第687英里

5.20 5.21

AT已经存在将近一百年了。在这百年里,小径几经变迁,许多路段已经改道、重修,总公里数每年都在变化。在北田纳西,栈道天使鲍勃每年会组织一次超过200志愿者参与的大型栈道维修活动。这些志愿者其实都是当年的徒步者;步道节结束之后,鲍勃把几百号人运到小径上,一两天之后,工程就基本完工了。人多力量大。结束之后,鲍勃再负责把所有人送回他们各自需要重返的栈道口。这个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新建庇护所、维修被损毁和侵蚀的路段、改建“之”字形线路。
最后一条很关键:一百年前,AT上几乎没有循序渐进的坡度,所有的路段都是直上直下,有些地方斜度甚至超过60度。今年了,走AT的人多了,许多人开始投诉:AT有些地方太难,石头多、坡度陡,不够“亲民”。各地志愿者便纷繁投身改建的工作。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坏处:一些地方变得简单了,甚至是太简单了,导致徒步者在遇到“AT真面目”时无所适从。
这两天可以说是进入AT以来最艰难的两日,栈道的难度陡然“加大”。而我知道,这才是AT本来的面目:60度的上坡要靠脚尖来走,山脊上的石头堆要用手爬,速度掉到每小时0.5英里也得忍者,稍有不慎就能摔个十几米。昨天累得竟然在石头上睡着了,傍晚8点就钻进了睡袋。今天则是一个大大的W字再加一个下坡,山顶的“平路”全是倾斜着的巨大花岗岩。


 

5月19日,第45天
当晚位置:AT第643英里

5.19-1 5.19-2

大猩猩早上帮着女主人准备早饭,被小两口盛情邀请再留宿一晚。大猩猩虽是斯坦福高材生、标准帅哥精英,也是个“农村男孩”,会做木工、砍柴、喂养家禽(他家养鸡)、烧饭等等等等。闪电虽在郊区长大,可受园艺工程师父亲耳濡目染,动手能力也很强。我的最直接感受是:这俩孩子认植物的能力甩我10条街,其他的手工能力根本不用比较……
今天我们又吃了亿吨丰盛的早饭,出发得晚了。在石头上跳了一上午,终于赶到了Eric的化工厂。艾瑞克是我刚刚在步道节认识的朋友,他提议载我们进城补给。艾瑞克是一名化学工程师,在中国工作过三年,和我用中文对话毫无压力。一顿墨西哥餐、一瓶蛋白质饮料之后,我的胃终于开始抗议了,大概是这两天吃得东西太好了,我匆匆与艾瑞克告别之后便冲进厕所……


 

5月18日,第44天,AT总第623英里
当晚位置:Woods Hole Hostel

昨儿从步道节重返AT,闪电、大猩猩和我纷纷抱怨这两天没休息好。虽然我们在步道节里没正式“徒步”,可每天没少走路(从帐篷城到主城有好几英里)。这两天看这看那,听听讲座、抢抢装备,晚上凑个热闹跳跳舞喝个酒,还是得睡在帐篷里,公共澡堂也不一定有热水,最糟糕的是:我们仨的衣服没洗干净,上面还有(闪电的)臭袜子的味道!!这日子简直不能过了。
今天下午天降倾盆大雨,时机正好,因为我们正在湿度为100%、温度为80华氏度的森林里汗如雨下。雷阵雨一来,大家纷纷庆祝,根本没人穿雨衣。比起身上下雨,我更希望天上下雨(只要不是太久)。
今天我们的终点是“树洞青旅”。我打趣地说过:AT已经让我怕了青旅了,目前住过的青旅条件与难民营可比,比睡帐篷差太多,最重要的是不干净,而且房间很臭(主要是咱们自己的味道)。可树洞完全颠覆了我的这一看法。
“树洞”是森林深处的一个有机农场, 主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姑娘。姑娘和老公种菜、养猪、搭建新房,大多数家具都是手工制作,所有的食物全部自给自足。我们吃饭的盘子是姑娘烧的,屋顶是两人做的木工,连地毯都是手工编织的。两人都有按摩证、都会非洲鼓,房间飘着熏香,墙上挂着八卦图,吃饭之前大家要手牵手闭眼10秒钟,然后说出一句感恩的话…简直比Trail Days还要嬉皮士!
我们有一天预订了一个单间,三张大床,有自己的卫生间。洗完澡后,穿上浴袍,坐在楼下的吊椅上,听蝉鸣,看着猪猪们在远处的草地上徜徉。这里不通公路,十分安静,大多数的嗨客也还没有从TD回来,整个地方只有不到十人。晚饭时,我们先分享了纯天然的沙拉和草莓,再喝下一碗浓郁的土豆汤,甜点是他们自己作的冰激凌。饭后,规矩是所有认要帮助主人收镯子和洗碗(离开房间时,我们也要自己更换被单和倒垃圾)。偌大的农场只有两个人管,加上两个帮手,如果没有徒步者自觉打理,这一切很难有条不紊地运作。正因为一切看上去那么井井有条,文艺清新,大家都不想破坏这个氛围。优秀的青旅就该有这种气场。


 

5月16日和5月17日,第42和43天
AT总第603英里

5.16 5-17

本打算来Trail Days简单看看,了解下大概情况,再打道回府,结果精彩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换句话说,我们偷懒了),我们在大马士革待了两天三夜。昨天(5月16日星期六)是步道节的高潮:几千人穿上奇装异服,尽情发挥想象力,在大游行中绕着大马士革走一圈。大游行的顺序不是杂乱无章的:森林里的几大部落按照资历排序,2000年届的老前辈们先走,以此类推,我们这一届人(当然人最多)排在最后。
有些人会问:参加步道节的都是AT徒步者吗?大多数是的,但分段(或者是短途)徒步者得数量比通径徒步者的数量更多。有些人之走过几百甚至几十英里,但他们认识了解AT、对栈道有感情、在徒步中结实了其他通径的朋友,这些人也许打算一次性走完,结果在中途不得不退出,但他们对AT的热爱不会轻易消磨 。
这两天,我绕着装备展销区走了几圈,但是没有讨要免费装备的兴趣。一个是因为我喜欢的几个小公司不在场,另一个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装备都很满意,实在没有再购买的必要。闪电免费搞来一个原价200刀的背包,大猩猩也半价收入一个睡袋,其他人在“装备大扔抢”活动中售后袜子、能量食品、水袋若干。我呢?我在教堂的供应免费食品的地方碰到了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聊着聊着就忘了时间,错过了大抢购,立誓明年再回到这里抢东西。
另一个收获是我终于有幸得见AT速度女皇Jennifer Pharr Davis. 戴维斯的演讲能力超乎常人,选择她几乎依靠演讲和售书为生。戴维斯在这次演讲中很少提到几年前她破纪录的事情:这次的主题是家庭、汽车旅行50州、处理正负能量。
在听她演讲之前,我意外认识了一个会说中文的朋友Eric, 他风景在南京工作过三年。在两天之内我们的话题涉及徒步、装备、中文英文比较、政治、女性地位、教育等等等等。Eric是一位化学工程师,他的工厂就在栈道附近,于是他果断邀请我们三人在去Pearisburg补给之前给他电话,由他充当我们的栈道天使。
这次步道节的收获,比我想象中要多得多。


 

5/14和5/15日,第40和41天

从AT第590英里处的Bland搭车回到466英里处的大马士革参加Trail Days

.
.

 

Trail Days是全世界最大的徒步盛会之一,每年都有几万人参加,它以AT为中心,涉及以下各项活动:

-装备展销:主要针对AT长距徒步者
-免费装备修理:Leki、Gregory、Black Diamond等公司会派出维修队和器械,免费修理装备
-装备赠送和打折:CLIFF bar、Marmot等等公司几乎是在直接发装备
-装备抽奖、装备赠送争抢大会
-免费洗衣:洗衣是徒步者的三大补给任务之一,和洗澡、吃饭排在一块
-充电站:几百个手机摆在一起,蔚为壮观
-各种免费三餐
-演讲和首映等:著名徒步者分享经历、动植物知识分享、作家和纪录片导演(AT徒步相关)分享会、电影首映
-舞会:Hiker Prom, 挺正式的
-游行:几千个奇装异服的嗨客绕大马士革走一圈
-拍卖和装备交换大会
-徒步者才艺表演

其乱七八糟的活动包括:
-扔Leki登山杖比赛
-Chili soup 品鉴大会
等等等等

大马士革被分出了几个大区:城中心主街上主要是为游客服务的装备商店,附近有邮局(人满为患,所有人都在寄包裹收包裹)。大多数徒步者扎营在“帐篷城”–城外的一块大草坪和一大片森林。草坪上是比较低调的可以见天日的“正常人”,森林里却更有意思:不同年份的徒步者分别组成了Billville、Riffraff、Wanderland等几个聚集区,每个聚集区都可以按自己的特点点缀森林(蜡烛、熏香、灯泡、图画、太阳星星等等嬉皮主题)。这些部落都有几个核心首领,比如Billville的核心是我们的好朋友杰斯特(Jester是2000年徒步老兵)。夜幕降临,美国的酒精法律就不再在森林里起作用了,警察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晚上9点开始,森林最深处会传出震天点鼓声,大家闻声而去,围绕着一个巨大的火圈起舞,头顶银河。昨晚我也绕着火堆跳了几分钟,然后乖乖回到草坪睡觉。

回大马士革参加Trail Days不在我的原计划之中,但错过这一大盛会又有点可惜。好在我的PCT老友“长官”也是森林部落的活跃人物,他直接从大马士革驱车一小时,从栈道上接上我们三人。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不少“老朋友”,甚至有些我们以为会中途退出的人还依然留在栈道上。大家的位置各不相同:我们早已进入弗吉尼亚,有些人刚刚走到大马士革,有些人还在北卡和田纳西。
对我而言,栈道文化是美国亚文化的缩影。Trail Days虽本意为AT徒步者盛会,实则是类似火人节、Rainbow Gathering的嬉皮士大会,所有人在这里以栈道为载体,以徒步为依托,自由地表达自己。我们都有相似的特质、爱好和追求,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所有尽情庆祝徒步文化。


 

5/13, 第39天,AT总第369英里

5.13-01 5.13-02

从罗杰山(弗吉尼亚最高峰)的游客中心,我买到了一本北美树木辨识的小册子,大猩猩也挑了一本鸟类辨识的集子。既然AT被誉为“绿色长廊”,而自己连这些绿树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总觉得这几个月像是白过了。有了这本集子,我终于能认出小径边上的各种枫树、橡树、松树,能认出tulip poplar/beech/Buckeye/Magnolia/basswood等等在AT上常见的树,也能分清rhododendron和mountain laurel的区别了。大猩猩和闪电一直在帮我认树,让我反思了一下我国的教育:学过的都不记得了,记得的都没怎么用,倒不如美国的孩子懂得的常识多,能认树认鸟认花草。
今天一直忙着抬头看树,一下子就被大猩猩和闪电超过了。我们约定好在17英里外山顶的庇护所见面。下午的爬升很陡峭,我心不在焉慢摇慢摇地翻着小册子,辨认树木,到了山顶时已经下午六点了。结果大猩猩和闪电竞不在山顶:他们在这里等了两个小时,决定继续前进,给我在登记簿上留言。我吃完晚饭后,离太阳落山还有两个小时,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地徒步,而不去抬头看树了。


 

5/12 第38天, AT总第350英里

5-12

昨天收到朋友的消息:我们在PCT上的好友Sarah去世了。
萨拉是我在PCT上惟一的女伴。她来自俄勒冈,十八岁搭车横跨美国两次,二十岁跑到欧洲旅游,认识了人生知己,果断把自己嫁了出去。二十二岁,她和荷兰老公Jasper一起回到美国,生活在波特兰。去年,她32岁,我们一起徒步了PCT的头两百英里。Sarah希望能和爱人来日一起徒步PCT,在256英里处的大熊湖退出。几天前,她在午夜回家的路上坠崖身亡。萨拉和丈夫走在一条小径上;她说听见了海狮的叫声,寻音而去,丈夫回过头时,它已消失不见。
萨拉有一张甜美的脸,让人无法猜测她的年龄。她的身形偏胖。我常让她走在前面,每小时两英里,不快不慢。她走在南加州的山脊上,走在春天的鲜花里,走在高速路旁。她搭车的时候从容自信,竖起拇指,犹如一个骄傲的女皇。
我在PCT上的第一天,她就坐在莫伦娜湖公园的长凳上,跟我讲述她在中国教书的经历。许多人在徒步开始之前,便听说过萨拉: 她自愿为100号人跑腿,打印地图。沿途的每个徒步者都于她有过交集:萨拉是那么风趣健谈、友好善意。她说西红柿是水果而不是蔬菜。她说Chia seeds的保健功效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她说我的脚疼是因为小腿太紧。她说应该迈小步而不是大步……
萨拉在离开栈道时,把她的背包送给了奶爸;奶爸背着它走完了全程。卡洛斯也一直把在白水河边与萨拉扎营的经历当成PCT的亮点。我和萨拉一起登顶San Jacinto, 一起在剪刀口帮助栈道天使Monty烧烤,一起在天堂谷咖啡厅享用Jose Burger,一起在圣菲力培山脉口渴到晕眩,一起在天使之家Ziggy and the Bear 牛仔式露营,一起在大熊湖青旅畅所欲言……萨拉偶尔说出两句零碎的中文。我说:你教的化学对徒步很有用。路上遇到的不少问题都跟化学有关。她回答:你学的心理更有用。徒步就是95%的心理戏。
萨拉走了。她就这么消失了,只留下我们在原地错愕。她的一生,爱过、疯狂过、经历过,她影响过的人太多太多。她真真切切地活过,燃烧过。她的生命短暂,却丰盈而完整。
萨拉,我站在土地上,抬头仰望。你会是最闪亮的那颗星吗。


 

5/11, 第37天,AT总第532英里
当晚位置:Partnership Shelter

5.11-02 5.11-01

徒步的生活看似重复,其实充满着可以创新的空间,主要堪比怎么利用一天中的大把时间:你可以踽踽独行,也可以谈笑风生;你可以频繁歇脚,也可以上起发条;你可以遵从计划,也可以挑出盒子之外,换个方式走路。过去几天,我们商讨了一个新主题:在Partnership野餐。注意此“野餐”和平常的徒步食品不同。我们从Mt.Rogers游客中心上了去Marion市的班车,从超市买来红酒、葡萄、奶酪、烤鸡、油梨果、番茄、柚子、草莓、面包。红酒和草莓混在一起,就是一杯sangria. 番茄和油梨果切片,夹上奶酪,加几片烤鸡肉,用面包夹住,就是一个鸡肉三明治。刚好午后天降大雨,大约有四十个人挤在Partnership庇护所矮小的屋檐下,餐桌上堆满了食物,所有人就这么分着吃。


5/10, 第36天,AT总第516英里

5.10-02 5.10-01

在离开大马士革以前,闪电向杰斯特取经,把AT接下来这一路段的亮点掌握在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点都集中在今天:格里森高地(Grayson Highland)和一处可以游泳的溪流。前者,可以逗小马驹;后者,可以在中午泡澡。
格里森高地就是一处有灌木和小树林的大草原,地势开阔,风吹草低,野马遍地。这些马儿与世无争,天塌下来了都不能阻止它们蛋定地吃草。它们毛发脏兮兮的,身材矮小,毛发的颜色五花八门。这些小马驹是不能喂的;听说曾经有俩妹子喂过马之后几十分钟后便被马儿攻击了。
那小溪也十分给力:闪电、我和大猩猩相继笨拙地钻进水里,溪水冰冷刺骨,他俩一会儿就上岸了,只有我在水里孜孜不倦地用gopro尝试自拍。在一天之正午泡一泡冷水,看似会浪费一两小时,实则对下午的徒步大有助益:我在PCT上最高单日徒步38英里的纪录就包涵了两个小时的泡水


5/9, 第35天,AT总第497英里,当晚位置:Thomas Knob Shelter

5.9-01 5.9-02

昨天大马士革高温,我、闪电、大猩猩傍晚才上路,到庇护所时已经9点了,半夜有野鹿在林子里发出响声,小老鼠从庇护所里探头探脑,一队人虽然霸占了整个庇护所,可谁都没睡好。
今天三人都有同样的感觉:走着走着,都得睡着了。大猩猩和闪电讨论着如果中了1000万美金,该怎么分配这笔钱。我在后面听着,只觉得俩孩子图样图森破。90华氏度的大太阳天,频繁的上坡和沉重的背包加重了我们的疲劳。一天的终点是罗杰山--弗吉尼亚的最高峰。我揣着小三脚架登顶,以为可以拍日落的延时,结果山顶竟是一片松林,日落的影子都看不着。


5/7~5/8, 第33和34天,AT第475英里,大马士革

5.7-01 5.7-02

大马士革的钟声召唤着我们一路人:杰斯特,哈利波特,闪电,气象员和我。杰斯特已经走过AT多次了,对大马士革熟门熟路,连店小二的名字都记得;我和闪电则异常激动,早上6:45出发,在两个半小时內狂飙10英里进城。
大马士革没有想象中那么温暖和繁华:主街上只有几家户外商店和杂货店,餐馆都藏在小街上,城里的洗衣房刚刚关闭,连冰淇淋店也倒闭了,超市在城外的高速旁。总结:AT徒步者最需要的东西,这里竟然都没有。真是有点幻灭:不是说好了咱是AT上对徒步者“最友好”的城市吗?还好青旅的热水够猛够足,洗了一次痛快的热水澡,可以评此为栈道上的冠军水龙头。
下午,食物中毒之后被落在队伍后面大猩猩竟然出现了,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和黑熊抢食的故事。半夜,赤身裸体的大猩猩发觉有一只黑熊试图夺取他挂在树上的食物袋。大猩猩穿上短裤,操起两根登山杖,互相击打,大半夜的在林子里吼叫类似“忐忑”一样的曲调,黑熊兄弟识趣地走开了 ,可大猩猩再也睡不着了,收了帐篷,竟然在大半夜继续赶路。林子里的每一个影子、每一种声响都刺激着大猩猩的神经,“最终,我活下来了,才能给你们讲这个故事。”美国人调侃的能力我真是服了。
大马士革是我们一堆人分别的地方:闪电、我和大猩猩继续赶路,在一个星期之内走120英里,再从高速公路搭车,返回大马士革参加Trail Days. 杰斯特和哈利波特在大马士革停留, 再向北走70英里之后,返回参加Trail Days. 气象员和家人团聚,会在大马士革待上好一阵,怕是遇不到了。杰斯特正在录制AT纪录片(我曾经买过他的PCT纪录片:Wizards of the PCT), 他采访了每一个将要离开的人:栈道名、目前在AT受过的伤、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路段、对未来徒步者的建议。在建议那条,我的回答是:No Rain, No Maine.



引言

我又要回家了。

我曾经徒步过800公里的科罗拉多小径42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小径。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我要深入美国东部的森林,继续追寻我的荒野之梦。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一条长达3500公里的长距徒步小径,位于美国东部,纵跨从乔治亚到缅因的14个州。这次AT徒步从2015年4月5日开始,预计于8月底完成,历时140天左右。

在阿帕拉契亚山脉之中,还有一群与我一样向往着纯净生命的“游牧民族”;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生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这次,我将会用第一手的文字和图片,向你讲述这群“嗨客”的故事:是什么放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温馨的家庭,走进渺远陌生的大山之中?他们又从荒野之中体悟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在当今社会,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的《前赤壁赋》、梭罗的《瓦尔登湖》、约翰穆尔的《加利福尼亚山脉》等等作品中描绘的土地是否就此遗失?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究竟能否在荒野的“真空”之中重新解构和升华?

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在追寻着什么?

远山无言。

对装备、准备工作、徒步时间进程有疑问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网站其他精彩内容:太平洋山脊PCT | 科罗拉多小径CT | 约翰穆尔径JMT | 风河山脉 | 搭车去丹佛 | 哥斯达黎加支教 | 沙发客走世界 | 长距徒步101 | 美国轻量化装备 | 关于我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03 Apr 2015

【跟着诺娅走AT】2190英里徒步实况更新–第0至466英里

5/6, 第32天,AT总第459英里

5.6-015.6-02

田纳西的最后一日

徒步三年,里程碑和地标见了不少:中点、州界、重要城市、大本营,可没一个地方像大马士革一样让我神往。也许是它的名字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和宗教意味,说来也巧,大马士革市就是世界长距徒步者心中的耶路撒冷和麦加。这不是一座简单的AT城市,它是Trail Days的举办地,被誉为“对徒步者最友好的城市”。每年5月的第二个周末,一万五千人挤满了这座小城:新老AT徒步者,栈道天使,志愿者,徒步者家属,媒体,游客,几千顶帐篷在市中心的大草坪上林立。AT是美国亚文化的缩影,大马士革是AT的心脏,Trail Days是全世界嬉皮士、自由人和瘾君子的节日。

我感谢AT在第一个月奉献给我的一切,我也庆幸自己在走了这么多路之后,能依然保留那份憧憬和期待。大马士革之路就是我的朝圣之路。在山顶上,我列下了一串长长地名字,要留到圣城,一一联系;这些人包括我的家人、老师、领队、CT和PCT的徒步战友、同学,他们有的人还在路上,有的人每天刷电脑关注我的消息,有的人已经许久未联系,也许对我的徒步毫不知情。我突然想一一感谢他们,间接把我带到了这里。

在大马士革前夜,田纳西最北端的庇护所早已被占满,周围搭了花花绿绿十几顶帐篷。我朝着熟悉的声音奔去,是杰斯特、闪电、哈利波特和气象员。我本有意继续赶路,可一坐下来跟他们几个聊上天就没得完。我们憧憬着大马士革的奶昔,满大街的新老朋友,热水澡,晚餐,啤酒。我甚至不想在大马士革打开网络。我想留在这一刻,留在这个春天里。


5/5, 第31天,AT总第438英里

5.5-015.5-02

上路一个月了,AT的精彩程度真是超乎我想象。景好、人给力、天气再惨也终有晴空。美东的山区真不是盖的,恍然之间能让我梦回加州和科罗拉多。AT的庇护所系统和频繁的城镇补给的确宠坏了很多徒步新手,我庆幸自己在PCT养成了不少好习惯。这一个月里,被电闪雷鸣惊醒过,在泥潭里踟蹰过,在云里雾里畅游过,不虚此行。我的日志里很少提到吃、喝、装备、休息、扎营,因为我已经徒步三年了,这些话题都已经重复太多次,丧失了新意。在AT上,景色和人物是我记忆的主体;我可以说,AT的景色一点不差,人物更是精彩,胜过PCT。

今天在瀑布拍照,杰斯特戴上了他的兔耳朵,我黄雀在后。从瀑布绕道河边,竟然发现了好久不见的老伙计闪电。闪电在热泉养伤,现在后来居上,竟然追上来了。大猩猩貌似食物中毒,吐了好几次,下午脸色惨白地告诉我他得提前扎营。我确认他安顿好之后,竟然也有点不舒服了。我很明确地知道这是由于天热,出汗过多,水盐平衡失调。而我不煮热饭,少了很多补盐的机会,天气一热了就容易眩晕无力。回想在南加州的沙漠里,我有次不得不舔背包上的盐渍。看来下次进城得多买香肠、奶酪、牛肉干这种高盐食品。


5/3~5/4, 第29和30天,AT总第418英里
5/3当晚位置:Mountaineer Falls Shelter
5/4当晚位置:Kincora Hostel

5.3-025.3-03

自从遇上了杰斯特一队人,我开始频繁使用庇护所、每天走到下午四点就安营扎寨了。杰斯特的队伍都是走得很快的长腿男:6尺6的高个子大哥、20岁的德国小伙“哈利波特”、不用登山杖的“笑话筐”。大猩猩、气象员和我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一行7人,6男1女(女人都到哪里去了…)

杰斯特是个满肚子“坏水”的冷笑话大王,三重冠,负责把我们关进冷笑话大冰箱,出其不意举起单反录夏我们捧腹的镜头。

笑话筐,人如其名,语不惊人死不休,经常和杰斯特一唱一和,比美剧精彩得多,让我深深领会美式幽默的精髓,这两天竟然也能说上几个段子了。

哈利波特,德国小男孩,脑袋转得很快,小步子迈得很勤,除了有点口音之外,接收和吞吐笑话的能力已于美国人无异。

高个子大叔,最严肃正经,好心肠,走得最快。昨晚我随口说了一句脚跟有点痛,大叔表示有同感;今天我就见着大叔面色凝重地坐在路边揉腿,一问,原来痛感蔓延到了整个小腿。还在我们离Kincora青旅不到两英里,下坡的时候我和大猩猩慢慢引路,时不时听见大叔在身后疼痛得叫唤。到了青旅之后,大叔果断表示要在这里养伤起码两天。

气象员,笑容可掬的生物学家,已经受过一次大伤,回家疗养了一个星期,刚刚返回栈道就遇到了我们。气象员和高个子大叔都是越野跑运动员,两个雷峰塔接连倒掉,朋友一个接一个受伤离开,我也开始提心吊胆了。

这两天里,我们搭车往返娄安市早餐和补给、帮栈道天使把陷进泥里的车推出来、从春雪进入炎热的夏阳、最终在Kincora青旅和其他徒步者集结,目光望向不远之处的AT重镇–大马士革。


 

5/2, 第28天,AT总第384英里
当晚位置:Over Mountain Shelter

5.2-015.2-02

老早就听杰斯特和巴尔的摩杰克聊过OverMountain Shelter, 据说如果不在这间庇护所过夜的人都是疯子,因为它可以睡起码48人,最重要的是庇护所直面山谷,加上满月和篝火,人间清欢岂能错过,怕是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成为不醉的李白。
翻过寒冷的娄安山,跟一大堆短距徒步者擦肩而过,我直觉今晚的庇护所会很拥挤。下午三点赶到时,里面竟然只有几个熟人。大家煮晚饭、点篝火,一切跟想象中一样美好。
可没想到晚上八点,一队童子军涌了今天。他们竟然在二楼地板上搭上帐篷,
还带上了便携式马桶…同伴都已经进睡袋了,童子军的篝火夜宵才刚开始。大家艰难地尝试入睡,童子军们的声音越来越大,说说笑笑,有人竟然放起来了音乐。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我意志不坚定,这两天太依赖庇护所。还是搭自己的帐篷睡觉最靠谱。


 

5/1, 第27天,AT总第369英里
当晚位置:Clyder Shelter

5.1-01

半夜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感觉帐篷随时都会被吹垮。好在我周围还有五六顶帐篷,大家有难同当。回想PCT上最难忘的经历,就是我、卡洛斯、装备婊一起塞进奶爸的帐篷,逃离山口的大风。当然其它有趣的经历还包括裸徒等等,十八禁,下回聊。
因为昨晚扎营后果惨烈,今天打算不再重蹈覆辙,果断在下午三点抢占庇护所。所有的分段徒步者都乖乖地把庇护所里的位置让给了thru-hiker。徒步者有个无形的等级:通径徒步者最大,分段徒步者其次,周末和单日徒步者排最后。任何设施、栈道奇迹、庇护所位置都按这个顺序分配。
在半个小时之内,七八个哥们儿相继经过庇护所。他们只在哲理吃顿饭,打算今晚夜行,冲顶娄安山。娄安是AT第三高峰,海拔超过六千英尺,再这么冷的情况下赶路,也是够作的。这一堆人貌似比我提前二十几天出发,一路走一路玩,偶尔搞搞这种大动作。他们聊起了许多人,没一个是我认识的。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进入了第一个“气泡”队伍的尾部。
AT上每一大波徒步者聚集的现象,被称为“气泡”bubbles. 许多人会选择3/20、3/25、4/1、4/5这样的凑整时间出发,加之大家速度相近、都在类似的补给地和庇护所停留,容易产生争抢资源的现象。我一直避免陷进气泡里面,目前貌
似已经进入第二个气泡的前端、第一个气泡的尾部。偶尔看到几个从来没见过的新人,多半是前方队伍拉下来的、速度慢的、回家养伤的、在城里晃荡太久的。


 

4/29–4/30, 第25~26天,AT总第353英里
4/30当晚位置:Beauty Spot Gap

4.30-034.30-02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帐篷外正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雨滴重重地砸在帐篷上,就在离我不到十厘米的空间外肆虐。我绻在睡袋里,谈不上怡然自得,但起码有一个小小的避风港,一个阻隔我和大自然之间的屏障。
我发现自己越发依赖补给地了。长距徒步,从某个层面上看,是许多个短距徒步相加的结果。而这些短距徒步的终点,就是补给地。我们在路上想着念着寄托着的,也无非是一顿丰盛的晚餐、一个遮雨的屋檐、一张舒服的床、可以洗三小时的热水澡、飘着洗衣粉香味的袜子、穿着人字拖window shopoing的惬意、酒足饭饱之后給家里打个电话或是更新一下博客的连结感。徒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这些平凡琐事的重要性,返还给我们孩童时代那简单的快乐。
昨天,我一路飞奔,终于在中午赶到田纳西小城Erwin附近的著名青旅–乔尼大叔之家。可这间青旅名不副实:洗澡水不够热、架子床垫不舒服、房间里有臭屁虫、一进门就闻到狗骚味(也确实有一只狗在沙发上舔鸡鸡),最关键的是乔尼大叔本人脾气古怪,旅店其它工作人员也好像有人欠他们钱的模样,真是让人不想多待又不得不待着,因为这里就在栈道旁边,离城市确有一段距离。乔尼大叔赚钱的方式有很多:他组织“徒步者快车”,把我们送进城里和他有关系的几家餐厅;交多一点钱,这些快车还可以把你送到栈道前方的任意路口,你可以把背包放在旅店里,单日徒步从这些路口徒步返回旅店,名曰“slack-packing”…然后当晚继续住旅店,房费照收…真是学咱们国家旅游团学到家了…
在乔尼大叔这里没休息好,今天又不得不继续上路。天气预报不乐观,但是经过这一个月洗礼,我们当中已经没有谁还信任天气预报了。大猩猩留在了路上的第一个庇护所,我选择了继续前进,在雨势大起来之前把帐篷搭好了。这次在Erwin错过了的,我一定要做大马士革血债血偿。


 

4/28, 第24天

当晚位置:AT第332英里

4.28-01

如果户外运动分三六九等的话,许多人会把徒步放在最低等的一级,因为它门槛低、简单易上手,技术含量不高、危险系数不大。但与多数人的看法不同,长距离徒步在户外运动中被划分为endurance sports(持久性体育项目),和超级马拉松、铁人三项等平起平坐。日本“三重冠”Masa在徒步完成大陆分水岭栈道(全长5000公里)之后,这样对我说:这条线就是一个横着的珠穆朗玛。当然这个说法很有争议性,但长距徒步把人暴露在野外几个月,积累下来的危险系数和技术含量确实很可观。量变引起质变。

我算了一算,自毕业以来这三个夏天,我已经在野外生活了超过200天,目前已经穿越过7个州、爬过几千座山。但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依然是刚入户外门槛的菜鸟,重复做一件事N遍,只能让我在这一个领域成为精英。换言之:不要以为自己很吊,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今天一伙人一起爬了秃头山,路线很难,但收获颇丰:从顶峰远眺,层峦叠嶂,浩宇苍穹,大地之广阔尽收眼底。谁再说美国东部没有山,我跟谁急。

在山顶,“三重冠”杰斯特开起了玩笑。杰斯特走过阿帕拉契亚、太平洋山脊、大陆分水岭三挑线,总里程两万五千公里,在长距徒步方面已经是老兵中的老兵、专家里的专家了。可是他背了10磅重的摄影装备(单反+镜头),背包看上去鸭梨山大。于是杰斯特做起了一个实验:在开始徒步的前几天,他隐瞒身份、藏好腿上“三重冠”的纹身,观察别人对他背包的反应。果然,有许多人看到了他的背包,以为他是新手,都主动上前当起了老师,“教我怎么徒步、怎么减轻负重”。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让我想起了徒步圈的一句金玉良言:Hike your own hike, 徒你自己的步,少对别人指指点点。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到不到的了卡塔丁,都值得一读。


4/27, 第23天

AT总第309英里

4.27-01

4.27-02

美国著名作家Bill Bryson曾徒步过AT,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名叫A Walk in the Woods, 直译过来是“林中漫步”。

小径在一连串的拔高之后升至山顶,脊背竟是一连串陡峭的石群,需要用手攀爬。背后的大叔说:你知道不,有个盲人徒步过AT,真不知道他(遇上了这样的情况)是咋走下来的!

在热泉的青旅,玻璃柜里展出了一双皮靴,那是“小松鼠”的徒步鞋。小松鼠是一个小姑娘,年仅15岁在无监护人陪伴的情况下走完了AT,又听见有人说:真不知道她是咋走下来的!

栈道天使Tom向我将该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好基友,从宾州划船,沿着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南下,之后紧接着从佐治亚开始徒步AT。在划船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一只小猫竟然放在船甲板底下。他们把这只猫带上了AT,俩人途经的所有庇护所,从来没有老鼠偷食。小猫防备发行时重4磅,俩兄弟到走到卡塔丁时重17磅。

每当有人问我是不是一个人徒步时,我都难以回答。我只是突然想到, A Walk in the Woods的德文翻译是“与熊野餐”, 中文译名是“偏偏与山过不去”。经过了这么多路、遇见了这么多人、听了这么多故事,我觉得还是那四个字最恰如其分:林中漫步。


4/26, 第22天

AT总第292英里

4.26-01

4.26-03

在热泉的日子里,时间过得很慢。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平躺在床上,把脚抬高,床头柜上放着汽水和零食。我左边的床位是得过男孩“波特先生”,右边的是大猩猩。

大猩猩,与我同岁,直男,纽约上州人,德国后裔,牛高马大,轮廓分明。大猩猩的父亲是动物学家,从小教给他各种哺乳动物的叫声;他把猩猩的求偶啼声学得最顺溜,经常跟我们表演,故得此名。

大猩猩是传说中被“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小孩,18岁之前都是父母当老师,爹地心血来潮了就会拉着他和姐姐俩人进行公路旅行,一出走就是五个月。每次公路旅行都有个主题,内容涉及战争、地质、植物、政治等等,主要“授课地点”在各大国家公园,当然沿途顺带介绍常识,从汽车维修到美国公路系统到各地文化,一并延展开去。大猩猩后来上了大学,纽约州立水牛城分校,说起来还是我半个校友。本科毕业后他去了斯坦福读研(学的居然是EE),八月底就要去洛杉矶工作、过白领生活了。

马克和大猩猩的出身大不相同。马克的父母都是军医,从小驻扎再各个部队,一直颠沛流离。马克的母亲在他10岁时就去世了。他从15岁开始一直打工,赚钱养活自己,大学也没有念完,但这并不能遮掩他的聪慧和才华。马克和大猩猩都做得一手好菜,而且他俩三观正、情商高,能跨越阶级和性取向(马克是弯男),聊得到一块儿。

另外一个有趣的人是闪电。闪电哥也是精英家族出身,工科男,毕业之后工作了几年,再出来徒步。闪电特别聪明,却有一点痞子气,上能喝酒下能嗑药,和草根们打成了一片。

帆布男是一个有四十岁大叔长相的27岁青年,画家,面容粗犷,性格随和,是闪电的小跟班。加尔文是帆布男的反面:眉清目秀但性格硬朗、沉默寡言。加尔文的最佳损友是大猩猩:对人学历阅历差个十万八千里,这两人的脾性却极其相似,相处不会打架。


4/24和4/25, 第20和21天,AT总第274英里
当晚位置:热泉市Hot Springs, NC

四月底的艳阳里,森林活起来了。当初离开佐治亚时,树枝还是光秃秃的;转瞬间,我已在栈道上整整三个星期,夏天也逼近了家门口。蚊虫开始在林子里转悠,围攻每一个携带“移动沼泽”气息的旅人;叶片从新绿转为嫩绿转为翠绿,阳光从上午九时起就开始撒欢。光影流转,北卡和田纳西的林中漫步,也越发惬意。

在美国的步道体系里,很少有路段会穿越过一个城市。在PCT上,南加州的甜水镇是全线惟一一个在小径上的城市;而AT上,这样的栈道城市有好几座–北卡的热泉市,弗吉尼亚的大马士革,新罕布什的Hanover等等。

在经历了270英里、十几天大雨、大烟山和南塔黑拉的洗礼之后,热泉市的一切都那么惬意–深南爵士乐队再酒吧演出,大得吃不完的披萨饼,度假村的温泉和啤酒,篝火和星空,一队狐朋狗友相伴。我在这里躺了一天,吃了一天,看徒步者从青旅进进出出,与老朋友重逢。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23 第19天,AT第263英里
当晚位置:Phil’s Gap

4.23-01

AT一共经过14个州,可现在这段路却异常纠结:小径贴着北卡和田纳西的州界线,一会儿在北卡,一会儿在田纳西;两个州的庇护所、补给地风格完全不同。今天离开站立熊之后,小径上了一处高地,我等怒赞风景大好,却分不清此地是在哪个州。
在站立熊,就一直听大家聊Max Patch曼克斯高低,一直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只听说那里有360度无遮拦的开阔景观,可以向四周远眺群山。呵呵,这样的景色在PCT上几乎每天都有,让我几乎审美疲劳;如今在大美东,四面环绕的景色倒成了稀有之物,许多地方只能远眺180度以内的远山,剩下的范围都被临近的山体给遮挡住了。
从站立熊青旅出发的大军浩浩荡荡朝曼克斯高地前进的途中,居然在登顶前遇上了两组栈道奇迹,好事成双。一组提供甜品、冰淇淋,一组提供啤酒饮料和炸鸡肉汉堡。可惜这两家人都把车停在了一个风口上,十几个徒步者哆哆嗦嗦,吃着冰淇淋喝着冷饮,感觉像进了大冰箱。AT上的栈道奇迹太有创意了:有教堂大妈发放自己手工缝制的毛帽;有一个个用小篮子装好的零食;有烧烤、啤酒、急救箱、甜食、晚餐,最赞的是所有的栈道奇迹的准备者(即栈道天使)都在现场,不像PCT上的奇迹都是无人看管的。这些天使们大多都不是AT徒步者,怀着一部分崇拜、一部分怜悯的心态,向这些山间“野人”提供物质、换取故事,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曼克斯高地果然不负众望,让我不由得感叹:这不是回到了科罗拉多嘛!这不是回到了加州嘛!也不知这种比较会不会委屈了这个田纳西原产的景观:拼了命也只能跟西部的州看齐啊。
加尔文同学膝盖不舒服,一问跟我在PCT头几天遇到的问题一模一样:膝盖外侧下部的抗震腺体因为在下坡时受压力过大而肿胀发炎,一动就疼。我跟加尔文说这种疼痛并不是伤筋动骨的大事,但是要保证休息+补充蛋白质+把腿抬高+冰敷冰敷冰敷+布洛芬,“让时间治愈一切”。也是感慨,这两天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受伤。徒步者就是要“娇气”,要学会聆听身体的信号,一有小不舒服就要马上引起重视,逞英雄是大忌。
还好明天,我们就要来到AT第一个“栈道城市”–热泉市。也许在温泉里泡一泡,享受一下专业的马杀鸡,会好过冰敷/布洛芬。可惜大家都要在这里整“全休日”,我第二天早上就又得把自己撵走了。还要赶路。


 

4/22 第18天,AT第241英里
当晚位置:Standing Bear Hostel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g3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g3 preset

今天是大烟山的最后一天。这76英里,回忆里满载了雨水和泥。老天大概是觉得空降了足够的液体排泄物,这两天来了个大晴天。加上大烟山北部的栈道平缓、视野广阔,还有变幻的云朵和惬意的山风(时而是狂风)作伴,今天轻松拿下24英里,晚上住进了“站立熊青旅” Standing Bear Farm.

在这儿不得不聊一下AT补给地的这些周边行业。每年夏天,两千人次以上的通径徒步者+N千人的分段徒步者会组成一路移动大军,浩浩荡荡地碾压过美国东部的山川和大街小巷,所以自然有不少人打起了做hiker生意的主意。AT徒步已经兴盛了四五十年,最开始有许多人免费提供住所和服务,但这些年徒步者数量陡增,栈道天使不得不变成“收费天使”,原先许多小规模的私人服务也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大型一条龙“青旅式补给点”。 之前经过的尼尔山口(AT第30英里,“耻辱树”所在地)和南塔黑拉户外中心(AT第137英里)都是小规模的补给系统,它们虽然不在城镇里,却包涵了青旅+食品店+户外商店+木屋出租+洗衣淋浴等等专卖针对徒步者的设施,住宿大约20美金一个床位,其他的服务另外收费(其实床就是一块木板一张床垫而已)。

今晚的“站立熊”是一个挺有个性的青旅。它其实只是山坳之中的几座低矮小木屋,旁边的“公路”还是石子路。主人把当中的一个小木屋改造成了上下铺青旅,另外的木屋成了厨房/浴室/洗手间/洗衣房,商店里没有收银台,大家随便拿东西,把商品和价格记录在一张纸条上,全靠自觉。这里有如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网没信号,几十个徒步者聚在一起,洗澡,喝酒,吃饭,聊天,吃饭,吃饭,再吃饭,聊天,喝酒,吹牛,睡觉,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今天在站立熊只遇到了大猩猩等4位熟人,其他全是生面孔。因为我在赶时间,要在八月底到达卡塔丁,所以平均每天都要走20英里,在补给地最多只能待半天。我现在每天都得超过几十个徒步者,很多人匆匆见上一面,聊几句天,刚彼此熟悉,就又得分道扬镳。


 

4/21 第17天,AT第218英里
当晚位置:大烟山国家公园Pecks Corner Shelter

4.21-01

4.21-02

在Gatlinburg的晚餐居然是德州牛排。我和茶姑娘+营养学家三人在暴雨中的屋檐下喝着啤酒,看着这个小城的观光客狼狈地在暴雨里狂奔,真是时来运转。

Gatlinburg盖特林伯格是田纳西的旅游胜地、度假重镇,地处大烟山国家公园的边界,又有国道穿过,所以游客络绎不绝。
AT徒步者都很避讳来盖特林伯格,觉得这儿不过是一座用旅客的钱堆起来的小城,跟拉斯维加斯无异,只会吸金,搞不好来了以后连继续徒步的兴致都没了。这种顾虑是有道理的,因为盖特林伯格实在是太舒服了,我还真差点陷进去。一条街上有各国餐厅、书店、游乐场、电影院、服装店、纪念品商店,都是些徒步者“带不走”的商品,我们只能眼巴巴地window shopping. 在雨里玩了一个星期,终于从北卡的“穹顶之下”挣脱出来,我赏给了自己一个单间。今天磨磨蹭蹭,直到下午一两点,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别梦了,还要继续上路。

怎么回栈道呢?我重操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搭车。话说自从三年前搭车去丹佛,之后连续两年走栈道,途中去补给地都需要搭车。站在路旁树大拇指的经历有了不少,不过更多时候还是通过微笑和口水,“游说”栈道附近的游客,载我(们)一程。今天运气不错,五分钟之内就有车停下了。吉米是个心宽体胖的中年大汉,已经有了5个小孩,全家福挂在车前方醒目的位置,车子里则载满了音响设备。吉米对AT一无所知,我也很难向他解释在林子里走五个月是什么概念,所以两人一路的对话主要关于北卡和田纳西的大山。

回到栈道上,天气异常晴朗,景色异常壮观,我都有点不适应了,这还是AT吗?确定这不是PCT吗?途中有几个时刻,恍然觉得自己回到了南加州的大山。看来晴朗天气下的大烟山还真是可圈可点,与西部相比毫不逊色。

今天终于遇到了“德州一家子”,爸妈俩带着三个小孩,要走完AT全程。在庇护所又遇到了闪电,他的膝盖受伤了,需要在热泉市休息一天,看来我又要失去一个熟人了。


 

4/20, 第16天,AT第207英里
当晚位置:Gatlinburg市

4.20

昨天下午正在庇护所里窝着烤火,茶姑娘突然出现在了门口。她没穿长裤,雨珠滴答滴答地往下落,腿上溅满了泥,看得出来她在瑟瑟发抖。作为PCT老战友,我赶快给她腾出位置。
AT与PCT的区别已经很明显了。PCT坡度缓,气象稳定,每天的计划都基本能完成,就算12天不洗澡也不会太难受。AT老是来大姨妈,一整月不停,一连好几天都不见太阳和蓝天,还真以为在“穹顶之下”。人在AT上,只要三四天不洗澡,就会浑身发痒发臭,跟长霉了似的。好在AT的补给很容易,一不爽了,站在公路边竖起大拇指就是了。
庇护所里有一对父子档,是专业的生火团队。爹地心态很年轻,儿子当他的面吸大麻,他泡也不冒一个。这两父子一个负责在外面捡木柴、折木柴,一个负责照看火堆。庇护所是没有“门”的,只有三面墙;大烟山的庇护所比较高大上,门脸是一面巨大的帆布,下面用大石头固定住,可以挡风。狂风在外面撕扯着帆布,发出震天的响声;屋里的火堆艰难的挣扎着,不过大家对父子档给予众望,分别把湿漉漉的衣服挂起来晾着,好像这火苗就真能把什么晒干一样。
茶姑娘安顿好之后,开始跟我扯起去年PCT上的奇人异事、绯闻八卦,最牛掰的段子是关于她们一伙人如何被消防员保护着冲出林中火灾现场的…….
昨天这么一休息,计划又不得不推迟一天。好在今早雨停了,我们在大雾之中登顶了克灵曼,白茫茫一片啥也没看着。不过听说一年之中能在克灵曼顶上看到东西的日子不超过40天,我也就心理平衡了。


 

4/19  第15天 AT第194英里

当晚位置:大烟山国家公园Siler Bald Shelter

4.19-014.19-04

半夜狂风骤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醒来,速速收好东西,把帐篷拆了,跑进庇护所加上一层衣服。庇护所里的人都醒了,十二双迷迷糊糊的眼睛盯着我,准确地说,是瞪着我。大家都觉得这小姑娘疯了,大雨天还这么瞎正经。摩托车老头说:We are signed up for this. 是啊,都是自找的。生命在于折腾,且作且珍惜。

小径变成了一条河,黄色的泥水流成了瀑布,一脚踩下去,陷进泥坑里,再用加倍的力气把脚拽出来。深深浅浅中,我的鞋子湿透了。这已是三年来的家常便饭。遥想去年PCT在加州爬雪山,每天要涉水过几十条河,陷进雪坑里,还拽不出鞋来。半夜气温降到零下,鞋子结冰,第二天早上起来要烧沸一壶热水,浇在鞋子上,才能把脚放进鞋子里。有时候一连好几天,脚都没有干过,每天早上都要鼓起勇气把脚塞进袜子鞋子里……长距徒步的日常,就是湿、冷、汗、热、饿、渴,这些“不爽”都是用来交换美景和奇遇的货币。

正出神,一只熊从我前方跑过。它的毛色很浅,体型较小,从山顶飞奔下山,像是一只回家避雨的小黑熊。昨天我就在栈道上看见了熊脚印,心想着,如果在大烟山还看不见熊,就太遗憾了。我对美洲黑熊的习性比较了解,对它完全没有惧怕,只担心它跑的速度太快,来不及照相。

雨越下越大,我离克灵曼之顶还有八英里,雨衣的内部湿了,打湿了防风衣,我越走越冷。正好前方有一个庇护所。庇护所的前庭是个风口,我可怜地掏出两个能量棒,站在背风的墙后面啃着。房子里传出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很热闹。凑近去一看,整一个小地方堆满了人,花花绿绿的湿衣服挂在各处。“进来吧,我们在生火。” 庇护所的角落有一束小火焰,火苗很小,烟雾浓重,一个小伙子坐在火堆前面折树枝。第二层上的姑娘大声地说着话,眉飞色舞,手中捧着一壶热巧克力,水汽从锅里升起来,看上去真像一碗神仙汤。三三两两的人煮着饭,其他人交谈着,没有人有要离开的意思。看来这一帮人昨晚就睡在这里,今天打算留下来避雨。这么一瞅,我的雄心壮志也没了,毕竟在这样的凄风苦雨里登顶克灵曼也没啥意思,不如留下来跟这帮人吹吹牛,总比再失温一次强。


 

4/18  第14天 AT第189英里

当晚位置:大烟山国家公园Derrick Knob Shelter

4.18-01

昨天光顾着诗情画意,忘了讲正事儿了。

昨日上午我从庇护所出来,一夜没怎么睡好。半夜有鼠哥哥吱吱叫唤,鼠兄弟们爬上绳索,把谁的食袋给咬穿了,嗤嗤直响。我的食袋放在背包里,但我还是不放心,把食袋塞进了睡袋里,就这样辗转睡着了。

在前往大烟山的路上,AT一路下坡,终于抵达Fontana Dam芳塔娜水坝。芳塔娜是大烟山的南侧入口,有一个度假村,住宿昂贵;不过大多数徒步者都直奔一个地方:芳塔娜“希尔顿酒店”。“希尔顿”其实是一个庇护所,但它不仅有上下两层,还提供热水、淋浴、照明,可以睡二十几个人,是AT上最“豪华”的庇护所之一。闪电兄进了庇护所占位置,我却没有太大兴趣。庇护所把一批批徒步者集中在一起,几十个人簇拥着,以类似的速度前进,抢占下一个庇护所,造成了栈道上的拥堵和滞留。还听说有人在“希尔顿”待上好几天.…..我决定当晚继续前进,穿过水坝,进入大烟山,在第一个营地扎营。

AT徒步者进入大烟山需要拿一张许可证,而且只能在国家公园内部的庇护所和规定营地睡觉。

在芳塔娜度假村,我居然见到了去年PCT的朋友Tea. 茶姑娘和她的三个朋友比我早一天从墨西哥国境线启程,我们在出发之前一同住在栈道天使鲍勃大叔的家里。茶说她去年十月底才到达加拿大,走完全程用了六个半月,庆幸的是华盛顿没有下雪。

今天我在大烟山走了17英里,这儿和传闻中一样难搞,有许多坡度超过45度,加之连日阴雨,栈道上全是泥。Ridge Runner是大烟山国家公园里的巡逻员体系,一巡逻员检查了我的许可证,还撂给我一个好消息:明天全天下雨。虽说雨已经下了一个星期,但明天却十分关键,因为这是我计划登顶AT最高点–克灵曼之顶的日子。


 

4/17 第十三天 AT第172英里

当晚位置:大烟山国家公园Birch Springs Campgound

4.17-014.17-02

大烟山国家公园(Great Smoky Mountains)是AT要穿过的两个国家公园之一。大烟山是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年均访问量最高的公园;它常年云雾笼罩,多雨潮湿,在南塔黑拉的土地上孕育了种类纷繁的动植物,是全美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鸟类、植物、大型哺乳动物(如黑熊、麋鹿)、萤火虫、菌类等等都是镇园之宝。AT会在大烟山爬升至6000英尺,并到达全线海拔最高点–克灵曼之顶(Clingman’s Dome)。这里没有靠谱的气象观测台,每个山头就是一个气象体系,一天之中晴雨多变。但自从进入北卡之后,每天都会下雨,我已把此当成常态,尽情地享受着。

来徒步之前,室友的资料上都说AT没有景色,全在林间漫步,单调无聊。我倒是很喜欢AT的“绿色长廊”风格。一天之中,绿色是主题:绿叶、藤蔓、青草、苔藓目不暇接。雨中,白色的雾气穿过森林,整个小径仿佛是天空之城的走廊。每到开阔之处,便能看见云海沉入山谷,远方的山峰漂浮着,仿佛白色奶油蛋糕上的巧克力(好吧我是饿了)。

松、柏、杉、橡、桦是山林中的士兵,庄严挺立。脚踩在松软的泥土上,大地发酵着,散发出潮湿的清香。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循环中,这片北美大陆上最古老的山林吸纳吞吐着亿万年来日升月落的规律,见证着生命的出生消亡。在山中,饮不尽的是这种沉默的威严。陶潜、李白、王维、苏轼正合适,白居易、李煜、纳兰性德也可乱入,李清照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也竟然试用。我眼前的这场大戏,和千百年前在太平洋另一头的土地上出演的剧目,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就安静地听雨吧,如果古人没有抱怨,现在有帐篷和雨衣的我,还能说什么呢?


 

4/16 第十二天 AT第154英里

当晚位置:Brown Fork Shelter

4.16-01DCIM100GOPROGOPR2532.

等了十二天,今天终于睡进了庇护所。

庇护所Shelter是AT沿线的小木屋,三面墙+屋顶,偶尔有前庭和木桌。这些庇护所每六七英里就有一座,大小不一,最大的能睡几十个人,最小的只能睡五六个人。庇护所周围往往有林中厕所Privy, 水源,搭建帐篷的场地。这里是嗨客们睡觉吃饭吹牛聊天嗑药避雨搭讪休息的场所。

我对庇护所又爱又恨,这跟我的徒步风格有关。我在AT上目前这段(佐治亚-北卡)区域一天能走20英里(合32公里),大约能经过2~3个庇护所。每晚七八点钟结束徒步的时候,最后到达的那个庇护所多半都满了,因为有很多人每天只走六七英里,从一个庇护所移动到下一个庇护所,在最早的时间抢占位置。但我又不肯少走一点路,如果让我每天下午一两点就结束徒步还不如要了我的命。我不希望让每天的徒步计划成为庇护所位置的奴隶。

另外,庇护所是公共场所,不像帐篷里那么自由,想啥时候睡觉就啥时候睡觉。有些人在庇护所嗑药、喝酒、大声喧哗,你只能眼睁睁地瞪着。

庇护所也是老鼠的乐园。老鼠对徒步者来说是比熊还恐怖的动物,它们牙尖嘴利,无孔不入,飞檐走壁,攀绳索翻背包样样武功了得。它们在夜里发出叫声,一个屋子的人都没法睡好,生怕自己的食袋被老鼠咬穿。我在华盛顿的PCT见识过鼠哥哥的威力。阿鼠从食袋的口子直接爬进去,把装满trail mix的密封袋咬了一个口,里面的东西被舔得干干净净。我还听说过老鼠咬穿帐篷吃东西的故事。这些山鼠和城里的同伙们品种不同,功力更甚。

但是庇护所有一样东西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屋顶。在庇护所里睡觉,就意味着不用搭帐篷。试想着在倾盆大雨中走了一天,鞋袜都湿了,在雨里把包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在雨里搭帐篷……庇护所是雨中的最佳避难所,一到烂天气就人满为患。

今天从南塔黑拉户外中心出来,发现头一天一样二十多个人,在竞争同一个庇护所,让我有点毛。我一天能走的距离,他们要分两天走,因为这样可以天天睡庇护所。但这样就让那些走了更多路的人丧失了机会。雨砸了一天,小径变成了泥河,一步一滑,我是真的不想搭帐篷了。庇护所里有几个哥们在这里休息了一天避雨,其中一个人大概觉得不好意思了,把他自己的位置清出来让给了我。谢天谢地,今夜又将与鼠兄同床共枕。香烟的味道已经熏得我眼镜呛了。

二十分钟之后,闪电和眼镜男出现了。马克“再见哥”在南塔黑拉等包裹,估计我和他无法再见了。马克也是基友,真想把他介绍给奶爸,走长距路线的gay实在是太稀有了。我和闪电讨论了一下,两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后来居上,赶超这些“庇护所懒人”,争取走到队伍的最前端。4月5日在AT的出发日期里算是偏晚的,但我们目前周围的人基本都是三月底出发的了,说明我们已经超过了不少人。

明天,我们将会来到大烟山山脚。这将会是新罕布什州之前最难的一段路,我决定不如趁机大干一场,再往前冲。


 

4/15 第十一天 AT第137英里

当晚位置:Nantahala Outdoor Center

DCIM100GOPROGOPR2499.4.15-02

自从最晚目睹大烟山的山脊线之后,我就对接下来的路程充满了期待。我去过19个美国的国家公园,徒步穿越过7个,大烟山却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目的地。在Great Smoky Mountains, AT将会经过栈道最高点–Clingmans Dome, 小径基本保持在两三千米左右的海拔。这里是阿帕拉契亚山脉的精华。

大烟山也是AT全程最困难的部分之一。这里常年被雾气笼罩着,天气变幻莫测,寒冷、阴雨、大风、雷电、暴雪都可能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出现。我当然希望在晴朗的天气目睹群山的真容,但我坚定的认为雨水和云雾是大烟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大烟山遭遇了恶劣的天气,这必然是她真正的面貌。大烟山的神秘和庄严,就藏在那些雨水云雾里,所以在雨中徒步大烟山为最佳。

今天上午在泥里滑了6英里,来到了南塔黑拉户外中心,这里是北卡的水上运动重镇,来这里划whitewater rafting的人尤其多。雨砸了整整一天,徒步者相继从山里出现,背包裤脚鞋袜上盖满了泥巴,脸色苍白阴郁。放下背包、在屋檐下享用一顿热餐之后,他们满意地靠在椅背上,点一瓶啤酒,向其他人吹吹牛,感叹一下雨中徒步的不易。一切在路上丢失的,又在路上得到补偿。这就是鼓励着这群人继续向北方前进的动力吧。


 

4/14  第十天

当晚位置:AT第131英里处

4.14-03 4.14-01

我喜欢一个人在森林里行走的感觉,但我分不清自己是更爱山林还是更爱行走。在南加州的时候,我向奶爸分析过PCT上两种类型的徒步者:运动型和艺术型。不知不觉中,我竟然在“跑”向加拿大的旅途上从后者变成了前者。
一夜雨后,森林的毛孔张开了。大地安静地呼吸着,吐出来的水汽和氤氲的晨雾融为一体。树根恣意地盘绕着,酝酿着森林的秘密。在这样的早晨,我再一次醉在了土地的梦里。

在AT上已经整整十天,当中有超过一半时间在下雨,我竟然一点不厌烦。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南方山脉,雨水并不冷,甚至能在初夏带来清爽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泥:它们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从帐篷到背包到裤脚到鞋袜一路攻城略地。无可奈何之中,我们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个补给地,希望这些“污点”能被洗清。

我们这一队人里,只有我一个女孩。马克是四海为家的厨师;闪电是有痞气的码农;帆布男是沉默的画家;大猩猩的爸爸是动物学家,所以他能模仿各种哺乳动物的叫声。

傍晚五点,他们四位男士占领了庇护所,可我还想继续行走,毕竟自己一般都能走到七八点钟之后。于是,一天从16英里变成了22英里。在最后的山顶上有一处高台,我爬上顶端一探究竟。台上坐着一对情侣。女生的眼神如鹰般锐利,男生的笑容里有些沧桑。他们在天台上脱去鞋子,正襟危坐,面向日落。我的直觉是这两人一定是搞户外的。不出所料,男孩在大烟山国家公园工作,女孩在我明天要去的Nantahala户外中心工作。他们教我辨认远处大烟山的山脊,向我指出AT要经过的几个山头。山脊上的积雨云已经开始酝酿,向我们的方向缓慢移动着;他俩看着层层叠叠的雨云竟然越来越兴奋,

大喊着“太酷了”。户外人心中的火苗,在大自然里一点就着。


 

4/13 第九天

当晚位置:富兰克林市

4.13

我和黎晨哥是通过Bay Area Chinese Hiking 的脸书认识的,他曾在PCT上造访过两次,武功了得,体能上限未知。黎晨哥在AT出发前告诉我,他有一个表姐在富兰克林市,可以带我进城。我没想到的是,雅玲表姐不仅带了我和其他四位一样又脏又臭的hiker trash来到了富兰克林,还带着我们去了两家超市+吃了两顿大餐+花了一天的时间陪我们转悠+把她的空房间腾出来给我们使用。雅玲姐是我们在AT上第一位全能栈道天使,让我们几个人感叹自己是何德何能得到这么好的待遇,以后必当日行一善回报上帝。

在雅玲姐的房子背后,一条小河安静地流淌着。我们五个人喝着红酒,吃着葡萄和草莓,躺在仰椅上,看着天上的云飘过。这让我想起了无数个南加的夜晚,繁星把夜空点燃,思绪翩翩起舞,言语泛滥。闪电和大猩猩聊起了栈道带给人的变化,我微笑地听着,不说话。在两年前的夏天,我也曾有过一模一样的顿悟,而现在走得太远,竟然难以描述自己的改变。

此时此刻,一切刚刚好。


 

4/12 第八天

当晚位置:AT第106英里

4.12-014.12-02

灰熊大叔和我一边走一边聊天。他说有个朋友制作了一部关于AT的纪录片,讲的是一个失踪大妈的搜救故事。谈话正进行到高潮,前面出现一条小溪,灰熊大叔敏捷地踩石头蹦过了河,瞅着我在后面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过河之后,灰熊说:大妈的尸体在一年后被找到了,在一条河的下游,所以我刚才要看着你过河……我听后向灰熊表示感谢,幸亏您在我过河之后才说明真相,不然我脚抖……

午餐时,灰熊告诉我河边有个姑娘,也叫“海蒂”。Heidi是我的英文名,初中的时候自己瞎取的,貌似在美国这名字已经绝种。海蒂姑娘居然跟我差不多年纪,相机都是同一款,还主动要求合影,说“现在叫海蒂的不多了”。海蒂姑娘生长在爱荷华那大平原中,从小没见过几座山,一来旧直奔AT,有点吃不消。在爬100英里观火台的时候,有一段很陡的上坡,需要用手。我让海蒂走在前面定速度,自己负责在后面气喘吁吁,以鼓励海蒂姑娘“你不是一个人”。

观火台是美国东部山林间特有的建筑,和庇护所、林间厕所一样,是阿帕拉契亚的标志。我在纽约州立大学冰蛤蟆屯分校读书的时候,学校户外队领队格林大叔经常带我们去爬观火台。格林大叔上能爬高山下能划白水,是我的户外启蒙者。他立志要走完纽约所有有观火台的山峰。在AT第100英里的这座观火台,我突然开始怀旧……

今天走了20英里,每天庇护所的熟面孔越来越少,但和新朋友的相处都很愉快。大家都对我的两件事表示惋惜:一是我没有炉子和气罐来煮热饭,二是我要赶时间在140只能完成AT然后回去上学。大家纷纷鼓励我翘一个星期的课,不要老是把刚认识的人甩在身后;但我很喜欢做追及问题,说不定一路走一路赶超,能把今年走AT的几千号人都认识一遍。

我明白这只是乏力的自我安慰。如果我有充足的时间,我更愿意在栈道上跟我喜欢的朋友们待在一起、共同前进,而不是匆匆赶路、不停道别。我已经开始感觉到了AT大熔炉的热情之火。夏天还没有到来,但我已经准备好被锤炼一番了。


4/11 第七天

当晚位置:AT第86英里

4.11-01

4.11-02

铃铛大妈的大拇指被医生钻了两个洞,把里面的脓血放了出来,据说不疼了。那天在林子里被毒蜘蛛侵犯的大妈也上路了。如果人人都像他们那样强悍,估计AT的退出率就不会那么高了(当然,小径也会更挤…)

今天从海尔瓦塞返回栈道,神清气爽,脚下生风。昨晚吃了两片过敏药,结果光荣地睡过了第一班车,导致上午十一点才出发。镇上吃的饕餮大餐在一宿睡眠之后发挥了作用,三瓶蛋白质饮料也让肌肉舒服了许多。今儿的目标是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走16英里,去找“再见哥”马克。

半路上,一小伙子傲娇地把小径堵住了,我就只好跟他走一段。他叫罗素尔,亚特兰大的码农,佐治亚理工毕业,卖了房卖了车,然后把身子卖给了AT。罗素尔说他在电脑前面坐了五年,没怎么锻炼,腿部肌肉都退化了。这分明是扯蛋,因为他没有登山杖还能跟我走得一样快(前提:目前在AT上我也就遇到一两个人比我走得更快)。罗素尔明显是有备而来,在装备和食物上都做了很深的研究,极客在科学备战这方面的确比文青强。

跟罗小弟告别后,栈道突然陡了起来。我和罗素尔在午餐时还翻看了指南书,发现新罕布什和缅因州有不少魔鬼上下坡,什么0.4英里之内上升850英尺啦,2英里之内上升3000英尺啦,让我刷新了对美国栈道系统坡度的认知极限(PCT上最陡的是1英里上升1000英尺)。我在脸书上说这两天的小径太陡了,结果某AT大叔跑来评论:忍着吧,AT在进入新罕布什之前我,都是“平的”。另一位AT大叔说:进了新罕布什之后,就可以把登山杖扔了,因为爬栈道要用手…好吧,我拭目以待半攀岩式的“徒步”。

一直都听说有人穿着拖鞋走长距线路,今天终于得见一位拖鞋高人,穿着Crocs走完了约翰穆尔径。

八点到了营地,又是几十号人,大家燃起篝火,簇拥在5000英尺的山顶上吹牛,看日落西山,看繁星升起。营地旁边有条小溪,几个兄弟抓了小虾,得瑟地炫耀着。“只要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 我说:只要走对了路,每天都是假期。


4/10 第六天

当晚位置:Hiawassee 海尔瓦塞小镇

4.10

昨天熊孩子们没来光顾我的帐篷,但听说有位大姐的营地被熊骚扰了两次。这位大姐在同一个晚上被毒蜘蛛咬了,从手指到手臂全部肿了。旁边的一位大叔当即让她把伤口割开,放毒血。直升机和警察全部出动,护送大姐进城里的医院。大姐今日在镇上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所有人都上前进行“采访”,大姐欣然表示这些小问题不会影响她的AT计划。

六天之内,已经遇到了三次栈道奇迹。今天的奇迹除了有吃有喝之外,还包括被车送进城。海尔瓦塞市依山傍水,城市明亮整洁,是不少富人夏天度假的地方。我和俩弗罗里达的姑娘+一缅因大叔在城里徒步了一小时,才走到了传说中的披萨饼自助餐。我已经一个星期没吃热食了,后果可想而知。。

回到旅店,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店老板告诉我房间已经订满了。我支吾道:有两个同伴在我后面…有一个缅因来的大妈…四五十岁…棕色短发…还有一个丹佛来的男生…二十多岁…店老板问:你知道他们真实的姓名吗?于是我就傻了。栈道上大家都用栈道名称呼彼此,我到现在还不知道铃铛大妈的姓名是啥。

正一筹莫展时,说曹操曹操到。铃铛大妈笑容满面地把我拉进她的房间,安顿下来后,马克“再见哥”买来了啤酒,三人在露天阳台上吹吹牛聊聊天,好不痛快。

酒店所有的房客几乎都是AT徒步者。每年夏天,就是我们这些人为沿途的小城带来无限商机。傍晚,一行9人压马路去自助餐厅扫荡,饭桌上大家聊起了小径上的凶杀案。到目前为止,AT上的死亡案例十有八九都是凶杀,作案者大多数是沿线的居民。马克的父亲本想在谷歌搜索上查找”Appalachian Trail Maps” (AT地图),跳出来的第一个词条却是“Appalachian Trail Murders”(AT凶杀), 据说被害者大多数是赌独身女徒步者。大家都往我这里瞅。过去两个晚上我都是一个人扎营的,也经常一个人走路,让不少扎堆庇护所的人颇为惊讶。看来美国东部的徒步的确与众不同,栈道上不仅有毒蜘蛛和黑熊,还有怪蜀黍……


4/9 第五天

AT总第61英里

4.9

在PCT上,法国同伴鲁多总结过:前一百英里是最难忘的,其刻骨铭心(精疲力竭)的程度远超之后2500英里。现在,我也不得不承认,AT最前面这段确实让我累炸了。

传说之中,今天下午三点之后会有雷阵雨。可走了一天,不仅没掉一滴雨点,还又热又闷。今年的新生代蚊子也开始学习它们的妈妈,跃跃欲试,想练习下get的新技能,往我身上直扑。四月的蚊子已经开始咬人了,这让我对这漫长的夏天充满了期待。

海尔瓦塞(Hiawassee)是AT经过的第一个城镇,从Unicoi山口和深溪山口都可以搭车前往。今天经过Unicoi山口的时候,我忍住了,心想可以再走二十几英里,明天从深溪山口再搭车。这样做的顾虑是:我的食物储备告急,不知道能不能再撑一天。当然,大片总是有最后三分钟的拯救:山口正飘着烧烤的香味,原来是当地某教堂的志愿者们正在搞栈道奇迹:双层安格斯牛柳黄油奶酪夹心汉堡包!!好吧,其实东西没有那么夸张,但我还是感激涕零地咽下去了,原上帝真的不想让我现在进城啊,那我就再走一段路吧…

这两天,我已经把大多数一起出发的人都甩在身后,和我玩“青蛙跳”(速度相近)的只有马克和铃铛大妈。

马克,科罗拉多人,住在丹佛,已经有了徒步者的大胡子,年龄不可考,约20-35之间。性格嘛,卫斯理+卡洛斯的合体 (这个梗要翻我之前CT和PCT的文章才能懂)。马克的栈道名是Adios (西班牙语里再见的意思)。因为马克速度比较快,老是超过别人,不停向大家说拜拜,就此得名“再见哥”。

铃铛大妈,五十岁左右,缅因人,身强体壮型,徒步过美利坚的半壁江山,这次只走一半AT。大妈脚趾做过手术,现在又有点感染了。其实前两天我也被自己的脚趾吓唬过,以为要像Wild女主角那样一片一片把快要脱落的脚指甲从指头上撕下来了,说不定指甲盖还能做收藏。


4/8 第四天

当晚位置:AT总第45英里

4.8

Neel Gap是AT第一个补给地,这个地方也有很多故事。在到达尼尔山口之前,徒步者要先翻越“血山”,这是AT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老大难山头。不少人从血山上下来之后,就直接退出了,所以尼尔山口享有“20%退出率”的美名。有些人打算再坚持一下,就在尼尔的装备商店Mountain Crossing搞一个“装备大清点”,让店里的工作人员检验每样家伙,扔掉不必要的、更换更轻的、把过重的东西寄回家。商店自带邮局,把你的旧装备寄回家,可谓是一条龙服务,太会做生意了。

在尼尔山口的青旅里,我遇见了AT传奇人物“巴尔的摩杰克”。
我:我这次时间有点紧,八月底要赶回去上课。
杰克:如果到时候你没走完,时间到了,怎么办?
我:走完再说。
杰克:真好。我第一次走AT的时候,在终点前100英里退出了。虽然第二年又回去走了之前没完成的部分,但是感觉实在是太不一样了。如果能完成,就不要放弃。
我:之后呢?你又去了哪里?
杰克:后来我又通径徒步AT八次。
我:!!……

这就是走了AT九次的巴尔的摩杰克。我之前还听说过走完AT十三次的人。走完PCT十四次的威廉姆森干脆就把家搬到了栈道旁边。以前我无法理解人为何要一次次重复走同一条路,但前段时间突然有了再走一次PCT的念头…..
今儿天气很好,我在青旅收拾行李,中午才出发。被杰克教育了一凡之后,我又遇到了老夫妻“把手”和“记号笔”。他俩知道我来自中国之后,便告诉我路的前方有一个美女剧作家,名叫“抄写”。抄写姑娘在中国教过书,旅行过三十几个地方,现在正和老公+哈士奇一起走AT,为新剧找灵感。之后,我果然在栈道上遇到了一对带着哈士奇的年轻夫妇。我二话不说,直接走上前,开始对“抄写”说中文。她先是惊讶得不知如何回答,然后跟我聊起了如何喜欢大理、热爱成都的小吃、在火车站用中文买票被围观、被北京出租车司机坑钱……夫妻两人精神状态不错,但哈士奇狗狗看上去很累了。他们是我此行遇见的第三组带着狗狗通径徒步AT的人。

傍晚时分,到达避难所时,连外面的空地上都已经搭起了二十多个帐篷,花花绿绿好似大本营。我下午的状态很好,便继续赶路,今晚第一次在AT上一个人扎营。第一次长距的人都很害怕一个人露营,喜欢往避难所附近的人堆里扎,于是AT沿途其他地方几乎没有露营的人。傍晚,远处响起了郊狼此起彼伏的叫声。我把食物袋重新整理好,所有食物全部密封,然后和它一起睡进了帐篷里。应对黑熊的办法有很多,可我没有熊罐容器,没有避难所旁边挂食物袋的绳索,也没有绳子和树能让我把袋子挂在营地附近。这就是AT上一个人扎营的小代价,希望熊孩子半夜不要来家门口捣乱。


4/7 第三天

当晚位置:AT总第32英里,Neel Gap青旅

4.7-1

昨天和避难所的几十个人在一起讨论今天的计划,大家的意见分成两派:要么作死,上血山,一路杀到Neel Gap, 一共16英里;要么舒舒服服地走8英里,第二天再翻血山。Blood Mountain血山是战役旧址,地势险峻,下坡很陡,而且周围6英里不能扎营(除非有熊罐),所以需要一鼓作气翻过去。我当然是想马上到第一个补给地,所以选择了第一个方案。

昨日的雨没有降低行走的效率,却让扎营及其不便。早上起来之后,一大堆东西都湿了。我的帐篷是zpacks单层帐,下面是蚊帐,雨水很容易溅起来洒进帐篷里。打包的过程很痛苦,帐篷外部的泥巴和水加起来得有一磅重,还不算其他湿掉的东西。看来到青旅的计划是一定得完成了。

一天没有见到一个通径徒步者,但是遇见了几十个短途和一队栈道维修志愿者。AT和其他小径一样,绝大多数是由志愿者维护的。

血山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上升是两英里升高600英尺,比PCT上见过的1英里1000英尺要简单许多。下坡的确不容易,小径上全是泥和湿润的石头、树根,有些地方落差很大,需要用手协助。

血山脚下就是Neel Gap. (Gap和西部的山口、垭口的用词pass是一个意思)公路旁有AT最著名的装备商店Mountain Crossing。很有意思的是,店门口有一棵“屈辱之树”,上面挂满了鞋子–这是那些退出的徒步者留下的。AT最难的就是开头和结尾,不少人走了前30英里就打退堂鼓了。在栈道这头三天,我预料之中的难点都发生了:没有景色、超市、陡、石头多、避难所拥挤,不过我对东部的大山还算熟悉,知道这是常态。一走在路上,精神状态十分好。

4.7-2

傍晚在装备商店里买了东西,订了青旅的床位,正愁没有吃的,一群栈道天使就出现了。他们是当地的教会组织,经常来这里做栈道奇迹。这次他们准备了三道菜和甜点,我连吃了两大盘,啧啧。这是今年我遇到的第一个栈道奇迹。

青旅的下铺住的是“教授”。教授的确是一位教授,儿子在空难中丧生,教授此行是为了完成儿子的遗愿。我心里一震,想到了出发前刚读到的故事:父亲把儿子的骨灰带上栈道,但自己有伤不能完成,把儿子的骨灰交给了路上遇到的姑娘,由她带到终点。先前,我还读过一本AT游记,作者的妻子得乳癌去世了,他在一年之后辞去工作、走上AT,以纪念亡妻,并感恩现在的生活。从许多方面来讲,徒步、小径和AT本身都有治愈的作用。以后细谈。


4/6 第二天

当晚位置:AT总第16英里,gooch mountain shelter

4.6-1

天气预报说要一连下四天雨,果不其然,今早还没出帐篷就听到了雨水的声音。在来AT之前我就最好了“AT可能会天天下雨”的心理准备,这意味着:搭帐篷时,里面会湿;收帐篷时,也会连带着上面的水和泥;走路时,裤子的后半裤腿都会溅上泥,当然这些东西也会被带进帐篷里;鞋会湿,越野跑鞋会湿透,脚会泡在水里一天;不能正常进行吃饭、上厕所、休息等等正常活动,而且不行走的时候更容易失温….

在栈道上的第二天,设想中最挑战的情况就出现了:在雨中的泥潭和水坑里爬超过40度的上坡,在被青苔覆盖的光滑大石头上走超过40度的下坡,在上坡和下坡之间,忍着大便。

一路上,昨晚一起录影的熟悉面孔相继出现。AT的核心地标是“避难所”。这是一种木头半敞式小屋,一到两层,一面暴露在外,但是头上有顶,可以直接把帐篷睡袋放下睡在里面,省去了扎帐篷的麻烦。但是我已是AT今年第1018个徒步者(实际人数可能更多),每天从起点出发的人超过四五十个,大家一窝蜂抢一个只能睡十五人的小房间是不现实的。避难所除了能省去扎营的麻烦,其他的好处很少:你周围可能躺了六七个鼾声震天的大汉,头顶可能有老鼠爬过,谁半夜翻来覆去的话整栋楼都会知道,早上想要提前离开也不方便。避难所往往也是社交场所,hiker吹牛的地方,对于喜欢早点休息的人,还是三个字:别想了。

第一天的避难所里还有几个位置,但我还是扎了帐篷。第二天就不同了,下雨下一天,所有的人都想抢避难所的位子,包括我。但下午三点到的时候,里面已经满了,因为有几个徒步者整整在里面待了一天避雨!。。这美名曰:栈道上的全休日,其他辛苦在雨里走了一天的人只能干瞪眼。我的心态比较平和,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在AT上是早晚得在雨里扎帐篷的,那就练练手呗,谁怕谁。

中午吃饭的时候,布莱克和乔伊聊起了AT的完成率。官方统计的完成率是15%,他俩觉得实际数据应该更低。昨天大家还谈笑风生,可是能不能到卡塔丁,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昨晚扎营的二十几个人里,只有两三个人能笑到最后。据说过了Neel Gap, 继续下去的徒步者人数会骤减。而这才是最初的30英里。

4.6-2

判定一个长距徒步者是否合格,是可以看出来的。AT的一切都符合我的预期:陡峭的坡度,成天的雨,千篇一律的景色,还有很多摩拳擦掌的新鲜人。我知道,从明天过后,当中的大部分人我就再也见不到了。


4/5 第一天

8.8英里AT引道+2.8英里AT,当晚位置:Stover Creek Shelter

4.5-1

4.5-2

去年四月四日清晨六点,我和美国大叔鲍勃沿着蜿蜒的山路,在晨曦的微光之中驶向PCT的起点。一路上,我一句话没说。站在国境线,背脊朝南,我就这么一个人开始了PCT。

在栈道上的第二个星期,我有次竟在疲惫的行走中失了神,恍然看见長沼(CT同伴)在我前面带路。他走得很快,头也不回。我被这种力量牵了去,加快了步伐,下意识地想要跟上他–这是我在科罗拉多栈道上跟他一起徒步的常态。但当我意识到前面那个引导我的人只存在于自己的幻觉中时,只有一阵委屈的鼻酸。在那之后第二天,我就遇到了我在PCT上真正的引导者们。卡洛斯、奶爸、花和鲁多:我们看着彼此的背影、吃进去前一个人脚步扬起的灰尘,在这个默认的契约之中成为了彼此的标杆和推手,直至PCT结束。

可这次的AT,明显不一样了。贾老师、贾嫂、朋哥朋嫂、海南的送行,让我知道看着我背影的人还在身后。AT的起点是一座山,我要一个人去山顶,而此时已没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临别,因为我知道前进或退后,野外或城里,都是家。在Amicalola瀑布,我终于看到了几个月以来久别的远山:黛青的着墨,天色的渲染,温柔的线条,无不让我激动得感叹自然之美,能带给我太对喜悦。大学的时候,学校背后有个自然保护区,我经常一个人跑进去撒野。此刻美国东部的群山显得那么熟悉,昨日重现,看来有些东西就是流在血液里的,逃不掉。

出发之时我没了赶路的焦躁,跟路上的徒步者们打着招呼。AT的起点在Springer 山顶,要徒步9英里才能到达我,之后才是正式的AT。在山脚下的登记簿注册时,我发现自己是今年第1018名徒步者,大家都目的地都写着“卡塔丁”(AT最北端,位于缅因州)。我知道,我今天遇见的这二十多位和善的面孔之中,只有不到四人能站在卡塔丁上微笑。AT的完成率不足20%,在最初这几天结实的朋友,可能会一个又一个地消失。

第一天我中午出发,下午走了11英里,膝盖和肌肉又有了久违的酸痛感。傍晚二十几个人分享一个避难所,围着火堆晚餐,吃罢后竟有几人开始自发地练瑜伽,做各种伸展活动。这些人来自美国各地,大多数是年轻人,三言两语打成一片,聊熟了之后才发现忘了问名字。

在这对人中,科罗拉多的年轻人马克让我想起了卫斯理(CT同伴),姑娘艾伦牵着一只狗,一对年轻的姐妹还带上了父母走一段,五十多岁的凯恩跟我的装备一模一样,乔伊是我在PCT上好友灰狼的同学……他们消失了又怎样,至少我们有了一个完美的第一天,足矣。


AT倒计时1天 

当前位置:亚特兰大

4.4

我和刘海南这两个“不务正业”的小孩,终于见面了。

海南几年前立下“我要走遍美国,去拍留学生的故事”的志愿,一时轰动了社交网站,也把他拉入了我的视线。几年来,海南的计划磕磕碰碰,机缘峰回路转;当年的壮志在浪起浪落之后进入了停滞的状态。在这个瓶颈期里,海南用德州扑克养活了自己,可这个影像计划始终是他心里的一个坎,一个未竟的梦。

海南说他很久没碰摄像机了,可我觉得他对这个项目的期许远不止“了结”二字这么简单。记得曾见过他一条状态:也许对于每个人,在生命中的过渡期都能找到一样短暂的激情;这个激情对于王胜寒(“醉鹅娘”创始人)来说,就是葡萄酒;对海南自己来说,就是德扑。然而这些毕竟不能成为他们最终的事业、毕生的热爱。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我的过渡期的主题,就是徒步吗?

在亚特兰大见到了摄影师贾卓康和其他几位新朋友,几人的谈话在两三句之间不离将来的打算、工作、留美身份、赚钱、生活等等问题。我想,对于未来的迷茫,一定不是专属二十几岁年轻人的愁绪;身边那些看似最成功和稳定的人,也许也逃避不了这种危机。也许,生存危机本身,就是我们活着的证据。我们在“找路”的路上,从不孤单。在找路的时候,和扑克、游戏和酒结盟,也许只是找回初心前必要的峰回路转。半路经过的客栈,是否会变成旅途终点的家,不是一时半会只能能说的准的事情。海南在熬,很多其他的朋友在熬,我也在熬。这并不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状态。可以窘迫,但是不能苟且,咱们还没有妥协。

愿十年后回来看这段话,还能追缅此刻的少年心气。毕竟“年轻”两个字,可以秒杀一切绝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AT倒计时2天

2015年4月3日,已行走0天,共计完成0英里(0%),当前位置:Austin, Texas, 下一次补给地点:Atlanta, Georgia (更新于2015.4.3)

IMG_20150403_224409

commitment problems是许多同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普遍问题。喜欢的不热爱,热爱的不追求,追求的不持久。换着,变着,害怕着。眼睛在地面,双脚在天空。工作,事业,爱情,都成了城市里繁华的霓虹,过眼即逝。心上常有波澜,情感常有起伏,要么岿然不动,要么朝朝暮暮。

临行前两天,重新翻了Bill Bryson的”A Walk in the Woods”。这老头子的文字嬉笑俏皮,没有沉重严肃的大道理,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阿帕拉契亚小径的怀念。我想,这是一种对回忆的尊重,对自我的尊重,对宇宙的尊重。是怎样的沉淀之后,他才能大笔一挥,写下“A Walk in the Woods”这样的标题,就好像他刚刚习以为常地在家后面散了一个步一样。

只是,这次散步,有点长。

IMG_20150403_224142

“世上本有许多路,有些,走的人少了,渐渐不成了路。” 也许人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就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事吧。24个小时之后,亚特兰大。48个小时之后,在路上。

奥斯丁,再见。


AT倒计时3天

2015年4月2日,已行走0天,共计完成0英里(0%),当前位置:Austin, Texas, 下一次补给地点:Atlanta, Georgia (更新于2015.4.2)

GEARPART2-1 - Copy

拍完这几张照片,这些家伙就不再只是模特,而是要上战场的小兵了。

这次徒步,我80%的家伙都来自去年走太平洋山脊的装备。那个吸附着我的汗水的背包,被修修补补几十次的睡袋,舒服得像自家的床一样的睡垫,怎么虐都不会出卖我的净水器,在火山焚过几百次却依然坚挺的小锅,伴着我在黑夜里唱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头灯,只有两个工具的“多功能”刀,压过沙子鹅卵石仙人掌刺的帐篷底布,还有那在曾经被老鼠咬穿了一个口的食物袋……

说来可笑,两年前站在大学毕业领奖台上的那个光鲜亮丽、雄心满满的我,肯定不会想到如今我竟然小半年都会住在帐篷里、吃脱水食物、睡羽绒睡袋。那时的我肯定也想不到,背上这区区10英镑的家伙,竟能成为让我生命更加富裕充足的养料和工具,承载着我一路上的物质依托。

半年了,可轻、可重、可缓、可急,时间就这样从我的掌心划过,容不得我去计算未知的深浅。我把房间清空了,将所有的物品放进了箱子。掐指一算,毕业的两年之内,我的常住地址改了四次:纽约,宾汉姆顿,达拉斯,奥斯丁。眼前的这个房间熟悉而又陌生;仿佛昨天才刚刚搬进来,转瞬之间却又要离开了。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AT倒计时4天

2015年4月1日,已行走0天,共计完成0英里(0%),当前位置:Austin, Texas, 下一次补给地点:Atlanta, Georgia (更新于2015.4.2)

GEARPART2-4 - Copy

临行的前几天,我还是发扬了自己拖延症的光荣传统,一如既往地临时抱佛脚:收拾房间、整理行李、拍照和改照片、跑银行、跑邮局、联络好友、整理最后的文稿、更新网站……面对着这么多的“不从容”,也只好提醒自己:厚积薄发,爆发的前一刻都是沉默的,甚至是混乱的。已然“行拂乱其所为”了。

除了带上路的一大背包装备,我还得考虑沿途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所以把剩下不带走的装备也做了清点和整理。我把这些“留守儿童”分门别类放进密封袋,标注名称(无外乎就是小绿小红这样的外号),统一放进一个大箱子里,教给我这次AT计划的补给人:Trail Boss 小胖和阿宝两口子。当然,这些“上缴”的物品中,也包含着我的护照、身份证件、银行卡等等。我把自己的紧急联络人信息和所有重要的身份资料都托付给了trail boss, 如果路上万一遇到差错,起码留了个底。

能带走的,永远就只有那么几样。就像翻箱倒柜地收拾搬家的行李,结果发现一年之中就用了那么几件物品,穿了那么几件衣服,90%的东西都是闲置状态。

Moldiv_1428025295153

日本朋友Chiaki带着闺女来吃送别餐。这个年过三十、有俩孩子的女文青,曾经在Semester at Sea的海上飘过欧洲,一个人背包客东南亚,在南美学习西班牙语;现在的她虽是两个小孩的母亲,但依然开着房车,没事就瞎晃悠。在家里的时候,她也不能宅着,经常和自行车维修师老公一起捣腾些DIY手工制品,每过几天就能搭一个木桌木椅什么的。一朝在路上,历练和眼界都已被烙印进骨子里,岂是世间种种物质世界的繁华可以轻易诱惑和推翻的。像Chiaki这样抬头挺胸地“作”一辈子,何尝不是一种奢侈。

昨晚最初采访我的林记者又来了电话。“这次AT准备得怎么样啊?” “基本没怎么准备。” ……

最后她发来信息:有没有想过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我的回答是:没有,真的不能想。这是我的奥运会。


AT倒计时5天

2015年3月31日,已行走0天,共计完成0英里 (0%),当前位置:Austin Texas,下一次补给地点:Atlanta, Georgia (更新于2015.4.1)

GEARPART2-8

三月底的奥斯丁已然是夏天,空气中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搅动着人的心绪,暗藏着大地的阴谋。和去年的这个时候一样,我夜夜失眠。我的头顶上是璀璨的星河,绵延入梦,扰乱了呼吸。一年前的我,亢奋、不安、紧张;一年后的我,依然如此,丝毫没有长进。可是在那个我和这个我之间,已经隔了4200公里。

一直以来,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只是为了能让手中的能力匹配上我的野心,让内在的冷静压制过外在的名号。睁开眼睛,所有的虚荣都是那么遥远,欢呼声和鼓励声仿佛来自另一个宇宙,与我毫不相干。我只剩下双手双腿,面前的背包,和一次无法预测未来的漫长旅途。

我想象着美国东部那熟悉的味道:那是我在纽约六年所熟知的雨水和冰雪的味道。前几夜,回想起这半年在奥斯丁的辛酸,也曾在夜里放声大哭。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只怕这次的远行只为了求一个心安理得:我愿为心中所向的远方,受苦、忍耐、锤炼,义无反顾。半年以来,生活试着打击我、诱惑我、误导我,告诉我什么是好的、对的、舒服的、安稳的。但我站住了,没有从。

也许,正是身后的那些路和脚印,给了我这种定力。

“我们做了那么多努力,不是为了改版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引言

自拍3

我又要回家了。

我曾经徒步过800公里的科罗拉多小径42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小径。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我要深入美国东部的森林,继续追寻我的荒野之梦。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一条长达3500公里的长距徒步小径,位于美国东部,纵跨从乔治亚到缅因的14个州。这次AT徒步从2015年4月5日开始,预计于8月底完成,历时140天左右。

在阿帕拉契亚山脉之中,还有一群与我一样向往着纯净生命的“游牧民族”;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生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这次,我将会用第一手的文字和图片,向你讲述这群“嗨客”的故事:是什么放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温馨的家庭,走进渺远陌生的大山之中?他们又从荒野之中体悟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在当今社会,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的《前赤壁赋》、梭罗的《瓦尔登湖》、约翰穆尔的《加利福尼亚山脉》等等作品中描绘的土地是否就此遗失?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究竟能否在荒野的“真空”之中重新解构和升华?

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在追寻着什么?

远山无言。

对装备、准备工作、徒步时间进程有疑问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网站其他精彩内容:太平洋山脊PCT | 科罗拉多小径CT | 约翰穆尔径JMT | 风河山脉 | 搭车去丹佛 | 哥斯达黎加支教 | 沙发客走世界 | 长距徒步101 | 美国轻量化装备 | 关于我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03 Apr 2015

阿帕拉契亚 | AT装备清单

GEARPART2-1 - Copy

AT徒步结束后,诺娅的AT装备测评已经出炉,仅供参考。

这次AT长距徒步,依然秉承着我一贯坚持的极简和轻量化理念,大约有80%的装备与PCT的装备完全相同

这些装备仅是出发时的配置,根据使用情况,会在沿路做出调整。

对装备、准备工作、徒步时间进程有疑问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1. 这次将不带炉头和气罐,全程采用“Stoveless cooking”, 也就是吃冷食的方式。AT沿途阴雨天气较多,不方便生活做饭,而且沿途每隔三四天就能经过补给城镇,所以可以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省去每天一次的热餐。

2. 鞋:我钟爱的New Balance WO889-D版在美国已经买不到了。这次使用的是另一款非常合脚的鞋:Montrail公司生产的Bajada越野跑鞋。有关为何要使用越野跑鞋,可以参考我的太平洋山脊计划书装备测评。我倾向于鞋子不防水、透气性好、有充裕的foot box空间、drop为10毫米左右,宽版的越野跑鞋为最佳。(2017年更新:Montrail Bajada是为我穿过的越野跑鞋之中抓地性能最佳者;可惜已经停产。)

3. 电子产品:GoPro的主要用途是拍摄视频和自拍。在逆光、低光(比如室内/阴天/傍晚等等)条件下,会使用Fujifilm XP70三防相机。GoPro和富士相机都有wifi, 方便我沿途发布图片更新。Samsung S4 Active防水手机依然是我的上网/导航/记录工具。因为这次使用了两个相机和一个手机,耗电量很大,所以也买来了14000mAh的充电宝。SPOT Gen 3是我在PCT上使用过的卫星定位器,在多云和阴雨的条件下不是很稳定,主要用于更新坐标。

以下装备均为自费,没有赞助。所有的重量均是我自己测量的,不是厂家提供的数据。


atgear-2 - Copy

1 睡袋:Zpacks 20F 509g 含cuben储物袋
2 登山杖:REI Carbon Power Lock Women’s Trekking Poles 386g
3 睡垫:Thermarest NeoAir Xlite (Regular) 336g 含储物袋
4 徒步包:ULA OHM 2.0 改装版 720g 剪去了不必要的部分
5 内置防水袋:LiteTrail NyloBarrier Packliner (已停产) 30g
6 帐篷:Zpacks Hexamid Solo (with beak) 337g 含beak
7 底布:Tyvek 120g 剪裁至帐篷底大小
8 帐篷附件、地钉 89g 8颗UL钛制地钉
9 背包肩带附加小包:Zpacks shoulder pouch 15g 放置于左肩肩带上,装手机和地图

 

atgear-4 - Copy

1 帽子:Outdoor Research Swift Cap 47g
2 太阳镜:random brand 29g
3 上衣:Marmot Frequency Long Sleeve 104g
4 腰包:GossamerGear Hipster 46g
5 短裤:Kalenji Running Shorts 55g
6 紧身裤:Montbell ZEO-LINE L.W. Tights Women’s 80g
7 Original Buff 32.2g

 

atgear-7 - Copy

1 雨衣:AntiGravity Gear Ultralight Rain Jacket 129g
2 防风衣:Patagonia Houdini 90g  最爱
3 羽绒服:Montbell Ex-Light (Women’s S) 114.8g 900FP, 最轻的羽绒服之一
4 睡衣/备用上衣:Outdoor Research Echo Long Sleeve 79.8g
5 手套:Thinsulate Insulation Gloves (在怀俄明Pinedale的装备商店买的) 80g 掌面防水
6 保暖帽:Zpacks Microfleece Beanie 29g

 

atgear-10 - Copy

1 雨裤:AntiGravity Gear Ultralight Rain Pants 99g
2 睡裤/备用裤:Unknown brand, purchased by my mom 142.8g
3 运动胸罩:random brand 86g
4 内裤×2:ExOfficio Women’s Give-N-Go Bikini Brief 25g*2
5 防蚊面罩:Mombosa Bug Suit–headnet 23g
6 储物袋:Zpacks Cuben Fiber Sack 26g

 

atgear-17 - Copy

1 工具刀:Swiss Army Classic SD 21g
2 勺子 5g
3 打火机:BIC lighter 15g
4 净水器:Saywer Personal Filter 1L 155.4g 过滤器重量包含已有的水分重量
5 防蚊喷雾:Saywer Maxi DEET 100% 24g
6 手表/指南针:Timex Kids’ T79051 + Cosmos Watch band Clip waterproof Mini Navigation Compass 28g
7 Tenacious Tape强力胶
39g
8 Duct Tape
9 小锅:TOAKS Titanium Cookpot with Lid -0.9L 107g 不使用炉头和气罐,全程冷食

updatedgear-1

1 指南书:AWOL’s AT Guide 26g
2+3 纸笔/证件/信用卡/存储卡/现金 62g

导航APP: Guthook AT Guide 全套 $60

updatedgear-2

 

1 防晒霜:Aveeno 50 SPF 104g
2 急救药品:黄连素,布洛芬, blister treatment,等等 31g
3 凡士林 53g
4 酒精洗手液 45g
5 微型牙刷:Zpacks 12g
6 卫生纸 16g
7 密封袋若干: ziplocks 17g

 

GEARPART2-3 - Copy

越野跑鞋:Montrail Bajada
绑腿:DirtyGirl Gaiters
袜子:Injinji 5 Fingers等等×4
鞋垫:Dr.Scholl’s Active-Women-S

Dirty Girl Gaiters绑腿:

 

Moldiv_1428002966282

电子装备:

头灯:Black Diamond Spot 92.4g
手机:Samsung S4 Active 161.2g 防水手机
手机附件:cord, case, power adapter 58g
运动摄像机:GoPro Hero 4 Silver (with one battery) 83g
GoPro附件:mini-tripod/housing/battery charger/spare battery/power cord/clip mount/stickpic/tripod mount/micro SD adapter/2 thumbscrews/cloth 316g 防水housing
三防照相机:Fujifilm FinePix XP70 179g 重量包括电池和存储卡
照相机附件:充电器 35g
外置充电器:RAVPower 2nd Gen Deluxe External Battery CHARGER 14000mAh 295g
卫星定位器:SPOT Gen 3 (with 4 AAA batteries) 136g

atgear-32 Moldiv_1428002764682

阿帕拉契亚小径3500英里徒步

完整装备清单

Purpose 使用目的 产品名称 重量(克)
“BIG FOUR”
Backpack 徒步包 ULA OHM 2.0 改装版 720
Shelter 帐篷 Zpacks Hexamid Solo 337
Sleeping Bag 睡袋 Zpacks 20F 509
Sleeping Pad 睡垫 Unknown brand, purchased by my momAntiGravity Gear Ultralight Rain Pants 336
Total 1902
“BIG FOUR” Accessories
Backpack Liner 背包内置防水套 LiteTrail NyloBarrier Packliner 30
Ground Cloth 帐篷底布 Tyvek 120
Stakes 地钉/帐篷线 Vargo Titanium Tent Stake*6 + guylines 89
Shoulder Pouch 背包肩带附加小包 Zpacks cuben shoulder pouch 15
Total: 254
Clothing in Pack (包内衣物)
Rain Jacket 雨衣 AntiGravity Gear Ultralight Rain Jacket 129
Rain Pants 雨裤 AntiGravity Gear Ultralight Rain Pants 99
Windshell 防风衣 Patagonia Houdini 90
Insulation layer 羽绒服 Montbell Ex-Light 114.8
Underwear 内裤 ExOfficio Women’s Give-N-Go Bikini Brief 25.2
Socks 袜子 Injinji 5 Fingers (Medium Weight)–Trail socks*3 150
Fleece Hat 毛帽 Zpacks Microfleece Beanie 29
Sleeping shirt 睡衣/应急用衣 Outdoor Research Echo 79.8
Sleeping bottoms 睡裤/应急用裤 Unknown brand, purchased by my mom 142.8
Gloves 手套 Thinsulate Insulation Gloves 80
Bug Net 防蚊面罩 Mombosa Bug Suit–headnet 23
Stuff Sack 防水套 Zpacks Cuben Fiber Sack 26
Total: 988.6
Water Treatment (净水)
Water Filter 过滤器 Saywer Personal Filter 1L 155.4
Water Storage 储水 Gatorade(某美国运动饮料) 1L bottle 30
Total: 185.4
Cooking (厨具)
Spoon 勺子 plastic spoons 5
Ziplocks 自封袋 numerous ziplocks for storage purpose 16.8
Food Bag 防熊食带 Zpacks Roll Top Blast Food Bag 42
Pot 小锅 TOAKS Titanium Cookpot with Lid -0.9L 107
Fire Starter 生火工具 BIC lighter 15
Total: 185.8
工具和个人卫生
Knife 刀具 Swiss Army Classic SD 21
Duct Tape 胶带 Duct tape/Tenacious Tape/Velcro 39
First Aid Kit 急救箱 黄连素,advil, blister treatment,etc 31
Toothbrush 牙刷 Zpacks UL toothbrush 12
Sanitizer 洗手液 sanitizer 45
Napkins 干纸巾 paper napkins 16
Patrolium Jelly 凡士林 Vasline 53
Bug spray 防蚊喷雾 Saywer Maxi DEET 100% 24
Sunscreen 防晒霜 Aveeno 50 SPF 104
Maps 地图 AWOL’s AT Guidebook (by sections) 26
Journal/ID 纸笔/证件 notebook, pen, ID, cash, etc. 62
Total: 433
电子装备
Headlamp 头灯 Black Diamond Spot 92.4
Cellphone 手机 Samsung S4 Active 161.2
Phone Accessories 手机附件 cord, case, power adapter 58
Sports Cam 运动摄像机 GoPro Hero 4 Silver (with one battery) 83
GoPro Accessories GoPro附件 tripod/housing/battery charger/spare battery/power cord/clip mount/stickpic/tripod mount/micro sd adapter/2 thumbscrews/cloth 316
Camera 照相机 Fujifilm FinePix XP70 三防相机 179g
Camera Accessories 照相机附件 充电器 35g
Portable Charger 外置充电器 RAVPower 2nd Gen Deluxe External Battery CHARGER 14000mAh 295
Satellite Messenger 卫星定位器 SPOT Gen 3 (with 4 AAA batteries) 136
Total: 1141.6
Base Weight 基重 (以上各项总和, 即非消耗物总重):5.3kg 
非背负重量(身上衣着等)
Waist Pouch 腰包+口哨 GossamerGear Hipster 46
Sunglasses 太阳镜 polarized, random brand 29
Hiking Poles 登山杖 REI Carbon Power Lock Women’s Trekking Poles 386
Shoes Montrail Bajada women’s 8.5 544
Insoles 鞋垫 Dr. Scholl’s Active 106
Gaiters 绑腿 Dirty Girls Gaiters 28
Socks 袜子 Injinji 5 Fingers (Medium Weight)–Trail socks 56
Hiking Shirt 上衣 Marmot Frequency 104
Hiking Bottom 短裤 Kalenji Running Shorts 55
Hiking Bottom 2 紧身裤 Montbell ZEO-LINE L.W. Tights Women’s 80
Sports Bra 运动胸罩 random brand 86
Sports Undie 内裤 ExOfficio Women’s Give-N-Go Bikini Brief 25.2
Hat 帽子 Outdoor Research Swift Cap 47
Buff 头巾 Original Buff 32.2
Watch+mini compass 手表+微型指南针 Timex Kids’ T79051 + Cosmos Watch band Clip waterproof Mini Navigation Compass 28
Total 1652.4
基重 Base Weight 5.3kg  
  皮肤外重量(总重)Out-of-Skin-Weight 5.3kg+1.65kg=6.95kg

GEARPART2-1 - Copy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03 Apr 2015

轻量化 | 长距徒步装备指南

对美国装备公司和产品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考:美国轻量化装备一览

因为长距徒步时间长、地形气候变化大、补给偏远、不可控因素多,长距徒步的装备必须满足耐用、稳定、方便、适应性强、易携带、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许多短距徒步的装备也许可以使用三五天,但并不适合四五个月的徒步的需要。万幸的是,长距徒步界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企业和产品,设计师往往是长距徒步者出身,了解thru-hiking的需求。这些装备往往较为轻便、没有太多花哨的功能,但简单直接、方便反复使用,而且功能延展性极好,可以跟其它装备互相组合,形成“装备系统”。

选择长距徒步装备,有一个黄金定律:如果某一样产品感觉不像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就不要把它带上小径。一点点细节上的瑕疵、略微的“不合身”、“不舒服”,在长距徒步上会被放大数倍。因为长距徒步不容易补给,所以一旦装备出了问题,极有可能在长时间内不能更换。所以建议徒步者在出发之前不要草率选购装备;多研究一些测评网页、退换不适合的产品、精益求精,打造一套像是专门为自己设计的装备,并且在出发之前就把它的使用步骤烂熟于心,熟练掌握其所有功能,才能尽量减小徒步中出现的问题。

野外会出现的情况是我们无法提前预测的,所以谈不上“万全”的准备,也不能以增加装备的形式来保证安全。有时候这种安全感的幻觉是很危险的。与其垒砌过多的装备,不如锻炼自己头脑,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在“过多”和“过少”装备之间掌握平衡。

 

 atgear-2 - Copy

分类介绍

 

:最适合长距徒步的鞋是越野跑鞋(Trail running shoes)。越野跑鞋的特点是:极其通风,不容易让脚长水泡,底部较薄,轻便;其寿命一般是500–800英里。

  • 为什么不穿防水的鞋?为什么不穿靴子?目前为止,哪怕是最尖端的科技也不能解开“防水”和“呼吸性/通风”之间不可共容的难题。对于长距徒步者来说,通风/呼吸性比防水更重要,因为长距离徒步中一定会出现鞋里进水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通风性/速干性良好的鞋来把水分排出。例如,在High Sierra里经常会涉水深溪,穿速干的越野跑鞋可以不脱鞋过河,而防水鞋是极难做到这点的。
  • 越野跑鞋和《天生就会跑》中提倡的“minimalist running”运动相关联;Minimalist Running大意是让脚得到最少的保护,甚至类似”赤脚“,从而激发出人天生的协调性,即前脚着地、谨慎选择落脚点、谨慎选择路面、保持正确的步行和跑步姿势等。在长距徒步的过程中,这些行走的技巧都会在穿着越也跑鞋的过程中被逐渐培养出来。
  • 与一般的误解不同,穿着跑鞋并不会让脚底产生疲劳感。相反,由于跑鞋的鞋底较软,适合脚步线条,穿跑鞋的疲劳感远远小于穿靴子的疲劳感。
  • 跑鞋一般较轻,能有效减小脚步负担;据研究显示,脚部穿戴的重量增加1磅,相当于背上背负重量增加6磅。跑鞋能模拟奔跑的状态,而较重的登山靴模拟的是登山的状态。
  • PCT上几乎所有的长距徒步者都穿着越野跑鞋,比较流行的款式有:Brooks Cascadia系列,New Balance Leadville, Montrail Masochist, Altra, Inov-8, New Balance Minimus

 

鞋垫:对于希望脚步能有更好支撑的徒步者而言,一副好的鞋垫(inserts or insoles)至关重要。徒步者应当了解自己的足弓特征和使用需求,购买适合的鞋垫。推荐的品牌包括Superfeet、Sof Sol、Spenco、Dr.Scholl’s等等。

 

袜子:水泡是由摩擦诱发产生的,所以徒步者应当购买特别符合脚型的袜子(例如Injinji分指袜),将脚和袜子合为一体。这样,摩擦只会产生在袜子与鞋之间,而不是脚与袜子之间,大大减小诱发水泡的概率。袜子应当经常更换、清洗。徒步者可以每天借水源清洗一次脏袜子,通过carabiner把它挂在背包外部晾晒。背包中应储存1-2双在应急情况下使用的干燥袜子。

 

背负系统:除了正常选购背包所需要注意的torso长度、背包容积、架构模式之外,徒步者应当特别注意腰带的长度和可替换性。随着徒步的进展,hiker会越来越瘦,而腰带也需要越系越紧。如果腰带无法继续缩短,那么背包的大部分重量则会落到肩部,从而影响徒步的舒适度。建议徒步者在购买背包时选择最短的腰带,或是可以替换腰带的背包。对于身材娇小的女生,ULA背包的xs号腰带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 背包本身的重量应控制在3磅以内 (1.3公斤); 内架式(internal frame)的最佳承重上限为30磅(13公斤),半无架式(semi-frameless)的最佳承重则为20磅。外架包和无架包不适合大多数人长距离行走的需要。
  • 躯干(torso)长度:躯干长度因人而异,它类似于脚的大小和鞋子尺码的关系,是徒步者在选购背包之前必须要测量的参数。躯干长度指的是第七根脊椎骨(即脖子后侧最突出的那块骨头)至尾椎骨的长度,需要他人帮您测量。
  • 容积:在基重不变的情况下,容积的变化只与食物和水等消耗品的变化有关。对于长距徒步者,一段补给少则2-3天,多则7-8天;对应食物最多的情况,合理的背包容积应当是45至60升。徒步者应当选购容积偏小的背包,可以合理控制放过多物件的情况。
  • 物品放置:应当把重物放置到紧贴背部的位置,重物最好不要高于双肩,但亦不可过低,一般在人背部中段至双肩的这部分为最佳,一切以控制重心为前提。
  • 细节:一个侧包应当可以放下两个水瓶;背包外侧应当有一个较大的mesh pocket, 可将需要随手取用的装备放在外部;胸带可以减小背包左右的晃动;背包的隔层设计越少越好,睡袋隔层水袋隔层都是多余的;背包上应当有可以挂登山杖的环形设计;背包后部最好有方便透气的air flow设计;肩带的顶部与背包连接的部分,应有可以调整前倾或后倾重心的伸缩带;背包应当有起码1处方便外挂较大物件的设计。
  • 防水袋:内置防水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远远高于外置防水袋。有些商家提供internal pack liner (如zpacks), 但一般的垃圾袋也可以代替。如果只使用内置防水袋,就要保证背包外部那些不被防水袋保护的东西(比如腰包和mesh pocket内的物件)是被密封袋所保护的。此外,徒步者应当将将睡袋和衣物放置于防水储物袋中,并多准备几个ziplock密封袋,装置电子产品等。在降水量特别大的区域(例如华盛顿),徒步者甚至可以将内、外防水罩一起使用。
  • 最适合偏轻量化、背负基重在10–15磅之间的背包:Osprey Exos, ULA Circuit, ULA OHM 2.0, Gossamer Gear Gorrilla

 

露营系统:与背包不同,露营系统的选择与徒步当地的环境有极大关联。南加州多大风,内华达山脉地表花岗岩较多、不易插进地钉,俄勒冈州夏季蚊虫密布,华盛顿潮湿多雨。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最理想的PCT帐篷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 密闭式:减少蚊虫的困扰
  • 双层:雨搭(Rain Fly)适用于内华达山脉的低温夜晚与华盛顿州的雨天;其余可以取下雨帘,让帐篷更透气
  • 自立式:Free-standing的帐篷能立在冰雪、岩面等各种地标上,选择营地的难度大大减少,特别是在花岗岩山体的内华达山脉

然而,能同时满足以上3个条件的帐篷,往往较为笨重。目前最轻的单人双层自立式三季帐也要超过2磅。为了削减帐篷的重量,徒步者可以考虑以下选择:

  • 使用单层的帐篷:这类帐篷省去了雨帘,上部完全密封,蚊帐等透气出口在侧边和帐篷下部。虽然省去了雨帘的重量,但在一般天气里,帐内可能会因为透气不佳而产生结露的状况。
  • 使用非自立式的帐篷:此类帐篷省去了支架,全靠登山杖进行支撑,一般重量在1–1.5磅之间。每次搭建都需要4根以上地钉。这对营地选址高的要求,因为岩面、冰雪面、沙面、草地、坚硬的土面等地表都不能插地钉。

 

一般而言,双层自立式帐篷较重,但防风、防雨、隔温性都略胜于单层非自立式帐篷,故而更具舒适性。单层非自立式帐篷也有许多优点:轻便、无架杆、易于打包;某些帐篷的底部是蚊帐,打包的时候几乎不会附带泥土和沙尘,不会给背负造成多余的负担。相在PCT上,两种帐篷的使用率各占半边天。双层自立式帐篷中最普遍的是Big Agnes Fly Creek UL系列。轻量化帐篷中最常见的是Zpacks Hexamid Solo。

双层自立帐篷虽然有较强的舒适性,但徒步者必须要考虑到一点:在PCT的夜晚中,降水的可能性极低,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不需要搭帐篷的。徒步者尤其钟爱这种露天席地的“牛仔式露营方式”,特别是在干燥少雨的南加州、炎热的北加州和俄勒冈。笔者2014年徒步PCT时有一半的夜晚都没有搭过帐篷!如果您不喜欢白白背着一个笨重的帐篷,那么轻量化帐篷也许更适合您的需要。

在不搭帐篷的夜晚,或者使用蚊帐帐底的帐篷时,徒步者应当使用底布。徒步者可以选用以下两种轻便经济的底布材料:Tyvek和Polycryo。Zpacks公司也提供粗苯纤维的底部。

 

睡眠系统:睡袋本身并没有增温的功效,它起到的仅仅是隔离的作用,是您自己的体温让睡袋内的空气变暖。所以,若不是特别寒冷的情况下,建议不要穿着过多睡觉,以便让体温能够有效地加热睡袋。

 

  • 睡袋的种类纷繁多样,而最适用于PCT徒步的应当是Fill Power超过800的鹅绒睡袋。舒适温度应当是20华氏度或更低。
  • 如果睡袋的保温性一般,可以考虑购买一层sleeping bag liner, 起到更好的隔离效果。
  • 羽绒的蓬松性(loft)对保持隔热性质至关重要。在补给点休息的时候,应当把睡袋从储物袋中取出,晾至在外,让羽绒得到舒展。
  • 被打湿的和极度压缩的羽绒睡袋会丧失隔离性,起不到任何保温作用,所以徒步者要特别注意睡袋的防水化 (特别是在内华达山脉过溪流时)。某些品牌的睡袋有一层疏水图层(hydrophobic coating),但是不能起到防水的作用。
  • 睡袋最佳的形状应当是mummy型,肩宽脚窄,以增加保温隔热效率。
  • 许多超轻睡袋是不带头帽(hood)的;睡眠时头部会丧失很多热量,所以徒步者必须自备毛绒或是羽绒帽。

 

羽绒被(quilt)是睡袋的代替品,重量相当,但羽绒被只覆盖在身体上方,所以需要有R Value较高的睡垫在身体下方隔热。

 

在睡垫的选购方面,最普遍的是泡沫垫(如Thermarest Z-Lite)和吹气式的充气垫(如Thermarest NeoAir Xlite)。泡沫垫使用方便,用途广泛,平时还可以当坐垫;但它的舒适性远远不如充气垫, R value (睡垫的隔离值)也较低。充气垫的缺点是脆弱、不耐磨损,使用前要吹几分钟的气,并不是很方便;优点是隔离性好、舒适,有在自家床垫上睡觉的感觉。南加州的地标可能有某些带刺的沙漠植物,如果扎破了充气式睡垫,其隔离的功效便会基本消失。所以一个有效的方案是在南加州使用泡沫睡垫,到了内华达山脉(第700英里之后)再换成充气睡垫。

 

净水系统:PCT沿线的化学污染很少,徒步者主要需要担心的是动物粪便造成的病原体感染。在北美的水域系统中,主要的病原体是Giardia(蓝氏贾第鞭毛虫)和Cryptosporidium(贝氏隐孢子虫),病毒也存在于少量北美水域中,而细菌则最为少见。水域动物、牲畜、宠物和人类都有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每个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都是不同的;某些人可以被感染而全然不会有反应,而其他人则可能会产生腹泻、腹痛、呕吐、乏力等症状。Giardia的症状一般会持续一到四个星期,Cryptosporidia的症状一般持续两个星期,并伴有轻微的发烧症状。建议徒步者勤洗手、用sanitizer和酒精杀菌、减少用手接触食物、减少和其它徒步者的肢体接触。当然,避免感染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净水。

 

净水的方式有四种:物理净水(使用过滤器)、化学净水(碘、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紫外线净水(SteriPen)和煮沸。

  • 过滤器:传统的过滤器有重力式和活塞式两种,而最新的Saywer Squeeze Filter则是大多数PCT徒步者的首选。Saywer Squeeze重量轻、使用方便、与各种瓶口兼容,使用时用储水袋把水流挤压通过过滤器到干净的容器中即可。另一种过滤器的形式是过滤瓶,瓶中内置一个过滤囊,与吸管连结,马上就能喝到过滤后的水(如Saywer Personal Filter、Katadyn MyBottle Filter)。过滤器的主要缺点是不能过滤病毒、使用寿命有限。
  • 化学净水:碘液和碘片可以杀去主要的病原体/细菌和病毒,但其在冷水效力降低,且不能杀Cryptosporidia;次氯酸钠(即漂白液)的杀菌功效比碘更好,但依然不能杀Cryptosporidia;二氧化氯(如Aqua Mira)有15分钟的等待时间,对Cryptosporidia有效,但等待时间要延长到4个小时。化学净水的最大缺点是不能过滤水中的残渣、有异味。
  • SteriPen: 紫外线杀菌笔的速度较快,而且可以杀去病毒。它的缺点也有不少:可靠性不如过滤器和化学净水;价格昂贵,需要更换电池;笔头只能伸入开口较大的瓶口。
  • 煮沸:最可靠的净水方式,但速度较慢,而且净水量有限。

 

储水:瓶体较厚实的塑料瓶最适合长距徒步中的储水任务。水袋和软水袋价格昂贵,而且瓶口极易在长距徒步的过程中被损坏,把关键的装备打湿。储水装置要尽量放在背包的外侧。

 

户外厨房系统:最适合PCT徒步的是canister stove+气罐(混合压缩燃气)系统,也有少数人使用半酒精炉式的组合炉台(如TrailDesigns)。白气炉/液态气炉较为笨重,且PCT沿线温度很少低于零下,所以不纳入考虑。固态燃料(esbit)和酒精炉因为没有控火装置,属于类似营火的明火,在干旱年的夏天常常被禁止使用。

 

对于炉头和气罐的组合,PCT上常见的款式有以下两种:

  • 一体炉(如JetBoil、Primus Eta、MSR Reactor)的效率最高、防风性最好、最适合煮水。缺点是不适合烹饪(即把食物放入水中一起煮)、较重、不能与各种体积的小锅进行组合。
  • 独立炉头(如MSR Micro Rocket、SOTO Windmaster、Snow Peak LiteMax)重量较轻、防风性和效率一般;使用更灵活、适合烹饪、可以置换不同大小和底面积的小锅。

 

炉头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防风性。火苗受风力影响越小、越稳定,在同一地理和气温条件下煮沸一升水的时间就越短,也就越节省燃料。对于最有效的一体炉和独立炉头,一个4盎司的小型气罐可以煮沸0.5升的水约12-15次。我在PCT上使用的炉头(Soto Windmaster II)可以煮水15次以上,所以我全程只换了5个气罐。

 

气罐:炉头只能配用扁型的混合气气罐,成分一般是20%丙烷(propane)和80%丁烷(butane)或异丁烷(isobutane)。丙烷在常温下没有丁烷稳定,但却在低温下燃烧(而丁烷不可以)。由于丙烷的成分较少,为了避免气罐在低温状况下提前消耗完可用的丙烷,徒步者在较为寒冷的夜晚应当把气罐放入睡袋中保温。

 

防风罩:使用混合气罐&炉头时,切忌在其周围添加防风罩,不然炉体可能因过热而爆炸。

 

酒精炉:Denatured alcohol是最易在沿途购买的燃料(一般加油站或汽车商店就可以购买HEET黄瓶)。酒精炉的制作可以用易拉罐、铝制小烛台、猫食罐头等生活中的小物件进行DIY, 重量极轻、成本最低,是不少轻量化徒步者的最爱。酒精炉是明火,在大风天、雨天、高海拔地区和干燥干旱的沙漠里不易使用。某些酒精炉需要提前预热(“prime”)。酒精炉的防风性不强,需要附加防风罩。

 

厨具:钛材料的厨具最为轻便;Spork(调羹状的叉子)不方便喝汤,建议只用一把勺子。

生火工具:打火机、火柴和防水火柴。

 

储物袋:徒步者应准备一个较大的食袋、一个装置厨具和炉头的密封袋和数个塑料密封袋(ziplock)。

 

衣物系统:传统的上衣,从里到外有三层:排汗层,保暖层,和防风/防水层。它们分别对应四件上衣:化纤或羊毛T恤;羽绒服或抓绒服;防风衣;雨衣。所以 ,对于长距徒步者而言,硬壳和软壳都是没有必要的。传统的硬壳,等价于雨衣+羽绒服的功能。传统的软壳,等价于防风衣+抓绒的功能。雨衣和羽绒服是徒步必须准备的衣物。硬壳笨重,而且透气性永远没有它宣传得那么好。对于三季徒步而言,只需要雨衣/防风衣/羽绒服和T恤这4样上衣即可。(我太平洋山脊的上衣有5件:一短袖化纤T恤,一长袖化纤T恤,一羽绒服,一防风衣,一雨衣。这5件上衣的重量加起来可能还不及一件硬壳的重量,而且成功应对了从零下到40度,从沙漠到雪山的各种气候温度条件。)

 

帽子:徒步者应当有两个帽子–遮阳帽和保暖帽。遮阳帽里最推荐鸭舌帽,可以在雨天里罩在雨衣下面,挡去脸上的水分;但鸭舌帽的遮阳效果不及全檐帽。保暖帽可以是fleece、羽绒、羊毛等各种材质的,用于夜晚露营。

 

手套:不分指型的手套(mitten)使用起来比分指型的手套更为暖和,因为手的热气加热了mitten内部的密闭空间。Fleece或化纤材质的分指手套更为方便,但保温功能有限,且不适用于湿冷的天气。笔者最为推荐羊毛手套,它即使在被打湿的情况下也能保留一定的隔热功能。完全防水的手套(如皮质手套)的通风不佳,手套虽然能隔离外界的水分,但内部往往会被手汗打湿。粗苯纤维和塑胶材质的手套可以与羊毛手套配合使用,在极端天气下起到防水和保温的效果。

 

绑脚:又称gaiter, 在美国的长距徒步界和超跑界十分流行。和越野徒步鞋一样,绑脚追求的也是透气性、不防水,它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把沙石等隔离在鞋外。

 

Buff: 可以当围巾、帽子、绑腿、手套,在必要时还能充当绷带,功能多样。

 

裙子和短裤:这二者是长距徒步的最佳下衣,因为它们不像徒步裤那样经常与腿部摩擦、阻碍肢体的运动。短裤和跑鞋会把徒步者带入奔跑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徒步的速度和效率。女生穿裙子有诸多好处,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与紧身裤搭配使用,更换雨裤更是方便,只用把雨裤套上再脱下裙子即可。

 

内裤:最佳材质应是尼龙。切勿穿棉质内裤。

 

雨衣和雨裤:在太平洋山脊上使用到雨衣雨裤的天数不会超过10%,所以徒步者大可不必投资过于笨重和昂贵的防水材料上。Frog Toggs和AntiGravity Gear等公司都有重量低于300克的雨衣裤套装。有不少徒步者也选择材质轻便的雨披,以增强透气性。

 

保温隔离层:在羽绒、化纤和抓绒三种材质的保温服中,最适合长距徒步的应当是羽绒服。在干燥的情况下,化纤面料的保温服的隔离性不及羽绒服,而且使用寿命比羽绒服更短。羽绒服不适合机洗,一般一次长距徒步中使用手洗2-3次即可。在徒步的过程中,建议尽量少穿羽绒服,避免过热。FP超过800的鹅绒服可以满足PCT最低温度的需要。

 

长袖vs.短袖:南加州烈日灼人、内华达山脉海拔较高、俄勒冈蚊虫密布,所以PCT更适合穿长袖。

 

登山杖:长距徒步对于登山杖的损耗很大,需要选购最结实坚固、持久耐用的产品。一般而言,锁扣式登山杖比旋拧式的更耐用,而碳杖的舒适性大于铝杖。对于使用超轻帐篷的徒步者而言,登山杖必须要可以调节长度,才能应付在各种天气情况下变换的帐篷高度。

 

 

刀具:长距徒步PCT不会遇到打猎、砍柴、开路、剪粗绳等野外生存环境下遇到的情况,一个极其简单的多功能刀具就能满足徒步者的需要。刀具只需要两个功能:刀片和剪刀。剪刀可用于剪胶带、食品封口、剪指甲,刀片主要用来开包裹。一个28克的Swiss Army Classic SD即可应付徒步中90%以上的情况。

 

急救药品:徒步者应携带少量止痛、止泻的内服药品,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有条件的可以带上黄连素等中成药。处理水泡和外伤的包括moleskin、leukotape、duct tape、邦迪、针头、镊子、凡士林和酒精纸。风油精和万金油有刺激性气味,不建议在黑熊活动的区域(如内华达山脉和北加州)使用。

 

防蚊面罩:化学驱蚊的方式(如100%DEET)的效力有限,与汗水混合之后浓度降低,且不适用于化纤的衣服面料。相比之下,防蚊面罩和全身防蚊罩更加可靠。

 

防晒霜:与防蚊类似,化学防晒依然不如物理防晒。徒步者在穿长袖衬衫之余,应当把暴露在外的腿部和脸部皮肤涂抹上SPF值超过30的防晒霜。在雪域行走时要特别注意鼻子、嘴唇和颈部的防晒。有必要时可以购置一双防晒手套。防晒霜的效力只有两小时,所以应在一天多涂抹几次。

 

太阳镜:PCT不适合价格昂贵的太阳镜,因为损坏和丢失的几率很大。一副简单轻便的polarized太阳镜即可。

 

清洁用品:牙刷、牙线、凡士林、酒精洗手液等等。如果携带卫生纸,请记得打包带出野外。

 

储物:建议徒步者把衣物、电子产品、食物、炉具、其他工具都分门别类放在防水的储物袋中。各种大小的ziplock密封袋方便更换,还可以当作垃圾袋。

 

女性卫生用品:卫生巾、棉棒、Diva Cup在户外的使用与城里无异,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之后一定要装进密封袋带走。在内华达山脉等黑熊可能会光顾的区域,装置卫生用品的垃圾袋应当和其他有气味的物品(如牙膏、凡士林、风油精、防晒霜等等)一并放入熊罐或是熊盒子中。

 

阳伞:阳伞在轻量化徒步者中越来越受欢迎。超轻阳伞一般不超过200克,外层是聚酯薄膜,能有效地反射紫外线,特别适合在南加州沙漠部分的徒步。

 

电子产品及保管

 

因为电子产品往往较为贵重,我建议徒步者用胶带在物品背面贴上使用者的名字和超过两种联系方式,在遗失之后方便捡到的人进行归还。

在防水方面,市场上已经有防水手机、相机、运动录影相机、卫星定位器、手表等等产品。对于不防水的装备,建议使用完毕之后马上放入密封袋中。

 

手机:手机在徒步中往往兼有了电话、导航、上网工具、相机、记事本等多重功能,使用频率极高。三星Galaxy S4 Active等防水手机可以省去防水套,便于在雨雪中直接使用;安卓平台有不少手机的电池是可以替换的;iPhone的相机更为强大;安卓的导航App(如Backcountry Navigator Pro)的灵活性更强……徒步者应当对自己最看重的功能心中有数。如果相机本身不防水,必须选购一个三防的保护套。在徒步过程中,可以将手机调制飞行模式,只使用相机和GPS功能。对于喜欢学习的徒步者,可以在网上下载有声电子书和podcast,打发徒步中的时光。在内华达山脉的寒冷夜晚,建议徒步者把手机和净水器、气罐一起放入睡袋中。

 

相机:很遗憾的是,长距徒步不适合携带较大较重的单反相机;追求高画质的朋友可以携带一个高端数码相机。市面上也有不少三防相机,但功能和画质普遍劣于不防水的相机。运动相机(如GoPro)更适合录影,在照相方面的灵活性较低。

 

定位装置:个人定位信号器(Personal Locator Beacon)、卫星通信器(satellite messenger)和卫星电话 (satellite phones)都属于紧急状态下与外界连接的工具。PLB的定位依靠两个卫星系统,每个定位器中带有个人信息,定位速度更快、更准确,使用范围更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送出信号。以SPOT为代表的卫星通信器可以送出事先预设好的简短信息(包括邮件、社交平台的状态等等),发送SOS求救信号,但其卫星接收能力不如PLB稳定,在云层较厚的天气状况和低洼隐蔽的地理位置不容易发送出信号。卫星电话最贵、最重、最易损坏,但可以在最偏远的地区与外界取得联系。

 

头灯:头等最重要的两个参数是流明数(释放出的总光亮)和光柱长度。光柱亦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个类型。某些头灯还有红光夜视的模式。在夜晚中行走,使用分散型光柱和红光为最佳;在夜幕中做搭建帐篷、写日记等不需要看清周遭环境的事务时,则应使用集中型光柱。头灯的最佳佩戴位置其实是脖子或是胸前,位置较低的光柱可以让徒步者看见物体的影子。

 

外置充电器:主要有太阳能充电器和充电宝两种。加州特别适合使用太阳能充电板,而俄勒冈和华盛顿则更适合使用充电宝。二者重量相当,但充电宝只能在补给地被充电,且不能在低温状态下工作。太阳能充电板受天气和地理环境影响,充电较为缓慢。

 

电子产品附件:电池、存储卡、充电器、小型三脚架、StickPic、连接线等等。

 

 

PCT的区域性装备和补给

 

PCT纵跨16个纬度,涵盖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徒步季从春末一直到秋初,气温跨度可达40摄氏度。再加上沿途经过雪山、沙漠、火山湖泊、丛林等等不同的地理景观,徒步PCT所需的装备必须具有极强的延展性,能够适用于各种天气、温度和地形条件。一般而言,徒步中80%的装备不需要更换,但有一些装备需要沿途进行补充:

  • 从南加州的沙漠过渡到内华达山脉的雪山时,徒步者需要在Kennedy Meadow (PCT Mile 702)给自己邮寄以下装备:熊罐、DEET、防蚊面罩,必要时应当更换羽绒服和睡袋以满足零下露营的需要。在大雪的年份,徒步者还应当预备微型冰爪和冰镐。在南加州和西耶拉,紫外线较为强烈,徒步者可以在这两个路段使用防晒手套和SPF值超过50的防晒霜
  • 在西耶拉内华达山脉(PCT Mile 700-1100),夜里的气温会在高海拔处降到零下,徒步者需要把净水器和电子装备放入睡袋保暖。
  • 从内华达山脉进入北加州时,天气渐热,蚊虫增多;徒步者可以将衣物替换至夏季着装,或是有防蚊涂膜的衬衫;防蚊面罩乃至全身防蚊罩在俄勒冈是必需品。
  • 在进入俄勒冈之前,太阳能充电板特别适用于加州部分的徒步;俄勒冈和华盛顿两州的庇荫和降水更多,太阳能充电板的效率降低,可以更换至充电宝
  • 从俄勒冈进入华盛顿之后,雨水开始增多,徒步者需要在Cascade Locks (PCT Mile 2155) 保证自己有背包内置或外置防水罩、雨衣、雨裤、适用于低温的衣物。

 

损耗品

 

在PCT徒步的过程中,有些装备的使用寿命会被耗尽,需要在途中就进行更换:

  • 越野跑鞋的寿命一般是500–800英里,全程需要5双左右的跑鞋;不建议提前购买跑鞋,因为某些徒步者的双脚会胀大,原先的尺码可能不再适用。
  • 鞋垫:不同品牌的鞋垫寿命有一定差别,但2-3副鞋垫(shoe insoles)是比较标准的数目。
  • 袜子:不论袜子是否磨损,都建议每500英里进行一次更换,保证袜子的清洁

 

大多数装备虽然可以坚持走完全程,但破洞在所难免。以笔者的经验为例,北加州是装备磨损和损坏的高峰期,我的防风衣、紧身裤、帐篷底布在一个星期之内相继破洞,睡袋也开始出现漏羽毛的情况。对于长距徒步的使用频率和强度,这是十分正常的;徒步者应当准备一卷Tenacious Tape (强力粘胶), 可以修补帐篷、睡垫、睡袋、衣物,而且修补过的产品依然可以被机洗。

登山杖、帐篷底部、衣物、乃至背包和帐篷,都有可能在途中遭遇各种程度的损坏。美国的大多数装备公司都提供一年保修,笔者建议将这些装备的订购序列号和公司号码进行保存,以备不时之需。对于gossamergear/Six Moon Designs/Saywer/Osprey/Zpacks/ULA等经常服务长距徒步消费者的公司,考虑到长距徒步补给的不确定性,他们往往提供直接更换的服务,将新产品寄到徒步者接下来会经过的补给地。

而对于电池、气罐等经常需要更换补给的消耗品,沿途城镇的供给十分有限,这时就要依赖美国的邮政系统进行补给。徒步者如果遇见到自己需要更换气罐和其他装备,可以提前2周利用智能手机在网上进行购买,将产品寄到2周之后会停留的补给城镇。邮局的开门时间有限,所以邮寄地址应尽量留旅馆、小卖部、装备商店等长时间营业的商户。当然,如果徒步者有补给人负责寄送包裹,亦可将装备寄到家中,再由补给人放置到相应的包裹盒子里。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03 Apr 2015

敏感问答 | 有关时间、金钱、安全、家庭和其他

 

我不爱向人解释我的生活–我做事的动机、背景、前奏和过程。但好奇的朋友一多,往往不能逐一解答;不回答又显得很不礼貌。所以这次在AT临走之前,写一篇文章统一作答。下一次回答大家问题可能要等半年之后了。

 

对AT的装备、准备工作、徒步时间进程有疑问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诺娅,你一徒步就是小半年,哪里来的时间?

因为大学本科毕业之后,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相对的自主权。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可以支配的时间。遇上徒步,只因时机成熟,我俩情投意合。找到生命中的挚爱,实在是种奢侈。许多人终其一生,四处探求,却在遍地留香之后一无所获。

走长距徒步线路的人多半是两类人:刚刚毕业的学生,和已经退休的老人。重要的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自由度的问题。我们都拥有一年四季,拥有白天和黑夜,拥有浪费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机会。幸运的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相对较少。

大学时代,我有零花钱,也有辅导员的工作,且有大把大把的假期。时间和金钱,都在我的手中。工作后,这种情况已经几乎不能持续下去了。万幸的是,我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长辈还不需要我的赡养;且作为一个女孩,外界对我开创一番事业的压力也并没有那么大。时间和金钱,二者我都想要;但如果真的要掌握一个平衡,我愿意减少工作的时间,甚至频繁地辞职,以满足我长时间出走的愿望。时不与我。有人说,为何不把工作和爱好合二为一呢?在我的眼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金钱等外在的动力参与其中之后,爱好总会变质。

我24岁,但我已经很老了:今天,是我已有生命里的最后一天。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

 

徒步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是第一次走长距离线路,需要购买大量的(适宜长距徒步需要的)装备,这个花销在美国是2000-3000美金左右。如果要提前准备食物,可能还要多花几百美金。

在路上,消费主要包括在补给地点的用餐、住宿、向栈道天使的捐款、沿途购买食物、起止点的交通、更换装备、在补给点的其他费用等等。聪明的朋友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减少在补给城镇停留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旅途的消费。目前我遇到过最少的PCT全程 (五个月)的开支是2000美金,最多的开支是18000美金。我2014年徒步PCT的路上消费是4000美金左右。我的消费金额应该在徒步者之中算是平均水平,甚至可能偏高。

相比城市生活,通径徒步PCT无需支付房租、汽车保险,更没有城市中的购物诱惑,因为买来的新东西多半带不走。如果按照全程花费4000美金来计算,每个月的支出仅为800美金,远远低于大多数人一个月在城市生活的开支。

把钱花在物品和人身上,不如把它花在经验、经历、奇遇上。这就是我的理念。You are your stories.

 

你的收入来源是什么?有没有稳定的工作?

2014年我开始徒步PCT的时候,账户里的存款接近7000美金。这是我在达拉斯打工半年(除去所有消费)攒下来的钱。

达拉斯的物价水平较低。那时候我没有车,由前男友接送上班,两点一线,花销很少。我在一家日式餐厅打工。有趣的是,《涉足荒野》Wild一书的原作者在徒步PCT之前也是餐厅的服务生。《尤吉PCT指南》的作者是全职服务生。在餐馆端盘子当然不是最体面的工作,但却最能支持我的徒步计划:如果做了一个更长期的工作,在半年之内就卷铺盖跑路确实不是件靠谱的事情,而且在简历上写着也不光彩;另外办公室的生活也不是我向往的,至少不能起到锻炼的功效。

为了走PCT, 我放弃了他人眼中“体面”的生活。我不是特例。在PCT之旅中遇到的徒步者,许多都辞去了高薪的工作;甚至还有人沿途打工,常年生活在栈道上。这是一种取舍,一种选择。在“稳定”和“自由”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也自然选择了它的苦涩。

 

你的装备是赞助的吗?

没有,CT、PCT、AT三次徒步的装备均是自费购买。

 

你是不是美国籍?

我是中国公民,持美国绿卡。我的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美国工作,在这里获得了居留权;因为母亲的原因,我高二那年移民到了美国,至今为止已在这里生活了七年。

不用为身份问题烦忧,应当也是我能完成PCT的客观原因之一。在美国华人圈中,许多人虽有徒步PCT之心,但可惜自己的工作与身份相挂钩,辞去工作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身份的保障。我很幸运,因为上一辈的努力,我没有这个顾虑。既然条件允许,何不放手一搏。

 

“在你徒步美国的过程中,不怕发生意外缺胳膊断腿吗?不怕踩坑摔死吗?不怕滚落山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吗?不怕被凶禽猛兽流浪狗咬伤得不到及时救治甚至尸骨无存吗?不怕遭遇电锯杀人狂被杀害吗?不怕邂逅色狼变态狂被侵袭吗?”

这是知乎上一位网友的问题,也是我这些日子以来被问得最多问题:安全。这些问题如果平移至城市生活中,会显得更加面熟:“开车的时候不怕被酒架司机追尾吗?在逛街的时候不怕拦路抢劫吗?在家做饭不怕查水表吗?在大街上走着不怕天上掉大石头吗?不怕变态杀人狂跟踪偷袭吗?……”

生活中小概率的事情很多,在城里不一定比在野外安全。私以为概率学和统计学是对生活最有助益的学科。

但这并不代表小概率的危险事件就应该被忽视。野外最大的危险之处是一旦有小概率问题发生,得到救治的时间会比城市大大延长,甚至救治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所以野外的最重要课题不是如何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如何避免问题。

对栈道上紧急情况处理的准备工作,可以参考我的PCT计划书。

 

你遇到过熊吗?

在PCT上遇到过两次。

PCT沿线的三州是北美黑熊的活动区域。北美黑熊,尤其是美国本土的黑熊,性情温和,攻击性很小,食物主要是植物。自1980年至今,加州只有12例黑熊攻击人类的事件;上一个被熊供给致死的案例要追溯到19世纪了,而且那头熊还不是黑熊,而是今天已经在加州灭绝的棕熊。如果在小径附近发现黑熊,徒步者要保持冷静,发出声音,让黑熊注意到自己。应该让自己看上去体积庞大、有威胁性;可以把背包举起来,或者将登山杖举过头顶。切勿背对黑熊,切勿逃跑–这会引发它们追逐猎物的天性,而黑熊跑起来的速度绝不亚于人类。黑熊不吃人,对你的肉也不感兴趣;它们在乎的是你的食物。所以,在内华达山脉地区应当利用熊罐和熊盒子,保护自己的食物。如果发现黑熊在夜间出没于营地、偷食食物,应该向黑熊扔石头,必要时可以有身体上的进攻。

 

大姨妈来了怎么解决?

和城市里的解决方式无二致;多带点纸;打包带走。有趣的是,在栈道上大姨妈的量和频率都降低了,有的姑娘因为压力等等的原因甚至大姨妈迟来了一两个月……走路多了会怀孕。

 

你是一个人走吗?能和你一起徒步吗?

长距徒步和中短距徒步的差别很大,类似长跑和短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对于一个长距徒步者而言,保持TA最佳的徒步方式和状态,可以有效地提高徒步效率、减少受伤的风险。所以走这么长的小径,如果两个人的速度、徒步方法、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不同,是很难走到一起的。

出于这个考虑,去年的PCT我一个人出发,在沿途认识了不少徒步习惯相近并且志同道合的朋友,分分合合,一路走到终点。所谓“一起徒步”,并不是指的我们非要一起行走;休息的时候打个照面、晚上在同一块区域露营、在补给地一起休息进餐,差不多就是我们所指的“一起徒步”了。每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写着自己独立的故事,但大家彼此之间常有交集,全凭运气和缘分。这也是长距徒步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对于想在中途加入我的小朋友,我一概不拒绝,只是希望你们知道我将会保持我的速度和行走习惯。加之这次AT的平均完成时间是6个月,我只给自己定了4个半月,时间很紧,怕是很少有机会能减慢速度。如果您愿意加入我,可以参照我的AT博客更新,确定我在某个时间大概的位置(大约一个星期内的预测较为准确),用微博(@张诺娅走AT)或邮件(nzhang29@gmail.com)与我取得联系。我们可以在小径上碰面,一起走一段,之后再按步速的差别做决定。

为什么长距徒步需要搭车?怎么保障搭车的安全?

PCT的宽度仅为二三十厘米,连自行车都不通,更不要说通行汽车了。我们说的搭车,指的是途中徒步者需要离开小径去城镇里补给的情况。长距线路偶尔与公路交叉;附近的城镇往往离交叉口有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远,搭车是不可避免的

怎样保证搭车的安全?答案是:无法保障。但是有一系列措施,可以增加安全系数:

  1. 尽量不要一个人搭车,但人数最好不要多过两人;男生与女生搭配搭车的成功率更高。
  2. “站位”很重要:举起大拇指的位置,尽量选择在有路牙、方便司机反应和停车的地方。一般车主会用几秒钟的时间做出决定;如果这时候他们已经开过了可以停车的路面,往往就不会再停下来了。徒步者应当在醒目位置引起司机们的注意,但一定要保证身后20米左右都有能给他们停车的地方。
  3. 尽量不要在州立告诉和州际高速上搭车;车速过快,不仅十分危险,而且车主的反应时间也很少。
  4. 搭车时,面带微笑,取下墨镜,最好将背包也放下来;最好能换上干净衣物,不要给司机带来威胁感。
  5. 上车之后,尽量把背包放在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不要马上关车门。这是你最后的判断时间。
  6. 在加油站、停车场等地面对面询问车主,能有更多周旋的余地。

 

你是如何得到家人的支持的?

我自小独立,父母都不在身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大小事自己拿主张的习惯,很少征求家人的意见。这也许事件不太好的事儿;但不论如何,它和其他成长经历一样,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2014年去太平洋山脊的时候,我知道家人会有很多顾虑。但我没有试图劝说他们,而是写了一份长达十三页的《PCT计划书》,把我怎吃喝拉撒、崴脚迷路受伤之后的方案、所有的装备、PCT的所有细节全盘托出,所有家里人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我都逐一做出了解答。我的母亲有所反对,但我的回答很简单:利大于弊。家人也知道我心意已决,加之我2013年已经在野外生活了一个夏天,四肢完好,他们便渐渐不再有反对的声音了。

我的态度是明确的:生命比一切都重要。有理智理性的冒险,才是长久之计。家人当然替我的安全担心,但这是我的血肉之躯,能为之负责的也只有自己。还好我胆子比较小,右脑和小脑都不太发达,缺少人猿泰山的灵活性,所以每走一步都谨小慎微。从某种程度来讲,是这种胆怯和“娇气”让我无伤无痛地完成了两次徒步。

不论是外婆的支持、母亲的劝阻还是父亲的中立态度,这些都是我的家人爱我的方式。这种“支持”,无需我去争取,一直以来就流在我的血液之中。

 

你对将来的计划是什么?会不会“稳定”下来?

“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阿飞正传》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24 Mar 2015

太平洋山脊| 《涉足荒野》真人版: 还原你一个真实的PCT

***********************警告!警告!严正警告!此文含严重剧透!************************

*******读完之后相当于看了50%的电影+读了30%的原著+走了20%的PCT=对PCT有了一个100%模糊的认识*******

82

一直回避聊电影《涉足荒野》,以至于看完原著两年+看完电影半年+走完PCT一年之后还没有动笔写观后感。直到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涉足荒野》是不是让我很有共鸣,我当时心里那一个五味杂陈简直不能用¥%×&%来形容了;促使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说是看了《涉足荒野》之后才人肉出我来的……好吧,看来我不得不担当一点义务,聊一聊我所经历的PCT,和电影有什么不同。

神马?没听说过PCT?没有关系,此处有快速科普贴,保证读完后bigger满满。

如果你对上面这张电影海报和图书封面图还算眼熟的话,请跳过下面这段,直奔截图君正文。

电影《涉足荒野》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导演让-马克·瓦雷操刀,“律政俏佳人” Reese Witherspoon主演,于2014年12月上映。女主角Reese Witherspoon也因此获得今年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想必这部电影已经在不少朋友的G盘E盘F盘里躺着了,我就来聊聊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八卦。

电影《涉足荒野》改编自回忆录《走出荒野》(英文版原名:Wild, Lost and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 )。

注意,《走出荒野》是回忆录,不是小说。电影中女主的名字Cheryl Strayed就是原作者本人的名字。更有趣的是,原作者Cheryl (谢利尔)参与了电影的拍摄,不仅全程监督,而且还客串了送女主上路的出租车司机。

2

女作家Cheryl Strayed的成名之路非常艰辛。《Wild》在2012年出版,一举拿下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宝座,并且连续两年都在非虚拟读物的榜单上坐着,成绩确实值得傲娇。但是,Cheryl是写的什么时候的事儿呢?1995年!Wild面世的整整十七年之前!

为什么徒步了PCT十七年之后,才把自己的经历出版?Cheryl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我一直不敢正视自己的经历,不愿意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于是,我本来想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写成别人的经历。

84

(左边是真正的Cheryl, 右边是女主角的扮演者Reese)

Cheryl走PCT的时候才26岁。当时,她短短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太多:家暴、单亲、丧母、堕胎、离婚、海洛因、贫穷。Cheryl是个标准的女文青,大学里读的是英文系;她家境贫寒,母亲一人拉扯大她和两个弟弟妹妹,但是却在Cheryl大学期间去世了。

Cheryl四处奔波,料理后事,不得不辍学。在准备PCT徒步的时候,她同时在两个餐厅当服务员【此处暴力插播广告:《尤吉PCT指南》的作者Yogi在准备PCT的时候也在餐厅端盘子……我自己也是……所以下次不要吝惜您的小费,因为你可能正在资助一个会创造历史的女青年。】

《走入荒野》这本回忆录的结构很奇妙。谢利尔将这本书写成了“回忆录之中的回忆录”,把PCT之前的人生经历和徒步PCT的过程互相穿插,用一些暗喻来影射PCT之路对她的改变,而又不直接挑明。

每一个在路上发生的故事都有一个参照物:她的母亲、残缺的家庭、失败的婚姻、纵欲、毒品、女权主义、文学、音乐、爱情,等等等等。不得不说,谢利尔对自我的剖析非常坦率;很多故事的细节都被披露无疑,自黑精神可嘉。

这是女作家Cheryl本人在PCT途经的火山湖国家公园的照片:

83

怎么样,美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啥她桃花运这么好了,还得了“PCT女皇”的称号)。

首先我们要理解,谢利尔徒步PCT的时候是1995年,整整20年前。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在一个季度内试图“通径”thru-hike PCT的不会超过30个人。谢利尔本人从南加州的莫哈维沙漠(PCT第550英里处)出发,跳过了西耶拉内华达山脉(我们接下来会说到为什么),最后在“众神之桥”(也就是俄勒冈州的最北端)结束的她的旅程。她花了96天,徒步了1000英里,合1600公里。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Cheryl当时的徒步的确是个壮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今,PCT的徒步和书中描述的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1. 徒步者人数增加:2014年,试图通径(thru-hike) PCT的人数超过2000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分段徒步、周末徒步、单日徒步PCT的人数。

2. 徒步文化氛围的改变:在1995年,PCT的徒步文化还没有兴起;而今天,围绕PCT已经有了数以千计的网站、许多强大的论坛、订阅邮件系统、几部纪录片、数十本指南书、几种徒步地图、几十个手机APP;在今天,徒步4200公里的PCT, 已经比谢利尔那时候容易了许多。

3. 装备的轻量化:谢利尔当时的大包有六十磅重;而今天大多数徒步者的背包总重都降到了30磅甚至20之下。

让我们来看看Cheryl的大包:

85

废话不多说,让我们直接进入对电影《涉足荒野》的截图剧透把。

————————————————————————————————————————————————————

11

同一地点现在的情况:

86

最后那个人是我。

这个地方位于加州Hwy58, Tehachapi & Mojave附近,有大概一英里左右的距离都在高速路边上。这也是电影中Cheryl最开始走PCT的地方。与原著中谢利尔本人的经历完全符合。

惟一不符合的,是地面上多了许多垃圾。我认为,这是因为这段路在高速公路旁、比较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access所造成的。再往山里走一点,只剩下徒步者了,路面就很“干净”了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谢列尔的装备:

6

我的包:

tbpctprep1 (1)

谢利尔的包太重,压得她根本站不起来:

10

我的包可以举过头顶:

tbct (45) 20140818_104307

谢利尔出发的地点是Mojave沙漠,PCT全程最干燥的路段。为此她足足背了24磅水(10公斤),还有其它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39

“轻量化”的户外装备理念,其实从70年代就开始流行了起来。轻量化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按照雷贾丁的说法:“如果在路上遇到突发情况,而我恰好(因为轻量化)没有携带某种装备,那我就不需要这种装备。” (“If I need it but don’t have it, then I don’t need it.”)

我的所有装备:

gear (20)

《走入荒野》成书之后,在徒步界的反响并不是很好。许多hiker诟病谢利尔经验不足、没有做好徒步前的功课、对装备的研究和掌握不够。有人甚至说,《走入荒野》应该被抵制,因为它带给读者一种“即使什么都不懂、什么也没准备的菜鸟,也能徒步PCT”的感觉。

的确,谢利尔在走PCT之前完全没有野外露营的经验。她对PCT的准备工作也做得不充分,许多装备买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甚至还得临时阅读说明书。

15

买错了气罐,白气炉头不能工作;谢利尔因此吃了几天冷饭。

40

谢利尔还带了锯子、小铲子、望远镜、大号营地灯、大号手电筒。她的帐篷是自立式的,背包是外架式的(如今已几乎绝种),穿的也是厚厚的皮靴。

对比:

20140508_161845 gear (10)

你们要问了,楼主,你的东西是不是也太少了一点啊?其实,我的物品很齐全,就是每样东西都比她的轻了一点罢了。详细的装备清单在此:http://www.zhangnuoya-walk.com/?p=172

现在的PCT徒步者,大家的背包基重基本都维持在10-20磅这个范围,总重量应该是20-30磅左右。差不多是谢利尔当年总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7

再来对比一下现在PCT上95%以上徒步者所穿的鞋子:

20140427_123909

大家在我的网站上不会发现任何一张有人穿靴子的照片,为什么呢……那是因为,PCT上没人穿靴子啊……我的95%越野跑鞋的预估值应该还低了。今年徒步没有看见一个穿靴子的thru-hiker.

20140429_121457

谢利尔的一只靴子在途中滚下了山崖,她也赌气地把另一只靴子扔了出去。剩下的,就交给万能的duct tape和拖鞋的合体吧!

52

如果谢利尔那时候做过一点最起码的功课,就可以发现:(在1995年的条件下)外架包已经被内架包取代、已经有人开始使用酒精炉等小型厨具、手电筒和营地灯完全没有必要、长距徒步栈道上的跑鞋已经多过了徒步靴。

讽刺的是,谢利尔带了许多无用的东西,却有两样最重要的玩意没有带:地图和登山杖。于是出现了以下的画面:

51

的确很囧。

3 8 14

孤独、寂寞、无聊,的确是徒步者要面对的问题。比如:

44 20

想要长距徒步,没有伴,不好约,咋办?

别担心,这条路上从来就不缺少“流浪汉”。

20140418_084608 20140411_141909 20140501_145642

20140508_15304320140429_095609 20140412_152902 20140411_204707 20140504_162547

在PCT的订阅邮件上,一直都有一个哲学问题:徒步者和流浪汉到底有什么区别?!

19

答案当然是:没有区别。

没药可救了。

17 33

我的答案是:

64

她手上拿的那个。几乎梦了一个夏天。

当然,还有汽水、冰淇淋、西瓜、葡萄。其他人还经常白日梦到牛肉、奶酪、黄油、汉堡、皮萨饼。

最想吃的比如:

20140426_145455

再比如:

20140724_133811 20140428_113625

但其实我们吃的是这些东西:

20140627_075627 20140421_162354 20140404_165514

偶尔还能采到野果:

20140806_100348

说多了都是泪啊。

27 41

首先,他们谈话的地方叫做Kennedy Meadows,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肯尼迪草甸。

肯尼迪草甸是PCT全程最重要的分水岭。它是PCT在内华达山脉南麓的大本营。许多徒步者会在这里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什么时候翻越雪山、和谁翻越雪山、甚至是要不要翻越雪山。

在这里,徒步者会收到自己远在几个月前就准备的包裹,里面会有微型冰爪、冰镐,在某些年份,雪鞋是必须的。

在电影里,肯尼迪草甸长的是这样:

32

实际上它长的是这样:

20140515_104711 20140516_065209

电影中,谢利尔和Greg的对话非常典型。我们当时就有一段几乎一模一样的对话。

“石头,对于过两天的暴雪你怎么想?” “降雪概率为20%-30%,就意味着7000英尺雪线之上肯定会有暴雪。” “可以在Trail Pass退出,去Lone Pine小镇待一段时间,等暴雪过了再走。” “如果我们快速登顶惠特尼,快速翻过森林人,应该可以赶在暴雪之前下降到低处。” “我不同意,我有个朋友曾经被暴雪困住,我不想冒这个险。” “…………”

相比起来,谢利尔那年的决定就要容易做得多:1995年是加州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雪年,以她的经验,成功翻越雪山的可能性为负值。“要不要翻雪山”是个伪命题。

可是对于我们来说,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20140525_150523 20140524_151840 20140521_110826 20140520_122352

当然,谢利尔哪怕是跳过了西耶拉内华达的400英里,她在北加州还是遇到了不少冰雪:

47 49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总结,不管是特大雪年(谢利尔的1995),还是特大旱年(我的2014),要挨过去的还是得捱过去,谁叫下了雪的西耶拉这么美呢。

说完了雪山,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沙漠吧。

23 16 13

据统计,我在PCT上一共遇到了10条蛇,其中只有一条是响尾蛇。

Wild电影最大的纰漏,就在于它的沙漠上竟然是没有风的!!!向上图谢利尔那样,咱们散在地上的东西应该早就被风吹走了……

以下是我不完整的在沙漠被风吹走的装备清单:

袜子三只;

绑腿一对;

睡垫一张;

储物袋一个。

我不算是最惨的,曾经有人的睡袋被吹到山崖下了……有人的睡袋被吹到的剧毒的poodle dog灌木上……等等。

奶爸有图为证:

20140427_100146

50mph的风力真不是盖的,把我外挂在背包上的睡垫吹走了我竟毫无察觉,因为当时的风实在是太-大-了,连说话的声音都听不清。

20140429_115922 20140506_133255 20140506_142451

36

以下图纪念我在某公路厕所后面“牛仔式”露营的日子(当时风实在是太大,根本没有扎帐篷的必要了;半夜,我的几个同伴纷纷把他们的帐篷拆了,也搬到了厕所后面避风。)

20140430_194829

看到上图不禁有朋友要问了:还能不搭帐篷露营啊?

75

是的,“牛仔式”露营是PCT徒步者特别钟爱的一种露营方式。夏夜的星空之下,露天席地,那种感觉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楼主认为每个热爱户外的人这辈子都该试一次牛仔式露营……至于我嘛,我在PCT上牛仔式露营了40多次……在南加州80%的时间都是牛仔式露营……在俄勒冈几乎全部是牛仔式露营。

20140407_184647 20140414_193344_LLS 20140706_062159

PCT上的生活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总结:在哪里都能吃,什么东西都能吃;在哪里都能睡,什么地表都敢睡;在哪里都能坐,当然,也能作。

63

没水喝、喝水太少,是我几年徒步下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楼主,在沙漠里没有水咋办呐?

不用太愁,多背一点就是了。

囧,我背不了那么多咋办?

那你可以碰一碰运气,看看这些“藏水点”还有没有水源:

20140404_143808 20140407_165216 20140408_090240 20140412_152054 20140414_080421 20140414_164424 20140414_170006 20140420_132641 20140427_123613 20140626_095849

PCT徒步界这几年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现在徒步者的帮助是不是太殷勤了。许多人认为,既然要融入自然,就要还原大自然本真的面貌,不应该添加人为的干预。也许,PCT真的应该回到谢利尔那个时代的样子:没有藏水点,没有栈道天使,徒步者必须完全自食其力、独善其身。

扯远了,我们继续来看电影:

68 35 5

在山里走上四五个月,天天要靠抓野兔、吃蜘蛛、下河捕鱼、打野鹿为生,毕竟是有点不现实的。不是谁都能成为贝爷。

所以,徒步者就要想办法给自己补给了。可以寄包裹、让人送到栈道上、沿路购买、让直升机投递、让亚马逊用无人机送(好像现在刚刚开通了)……好吧,后面几项好像的确脑洞开得有点大。

20140502_161008 20140514_180002 20140628_111517

至于包裹里寄的都是什么呢?

tbpctprep1 (18) tbpctprep1 (11) tbpctprep1 (10) tbpctprep1 (8)

下面我们不得不直面PCT上遇到的“人”的因素。第一个:搭车。

42 18 65

以前我很少聊到搭车,怕大家产生误会。但是您不能每次进城镇都走路吧,这样4200英里的徒步还不得变成42000英里了。所以,搭车是长距徒步者的必修课。

20140705_092939

有一些补给的城镇是可以徒步到达的,然而另一些路途比较偏远的,就不得不借助交通工具了。走一趟PCT下来,前前后后应该搭车10次有余。其中有三四次是一个人搭车。我在2013年一个人搭车从盐湖城到丹佛,所以对搭车技巧并不陌生。

3 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上面这个片段,是我在《涉足荒野》里最喜欢的片段。(题外话,那个戴头巾的女徒步者选得太妙了,我觉得每个PCT上的女人都是那样)。

PCT的确男女比例失调;没有人做过详细的统计,但我周围的比率大致是1:4。 在男人堆里生活,经常会有如下的场景:

20140705_150741 20140617_073535 20140504_162619 20140505_075513 20140712_183626 20140512_191806

70

呵呵,的确不好。

不过,一路上还能遇到很多美好的姑娘:

20140414_171131 20140627_080246 20140609_153418 20140521_093603

67 66

火山湖:

20140714_175301

最后,为了那些艰辛的、快乐的、痛苦的、满足的磨难,干杯。

4 10 30 46 53 73 77

20140413_152630 20140418_164535 20140520_192931

tbpctstories1 (55) tbpctstories1 (16) 20140528_075236

74 80

17 Mar 2015

阿帕拉契亚 | AT步道介绍

COVER2

走吧,继续一路向北

“如果这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你就很有可能无法完成它。”

去走阿巴拉契亚,是我在太平洋山脊径(PCT)上做出的决定。2014年的夏天,我在这条4200公里的长距步道上遇到的超过半数徒步者都曾经走过AT。他们的故事让我入迷:为什么美国东部的这条陡峭潮湿的小径会召唤这么多人前往,在泥泞寒冷和没有景色的小道上与自然和自我斗争?为什么AT能吸引这么多奇人异士?这条路到底魅力何在?

其实,现在的我,已经有了答案。在走了科罗拉多栈道和太平洋山脊径之后,这5000公里的回忆最闪光的地方,莫过于“人”。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我自己。那个我不认识的自己,那个我试图忘记的自己—我找回了她,我也把她推下了悬崖。在困顿和苦难中,在清贫和清欢之间,在雪山和沙漠的怀抱里,她看见了最真实的自己,并心满意足地接受了必须去接受的现实。

2015年,将会是我连续徒步的第三年;然而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我的历程并不是线性的增长,因为每个栈道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东西,让我在不同的领域学习和体悟。对于2015年的阿帕拉契亚,我又将清零,翻盘重来,以菜鸟的姿态去拥抱新的征程。

而这次,我希望带着你们一起上路,让更多的人认识徒步、了解徒步、尊重徒步、以专业的精神对待徒步。我想还原那个“放逐青云白鹿间“的梦想,那个根治于中华文化之中的山林之梦。

微博:@张诺娅走AT  | 穷游:张诺娅 | 公众号:张诺娅走CDT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什么是AT?

AT全名为Appalachian Trail(阿帕拉契亚小径), 是一条美国国家长距景观栈道,途径美国东部14州, 全长为2180英里, 合为3500公里。起点位于佐治亚,终点位于缅因。企图在一个季节里通径徒步的人被称为“Thru-hiker”(通径徒步者), 一次性走完AT的平均时间是6个月左右。阿巴拉契亚小径的特点是:陡,险,湿.

多远?多久?多高?

  • 全长:3500公里
  • 我的起止时间:2015年4月5日–8月底。计划在140天之内完成。
  • 最高点:Clingmans’ Dome (2025m); 最低点:Bear Mountain State Park (38m)
  • 起点:Springer Mountains (佐治亚州);终点:Mt. Katahdin (缅因州)
  • 走向:由南至北
  • 一般完成率:20%

“大姐”的名片

  • 姓名:阿帕拉契亚小径 (Appalachian Trail)
  • 性别:女
  • 身高:3500公里(2174英里)
  • 生日:1921年开始规划,1937年正式建成
  • 起止:佐治亚州的史宾那山(最南端),缅因州的卡塔丁山(最北端)
  • 走向:南北
  • 途经: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宾西法尼亚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康乃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弗尔蒙特州,新罕布什州,缅因州
  • 性格特征:阴晴不定,潮湿多雨,坡度陡峭,蚊虫密集
  • 家庭成员:二弟“太平洋山脊”,三弟“大陆分水岭”,三者统称“三重冠”
  • 每年试图通径徒步的人数:2000人以上
  • 每年通径徒步的完成率:平均20%左右
  • 名号:世界最著名长距徒步线路之一,美国长距徒步始祖,清教徒之路, 绿色长廊
  • 危险因素:天气,动物,着脚点,坡度

 

你会一个人去吗?一个人开始;路上看情况和人结伴而行。

 

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

  • AT不易迷路:每几十米就有一个路标,被成为“White Blaze”
  • AT上较容易被黑熊骚扰:黑熊关心只关心一样东西–(你的背包里的)食物。所以AT沿线的huts都会有bear cable
  • AT上有几种有害蚊虫,在必要的时候我会穿上全身防蚊罩
  • AT沿途十分潮湿,降水量很大,失温是危险之一
  • 线路十分陡峭,有些路段接近Class 2和Class 3的难度,需要手脚并用甚至是简单的攀岩从我自己的徒步历史来看,我可以断定这将是我走过的难度最高的线路;难点最主要在潮湿多雨的天气和陡峭险峻的地形

 

怎么补给?

 

使用什么方式导航?

  • Guthook AT App (手机导航APP, 包括AT的卫星地图、重要地标、补给地信息、海拔升降图等等)
  • AWOL’s AT Guide : 指南书,包括AT沿途地标和补给地的信息;按章节放置到我的补给包裹之中

 

AT与你其他的徒步有什么不同?

  • “人”的成分会更多,栈道文化会更加浓厚
  • 线路分段之间差异性较小
  • 因难度增大,每日英里数会降低到20英里(32公里)以下
  • 补给会更加频繁(每2-3天一次)
  • 在栈道上与外界联系更加方便,许多山顶会有电话信号

 

可以在栈道上和你一起徒步吗?请邮件nzhang29@gmail.com或是私信微博@张诺娅走AT,参考我的AT时间表计划行程。

 

如何了解的你的进程

  • 我的网站的“AT转播台”是最佳渠道,平均每3天更新一次博客,还能在首页看到我最近的位置
  • 微博和人人会平均每周更新两次
  • 穷游和8264会平均每周更新一次

 

能用什么方式支持你的徒步?

  • 支持Appalachian Trail Conservancy: http://www.appalachiantrail.org/
  • 关注我的社交网络平台
    • 微博:@张诺娅走AT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穷游:http://www.qyer.com/u/5390632
    • 8264:http://u.8264.com/space-uid-39372000.html
    • 网站:zhangnuoya-walk.com
    • 微信公众号:张诺娅走CDT

COLORADO (4)

不只是“绿色长廊”

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个性格古怪的姑娘,她的身上有太多矛盾点。

首先,阿帕拉契亚是整个西半球名声最大的长距徒步线路。据官网统计,平均每年有三百万人会涉足这条栈道。其中,有2000余人会试图“通径徒步”(thru-hike)它,即在一个季节之内徒步栈道全线的3500公里。

然而,阿帕拉契亚并不是一条容易的线路。她虽然迎接着诸多朝拜的仰慕者,却总是撂给他们一个个难题:陡峭的坡度,散乱的巨石,“直上直下”的线路,潮湿寒冷的天气,危险的蚊虫,爱偷食物的黑熊……

AT并不是一个漂亮的姑娘:有人称她为“绿色长廊”,其实是在讽刺她景观的单一甚至单调。在大多数时间里,徒步者看到的景色几乎是一样的:参天的树林,林间的小道,和并不开阔的前方。比起来,她的二弟“太平洋山脊”有雪山有沙漠有湖泊瀑布和丛林,的确刺激不少。

从某个角度来看,阿帕拉契亚盛气凌人居高自傲性情古怪。那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又是什么力量牵引着几千人踏上这一条3500公里的长征路?

是文化。是集体。是那些路上的人们。

是她的象征性力量。

 24

盖特伍德奶奶的遗产

阿帕拉契亚小径(AT)不仅仅是一条景观徒步线路,它的情怀和象征意义每年都感召着全世界的“朝圣者”,是一条“追梦人”之路。AT的徒步者的形象大致如此:文青,左派,生活简朴,有独立意识;一个极端是革命,另一个极端是隐居。在过去的100年来,AT徒步者的年龄(5岁到85岁),用时(从46天到8个月)和目的(从体育竞赛到艺术创作)各不相同,却各自为AT独特的“栈道文化”注入活力。

2013年,年仅五岁的Christian Thomas在父母的伴随下完成了AT全线,成为了史上年龄最小的AT通径徒步者。2014年,Christian完成了太平洋山脊径的徒步。我和他在栈道上有过短暂的相遇。

“46天跑完AT女超人”戴维斯并不是运动员出身。200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耗时4个半月通径了AT。2008年,她再度返回AT, 并一举攻破了AT女子速度记录,用57天8小时完成了3500公里徒步,平均每天行走60公里。2011年,戴维斯再度改写历史:她只用了46天11小时20分钟就完成了AT, 平均每天行走76公里。戴维斯的AT纪录有一定争议,因为她采用了“支持式”(supported thru-hike) 补给原则,即把背负和补给的任务交给他人,而自己只完成徒步的部分。不论如何,戴维斯的纪录是世界超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帕拉契亚栈道最重要的名人应该算是盖特伍德奶奶了(Grandma Gatewood)。1955年,高龄67岁的盖特伍德奶奶成为了第一位通径徒步AT的女性。更让人震惊的是她的装备:一双Keds网球鞋,一张军毯,一张塑料的浴室帘布(宿营用),一件雨衣,一个搭在单肩的手缝背包。就此,盖特伍德奶奶成为了“轻量化运动”的开山始祖。她在72岁和75岁高龄时还分别通径了AT两次。

据不完全统计,AT沿线的栈道天使数量超过100人,为世界长距线路之最。栈道天使是为通径徒步者提供服务和补给的志愿者。

阿帕拉契亚栈道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世界上很少有这样一个地方能让来自不同背景,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成为并肩而行的朋友。这条宽30公分,长3500公里的山中丝带连结了一群热爱挑战,渴望回归山林的人们。他们用“行走”这一共通语言来完成他们对自由和生命的诠释。
新-无痕山林旗子副本xiao
无痕山林

这次徒步阿帕拉契亚小径,我会以“自然之友-无痕山林项目”志愿者的身份,在全程拍摄视频资料,并即时通过照片和文字把“无痕山林”的原则分享给大家。这是今年我徒步AT中最重要的事儿。如果,能把这一件事儿办好,即时不能顺利走完AT, 我也心满意足。

LNT项目的莲花师兄曾经说过:环保的瓶颈,不是在群众认知的初期,去琢磨怎么把“环保”的观念进行植入;而恰恰是在“环保”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人心之后,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些思想都转化为行动。

以下是AT的大致路线图和我的预估抵达日期,图片原地址:http://hikinglady.com/wp-content/uploads/2010/07/Appalachian-Trail-map1.jpg

A-T-Strip-Map editted-page-001

 

14 Mar 2015

阿帕拉契亚 | AT行程时间表和补给地

先聊一点背景知识:走这么长的一条小径,吃的怎么解决?

一般,超过10天的中长距徒步,都会依赖沿途的补给,以减轻背负重量、增加食物营养。补给的地点很多样化:农场,小镇,村落,城市,邮局,加油站,任何能够购买食物和收寄包裹的地方……

在美国的长距步道体系中,大概有以下两种补给的形式:

1. 邮寄包裹:适用于远离城镇、补给昂贵、物资稀缺的地区。徒步者可以提前购买食物等补给材料,提前通过邮局(USPS)或是邮递公司(UPS/FedEx) 向补给地当地邮局寄出包裹。这个包裹可以是徒步者在路上某处准备好,自己邮寄给自己的;也可能是由徒步者的亲戚朋友从家中寄出的。邮寄包裹的好处是:食物营养价值的可控性;可以批发购买食品,价格便宜;不用在补给镇子上耽误太多时间、增加徒步效率。邮寄包裹的缺点是:依赖于邮政系统,包裹不一定能按时收到;依赖于邮局的工作时间(美国每个地区邮局的工作时间不同,但周日都是不开门的)。一般而言,邮寄包裹的最佳接受地点是补给城镇上的酒店、青旅、杂货店、户外用品店这样7天都营业的商业机构,而不是邮局。

2. 沿途购买:适用于沿途有较大城镇、物资丰富、价格公道的地区。沿途购买最大的好处是方便、可控性、食物的多样性。沿途购买的缺点是: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很昂贵;某些地区的小卖部规模有限,购买不到营养价值高的、适用于长距徒步的食品或是商品。一般而言,对于阿帕拉契亚或是太平洋山脊这样的超长距离的线路,徒步者都会组合以上两种补给方式。

阿帕拉契亚小径是一条补给特别方便的小径,沿途有许多公路和城市。因此,这次AT,我90%的补给来自沿途购买。)

 

GEARPART2-8 DCIM100GOPROGOPR0496.

这次,我选择了5个邮寄盒子的地方:

1. Fontana Dam (164.7英里处)

2. Sugar Run Gap (621英里处)

3. Harper’s Ferry (1022英里处)

4. Manchester Center (1647英里处)

5. Monson (2071英里处)

补给地名称 小径英里数 间隔英里 州名 B=当地购买;M=邮寄包裹;TBD=待定 预计到达
Neels Gap 32 32 GA B 4/7/2015
Hiawassee (from Dick’s Creek Gap/76) 69.6 37.6 GA TBD 4/9/2015
Franklin (Winding Stair Gap/US 64) 109.8 40.2 NC TBD 4/11/2015
Tellico Gap, Aquone Hiker Lodge 129.2 28.4 NC Stay 4/13/2015
Nantahala Outdoor Center (US 19&47) 137.1 7.9 NC Limited Resupply 4/14/2015
Fontana Dam 164.7 27.6 NC MAIL 4/15/2015
Standing Bear Farm 240.8 76.1 TN B 4/19/2015
Hot Springs 273.9 33.1 NC B 4/21/2015
Log Cabin Drive 290.2 16.3 TN B 4/23/2015
Erwin 342 42.8 TN TBD 4/25/2015
Greasy Creek Gap 366.2 24.2 NC B/Stay 4/27/2015
Dennis Cove 416.3 50 TN TBD 4/30/2015
Hampton 419.7 2.6 TN B/Stay? 4/30/2015
Damascus 466.9 47.2 VA B 5/2/2015
Marion/Sugar Cove 531.2 64.3 VA B 5/6/2015
Bland 587.6 56.4 VA TBD 5/9/2015
Trent’s Grocery 606 19.1 VA B/Eat 5/10/2015
Sugar Run Gap 620.9 13.1 VA MAIL 5/11/2015
Pearisburg 631.3 10.4 VA TBD 5/12/2015
VA 624/Catawba Grocery 698.3 67 VA B 5/15/2015
Troutville/Dalesville 724 25.7 VA B 5/16/2015
Glasgow 780.8 55.2 VA TBD 5/19/2015
Buena Vista 802.6 21.8 VA B/Stay 5/20/2015
Waynesoro (I-64) 857.9 55.3 VA TBD 5/24/2015
Loft Mtn CG 885 27.1 VA B 5/25/2015
Big Meadows Wayside 920.3 35.3 VA B 5/27/2015
Front Royal (US522) 965.6 45.3 VA B 5/29/2015
Bear’s Den 999.1 33.5 VA B/Stay 5/31/2015
Keys Gap 1013.3 14.2 WV B 6/2/2015
Harpurs Ferry 1022.5 9.2 WV B/MAIL/Stay 6/2/2015
Wolfsville Rd 1050.5 28 MD TBD 6/5/2015
Pine Grove General Store 1097.9 46.6 PA B 6/7/2015
Boiling Springs 1117.5 19.6 PA B/stay 6/8/2015
Duncannon 1142.5 25 PA B 6/10/2015
Port Clinton/Hamburg 1214 71.5 PA B 6/14/2015
Palmerton(Lehigh Gap) 1253.9 40 PA TBD 6/17/2015
Wind Gap 1274 20 PA TBD 6/18/2015
Delaware Water Gap 1289.6 15.2 PA B/Stay 6/19/2015
NJ94/Vernon 1352.9 63.3 NJ B 6/23/2015
Appalachian Market 1405.5 52.6 NY B 6/26/2015
Kent 1463.2 57.7 CT TBD 6/29/2015
Salisbury 1495.7 34.5 CT B/Stay 7/1/2015
Dalton 1565.2 69.5 MA B 7/5/2015
North Adams 1588.7 23.5 MA B/Eat 7/6/2015
Manchester Center 1647.2 58.5 VT B/MAIL/Stay 7/9/2015
Killington or Rutland 1700.3 53 VT TBD 7/13/2015
West Hartford Store 1733.9 33.6 VT B 7/15/2015
Hanover 1743.2 10 NH Computer 7/16/2015
Glencliff 1786.6 43.4 NH B/Stay 7/18/2015
Crawford Notch 1839.9 53.3 NH B 7/22/2015
Gorham 1887 47.1 NH B/Stay 7/27/2015
Andover 1928.4 41.4 ME B/Stay 7/30/2015
Hiker Hut(Rangeley) 1964.9 36.5 ME Stay? 8/3/2015
Stratton 1997.1 32.2 ME B/Stay 8/6/2015
Caratunk 2034 37 ME B/Stay 8/10/2015
Monson 2070.8 36.8 ME Mail/Stay 8/14/2015

缅因的Monson是AT最后的补给点,接着便是“100 Mile Wilderness”, 最后100英里没有补给。

预计到达卡塔丁的时间是2015年8月20日。全程138天左右。

我选择在4月5日出发,大约在8月20日结束。

(实际情况:我实际于9月6日结束,全程共155天)。

 

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五个地方之间大多相距400-600英里;只有Fontana和Monson是特别需要邮寄食物的,因为这两处比较偏远,没有适合徒步者补给的市场。

那为什么还要选择其他几处寄送包裹呢?因为除了食物之外,我还需要补给一些“损耗品”:越野跑鞋(大概600英里需要更换)、袜子、指南书对应的章节、存储卡、维生素/蛋白粉/离子含片等等。根据徒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比如装备出现的问题),我还可能会在这些包裹里添加其他装备。所以,一趟长距徒步想要完全依赖沿途购买,也是不太可行的。

 

AT沿途会经过14个州,其中弗吉尼亚州(VA)占总长度的四分之一。有几个有意思的补给地,可以提一下:

  • Hot Springs,热泉(北卡罗莱纳),每年Trailfest的举办地(4.11-4.14);
  • Damascus, 大马士革(弗吉尼亚), 每年AT Trail Days的举办地(5.16-5.18);
  • Harper’s Ferry: AT的总部,位于西弗吉尼亚;
  • Bear Mountain, 熊山州立公园(纽约),可以搭乘火车进入纽约市,栈道可以看见纽约天际线;
  • Hanover, 汉诺佛(新罕布什),AT会穿过达特茅斯大学。

另外,AT沿途会穿越大烟山国家公园(Great Smoky Mountains)和仙乃度国家公园。在仙乃度,AT与Skyline Drive有许多次交汇。

离AT最近的大城市包括(从南至北):亚特兰大、华盛顿特区、纽约、波士顿等等。

关于AT的长度、起始点、结束点、大概走向、地理知识,可以参考我的AT计划书。

 

以下是留在奥斯丁的装备,全部打包注明,交给我的补给人小胖和阿宝保管。

GEARPART2-4


什么是AT?

  • AT全名为Appalachian Trail(阿帕拉契亚小径), 是一条美国国家长距景观栈道,途径美国东部14州。起点位于佐治亚,终点位于缅因。企图在一个季节里通径徒步的人被称为“Thru-hiker”(通径徒步者)。阿巴拉契亚小径的特点是:陡,险,湿.

多远?多久?多高?

  • 全长:3500公里
  • 我的起止时间:2015年4月5日–8月底。实际完成时间:2015年4月5日–9月6日
  • 最高点:Clingmans’ Dome (2025m); 最低点:Bear Mountain State Park (38m)
  • 起点:Springer Mountains (佐治亚州);终点:Mt. Katahdin (缅因州)
  • 走向:由南至北
  • 一般完成率:20%

AT与你其他的徒步有什么不同?

  • “人”的成分会更多,栈道文化会更加浓厚
  • 线路分段之间差异性较小
  • 因难度增大,每日英里数会降低到20英里(32公里)以下
  • 补给会更加频繁(每2-3天一次)
  • 在栈道上与外界联系更加方便,许多山顶会有电话信号

能用什么方式支持你的徒步?

  • 有意赞助的商家请邮件:nzhang29@gmail.com
  • 支持Appalachian Trail Conservancy: http://www.appalachiantrail.org/
  • 关注我的社交网络平台
    • 微博:@张诺娅走AT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微信公众号:张诺娅走CDT
    • 穷游:http://www.qyer.com/u/5390632
    • 8264:http://u.8264.com/space-uid-39372000.html
    • 知乎:张诺娅走PCT
    • 网站:zhangnuoya-walk.com

A-T-Strip-Map editted-page-001

微博:@张诺娅走AT | 人人:张诺娅 | 穷游:张诺娅 | 8264:nzhang4 | Facebook: Chinese Rock’s Hiking Adventure | Email: nzhang29@gmail.com

11 Mar 2015

“行李”访谈 | 那个徒步的姑娘

 

和“行李”的Daisy姐聊天特别畅快,说出了好多从来没讲过的心里话,很多答案没有怎么经过大脑就从指尖流出来了,可能这些文字最能代表内心的声音吧。可惜我是个话痨,大家走马观花翻一翻即可;有兴趣挖掘八卦的可以仔细一读,了解这骄傲任性的小姑娘还有什么别的臭脾气。

徒步这几年,越发越不爱向别人解释自己。“所谓理解,不过是误解的总和。” 所以,不论你读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张诺娅,误解和理解各有多少,这都是我们之间由特定元素而组成的缘分。我珍惜每一次访谈的机会,让我对自己更加了解,也让我看清,自己对自己还有多少“误会”。

“行李”是由Daisy姐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访谈眷恋世间声色犬马的那些在路上的人们。行李过去的访谈对象有白先勇、野夫、周云蓬、贾樟柯这样的文化名人,也有何亦红、孙东纯、悟空、菜菜这样的知名旅人驴友。想看行李往期内容的朋友,请在微信搜索栏输入“travelingwith”, 或输入“行李”查找公众号。

“行李”访谈的源地址:

行李︱张诺娅(上):如果这条路是安逸的,我宁愿停止旅程

行李︱张诺娅(下):所有创造性的人都是疯狂的

Heidi's PCT finish-9

诺娅在她的个人网页上只用一句话介绍自己:那个徒步的姑娘。这个刚满24岁的姑娘,是怎么徒步的呢?2013年,她用37天徒步了800公里的科罗拉多栈道,成为第一位完成这条线路的中国女性。2014年,她用137天,纵穿了长达43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成为了第一位徒步完成这条线路的中国人。下个月,她要挑战3500公里的阿帕拉契小径,一条仍然没有中国人完成的徒步路线……但她并非职业的徒步者——她刚大学毕业,主修心理学,崇尚并严格执行极简主义,还喜欢画画、哲学,她还写很好的文章,在她的个人网页上,可以看到很精彩、很精准的文章,内容涉及徒步、装备,以及心灵独白。关于她的故事,似乎没有人比她自己写得更好,但我们仍然在长达4个小时、间隔14小时时差的远洋聊天里,聊到了很多她文章里没有写到、却在心里深深影响她的内容。这是一个骄傲、笃定、拥有惊人意志力的90后姑娘。

行李&张诺娅

行李:诺娅,晚上好!(美国时间)

张诺娅:黄菊姐,早上好!(北京时间)

行李:你的很多变化好像都是从12年开始的,我们就从那一年聊起吧。

张诺娅:11年我上大二,那年年底的最后几天,我跟第一个男朋友分手了。我们恋爱了三年,从高中最后一个学期一直到大学,在不同的学校,异地恋,你知道的,就是经常煲电话粥、视频,虽说隔得远,还是在不知不觉地牵制和影响彼此的生活。我在国内没玩过户外,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很少做出格的事儿,所以第一段恋爱也是冲着结婚去的,但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束缚了,觉得女人嘛,就该找份好工作,拿一个体面的学历,相夫教子,甚至当个全职太太也可以。分手以后,我突然觉得特别自由,有好多事情想做,也很想挑战自我。新学期开始后,我就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徒步活动。我们学校每天会有一份活动名录,上面每个我都去参加,遇到了不少有趣的人,而且马上去哥斯达黎加做义工了,有新鲜的经历。

行李:义工的项目我看是你策划组织的,之前有类似的经验吗?

张诺娅:没有,也是在一次会议上听了组织者聊她的理念和经历,突然冲动了一下,就去了。

行李:我看那段义工经历对你影响不小。

张诺娅:恩,其实义工对我们的影响,也许远远比我们对那些孩子的影响大。哥斯达黎加义工之旅中,我们为当地农场的孩子免费教学, 每天早饭后就开始劳作,挖坑,搬石头, 推土, 捡垃圾, 做手工, 种树, 除根, 垃圾分类, 清理农场……几乎每天都能体验一种新东西。我们住在专门为志愿者准备的Tree House里, 下雨的时候会有隆隆的响声,树房里随时会有蝙蝠和蜥蜴光临,夜晚能听到各种虫鸣鸟鸣猴子叫蝙蝠叫,是纯粹的泰山式生活。

行李:你的极简主义是从那时滋生的吗?

张诺娅:差不多在那前后吧,或者说更早一些,那年初我就开始了对自己的极简实验:我想看看在金钱付出最小的前提下,人能获得多大的精神满足。反之,在物质极为匮乏和简陋的状态下,人的快乐是不是会像我预想中的那样被放大,被升值?在哥斯达黎加,我发现人没有许许多多必须有的东西,也能照样生活,甚至生活得更好,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已经有的,不想再有更多;没有的,如果不是必须有,就不求。

行李:生活习惯也相应改变了?

张诺娅:对,那期间我培养了几个爱好:坐,坐在悬崖边,坐在湖岸,坐在荒原上,坐在大地的任何一隅,然后躺下仰望天空。由坐延伸出来的是静坐和冥想。灵修的老师说, 让混水变清的惟一方式, 就是让它静静沉淀,安放和等候是惟一的步骤。第二个爱好是看日出,比起日落我更爱日出,日出不仅代表一天的开始,还意味着你要比太阳起得早,随之就有手握大把时间的富足感。

行李:极简主义除了去掉一些不必有的,是否相应的留下了最想坚持的?

张诺娅:的确,比如旅行,那段时间我有了很多短途旅行,也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每到一个城市,就一定要爬那里的山或是上到最高点的观景台,俯瞰大地,我爬上了蒙特利尔、墨尔本和匹兹堡的最高处,都没有什么挑战性,坐在高处远望的感觉总是“欲辨已忘言”。我最大的变化也发生在出门前收行李的时候,以前总觉得忘记了带什么东西,现在只要不是没了就活不了的东西就尽量少带。

行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突然变得极简,需要很大意志力吧?

张诺娅:意志力是极简生活的一部分,为了培养意志力,那半年,我跑了3次5000米长跑,用周末爬了4座雪山,还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无数远足。而且那年四月底,我开始了吃素。

行李:穷游的原则也是那时培养起来的?

张诺娅:对,我决定不买单反相机,镜头不能代替人眼,我不想只为了好照片才去看好风景。另外,我从此爱上了沙发客和搭便车,这种方式几乎不花钱,还可以认识新朋友,听神奇的故事,开拓眼界增长见识震撼心灵……

行李:那期间有认识什么重要人物么?

张诺娅:其实在那之前认识的两个人就已经开始改变我:李睿和王玄。王玄从纽约跑马拉松去洛杉矶,全程4000多公里,跑了89天。李睿正好相反,从旧金山一路搭便车去纽约……那是个疯狂的夏天,这群疯狂的人拓宽了我的想象力,也让一些疯狂的概念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李睿说,重要的是要有故事,故事就是人最大的财富,我喜欢新事物,爱冒险,不喜欢贪图舒服,舒服花钱,重点是没有故事,一点波澜起伏都没有,我是怎么虐怎么来。

行李:所以你说“如果这条路是安逸的,安全的,安然的,我宁愿现在就停止旅程。

张诺娅:对,我信奉“不去会死”的观点,从那时起,我开始冒险,甚至在许多人眼里就是玩儿命。我发现人是会对恐惧上瘾的,每次在山路上,在高空,在悬崖边,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候,我感到了最深刻最切肤的恐惧, 同时也得到了最平淡最真实的自由。而且比较自虐地旅游和户外,体验人的极限,会有更多的自我发现,它们带来的成就感是不能比拟的。

行李:如果只是为了看风景,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辛苦的方式?

张诺娅:因为不只是为了风景啊,经历是财富,经历过的心态更是财富,路上遇到的人也是财富,走了这么多的路,风景早就忘记了,它们对人的影响和改变很小,其实大自然里,有没有风景,都要很开心,这个比较重要。

行李:中国人有“穷在屋富在外”的习惯,意思是出门要带足盘缠,你小小年纪,反倒有相反的行为。

张诺娅:这可能与我的家庭环境有关,我是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父母在我3岁的时候离婚了,然后妈妈来了美国,爸爸在北京工作,我在重庆。外公外婆没有把我富养,而且希望我多吃一点苦。很多人摆脱不了物质带来的安全感,但我从小到大没有过物质上的忧虑,有很强的安全感。我知道,如果万一有什么情况,家庭能做我的后盾。就像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是皇子,早就过了物质关,所以他之后可以安贫乐道,对物质没有多余的念想。我从小就特别节俭,第一次逛街已经17岁了,还是来了美国之后。小时候的零花钱都拿去买书了,所以梭罗和艾默生的观点我不仅能接受,还能执行。

行李:物质宽裕,反倒更容易有平常心。

张诺娅:是,我觉得这是我发展极简的一个客观因素吧,喜欢户外、喜欢大自然的人,很容易极简。

行李:你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开始阅读艾默生和梭罗的?

张诺娅:在国内也喜欢,但那时从没玩过户外,户外的好处就是,你得把东西都背上,这时候你就知道,“我只有这么少的东西也能生活下去,而且能生活得更好。”这在城市里比较难以实行,但自然界是培养极简主义的沃土。

行李:恩,好像热爱户外的人在这一点上很容易达成共识。

张诺娅:是的,智商的某个理论叫“多重智慧”,说人的智商不是单一的,而是有8个方面,其中一个叫做Naturalintelligence,就是对大自然的认识感悟能力和与大自然相处的能力。

行李:也不乏一些“走遍世界又如何”的人,可能外在环境一变,人也就变回原形,对外在形式上的依赖比较多。

张诺娅:那些人的内心不够强大,走遍世界很容易,每个人的初衷不同,有人是真的热爱行走,有些人走出去,就跟买一辆豪车、买一栋房子一样。旅行也是消费品,行走经历也可以拿来炫耀,甚至更能得到赞许,尤其在现在这个仇富的社会里,所以有很多人玩户外和摄影的动机是不纯的。

行李:话说回来,极简主义、哥斯达黎加的义工之旅,那算是你的转折吗?

张诺娅:并不是,我觉得只是我以前的潜能没有得到挖掘,现在挖掘出来了。就像我以为我只是土地,其实是土地之下的火山。单身了以后,以前被压抑的想追求自由的心理就有点爆发了,我是学心理学的,我挺喜欢思考,喜欢有意义的事物,喜欢给他人带来价值,所以我就开始在网上分享我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正循环吧。

行李:什么时候开始分享你的故事的?

张诺娅:12年是我用打工的钱几乎走遍了美国的山川,就是从那时开始分享我的旅行故事的。那一年确实改变不少,走出第一步之后,后面就来得简单,自然而然。而且上过高山,看过远景之后,层面提高了,就不想回到山谷里去憋着。

行李:心理学是你自己选的吗?

张诺娅:我一直说,不是我选择了心理学,而是心理学选择了我

行李:怎么讲?

张诺娅:我学起来特别轻松,得心应手,概念马上就能掌握,因为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思考,属于内观型的。徒步也一样,不是我选择了徒步,是徒步选择了我。

行李:心理学哪些观念对你影响很大?

张诺娅:很多,都是潜移默化的,但概念毕竟是概念,理论也是会被推翻的,我毕业之后最深的感触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既然大家都差不多,也就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行李:感觉在西方,人人都强调自我,应该是首先认同人和人的差异,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不同个体呀。

张诺娅:不,我们总是主观地去放大自我和他人的差别,许多观察都是不准确的,不对,我们的认知从来就没有准确一说,看到的只是大脑想让我们看到的,要认识到人的灵活性并理解他人的行为,可能是当时环境和其他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就事论事,不要对人轻易下结论,也别对自己轻易下结论,给自己改变的空间。人太复杂和美妙了,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决定的背后可能有千万种因素在相互碰撞,理解万岁。

行李:这个认识,对你最直接和最深处的影响是?

张诺娅:可能是更心平气和了?其实我一直脾气就很好,不对,那是因为咱们的样本都是biased的。

行李:美国对你影响大吗?很多中国人把美国想成遍地大都市的样子,我一个朋友说,原以为喜欢大海,到了美国才发现喜欢荒野。

张诺娅:(你朋友)跟我一模一样,我在国内也最喜欢大海,因为海洋就是最大的荒野。美国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来的时候17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我对美国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因为我刚来就看到了日复一日的湛蓝天空,就凭这一点,我就想在这里生活下去,虽然那时候还小,但可以看出自然对我的重要性。

行李:你刚去时就在纽约?

张诺娅:对,住在皇后区,我上学的高中靠近长岛,附近有一片很大很大很大的公园,跟国内的那种大叔大妈散步的公园不同,有很多trail,我经常一个人进去。

行李:比起国内的城市公园,纽约连中央公园也算是“野外”了。

张诺娅:哈哈,中央公园是都市公园,人造的东西太多,美国最棒的公园都是没什么人为因素的。我觉得美国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给了我很多新的视角和可能性,在这里,你可以把日子过成任何一种模样,都不会有人去评判你,说你另类。你可以去做义工,去搭车,去过吉普赛人的生活,也可以西装革履成为精英,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样作品去雕琢,美国会给你雕琢的工具,还不会限制你。这也可能只是我的想法,因为我最喜欢不走寻常路,他人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小,但在美国生存的华人,尤其是有身份困扰的,他们的选择性很小。

行李:是怎么从乖乖女变成不走寻常路的呢?

张诺娅:乖乖女主要是在学业方面,我可谓是中国教育精品,但是性格潜质里的特立独行是基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比较深层,遇到土壤就会发芽,我从小就不太喜欢大家都喜欢的东西,但因为生活层面狭窄,经历少,主要搞学习,而且初高中是在封闭式的外国语学校,那时没有同龄人那么爱玩,很严肃的样子,习惯用社会标准来定义自己的成功。上大学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落基山脉的低云,哥斯达黎加农场里的树屋,墨尔本的暴走,柬埔寨的湿热,越南的商贩,蒙特利尔的涂鸦……还是什么别的东西改变了我,内心的野马终于脱缰,文静学术女变身户外旅游驴。

行李:小时候跟外公外婆住,他们有按传统标准要求你么?

张诺娅:不能这样说,我外婆非常严肃,她不会要求我一定要当第一,但至少要优秀。她性子急,事情会很高效率地做完,勤劳,不喜欢倦怠的感觉,又好学,上进,都80岁了,自学了电脑,现在经常跟我视频,还天天看书,经常走动,思想观念很新潮,也很理解年轻人的想法。我们分开以后,她是最鼓励我去体验生活的人,家里最支持我徒步的就是她。

行李:好洋气。

张诺娅:哈哈,是的,这就是生命力的体现吧,她有很强的能量和场力。

行李:你妈妈呢?是你一类的,还是刚才你说的那种有精英紧迫感的人?

张诺娅:不是,我妈妈属兔,巨蟹座,性子很软,我受妈妈影响特别小,因为我3岁的时候她就来美国了。

行李:你那么小时就去美国,还以为也是女强人女汉子一类。

张诺娅:为了生存,都可以很强悍,但本质还是很柔软的。我父亲也很厉害,跟我外婆很类似,生命力很强,气场很大,有很多能量。其实我喜欢大自然,跟旅游有关,外婆和妈妈都特别喜欢旅游,但都是跟旅行团那种,我小时候也经常跟他们去旅游。

行李:那时都去哪里?

张诺娅:小时候去过新马泰,国内也去过很多地方,但并不喜欢跟团,所以我在国内是没有真正玩过的,这也算是美国对我的影响吧,这里人少,景多。

行李:你很小就写文章发表,有不少和旅游有关?

张诺娅:很少,因为那时旅游不是我自己的爱好,当你自己一个人从规划到执行都全面掌握的时候,才能知道一件事的真面目,那时如果喜欢上了,就是真爱,它会成为你人格的一部分,其他人给你的都是附属品。

行李:你的第一次正式长距离徒步,就是走科罗拉多栈道?

张诺娅:科罗拉多是一切的开始吧,走上去的第一天就觉得特别适合长距徒步,

王阳特别想家,不是很适应,但是我却特别high,所以我说也是长距徒步选择了我。

行李:她之前没有经验?

张诺娅:我们之前都没什么经验。

行李:怎么认识王阳的?

张诺娅:其实出发前的两个月,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科罗拉多栈道。当时临近大学毕业,我在图书馆等公交车的时候无意看到了好友转发的一张图,说一个女孩子要一个人走这条栈道,就是王阳,那时她刚毕业, 也喜欢旅行,我就联系她了。

行李:后来呢?

张诺娅:她第2天就和我分开,飞回她的城市了,接下来的路就我自己一人走。

行李:你出发前两个月时还没听说过这条栈道,那之后都做了哪些准备功课?

张诺娅:体能训练其实一直在进行:几乎每个周末都去爬山;多次长跑;半年的非洲舞课以及课上每次240次仰卧起坐;泡了一个月健身房练肌肉;多次负重徒步trail run,;读完了与长距徒步有关的3本书;咨询过起码10位户外专家;参考过超过20份装备清单;提前两周到盐湖城和丹佛适应海拔;临走前拜访科罗拉多栈道总部咨询具体情况……

行李:这是一条怎样的徒步路线?

张诺娅:首先要介绍背景科罗拉多,这是美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州,因为坐落在落基山脉之上,也是全世界户外爱好者的大本营。科罗拉多栈道全长800公里左右,平均海拔3139米,整个穿越落基山脉,要途经8条山脉,5个主要流域,6个国家野生自然保护区,5片国家森林。

行李:徒步需要多长时间?

张诺娅:我走了37天,目前最快的世界纪录为7天,大多数人需要花上40天以上,当然包括离开栈道去城镇补给的时间。

行李:中间升降起伏大吗?

张诺娅:很大,虽然说徒步距离是800公里,但实际上我爬升和下降了57000多米,相当于把珠穆朗玛峰从底到顶上上下下爬6.4遍,每天爬升和下降的累积高度达1800米。

行李:这37天都经历了些什么?

张诺娅:我在日记里这么总结的:37天,18次一个人扎营,17次无水扎营, 无数次的雷雨,3次独身夜行,5片止痛片,4次迷路,2次接近失温,最长时8天8夜没有洗头洗澡,3次扎营在树线以上,26天的完全一人独行,经常24小时见不到一个人……

行李:决定走太平洋山脊小径Pacific Crest Trail,简称PCT,是在这次徒步途中定下的吗?

张诺娅:对,差不多是。科罗拉多的收尾很赞,也直接影响了我走PCT。之前很大一段都是一个人走,最后一个星期遇到了日本人长沼,在路上跟他走过两天,他是一个导师性质的人物,潜移默化地教给了我很多东西。他之前走过PCT,所以我也向往了。

行李:那本书呢?《Wild》,我以为是因为那本书才决定去的呢。

张诺娅:那是谢丽尔的个人自传,1995年,她背着60磅的大包和比包还沉重的过去,跌跌撞撞地踏上了PCT。17年之后,她根据这趟徒步经历写了这本书,去年还被好莱坞拍成电影,但是跟徒步没有太多关系,PCT只是她叙述自己生活的凭藉,她不是玩户外的,可以当消遣读一读。

行李:PCT是一条怎样的徒步线路?

张诺娅:南边从墨西哥与美国的边境开始,一路向北,途经数十个国家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纵贯著名的西耶拉山脉和北喀斯科特山脉,一直延伸到加拿大境内,全长4300公里,但宽度不超过30厘米,连自行车也不能进入,是一条完全的徒步小道。全世界只有美国的另一条徒步线路(大陆分水岭)和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小径可以与它媲美。

行李:约翰·穆尔小径是不是有一段就在PCT这条线上?我有年一直在看美国的自然文学,最喜欢约翰·穆尔,当时就是因为他才想去美国的,想去走走他书里写过的地方,优胜美地、惠特尼峰等地。

张诺娅:对的,PCT有160英里在西耶拉山脉与约翰·穆尔径重合,我也是借走PCT的机会走完了约翰·穆尔径,剩下不重合的部分在惠特尼和优胜美地,我用另外两天时间完成了,总共356公里。

行李:感觉他对美国影响很大,不管是文学方面还是户外方面。

张诺娅:是,约翰·穆尔著作等身,以他的文学作品让环境主义哲学深入全世界,他也是美国户外的典范:推动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为了保护优胜美地山谷到处演说,还创立了对后来影响很大的西耶拉俱乐部……他在美国影响很大,所以有一条专门的徒步小径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约翰·穆尔小径,这是全美国最拥挤的徒步小径,也是全世界最早作为景观开发的长距离徒步路线,这也是我在整个PCT徒步中最难忘的一段。

行李:因为风景最好?

张诺娅:风景是很好,西耶拉山是全世界最美的十大山峰之一,但难忘,主要是我走的时间不对,遇到了太多困难和挑战。它是一条传统的夏季徒步路线,但我去时,还是5月底,山上还是白雪皑皑,又没带雪具,走得狼狈不堪,但有雪的西耶拉太美了,我强烈推荐大家在5月底“作死”一次。

行李:这条路线就是约翰·穆尔自己开发的?

张诺娅:不是,是西耶拉俱乐部和几代先锋探险家集体完成的,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才在西耶拉这条狭长的山脊上开辟了举世闻名的约翰·穆尔径。

行李:中国的文人大多文弱,虽然也可以在陶渊明、王维那里看到归隐田园的志趣,但他们大多是因为仕途不顺才被动退隐,退隐期间,其实也在暗自等待回归。美国的自然文学家,像约翰·缪尔、约翰·巴勒斯、梭罗、艾默生,他们真心投入自然,不只是个人心境的投射,也对美国户外影响很深,有很多简直就是户外高手。

张诺娅:闷声作大死的也有,武夫有不少,文人也很多,能文能武就比较少见了,只能武,不能文,会把户外推上死路,不能把对户外的领悟和体验传播出去。

行李:在走PCT的路上也是不断上升下降,都可以登山了,以后想尝试其他户外方式吗?

张诺娅:当然想,特别想登山和攀岩,我试过滑雪,第三次就上了黑道,但是我不太喜欢下降的感觉,我喜欢向上攀登,也特别喜欢大山。

行李:你是喜欢走在山脊上俯览群山,还是峡谷里听着溪流声埋头苦走?中国有句“行山阴道上,犹在镜中”,每次看到这句,我想到的总是走在山脊上俯览群山的样子。

张诺娅:我喜欢开阔的景色,所以喜欢林线以上的风景,不一定要是山脊山腰,但视野要广阔。

行李:你在这条路上创下了哪些新的记录?

张诺娅:哈哈,这次走了137天,总共露营99次,单独露营36次,共94天不洗澡……

行李:你好像做什么都开心。

张诺娅:不是,避重就轻吧,如果知道自己一定不会喜欢,也不会去尝试的。

行李:什么性格适合你这样的长距离徒步?

张诺娅:能吃苦,坚强,体质好,不怕脏不怕累,爱受虐,不依赖高科技……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挺适合。

行李:你是不是从不睡懒觉?从不浪费时间?

张诺娅:不可能啊,经常睡懒觉,经常浪费时间。

行李:那还好,还是个姑娘(笑)。在路上最艰难时,一般会用什么想象来安慰自己?食物,舒服的洗澡,躺着睡上几天几夜?

张诺娅:主要是想洗澡,洗衣服,床比较不想念,只是想念干净地躺着的感觉,还有吃零食。

行李:想得最多的食物是什么?

张诺娅:啊,水果!桃子和葡萄,无限循环!冰激淋比较偶尔,还有汽水,有一次特别想黄油……

行李:真正到了补给点,吃得下很多么?

张诺娅:好问题,其实还好,主要是补充蛋白质,但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一餐觉得特别好吃,可能是因为沿路都是美餐。小城市里没有中餐韩餐日餐这样的,不过我也不算是吃货,吃得健康就行,可惜长距徒步,吃得都很不健康,高塘高脂肪高盐。

行李: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特别想吃垃圾食品,本来是最不应该吃的时候。我有年夏天长途骑车,每天只吃一种食物,营养快线!长期徒步,身体有什么变化吗?

张诺娅:主要是脂肪和肌肉的比例变了。

行李:你是瘦了,但是重了?

张诺娅:重了一点点,但应该算是瘦了,因为脂肪少了,但是肌肉比脂肪重。

行李:其他的呢?中国这边的网友经常恶搞,发进藏前后的夸张对比照片。

张诺娅:哈哈,我知道,我肤色也有变化,但不大。就是头发特别容易打结,不敢梳头,梳不顺。

行李:路上不每天梳头么?

张诺娅:没有梳子,因为不必要,极简嘛,别忘了。当然也没有护肤品。

行李:没想过出发前去剪个短发?长发不洗会痒嘛。

张诺娅:其实不会,走之前,训练自己头皮的适应度,逐渐增加洗头之间的间隔,人的头皮是有适应性的,你经常几天洗头,它就几天痒一次,像那些一辈子不洗澡洗头的非洲人,可能一辈子不会痒。

行李:有觉得恐惧、孤独的时候么?

张诺娅:比较少,恐惧的时候就是从雪坡上下来,太阳快落山了,觉得自己走不到宿营点。孤独的时候很少,因为走在大自然里,要经常观察外界,对周遭都要比较敏感,所以注意力是向外的。反倒是在人多的地方会感觉孤独,因为注意力向内了。

行李:摄影师常说,“我在热闹里拍摄孤独”。

张诺娅:恩,我其实一直不太喜欢热闹,挺内向的。

行李:在野外久了,刚回来时会不适应么?

张诺娅:不会,我还是很喜欢和人交流的,不然就不会学心理学,人流很温暖,亲朋好友聊聊天什么的,人类社会所在之地也很方便。

行李:心理学在徒步中时常发生作用吗?

张诺娅:其实是我自己发生了作用才去学的心理学,我很少去想学过的理论,但是徒步跟心理素质有一定关系,人都有很坚强的一面,人的意志力可以高过珠穆朗玛,我很幸运能有这个机会去挖掘自己坚强的一面,应该是每个人都有,遇到了合适的土壤就会发芽,其实徒步当中的心理特别简单,真的。

行李:之前我去墨脱徒步时,每个人都说危险,当时路上全是高手,经验丰富,装备齐全,我体力差,体育从未达标过,但一直走在最前面,心里什么都不想,不就是走路吗,一直埋头走就是,其实没那么危险。

张诺娅:对,就是这样,很简单,不需要太多心理的作用,我要活下去、我要走下去,都很本能。

行李:有人说长距离徒步就像打坐,最开始思维如瀑布,汹涌澎湃,慢慢的归拢成一束小溪。这么几十天的长时间走路,你的心绪经历过怎样的变化过程?

张诺娅:他总结得好诗意,有人通过静坐和冥想把自己的思绪净化,甚至把自己带到一个与神更接近的领域,我觉得这种体验也可以用重复的行走和奔跑达到,其实我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左脚、右脚,重复数万次,当身体进入一种韵律,和睡眠甚至沉思颇为相似,思想占据一切,身体可以视作不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空旷忘我,灵肉皆无,那双脚似是我的,又似不是我的,脑海里几乎没有任何念头,背上几乎没有任何重量,我好像成了天上的飞鸟,或是一棵静止的大树。

行李:跑步,徒步,骑车,都是这样,一直走一直走,直到自己变成道路。

张诺娅:是的,但是不能单线循环,我觉得自己不能在山里一直待着,因为学不到新的东西了,如果四肢发达了,头脑没有进步,就没有正循环了,所以看书和走路要齐头并进,不然哪怕有了很好的经历,领悟能力下降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和感知,领悟力是需要学识和智慧的,所以老玩户外也不好,做一件事太久,就会有疲态。

行李:我正想问你以后想从事的事业呢。

张诺娅:跟心理学有关,现在在申请特殊教育的研究院,想主业当老师,一个是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一个是假期多。

行李:副业呢?

张诺娅:写点东西,宣传环保,推动国内的户外事业吧,现在想走的人越来越多,装备行业很发达,可是没有好的线路和栈道,登山还是非常精英化,然后就突然掉到人挤人的旅游里去了,中间缺了一块,这就是软件没有跟上。

行李:你毕业后一直在徒步,徒步的费用方面怎么处理的?

张诺娅:都是不徒步的时候工作,然后辞了去徒步。

行李:没有考虑过赞助吗?

张诺娅:有人非要给我钱,还有美国的一些朋友问我何不在facebook上建链接,做一个赞助栏,我也分享了一两次,大概收到了七八百美金吧,也是他们的心意,但我一直有在工作,其实不需要捐款的,不可能把徒步建立在捐款上,我这么个人英雄主义,不会做这样的决定,我觉得间隔年、旅游、爱干嘛干嘛……这些事很自私,也该自己买账,穷则独善其身。

行李:看到你问自己:“我是一个女人,为什么要按照男人的方式来徒步?”你心中的女性魅力要具备哪些特质?

张诺娅:女性魅力?自然,大方,淡定。

行李:男性魅力呢?

张诺娅:男性魅力,哇我被考到了……有气度,果断,爱冒险,聪明。

行李:你有偶像么?楷模吧,不说偶像。

张诺娅:自从学了心理学,就没偶像了……

行李:心理学为什么消解了偶像?因为人和人差异不大?

张诺娅:因为对人的认识更加多元和多层面了,没有谁是完美的,也就减少了个人崇拜,不过我有不少欣赏的人,他们有很多是我的朋友,也有书本的作者,有各个领域的名人,徒步方面,长沼算是一个楷模吧。

行李:你多处提到长沼,他楷模在哪里?

张诺娅:是因为他特别谦逊的态度吧,日本人崇尚万物有灵,跟自然的连结能力很强,他对大自然的那种敬畏让我学习了不少。日本人做事很极致,甚至极端,但他们的那种劲头,很纯粹,很热烈,而且动手能力非常强。长沼总给我一种万事通的印象,我觉得他挺不容易,四十了,没有家庭,没有大事业,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社会压力肯定不小。不过他也出书了,在日本徒步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了,虽然赚的钱不多,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对他对我都没有什么吸引力。

行李:斯坦因还是谁说过探险家不应该结婚,因为他们已经嫁给了荒野。

张诺娅:噗,也可以多夫多妻呀!其实我觉得正好相反,对荒野的爱,不应该是排他的,而且我总觉得,在荒野中生存了一段时间,人会变得简单,人一变得简单,就对别人没有戒心,也比较容易和他人建立连结。

行李:可能是自我安慰吧,因为他终生未娶。不知道是否方便问,你说走完太平洋山脊后和男朋友分手了,看你写他沿途给你邮寄包裹,应该很支持你的,为什么分手了?

张诺娅:因为我不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了,我需要成长。

行李:有想过未来理想伴侣的样子么?

张诺娅:没有计划呢,还是很随缘的。

行李:你这样的姑娘,有时很讨人嫌的,别人比什么都比不过你,会觉得你什么都不需要,也不知道在你生命里扮演什么角色。

张诺娅:哈哈,你这话说的,不是我牛掰,我觉得这是个一生的过程,我挺不急的。

行李:其实也没什么牛不牛的,世界那么大,眼界放宽些,都是沧海之一粟。

张诺娅:沧海一粟这话很像苏轼说的,不对,就是他说的,牛不牛都是别人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自己开不开心,有些事我不去做,有些人我不去爱,有些故事没有经历,我会不开心,觉得生活好像缺少了什么。

行李:你徒步PCT之前曾参与寻找Taka,动身前,提前做过什么准备吗?在路上会担心自己岁死掉之类吗?

张诺娅:Taka是日本人,走PCT时失去联系,我自己去PCT之前也特别焦虑,焦虑到昼夜颠倒,后来在栈道上发现这是普遍现象。

行李:怕准备不充分?

张诺娅:不,正是因为准备太充分了,就怕不确定因素。我走之前做了详细的“PCT计划书”,里面涵盖了所有在我预计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情况。经过四个半月的徒步,我很感谢当初的刻苦研究,让这几千公里的徒步几乎全部在掌握之中;一方面又惋惜准备得过于详细,少了一点不可预料的惊喜。但是走完了PCT,这辈子已经没啥后悔的了,所以现在就活得有点糊涂了,以为心愿已了……

行李:哈哈,你马上还要去走阿帕拉契亚小径呀。

张诺娅:的确,但不太像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了,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去做的了,现在心态比较平和,作死也是会饱和的。

行李:追根究底,都没有什么必须做的事。

张诺娅:的确,对我而言,我比较清楚什么事是不想做的,比如不想做对他人没有意义的工作,不想浪费时间在不精彩的生活上,不想浑浑噩噩度日,所以我会避免我不喜欢的活法,剩下的就是自由发挥的空间了。

行李:决定走阿帕拉契亚小径(简称AT),又是在PCT途中定下的?

张诺娅对,当时在PCT上遇到的徒步者,超过半数徒步者都曾经走过AT,他们的故事让我入迷:为什么AT能吸引这么多奇人异士?这条路到底魅力何在?

行李:你遇见的那个小男孩儿也走过?

张诺娅:是的,Thomas,他今年7岁了吧,走完AT的时候才5岁,他自己还背一个小包,这是AT徒步史上年纪最小的一个。

行李:听起来又惊叹又惭愧呀,他父母同行?

张诺娅:是的,这么小,12岁以下的小朋友需要24小时的监护。

行李:走AT会和之前的徒步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张诺娅:没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但我会作为“自然之友–无痕山林”的志愿者,在小径上向大家介绍无痕山林,就是Leave No Trace的原则。

行李:具体到徒步,要做到哪些原则?

张诺娅:简单来说,就是不把城市社会的产物带入大自然、尽量减少对野外的改变。比如,在野外不能使用牙膏和沐浴露之类的产品,因为会改变水质;走路的时候要尽量不抄近路,而要在已经修好的小径上行走,要减少对未开发土地的使用;上厕所的时候要挖一个“猫洞”,结束之后连卫生纸也要带走;洗锅的时候要在离水源60米以外,不能直接在河水里洗;垃圾全部都要收起来带走,不能焚烧,更不能留在野外,等等。

行李:你一向不喜欢受束缚,为什么想要做他们的志愿者?

张诺娅:作为一个喜欢户外的人,我在美国很开心:这里的天很蓝,水很清,夜晚可以看到星空。但是同在一片天空下,为什么我的国人就不能享受这样的条件?所以,我希望为环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徒步”这两个字拥有一些新的意义。在国内,喜欢户外的人走进大自然,有时候反而会对自然产生更多的破坏,光是看看景区的垃圾就知道了。树立一个观念很容易,但要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确实很难,我觉得这中间缺乏的就是教育,所以我想起头,用美国的小径当教材,把无痕山林的观念输入到国内去。

行李:如果要归纳一下,这些次长途步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诺娅:长距徒步的主题其实是人,徒步让人从网络、工作、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把所有所需物品背在身上,在每天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去体会物质生活之外的生存方式,是建立人与大自然、与他人连接的一个漫长过程。在走了科罗拉多栈道和太平洋山脊径之后,回忆里最闪光的地方,莫过于路上遇见的人:那些踌躇的人,困倦的人,迷失的人,粗鲁的人,有无限潜力的人,睿智的人,有创造力的人,爱冒险的人……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我自己,那个我不认识的自己,那个我试图忘记的自己。

行李:相比别的方式,这可能是徒步最大的魅力吧。

张诺娅:要去探索世界上最雄奇壮丽的景色,还是要徒步,所以我计划徒步世界各大洲的著名线路。徒步的魅力是多元,而且可以跟pack rafting组合,这样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去,当然,上不了珠峰。

行李:最古老的方式,也许是最无所不能的吧。我问得差不多了,也把你问累了吧,希望你开心走完阿帕拉契亚小径。

张诺娅:没啊,我觉得很过瘾。

行李:如果以后回国来想去小地方可以告诉我,我也走过很多“全程负责”的路线,有一些外人不走、也走不了的地方。

张诺娅:王安石的那句,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有预感我们一定会见面的。

 

06 Mar 2015

太平洋山脊 | 准备篇: 地图和导航

half mile

不同的PCT地图,采用不同的测绘方式,同一地标所对应的英里数也是不同的。在这批地图中,由于Halfmile使用得最为广泛,PCT的大多数参考信息(例如Yogi’s PCT Guidebook)使用的都是Halfmile的英里数。

 

Halfmile Maps (http://www.pctmap.net/) 是PCT徒步者最常用的地图。此地图完全免费,徒步者可以把彩图打印下来(完整版PCT地图约有200多页),也可以把pdf文件下载到电脑、平板和手机上。Halfmile Maps的打印可以交给专门的公司去做,一般临近徒步季的时候也会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徒步者组织集体打印地图的活动。

  • Halfmile Maps当中的英里数是Yogi’s PCT Guidebook所使用的英里数
  • Halfmile Maps的比例尺是1:31680, 图上的一英寸代表实际距离的半英里
  • Halfmile地图由徒步者“Halfmile”以及他的朋友,通过连续几年分段徒步PCT,才完成线路图的绘制;图中标出了PCT沿线最重要的地标,包括水源、可用营地、补给点、小径口、邮局等等;徒步者请参考:http://www.pctmap.net/2015/02/waypoint-abbreviations/
  • Halfmile除了提供传统的纸质地图,还提供GPS、谷歌地球、手机APP、沿途指南(Trail Notes)、南加州水情表(PCT Water Reports)等等相关资源
  • 此套地图还包括了沿途各种分支小径、周边徒步景点、PCT改道路线的地图
  • 有关地图的打印请参考:http://www.pctmap.net/faq/
  • Halfmile地图并不是一本或者几本“地图书”,而是电子版本、可打印成A4大小的“散装地图”;一般通径徒步者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一次带齐某一段路所需要的一叠地图
  • 每年春季更新一次

 

PCT Guidebook Maps (Wilderness Press) 是PCT官方指南书里包含的地图。这些地图没有被单独出版,而是作为指南书的插图出现,比例尺为1:50000,是黑白地图,并不是特别清晰。不过,这套丛书特别适合中短途徒步者,因为它涵盖了大量的沿途路线描述、地质地理信息、详细的水源信息等等辅助性知识,可以当作PCT参考书进行阅读。徒步者需要注意的是这套丛书并不经常更新,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03年的,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PCT USFS Maps (http://shop.pcta.org/trail-maps/) 是国家林业署出版发行的一系列PCT地图,这类地图和国家公园使用的Recreation Maps类似,是面积较大的翻折式地图,包涵丰富的地形和周边信息。其缺陷是昂贵(全套10册加起来差不多100美金)、没有补给信息、比例尺较小(1:63300),但它可以作为区域徒步总览地图,而且其中富含植被、历史、地质地理信息。

 

Postholer PCT Pocket Maps (http://postholer.com/mapbooks/) 是目前PCT地图中制作最为详尽和精美的地图,全3D地形,1:38500比例尺,共含380多张地图,而且每张地图旁都有一张海拔升降图。Postholer Maps分3册,全套加上Databook (数据书)共计100美金左右。较之于Haflmile Maps, 它最大的优点是地形图清晰具体、可以分册携带、方便徒步者使用,最大的缺点是昂贵、与《Yogi’s PCT Handbook》当中的英里数据不匹配、而且没有相配套的GPS/Google Earth等数据。

 

PCT Pocket Atlas by Blackwoods Press (http://blackwoodspress.com/pacific-crest-trail/maps/atlas/) : Eric Black的地图比较昂贵,而且只制作完成了南加州和内华达山脉的部分;它的好处是相对轻便、所有的数据集成一册、包含补给地和总览图等Halfmile Maps中没有的信息。它也提供GPS数据的下载、数据书信息和海拔升降图,与Postholer PCT Pocket Maps在制作上十分相似。曾有徒步者反应这套地图有一些错误,相比较之下笔者更推荐Halfmile Maps。

 

John Muir Trail Maps by Tom Harrison (http://www.tomharrisonmaps.com/): 内华达山脉约翰穆尔径的最佳地图,提供线路周边的地理名称和小径长度标识,优于Halfmile PCT map California Section H的部分。

pct from space

 

手机APP

 

徒步者首先需要确认您智能手机的GPS无需依靠Wi-Fi和移动网络信号就能运作。以下推荐的智能手机APP,用户只需要开启手机的GPS即可。在徒步过程中,用户可以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无通信/网络/无线电信号),并打开手机GPS。地势越开阔、遮挡物越少、天气越晴朗无云,GPS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越高。

 

在PCT上,手机APP的使用率非常高,但徒步者不可以完全依赖手机的导航系统。笔者建议徒步者准备一份纸质地图,并下载至少一个手机APP。如果手机丢失、损坏、无法在雨天雪天等气温低湿度高的情况下使用,还依然有纸质地图可以参照。手机GPS App系统亦有局限性。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和温度区间之外,GPS容易失灵;电磁干扰会对手机产生影响;等等。

 

Halfmile PCT Apps (iOS/Android):使用率最广、最方便操作的PCT APP。徒步者可以查询自己距离栈道的相对位置、在小径上的准确英里数、海拔、经纬度,“BY TRAIL”一栏则提供南北两个方向的所有重要地标(水源、营地、补给点等)。只用下载者一个非常简单的APP, 徒步者就可以明了一些非常直观和重要的数据。2015年最新版本的iOS app增加了简明线路图,更加方便徒步者查询自己的位置。

 

Guthook PCT Guides (iOS/Android):这是一个类似手持GPS的导航APP, 主要界面是PCT的地形图,包涵沿途所有重要的地标。此外,它还提供海拔升降图、数据列表,每个重要地标还可以参考其他徒步者即时更新的“log updates”。如果徒步者在冰雪中迷失栈道,只用手机GPS定一下位,便可在Guthook App的地图上看到自己相对与小径的准确位置,并明了小径的大致走向。Guthook也包含PCT周边推荐线路和所有PCT改道线路。建议与Halfmile PCT Apps配合使用。这套APP一共分为5个部分,全套大约30美金,如果您对阅读纸质地图不是特别有把握,我推荐购买。

 

PCTHYOH (iOS/Android): 集结PCT资源的管理型App, 有雪情、天气预报、南加州水情表、华盛顿降雪预报、山火更新、栈道更新和改道等诸多相关信息。其中一些资源需要徒步者提前进行下载。

 

Backcountry Navigator Pro/Alltrails/Gaia/Motion X GPS等等:因为PCT是国家景观线路,大多数以户外导航为目的的APP都会有小径的路线;徒步者可以选择一个辅助户外app下载,安卓平台最推荐的是Backcountry Navigator, iOS平台最推荐的是Motion X。

 

Compass: 指南针App。

 

使用APP的技巧:徒步者应该准备3份地图–一份纸质地图,一份Halfmile Map的pdf版本 (存在手机里),和一个手机导航APP。另外,笔者还建议徒步者把PCT Water Report也提前存在手机里:http://pctwater.com/。和地图不同的是,Water Report随时都可能被更新,徒步者最好在南加州的补给地点经常查看,保证自己掌握的水源资料是最新的。


large_JJkQ_18c900004360118e

其它地图资源

 

Google Earth: http://www.pcta.org/discover-the-trail/maps-and-guidebooks/google-earth/, US Forest Service.kml和Halfmile’s PCT.kml都可以下载。

 

GPS:Halfmile提供GPS数据下载 (http://www.pctmap.net/gps/)

02 Mar 2015

太平洋山脊 | 准备篇:我的PCT参考资料大全

 

以下网站、书籍和电影资料,是我为2014年PCT徒步做准备的参考信息的一部分。粗体字是特别推荐的资源,尤其是影像资料部分;如果您没有时间,去vimeo上看看PCT Class video of 2012和2011,就基本能体会徒步PCT的精髓了。

PCT中文指南:《穷游锦囊 — 太平洋山脊》

  • 目前最为详尽的中文PCT攻略,包含分段介绍、装备须知、补给表格、地图、资料推荐、历史、大数据等等

网站网页类

  • www.backpackinglight.org: 装备论坛、小径信息、轻量化指南;输入任何与PCT相关的问题几乎都可在此找到解答;内含各种轻量化装备的测评
  • https://mexicotocanada2013.wordpress.com/itinerary/:补给计划样表3

 

 

强烈推荐:PCT订阅邮件

http://mailman.backcountry.net/mailman/listinfo/pct-l

登记注册邮箱,接收PCT更新、装备讨论、线路最新情况;解答PCT疑难;与PCT徒步者进行交流;了解PCT相关新闻。

注意:填写完登记信息之后,请检查您的spam邮箱,获取注册链接。

 

书籍指南

  • 推荐:Yogi’s Pacific Crest Trail Handbook 《尤吉PCT指南》,丰富翔实的准备信息、栈道天使信息、沿途补给点、水源、线路描述、装备指南; 每年更新再版一次(http://www.yogisbooks.com/)
  • Pacific Crest Trail (Wilderness Press): PCT官方指南,内含详细的线路/水源/分支小径信息;沿途地理和植物信息;准备信息。分三卷:加州(上)、加州(下)、俄勒冈华盛顿 (http://pct.wildernesspress.com/the-books/)
  • 推荐:The Pacific Crest Trailside Reader,分上下两卷,是以PCT沿途地理、历史、生物、文化、人物和传说为主的文集;提供丰富翔实的PCT背景知识 (http://pcttrailsidereader.com/)
  • Mountaineering: Freedom of the Hills,即《登山圣经》,推荐PCT徒步者阅读雪上行走技巧和冰爪冰镐使用的部分
  • 推荐:A Thru Hiker’s Heart (Ray Echols)–PCT徒步日记中的典范, 内含丰富的PCT历史背景和地质地理信息
  • Ultralight Backpackin’ Tips (Mike Clelland): 轻量化装备使用小技巧
  • The Ultimate Hiker’s Gear Guide: Andrew Skurka的轻量化装备指南
  • Fixing Your Fee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Athletes (John Vonhof) 对包括长距徒步者以内的耐力型运动员的护脚指南

 

 

电影纪录片类

  •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PCT纪录片,从通径徒步者的角度记录小径上的生活和丰富的PCT徒步文化;比利山羊和威廉姆森等PCT名人亦作为电影的主角出现 (http://tellitonthemountain.com/)
  • Only Essential: 2014年两位PCT通径徒步者的沿途影像记录; 以第一人称方式详细描述了徒步者的生活 (http://www.onlytheessential.com/store/buy-the-dvd)
  • PCT 2012 Class Video和PCT 2011 Class Video: 笔者强烈推荐;可免费在vimeo.com上观看。集合了PCT从南到北全程的风景风貌、徒步者生活、雪山和沙漠等难点的影像、补给地风貌等等一手资料。徒步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大雪年(2011年)和干旱年(2012年)徒步PCT的天壤之别 (https://vimeo.com/65233793)
  • 2014-2016年的PCT视频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在Vimeo和Youtube都能看到
  • JMT纪录片:Mile, Mile and a Half
  • Pacific Crest Trail by National Geographic: 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的PCT简介纪录片

 

20 Feb 2015

轻量化 | 美国轻量化装备一览

 

在美国徒步了5000公里之后,我对使用轻量化的装备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再次重申,轻量化并不适用所有的徒步;其体系需要许多经验和理论学习的支撑。

2014年夏天徒步太平洋山脊的时候,我积攒了不少轻量化装备的网站,每天翻来覆去地研究各种产品,也渐渐把握了一些门道。其实,研究轻量化产品的网站、对比产品参数、提高自己对材料科学的敏感度,是走轻量化道路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以下推荐的网站网址,有些涉及专门的轻量化装备公司,有些偏于经验总结、理论指导。作者声明与以下所有公司没有经济利益上的往来,本着良心为大家介绍好货。

 

美国口碑最好、产品使用率最高的轻量化公司


第一类:面面俱到

1. Zpacks: 世界上最轻的帐篷、睡袋、背包都是他家的。为什么这么高端、任性?因为Zpacks有可靠的粗苯纤维货源。粗苯纤维(Cuben Fiber) 是目前适合于制作帐篷和背包的最轻防水材料。守住了cuben fiber的市场,Zpacks就守住了轻量化的半壁江山。

2. Gossamer Gear在很久很久以前,G.G曾一度独霸轻量化市场。如今,他们依然制造世界最轻的登山杖 之一最经典的G4背包,和长盛不衰的“大猩猩”背包。另外,GG也开始推出睡垫等一系列超轻产品。GG是一个很有历史的轻量 化徒步公司,他家的网站上一半是装备,一半是轻量化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去翻翻。

3. Six Moon Designs:超轻帐篷和背包是Six Moon Designs的强项。现在SMD也开始往粗苯纤维发展。

4. Mountain Laurel Designs比轻量化(ultralight)更轻的是super-ultra light, MLD就是后者中的翘楚。他家最有名的产品应当是背包(都是无架式)帐篷(比zpacks的还要轻)。MLD我不太敢碰,经验值不够。

5. Hyperlite Mountain Gear与Zpacks类似,生产粗苯纤维产品,专攻背包和帐篷。针对的用户人群应当是介于Zpacks和MLD之间的超轻徒步者。

6. AntiGravity Gear内容包罗万象,也有非常优秀的原创产品。

7. Integral Designs:助攻帐篷和帆布,非常小众。最有名的产品居然是一副不起眼的eVent Gaiters.

8. Granite Gear: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轻量化公司,但是近年来大多数产品都在往这方面努力。他家做背包尤其出色。

9. GoLite已破产。破产之前,在Andrew Skurka的代言之下称霸一方,是非常大众化的轻量化产品公司,其衣服、帐篷、背包的使用率都很高。

 

第二类:术业有专攻

背包:

ULA:最优秀轻量化背包公司

 

Gossamer Gear:经典永存

 

Zpacks:粗苯纤维用多了是会起毛的

 

Six Moon Designs:翻盘重来

  • Fusion: 2014年最新研发产品,一口气取代了之前许多款优秀的背包,来头不小

 

Hyperlite Mountain Gear:叫板Zpacks, 有不少死忠

  • Windrider: 粗苯纤维中的小型背包,类似Zpacks和MLD的产品;以无架背包为主

 

Granite Gear:几乎每年都会换一套新的产品,之前的经典款已经升级

 

Elemental Horizons:高冷,小众

 

Ray Way

 

帐篷:

Zpacks

 

Tarptent:不是帆布,胜似帆布;用登山杖支撑起来的帐篷,单层,三季,有完整的底布。

 

Six Moon Designs

 

LightHeart Gear和Tarptent、Six Moon Designs类似的产品

Yama Mountain Gear

Mountain Laurel Designs:超轻有风险,购买需谨慎

 

睡袋睡垫羽绒被:

Zpacks: 20F和10F,业界最轻,30% over fill 900 goose down

Katabetic Gear: Paliside 30F是Outdoor Gear Lab评出的最佳羽绒被,独一无二的睡垫固定系统

Feathered Friends最好的睡袋公司之一

Western Mountaineering:最好的羽绒产品(睡袋和羽绒服)之一

Jacks R Better:最佳的羽绒被公司之一,也是吊床使用者的最爱

Enlightened Equipment: 最轻的羽绒被之一,舒适度一般

Klymit:世界上最轻的睡垫,不要轻易尝试

Nunatak: 很有意思的羽绒公司

Exped:评价最高的睡垫公司之一;但是产品有些过于高端了。徒步的话还是使用Thermarest吧

 

厨具/净水:

Trail Designs: Caldera炉具系统是传统炉头和酒精炉之间的最佳平衡

Evernew最佳厨具之一,其小锅的口碑非常好

LiteTrail:类似Trail Designs的炉头系统

Vargo:钛类厨具

BrassLite/WhiteBox/Pepsi/TeaLite/Zelph:酒精炉大有学问在

Saywer垄断北美净水器市场; 他家的防晒霜和DEET喷雾也是推荐产品

Aqua Mira化学净水

SteriPen:紫外线杀菌杀病毒,带电池

Lifestraw: 与Saywer Squeeze设计理念类似,但不适用于长距徒步

 

其他:

Camp Corsa:最轻冰斧

Dirty Girls:超跑者最爱的绑腿

Helinox:铝制登山杖

LIGHTER1:最轻熊罐

StickPic:自拍神器

Simmblicity:超轻绑腿

O2 Rainwear (Rainshield):超轻雨衣

Frogg Toggs超轻雨衣

 

跟轻量化沾一点边,或者越来越有轻量化倾向的公司:

Osprey: Exos 48, Exos 58, PCT上最常见的背包

Montbell在轻量化服装方面,尤其是羽绒服方面,确实没有谁能比得过它了

Sea to Summit: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但是这些年来有越做越高端的趋势

Big Agnes:Fly Creek UL1, Fly Creek UL2 = PCT上除了Zpacks最常见的帐篷

Snow Peak:炉头,钛锅,和一些挺有意思的附件

 

16 Feb 2015

穷游网 | 对话张诺娅

采访/撰稿:孙亦歌

原文链接

tbpctstories1 (2)

Q=穷游网 Z=张诺娅

 

Q:先谈谈获奖(金犀牛奖)的感受吧。

Z:其实挺平静的,就觉得自己这么年轻,能跟国内户外界、旅游界这些顶尖的大神大牛们见面,这是最开心的事情。其次,我在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甚至是很自私的在追求一种想过的生活,能够被别人认可,这也说明了国内对徒步界文化的一种重视吧。希望这能够作为一个开端,让国内更多的朋友认识和了解长距离徒步,先把它重视起来,然后再去普及。

 

Q:大体介绍一下你的徒步路线吧。

Z:2013年,我徒步的是洛基山脉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栈道”,从丹佛到杜兰戈,一共800公里,从东到西穿过洛基山脉,这是美国甚至是北美,平均海拔最高的栈道,平均海拔在3000多米。

2014年,我徒步的是42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是从墨西哥美国的边境到加拿大美国的边境,穿过加洲、俄洛冈、华盛顿三个州。“太平洋山脊”特别长,经过了几乎美国所有的气候带,从雪山到沙漠,丛林到瀑布,平原到草原,因此策划准备的时间相对较长。

 

Q:徒步科罗拉多栈道之前,你都做了哪些准备?

Z:做为菜鸟,我觉得体能上要做准备,要适应徒步的环境以及背包的重量,在装备上和线路上要有一定的了解。

锻炼身体,我当时跳了半年的非洲舞;阅读指南以及相关的图书;在网上搜集资料,看北美相关的论坛;我还去拜访了科罗拉多栈道总部的人;从犹他州的盐湖城搭车到了科罗拉多州的丹佛,这也算是长距离徒步的一种心理准备吧。

 

Q:徒步时你会吃什么?

Z:在路上吃的大部分是提供能量的东西——糖份、蛋白质、脂肪,蔬菜吃的很少,最想吃的是水果。长距离徒步有个好处就是不管吃多少都不会发胖,这是一件可以无止境的吃而不会感到愧疚的事情!

 

Q:当你徒步完成科罗拉多栈道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Z:有点像梦。我从丹佛走到了杜兰戈,从杜兰戈飞回了丹佛,我在飞机上,看着脚下那些雪白的山脉,我知道我是走过去的,在天空中看着自己来时的路,特别感慨,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

 

Q:长时间一个人行走,会感到孤独甚至恐惧吗?

Z:当你在野外行走时,你耽心的会是你的安全以及生存问题,其他的不会想太多。

我个人觉得,徒步不是适用于每个人的,我的生理和心理是比较适合徒步的。因为我在野外感觉非常享受,没有陌生感,我在科罗拉多第一天,一走进林子就嗨了,一踏上这条路就感觉这是对的!在“太平洋山脊”我有一半时间是不搭帐篷的,以天为盖,以地为席,栈道就是我的家,充满了柴米油盐熟悉的气氛。

 

Q:当你迷路、吃止痛片、8天8夜没洗澡……有过中途放弃的念头吗?

Z:一次没有。当你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最想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身体的应急反应会帮你处理这些问题,而不是情感上的我是否要停下来。

 

Q:驱使你走完这5000公里的动力,除了是本身对于自然的渴望,还有什么?

Z:徒步不是我的梦想,只是我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种现实,不是一个理想或者一个目标。要说动力的话,也就是把一件事善始善终的做完吧。难得我很享受而且适合这种生活方式,我和大自然又这么匹配,那就好好享受在一起的这段时光。

 

Q:当一个人看到漫天繁星的时候会想什么?

Z:五月天的《星空》。

 

Q:在路上,有碰到心仪的男孩吗?

Z:有的。我会留在书里。

 

Q:那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

Z:我希望这个人能够引导我,而不是follow我,能让我不断学习。总之,要志同道合,要有激情,有行动力,能够互相启发。

 

Q:你曾说过:“经历了两个夏天,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仿佛没有变。”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Z:变——长距离徒步是一种毒药。从量化的角度我脚下多了5000公里,而更多的是,这种远征让我和最原始的生存方式有了交流,这是一种洗礼,是一种朝圣,是一场成人礼。

没变——我在走之前我的三观基本已经形成。我可以用梭罗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我喜欢精神生活上富足一些,长距离徒步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的这些观念,这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我坚持的东西还在坚持,这些都是没有变的。

 

Q:从自然生活回到城市生活,会有不适应吗?

Z:也有也没有吧。不适应的因素主要是人。因为在栈道上的同伴都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彼此懂得对方的语言,而在城市里,会有孤独感,会想同伴们此时此刻都散落在天涯。

其实更多的是适应,因为长距离徒步中,路程会分成一段一段的,三四天就会去趟城市。而且在路上你会向往城市的舒适,一杯热茶、一顿热饭、一张大床……这些舒适都会无限放大的。

 

Q:还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

Z:画画、看书、研究地质地理。

 

Q:下一站去哪?

Z:阿巴拉契亚小径,全长3150公里,这段路会非常艰难。

 

Q:推荐几本相关的书籍吧。

Z:《涉足荒野》、《荒野求生》、《127小时》、《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Q:对穷游网友有什么要说的?

Z:海子的那句话——“风上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14 Feb 2015

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七原则

tbpctstories1 (46)

日本人长沼在科罗拉多小径上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如何处理徒步时的垃圾、清洗餐具、刷牙、甚至在野外上厕所。之前,我对“无痕徒步”几乎完全没有概念,甚至很少能做到“pack it in, pack it out”(带来什么,就带走什么)这样简单的准则。美国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人们先进的环保概念、极强的执行力产生了良性循环。我在这里看到了人们为后代做出的努力: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能自由地穿梭于山林之间,引用干净的水源,呼吸纯净的空气,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至真至诚、恪尽职守地遵循“无痕山林”的准则。

以下宝贵资源,来自自然之友–无痕山林项目的网站www.fon.org.cn。自然之友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目前自然之友的行动集中在环境教育、家庭节能、生态社区、公众参与等领域。自然之友于2011年从中国台湾正式将无痕山林引入中国大陆,目前作为自然之友的一个环境教育项目,主要开展户外环境保护培训和活动。

“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起源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户外运动开始兴起,大批的爱好者进入森林公园野营。到了70年代,户外运动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和冲击开始引起美国相关部门的重视。许多管理部分开始与专业人士、民间团体合作,一起教育民众户外游的环境保护观念。“无痕山林”理念正是在这个时期慢慢涌现。
在1982年,一位Custer国家森林的工作人员Tom Att与他的同事,开始发展“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户外活动方案,此活动随即在林业署系统下逐渐传开。更在1987年由美国林业署、国家公园署及土地管理局合作发行《无痕山林土地理论》「LeaveNo Trace Land Ethics」倡导手册,宣扬保护自然的精神,呼吁游客尊重自然。

 

野外旅行“无痕山林”七原则

1.旅行前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

2.在可承载的地表上旅行与野营

3.恰当的处理垃圾

4.将发现到属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回归原状

5.降低营火对自然的影响

6.尊重野外生物

7.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权益

 

tbpctstories1 (51)

旅行前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 

Plan ahead and prepare

  • 做好旅行计划的好处

缺少计划往往会导致野营者遇到危险,并可能引起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破坏。巡山员和公园工作人员可以讲出很多由于缺少计划或者计划不完善而引发的事故。

而好的旅行计划可以确保整个旅行队伍和您个人的安全;最大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增加出行前的信心;在旅行中学到更多的自然知识。

  1. 履行计划七点基本内容
  2. 确认并记录下此次旅行的目标和对它的期待。
  3. 确认所有参与者(以及您自己)的出行能力,包括身体素质,野外生存基本技能等。
  4. 根据以上两点制定旅行目的地。
  5. 从地图,当地管理者,相关旅游网站和文学作品中了解旅行地点的情况。
  6. 选择舒适,安全,环境友好型的装备。
  7. 选择适合此行程的活动。
  8. 旅行结束后想一想此行的收获,对下次旅行提供改进建议。
  • 几点易被忽略的准备
  1. 查询当地气候。
  2. 确认旅行地安全区域的范围。
  3. 确认旅行地有无特殊安全法规和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法规。
  4. 想好旅行垃圾如何处理。
  5. 制定徒步走的速度。
  • 准备野营食品时三点考虑
  1. 减少旅行当中可能产生的垃圾,尽量购买简易包装的食品。
  2. 选择分量轻能量大的食品,轻便的行囊会使旅途更方便。
  3. 少带需用火加热后才能食用的食品,减少人为制造森林火灾的可能性。

请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最适合您的旅行准备和计划。

 tbpctstories1 (54)

二.在可承载的地表上旅行与野营

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surfaces

基本观点

  • 可承载的地表包括已修建的山路和野营地、岩石、碎石地、雪地、干草地或耐踩踏的植被上。
  • 如果在河岸地区扎营,确保距离河流区至少60米远。
  • 好的野营地是在山林里被发现的,而不是在山林中被人工建造的。尽量把野营地的面积控制在最小。
  • 尽量使用已修建的山路和野营地,不要随意修葺山路,避免影响更多的自然地。
  • 不要践踏山路两旁的植被。

山路的使用

  1. 当有修建好的山路时

野营热点地区往往已存在至少一条修建好的山路,便旅行者和家畜使用。尽管修建山路会对自然地有影响,但在野营热点地区却是非常有必要的。让所有旅行者沿着数量有限的已修建好的山路行走可以避免旅行者踩踏更多更广的土地。

一条设计完美的山路会避过生态脆弱地区,旅行者就不会靠近。沿着山路行走,旅行者便不会进入危险地带。即使出现危险情况,森林管理部门也可根据提供的山路位置迅速找到伤员。

旅行者休息时需让开山路。一行人如需要对话交流需保持较近的间距,避免大声说话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2.    偏远地区,没有山路地区

这种情况出现在偏远地区,未开发旅游地区,沙漠地区等。首先这种没有山路的地区是不被提倡的,它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纯自然区域,从安全角度考虑也不是旅游者首选的地区。如旅行者受过良好的野外生存训练并对“无痕山林”原则有很清楚的认识,可适当选择偏远地区。

旅行者要在上面所说的可承受的地面类型上行走。冰面和雪地像一层暂时的保护层,保护其下面的植被,所以这也是可选择行走的。如是团队旅行,尽量使所有人分散前行,不要试图踩踏出一条新的山路,要让踩踏过的地方有机会恢复本状。沙漠中的水坑是非常宝贵的,旅行者不应在其中行走。

野营地的选择

1. 有专门野营地的地区或野营热点地区

如旅游地有专门供游客野营的区域,请使用专门地区,并严格遵守野营地的有关条例。

当旅游地未设有专供野营的场所时,如是野营热点区,请尽量使用已有旅行者野营过的场地,避免开发新的土地搭建野营地。这种场地很容易寻找,如已缺失表层植物的地区。有些地方是自然形成的植被缺乏区,如沙地、底盘岩地区,都是很好的野营地点,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自然新的破坏。

同时还要注意避开森林中的水源地,让野生动物有足够的通道到水源地饮水。避免野营地太过靠近山路,不仅影响其他旅行者的旅行也不能给自己足够的私密空间

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寻找合适的野营地点,离开时请把野营地恢复到没有进入前的状态,可推荐将要来此地旅游的朋友使用同一个野营地。

2.没有野营区,纯自然的野外

首先这种地区是不被提倡进行野营的。

如到此种地区野营,要寻找那些自然形成的植被缺乏的地点。严格遵循以上提到的所有基本原则。如果多人在纯自然的野外驻营,要尽量把帐篷分散搭建,不要过于集中。并且最好每天都更换野营的地点。这样可以使得被踩踏的地区仍然具备自我修护的能力。

要注意用软地的鞋子在野营地内行走。设立野炊的地点要非常谨慎。临行前,要覆盖人为制造出来的痕迹,可以用落叶,地上的树枝覆盖。

 tbpctstories1 (52)

  三.恰当的处理垃圾

  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 打包进,打包出。离开前仔细检查你宿营或者休息地点的周围,找到任何遗留的垃圾或食物。把所有的垃圾打包带走,包括厨余。
  • 用20厘米深的猫洞来处理排泄物。猫洞地点应距离野营地、水源、步道至少60米远。完事后掩盖猫洞并尽量恢复原状
  • 把厕纸和卫生巾打包带走
  • 洗漱或清洗餐具时,把水从溪流或湖泊取出,抬到200码的距离以外再进行。使用小量的清洗剂或肥皂。洗碗水要均匀泼洒到四周。

恰当的处理排泄物可以避免污染水源,避免影响到其他旅行者,减小疾病的传播,提高排泄物降解的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正确的填埋法是最有效的达到以上目标的方式。

有些调查显示固体排泄物在有些区域的降解很慢,比如山石区,病菌有可能存活一年以上。所以在填埋时要确保远离水源,远离野营地和山路。还有一些特殊区域,固体排泄物是不可就地填埋的,需带离该区域填埋,如狭窄的河谷地带。旅游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可能会对这些地区进行标示。

挖猫洞是最常用的填埋排泄物的方法。

  1. 猫洞地点的选择
  2. 远离水源,山路,野营地至少60米。
  3. 选择一处旅行者不常经过的地方。
  4. 如果野营会持续数天,或者野营人数较多,请分散猫洞的位置,不要集中。
  5. 选择有很好的有机土壤的地点,使其可以快速降解。好的有机土壤往往颜色较深,可以感觉到土壤很富饶。沙漠地区很少有像森林地区的有机土壤,所以猫洞的尺寸不同于森林地区的。
  6. 尽可能将猫洞挖到阳光照射的到的地方,太阳光的热量可以帮助排泄物降解。
  7. 选择一处土壤不易被雨水冲刷到更大面积的地方,比如寻找一处周围都是平地的区域。

挖猫洞

  1. 用小铲子挖深20厘米左右,宽10厘米左右的洞。
  2. 如果是沙漠地区,因为没有足够的有机土壤帮助降解,也不用担心雨水的冲刷,所以猫洞的深度可以只为10厘米左右,便于有充足的阳光射入帮助降解。
  3. 使用完毕后,需用自然界的有机物覆盖并掩藏起来。

卫生纸的选用

  1. 在野外要选用无味,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卫生纸。
  2. 符合以上条件的卫生纸可以填埋在猫洞内,或放在塑料袋中带回。
  3. 天然的卫生纸也不妨一试,如植物的叶子。
  4. 要注意在沙漠中不可以填埋卫生纸,必须全部带回,以免由于气候过热而引发火灾。

女用卫生巾

不可填埋在野外,血液的气味可能会打扰到周边的野生动物。

尿液

一般情况下,尿液不会对植被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其气味会骚扰或引来野生动物。所以最好的地点是岩石上,碎石地上,以减少气味。或可用容器先把尿液和水混合,然后再将其倾倒,这是一种很好的减少气味的方式。还要确定远离水源。

tbpctstories1 (29)

四.将发现到属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回归原状

Leave what you find

  • 减少对自然的改变

当您离开一片区域时,请确保这片区域与您达到之前的状态是一样的。如果您将地上的落叶,树枝,碎石清理以便于野营,请您离开时把它们再覆盖到原来的位置。

尽量不要在野外加工自然界的东西制造桌椅,简易房屋等。记住好的野营地是被发现的,不是被建造的。

在野营热点区,如发现前人建造的一圈点营火的石环,可以留下它。拆除它可能使得今后的野营者不得不寻找新的石块再建造一个,这样会对自然资源产生更大的影响。

  • 避免伤害存活着的植物

不要在有生命的树上钉钉子仅仅是为了悬挂一些物品。不要锯掉有生命的树的任何部分。不要将帐篷上的绳子缠绕在有生命的树上。在树上雕刻是完全不被允许的。

踩一点点野花看上去不会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每位游客都踩“一点点”,那么我们设想一下还会有多少野花可以幸存。请用拍照或绘画的形式带走它的美丽。

有经验的野营者可以在野外辨别很多种可食用的植物,很乐意和朋友们一起来一餐野菜美味。但切不要将野菜拔光,更不可把稀有的植物作为盘中餐。

  • 不可带走自然界的物体和文化遗物

自然界里的很多东西都极其美丽与有趣,比如掉落的鹿角,石化的木头,彩色的石头等。它们的存在让整片旅游区赋有灵气。请留下它们让更多的旅行者可以感受自然的奇特。在很多国家的森林公园,带走任何自然界的物体都是不合法的,甚至是一支野花。

对于文化遗产也是同样的原则,绝不可带走任何古人留下的物品。旅行者在出发前应该确定此行不会进入人类学,考古学重点研究的区域。

  tnfh (32)

 五.降低营火对自然的影响

   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如果要点营火请选择天然木柴较多的地方,不要选择天然木柴稀少或基本已被用光的地方,以及沙漠地区。真正的“无痕山林”营火是不会被发现有建设的痕迹的。在很多国家森林公园里,都有出售营火柴火的地方,请选择这种柴火,而不要从自然中获取天然柴燃烧。

  • 已存在的点营火的石环

最好的点营火的场地是在已存在的石环内。请把营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计算好用火时间放入适量的柴火,要让柴火燃烧完全。用水扑灭营火,而不能用土,有时土不能完全熄灭火。

  • 土坡营火

建设土坡营火首先确保所有取自自然的材料都不会对自然造成新的伤害。可先收集一些土壤,砂子,小碎石。倒下的树的树根部分会有很多松懈的土壤,那里是取材料的好地方。

在地上先铺一层塑料布或较大的垃圾袋,然后在中心用土散成一个小山丘,把山丘的顶端拍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上端平坦的土坡。土坡的厚度应在7-12厘米,这样可以隔绝热使其不会转到地表上。土坡下面的塑料布或垃圾袋是为了方便清理时把土坡的土壤还回原地。

在土坡上点燃营火。但要确定土坡的直径大于营火的直径,因为火焰可能会拼发到四周。在平坦的石头上或地表是某种易燃有机物质,如草地,干草堆,落叶较多地带,请选择土坡营火,以隔离火焰和地表。

  • 营火平底锅

使用平底锅是另一种建营火的好选择。炒菜的平底锅或郊游时常用的烧烤炉都是效率很高而且比较便宜的建营火的工具。平底锅的边至少要有8厘米。它们应该被架在大块石头上或土壤上,防止烧焦地表上植被。

  • 木柴和清理

1.树立着的树木不论它已死去还是仍然存活都是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所以不要从树立着的树木上取木柴。落叶也是鸟类和其它的动物的栖息地,为它们提供躲避的场所。落叶可以锁住水分,帮助提高土壤的质量。落叶降解后会变成新的养分被自然吸收,所以不要使用太多的落叶。

2.不可使用斧头或锯砍伐任何木材。干枯的落到地上的树枝很容易找到,也很容易燃烧,请用这类树枝作为木柴。用小块的树枝,它的直径不要超过一个成人的手腕,而且很容易用手折断的。

3.在野营地周围较大的一片区域内收集木柴,不要集中在小区域用完所有的可用的木柴。在岸边要尽量找干燥的木柴。

4.把所有的木柴燃尽,变成白色的烟灰。戴上手套,碾磨小块未燃尽的木柴。将它们用水完全稀释,分散的撒在野营地周围较大的区域内。在河道附近的烟灰要带走处理,不可撒在河道周围。

5.清理土堆营火和平底锅营火时,请将从它处挪用的土壤归回原地

6.分散扔掉未用的木柴,让营火区域尽可能的接近自然状态。

7.垃圾不可在营火中燃烧

安全

  • 使用营火和户外炉灶时,青少年必须要得到指导
  • 认真阅读户外炉灶的说明书
  • 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燃料
  • 要有人员在营火旁看守
  • 营地中所有可燃物质都要远离营火放置
  • 离开时要完全扑灭营火

tbct (25)

六.尊重野外生物

Respect wild life

在野外行走时,旅行者飞快的移动和制造的噪音会让野生动物觉得受到侵犯。请保持安静的匀速前进,不要追赶动物,不要给它们喂食,不要吓唬动物。(有一点例外,当您行进在熊常出没的地带,可制造一点点地声音,但不是为了要吓唬熊,只是为了让它们知道有访客到来,所以声音不要过大。)在极热或极冷的天气下,人类的打搅会影响动物抵制恶劣气候的能力。

不要触摸野生动物,不要试图接近它们,更不要将野生动物带回家。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着狂犬病和其它疾病的细菌。生病或受伤的野生动物可能会进攻人类,无论您是被咬伤还是抓伤,都不得不去医院检查。

很多出于善意的抚摸或移动幼小的野生动物可能会造成它们被父母遗弃,由于它们身上的陌生的味道。所以如果您发现生病的或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请不要碰它们,您可通知当地的巡山员。

 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同伴,观察野生动物时要和它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它们储存食物时要让它们感觉到足够的私密空间。请让人类的垃圾和食物远离这些动物。

要让野生动物有足够的空间到水源地饮水,并保证它们到水源地的途中不会被打扰。野营地的设立至少要远离水源地60米。

在沙漠中居住的动物往往夜间出来活动,所以沙漠中的旅行者要尽量避免在夜间使用水源。在水源稀少的贫瘠土地和沙漠上,旅行者要尽量减少自身和当地野生动物对生存资源的竞争。

清洗和处理排泄物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以免污染环境或让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受到影响。要记住您是来访者,而它们才是森林的主人。

tbct (5)

七.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权益

Be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很多人到户外是来欣赏自然的。但嘈杂的噪音,乱跑的宠物,被破坏的环境会让旅行者赏析自然的心情大打折扣。所以,请在旅途中保持较低的嗓音,如您携带了收音机、CD机等音像设备请使用耳机。在需要和队友交流时,尽量压低声音说话。带着谦逊的态度在自然中行走,当遇到其他的旅行者时要友善。请保持宁静的心境,静静地欣赏自然的美景。人数少的队伍会更容易做到以上几点。

如希望旅游地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请避开旅游高峰期出行。集体旅行或骑家畜旅行时,切不要占据整个山路,请靠一边前行。请小声和骑在马上的旅行者说话,以免惊吓到马。

选择野营地的时候,最好选择一处有树遮挡的地方,以免影响其他旅行者的视觉景观。在野营地不能够喧哗,以免影响路过的旅行者。吓唬或戏弄其他的旅行者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样有可能会造成旅行者受伤。野营地的娱乐活动要选择适合野外的,不可选择太过喧哗的活动。大部分的旅行者都是到户外来聆听自然的。

衣服和其它野外野营设备的颜色不可太耀眼,如萤光黄或鲜艳的橙色会让其它旅行者或野生动物感到视觉上的不舒服。棕色和绿色是最佳的颜色。

在山路上骑自行车时,请礼貌的提示前方的旅行者,以免旅行者突然向左或向右移动与自行车相撞。

在做出行前的准备时,请确定旅行地是否允许携带宠物。如带宠物一些旅行,请让它们始终与您随行并确保它们不会吓到其他的旅行者。如您带着您的宝贝狗狗一起旅行,请用链子牵着它,并带走它在山路上的固体排泄物。

请记住,自然的美丽不仅仅是用来让您欣赏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您这一代人的,它是我们可以留给子子孙孙的宝藏。

以上内容翻译自Leave No Trace (www.lnt.org) –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网站

自然之友(www.fon.org.cn

自然之友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目前自然之友的行动集中在环境教育、家庭节能、生态社区、公众参与等领域。

自然之友无痕山林(www.fon.org.cn/index.php/Index/cate/id/40

自然之友于2011年从中国台湾正式将无痕山林引入中国大陆,目前作为自然之友的一个环境教育项目,主要开展户外环境保护培训和活动。2014年,该项目获得2014年度第九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公益环保精神提名(www.out99.org/news/Details/8842)。

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www.lnt.org

该中心目前在引领LNT的发展方向。自然之友是其公益伙伴。

10 Feb 2015

哥斯达黎加义工之旅

403919_10150714344879782_1710300045_n 407233_354178161275645_173503432_n 407739_10150599979550027_445773522_n

谨以图文纪念我的2012哥斯达黎加义工之行。

large_P71M_64490000751c1262 large_dTPp_0479000075a31260

El Yue, 我们所在的有机植物农场, 常年有各种志愿者光顾. 我和其它8个女生就住在这个巨大的专门为志愿者准备的Tree House里. 树房的四周当然都是木头, 顶部是铝板, 下雨的时候会有隆隆的响声. 树房里随时会有蝙蝠和蜥蜴光临, 我与它们(和它们的大便)朝夕相处, 自得其乐. 每天晚上9点睡觉, 早上6点起床, 夜晚能听到各种虫鸣鸟名猴子叫和蝙蝠叫, 是纯粹的泰山式的生活.

original_vupv_44b5000074e7121b original_bq8U_656c000075131262

Costa Rica的气候非常潮湿, 和我长大的重庆差不多, 所有的东西都是湿的. 我的毛巾8天就发霉了, 头发自然擦不干. 身上永远都是黏黏的. 下雨的时候, 蚂蚁和泥土混在脚上分不清楚. 潮湿的雨林在太阳地下格外神秘和迷人. 空气中飞舞的虫子, 墙上的壁虎, 树林里投下的光束, 一切都像是梦境.

original_HSH2_6455000075111262

我们所在的地名是Hone Creek, 这是一个哥斯达黎加东部省Limon东南角的小镇. 农场的名字叫做El Yue. 虽说是有机农场, 其实就是一片种植了各种奇特植物的热带雨林, 有一条河流穿过. 农场的主人是一对姐妹. 她们没有把农场当成谋生的手段, 而是注重农场为当地社区带来的福利, 尤其是教育. 所以她们在农场里搭建的图书馆, 并且聘请了英语教师, 为当地的孩子免费教学.

original_zBG7_1d13000074f71261

我们一行13个志愿者,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早饭后就开始劳作. 主要是yardwork, gardening, and landscaping. 挖坑, 搬石头, 推土, 捡垃圾, 做手工, 种树, 除根, 垃圾分类, 清理农场…几乎每天都能体验一种新的东西.

large_2yxt_05c9000075891260 large_3fzh_1cf1000075221261

Rosas (农场的主人)想把前面的”庭院”清理出来, 给孩子们建造一个游乐场, 于是我们当天的任务就是把yard里面所有的树根草根清除, 并且移植到其它的地方去. 每天脸上身上腿上都是泥和土, 到最后一天的时候几乎已经对脏东西完全免疫了.

large_ACjp_445d000074f3121b

Stef是我们的大力士~虽然我们有12个女生, 但是人人都是铁娘子, 有一颗爷们儿的心。

original_o0Zm_0463000075951260

几个人齐心协力, 挖地三尺, 把这棵树的树根搬了出来.

original_nTgX_0479000075a21260 original_jop1_670b00007538121c

Rosas的孙子Andrick只有5岁, 是个人见人爱的小正太, 俘获了我们所有人的心. 所有的女生都开玩笑说要回来”娶”他. 照这张照片时他欲擒故纵到处躲, 最后我必需要跟他撒娇地说Andrick, por favor他才配合了这张照片. 这个小正太是大家每天的玩伴, 喜欢在我们劳动的时候搅和, 真是可爱到不行. 有一次我们在海滩上玩, 我中途离开, 他就大声喊donde esta Heidi (Heidi去哪里了)。

original_y5ME_66ec00007544121c

这个小萝莉名叫Suset, 今年6岁, 每次看到她都想亲亲她. 上课的时候她很害羞, 唱歌的时候笑着看着我们, 不发出声音, 但是玩起来却很带劲, 尤其对我的相机情有独钟, 每天都要用它拍好多照片. 以后我一定要回来再看看这个未来摄影师.

original_xaa3_1ce70000750f1261

Lisa是我们志愿者里惟一的西语裔, 是个瑜伽高手. 她自愿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热身课, 大家都玩得很high. 拉丁音乐taboo一放出来, 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跳起舞, 整个图书馆里都是欢乐的气氛.

original_gsaK_4476000074fa121b

我们的班级按照学生的年龄划分, 3-6, 6-11, 12+三组. 我负责的是年纪最小的一组. 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不在乎你西语说得多烂, 只要你能逗他们开心(用各种方式), 他们就会be attentive. 小朋友的attention span很短, 大家也就寓教于乐, 没有太高的要求. 每天教一个主题, 比如animals/colors/alphabets, 教学结束后大家就开始各种游戏….

original_zDbo_42ba00007516121a original_sUC3_1df10000750b1261

据说哥斯达黎加的literacy程度是98%, 只有百分之二的人不能读写. 我们的学生里的受教育的差别非常大. 条件优越的孩子, 7岁能背出英文字母表; 有个12岁的女生却连西班牙语也无法认读.

large_skKn_48bb000074f4121a

Brandon是我们队伍里惟一的男生, 和小正太Andrick是亲密玩伴. Brandon真的是灰常给力, 不管是劳动, 教学, 和小朋友玩, 都是如鱼得水. 但可惜一般的国际志愿者都是女生.

large_taC0_04e90000759e1260

哥斯达黎加是没有雨伞的. 因为每天都下雨, 雨伞不管用. 大家出门都穿雨鞋, 披雨衣. 我很幸运地在第二天就摔了一身狗啃泥, 全身都湿了, 还光荣上榜地被记录在了我们的团队日志里: 11:30am, Heidi fell…

large_lhQJ_1cf1000075201261

Tania和Andrick在帮助我们建造play ground. 当然..是简陋的Play ground. 几个轮胎立在土里就有各种玩法. 可以踩, 可以爬, 可以跳…谁叫美国人想象力不丰富呢…呵呵

large_oHic_3468000075681263

Andrick和Tania在帮我们推车. 农场里有3个这样的推车, 已经有两个的轮子被弄瘪了. 大家常常要在上面堆几十斤的泥土或是石头, 推几百米的雨林泥路, 到农场的深处. 这些土可以用来种植, 可可以用来撒在泥坑上, 避免像我这样笨手笨脚的人再次滑倒…

original_ESwu_1ccb0000752c1261

典型的午餐, Rice and beans!!! 我们三餐几乎都是变了花样的rice and beans, 各种加勒比香料和酱汁让我爱得不行, 每餐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 这些淀粉食物真的是为我们的劳动增添了不少能量, 但也让我的脸圆了一圈…

original_6X18_33eb000075701263

姐妹党Matalyn & Zujelita, 是我们班里的小甜心. 每次妹妹回答不出问题, 姐姐就会偷偷告诉妹妹答案, 大家的心都被融化了…

original_n01b_1cf1000075241261

图书馆, 所有的东西都是志愿者捐赠的, 就连这个建筑也是志愿者帮助建造的.

original_lcfv_1df1000075071261

6-11岁的班级是最容易教的,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求知欲最强.

large_NtIZ_0479000075971260

姐姐Matalyn, 是个歌神, 虽然只有6岁, 但是可以记住七八分钟长的歌词, 只要一开口就停不下来.

original_ffhB_651c000075181262

下课后就是和孩子们的疯狂时间!

original_w8Xc_42420000753b121a

去最近的supermarket要走40分钟, 经常有呼啸而过的摩托车, 大家要避开让路. 我拿出相机的时候所有人都说小心抢匪…

original_8mPO_44a8000074fa121b original_XE15_1e410000751a1261

在临近的海滨小镇Puerto Viejo的某个露天的bar里. 当晚大家喝的都很high, 在漆黑的夜路里手拉手大声唱歌, 辗转各个酒吧跳salsa~

original_LrSx_3459000075771263 large_TLpl_1d13000075001261

我在这片加勒比的海滩上睡着了. 下午时乌云密布, 大家紧急撤离到另外一个海滩, 最后飘落几颗雨点后乌云退去, 晴空万里, 大家在沙滩上各种合影各种欢乐

original_8HCd_34b2000075521263

在第八日的午夜, 我坐在四轮摩托的后座, 披星戴月, 穿过雨林里的山路, 浓雾, 掠过耳旁的风. 原来所有所得所获不如一夜的星空. 永生难忘的记忆.

每天在雨林里能看到好几条蜥蜴, 引起大家的各种尖叫. 曾经有次上课时一只大的从一个女生手臂上爬过…还有一次早饭时一只小的从天花板上掉在我的盘子前面. 好怀念这些奇遇啊.

original_rMWx_42ab0000752a121a

Organic Farm的一个使命是保护某些濒临灭绝的物种.

large_Ugtl_656c0000750d1262

Andrick的各个Robin, 可以说是我的最爱了. 他在海滩上画一个长了翅膀的心, 里面写着para mi amiga Heidi, 教我怎能不心醉呢?

original_sQIE_446b000074f4121b large_1HLZ_3488000075701263

最后一天, 我们三个班在一起搞了个才艺表演。小朋友们都很上心, 唱歌的时候比谁的嗓门更大, 哈哈.

Talent Show上的三位小萝莉给我们表演了中南美的salsa舞蹈, 热辣到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

large_VAiW_65bc000075251262 original_AzmE_656c0000750f1262

我们给所有的孩子发各种礼物, 大家”有秩序”地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

original_equx_1d8d0000751f1261 original_5hYg_651c000075201262 large_jN3s_05c9000075911260

我的义工项目不大,从组织到策划都是由我和我的大学同学完成的。

有关El Yue农场的信息可以参考:http://earthedintl.blogspot.com/2011/06/el-yue-agro-ecological-farm.html

original_1x6a_424700007531121a

09 Feb 2015

沙发客走世界

large_T2Qe_3fc00000b750125d large_UuW7_4a45000053dc1191

Couchsurfing这个词拆开来, 就是在couch(沙发) 上surf。简单来说, 它泛指任何一种在他人家庭中借住的行为。 借住的地点, 可以是沙发, 房车, 地板, 床, 院外草坪等任何一种地方。借住的方式千变万化,既有提前联系的,也有临时上门的;既有极端舒适的, 也有类似“风餐露宿”的。传统意义上来说,Couchsurf属于穷游者偏爱的旅行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崇尚这种简约但冒险的住宿行为。”沙发客”这个概念并不时髦。自古, 许多旅行者千里迢迢赶到一个陌生之地时, 总是希望选择熟人或者朋友的家住。 这种经济简约的住宿方式, 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节约不少住宿的费用, 同时可以加进与朋友或者亲人的关系。另外, 可以从当地人的口中了解到不少local的信息, 比如食品, 风俗, 节日, 活动, 历史传统等等。

“沙发客”(Couchsurfing.org)这个网络平台的主旨是为了让世界上喜爱旅行的人们结交朋友,同时也满足他们节省住宿费的需求。需要住宿的旅人向当地的沙发客主人提交申请信,主人接受或者是拒绝--这个过程说来简单,但不论是旅人还是主人,都要有十分详尽的自我介绍,还需要之前沙发客经验中结交的朋友帮你写推荐信,才能增加自己的可信度。沙发客和搭车一样,是一门关于信任的严肃的游戏。我从一个不会写申请信的小白,进化到几乎每投必中的高效,中间也经历了不少曲折。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一个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我觉得这话没错。旅行于我而言,是抽离而不是逃离,是新生而不是重复,是寻找而不是迷失。自古而来,所有在旅途上的人都是风尘仆仆--朝拜者,取经者,传道者,探险家,开荒者,等等。旅行,最古老的定义就是修行,加上苦行。Traveling 最早的涵义中就没有“安逸”两个字。

 

travelcs6

地点:盐湖城 (美国,犹他州)

Derek and Kristen

“谁说盐湖城都是摩门教?不对。这是个误会。现在盐湖城里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信仰任何宗教。我自己也曾是摩门教徒,还去巴西传过两年教。”Derek来自犹他,Kristen来自加州,小夫妻俩都曾经受家族影响,一度信封摩门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俩在同一时期经历了思想上的转变,放弃了宗教,投身世俗的生活。”

在盐湖城,我和朋友被他俩拉到了当地一年一度的最华丽庆典–不是别的,正式一场同性恋大游行!看着夫妻俩在搂搂抱抱的同志们之间安然穿梭时,我才真正体会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度。

 

travelcs7

地点:Nampa (美国,爱达荷州)

主人:Jeff

Jeff是一名退休教师。不对,他还没到退休的年龄;但他辞掉了自己的铁饭碗,跑到世界上最穷最乱最危险的地方去教书。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不仅没退休,而且还能称得上是模范。Jeff的太太就是他在泰国支教时邂逅的。

 

travelcs8

地点:本德 (Bend, 俄勒冈,美国)

主人:Keith

Keith拥有一座庄园:除了自己的别墅之外,还有房车和专门给朋友探访居住用的小楼。别墅里有桑拿房,游泳池,健身房和观景台。他虽然腰缠万贯,却有一个特殊的喜好–越野摩托车。他乘着他的”小破车“穿越过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曾经作为美国公民而找各种门路”偷渡“到了古巴。“我最喜欢在雨天的山里骑车,那种被溅得满身是泥的快感不是别的东西可以比拟的!” 说罢,他颇似乔布斯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再仔细打量一下他的穿着:简单的polo衫,牛仔裤,运动鞋,还真与乔帮主颇有几分神似呢。

–也许这些就是我不喜欢住旅馆的理由吧?旅行中,我睡过帐篷,候车室,房车,沙发,地板,也常常买要连夜赶路的”红眼车票”,睡在汽车火车飞机上。可沿路因此而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让我觉得一切又是那么值得。

 

travelcs4

地点:费城 (宾夕法尼亚,美国)

主人:Chris

在与Chris相处的短短六小时里,我做了一顿中式晚餐、给他的英文课当了“助教”、还跟他一起合唱了刘若英的《后来》。克里斯是一名中文老师,在中国生活了6年。以前每一次沙发,都会对主人有点或多或少的了解,起码会听他们描述自己之前做过的很多牛掰事迹或是奇趣经历,而我和克里斯的接触倒更像是两个认识很久的好友在一起做做饭教教书聊聊天的感觉。

两个并肩而行的旅人,在彼此前进的路上擦肩而过,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彼此短暂的现在。大多数旅途上的相遇都是如此。

 

travelcs5

地点:费城 (宾夕法尼亚,美国)

主人:Jeremy & Kennedy

”收养“我的这对夫妇并不富裕,但他们热爱旅行,常常要为攒旅费而打工。女主人大学里学的是戏剧,她自己专长做木偶,有巡演的戏团,但因此而来的收入颇为有限。有时候,他们会上同城网站搜索为医院或者科研项目做”活体实验“的机会,为了一两千美金的报酬而承受肉体上的痛苦–有一次,男主人因为做了某酒精实验而常常呕吐,吃不下饭。那晚,女主人向我展示他们斑斓的世界地图—每走过一个地方,就在地图上做一个标记;几十个骄傲的斑点在图上闪耀着光芒。我在他们的沙发上睡着,凌晨听到开门的声音。男主人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但在楼上的房间用极其轻快的语气和女主人叽叽喳喳地聊着天,两人还时不时地爆发出一阵阵大笑。我虽不能听清楚他们聊天的内容,不过但听语调,也知道他们此刻忘却了生活的困苦,开心地分享着彼此的喜悦。

 

travelcs3

地点:蒙特雷(墨西哥)

主人:Lenin

“列宁”是我的第一位美国之外的沙发客主,也是我遇到的最“尽职尽责”(靠谱程度直逼专业导游)的沙发客主:他不仅抽了一天时间为我们导航,带我们参观景点,还把我们拉到他最爱光顾的藏匿在蒙特雷城深处的文艺小餐厅。列宁温文儒雅却又热情大方,还很有幽默感。他是蒙特雷医学院的学生,和哥哥两人居住在一起,平时招待了不少沙发客客人,留下了一本厚厚的《沙发客签名语录》给后人观瞻。

 

travelcs1

盐湖城(犹他,美国)

主人:Sidney

希尼是个简单干净的标准美女,说话时声音轻轻的,很文雅秀气。“我从高中辍学了,因为我不喜欢学校的生活。” 我是希尼所接待过的第二名住客。第一个人是个怀俄明的自行车骑行者,也是个年轻人。像希尼这样有点小清新小文艺范儿的姑娘,喜欢接触我们这样张牙舞爪不修边幅的旅行者,反差确实不小。但她心地单纯,与我年纪相仿,我们一起逛街看电影,在大街上我要加快速度才能赶上她长腿行进的节奏。希尼偶尔点根香烟,很长时间都不说话,露出少年老成的一面。

希尼曾说过自己生于一个摩门教家庭,但只有母亲还虔诚地信奉着摩门教。她从小就没有严格地信奉教规,久而久之离摩门教越来越远。这让我联想起了戴维和凯伦说过的”转变“。在盐湖城这一代的年轻人中,信仰摩门教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宗教的政治影响力依然颇为强大。但是,不论圣殿广场的里面和外面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盐湖城的花朵依旧绚烂,居民依旧善良–这才是一个城市最大的魅力所在。

 

travelcs2

丹佛 (科罗拉多,美国)

主人:Claire & Brandon

克莱尔姑娘的家处处透露出嬉皮士的味道:她是一名画家,而男朋友布莱恩则是玩音乐的。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克莱尔的绘画作品和神秘的宗教符号,书架上陈列着神秘学和心理学的著作。和其他大多数沙发客主人一样,克莱尔和她的男朋友并不富裕。她作画之余在餐馆打工,而布莱恩则在医院的精神病科管理住院的小朋友。平淡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们的创作激情:克莱尔把家当成了一件可以加工的艺术品,四面墙皆作为画布,让两个人的生活圈进了一个奇幻的想象空间。傍晚,克莱尔倒上两倍红酒,播放起”火人节“的宣传纪录片。电视机里的人们穿着奇装异服,在内华达的黑岩沙漠里肆意地奔跑着。这里没有供人洗澡的水,于是一群人围在”洒水车“附近享受着尘土飞扬的短暂淋浴。在节日里,人们用各种激进疯狂的艺术、音乐甚至肉体形式来表达自我;节日结束时,一切为火人节而搭建的艺术品都随着一场大火烟消云散,消失在内华达的沙漠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克莱尔兴奋地说,她和布莱恩要参加今年的火人节,但是还不知道怎样装扮自己。她向我列举了头脑中的各种疯狂计划,而我轻抿着红酒,时常被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逗笑。


 

“深度旅行”是我坚守的旅行理念。如果没有到本地人家庭中去看看,跟他们聊聊天,我总会觉得旅行不完整。毕竟,有太多走马观花的旅游是照照相而已。回来后,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变化,反而旧有的老习惯被加深。因为我们太容易把自己既有的观念,套在别的景色和人群头上,反过来,我们自己不但没有学到新的东西,固有的偏见会因为有色眼镜而越来越深。深度地行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打开灵魂的视窗,了解新奇的经历,探索未知 --这才是旅行最初始的定义,也是我尽力寻求的旅行方式。

 

09 Feb 2015

【日志】科罗拉多小径 | 一个人的落基山(摘录)

 

tbct (8)

科罗拉多,是我一切故事的总结,也是我一切故事的开始。我在那里留下的,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状态。

tbct (10)

离开落基山脉一年半以后,我又试图把这种状态记录下来。离那片山远了,写出来的字却好像被远方的什么东西牵引着,破碎而飘渺。

tbct (12)

我想,我只有回到山里,才能做出最真实的记录,写下最贴切的文字;可是等我真正回到山里,我又什么都不想说了。

tbct (30)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史铁生《我与地坛》

tbct (7)

“此时此刻的良机终将如青春般一去不复返”

我有一种清晰的感觉:我和科罗拉多”再续前缘“的时机到了。比起乘坐交通工具的旅游,去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科罗拉多的红石白雪,还有什么比这种”亲密接触“更加有意义的体验方式呢?再者,工作了之后,我又能有多少时间去完成这样的梦想呢?怕是现实的大海终将吞没这冲动的浪花,此时此刻的良机终将如青春般一去不复返吧?而此时,我还有大把的时间,也攒下来了一些旅费,最重要的是,我的身体依然健康,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怕是错过了这村就没有下个店儿了吧?

tbct (2)

“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就这样,一沙发的食物乖乖地躺进了7个盒子里。在分配食物的时候我突然又了一种庄严的感觉:这些被分派到各个军营里的小兵,可能是拯救我的生命线。从不算是“吃货”的我突然间感到了食物的重要性。“我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怕是过着相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古希腊哲学家们也无法体验在山林中的一餐热饭,一根火腿意味着什么吧。哦,古希腊没有火腿。

军火和阵地都已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时间。好在当时我已积累了一年半几乎每个周末都爬山的经验,参加了多次长跑比赛,上了半年的非洲舞课,也还算是有了一些底子。为了徒步,我还泡了一个月健身房练肌肉,多次负重徒步,争取每周都达到新的指标。

tbct (24)

“一叶扁舟”

双脚踏上泥土的感觉十分奇妙。在平坦的大道上行走,虽然两旁的溪流和小山颇为秀丽,但总觉得自己踩在人类气息过分浓重的公路上,加之周围可谓”车水马龙“,一直都没觉得自己是真正走在山里。但是,现在我周围的景色完全不同了:开阔的山景由紧密的松林所取代,脚下铺满针叶,踩上去柔软得有如厚厚的地毯;道路变成了窄窄的“单人道”,蜿蜒曲折,盘旋上山,无法看到远处,好似一叶扁舟行进在满是浓雾的大海上,只能让风把你带去不可预知的前方。

tbct (1)

“车里飘着一股大麻的味道”

终于有一辆车停了下来,车主一位是黑人,一位是白人,车里飘着一股大麻的味道。科罗拉多的大麻即将被合法化,而这里的居民们早已经开始“执行法律”了。不知为何,我丝毫没有觉得车内氛围诡异,和车主开心地聊着天;他俩递来烟头,问我是否”吸烟“(吸大麻),我笑着拒绝了。这一黑一白俩哥们和当初搭我的威尔,奥伦一样,看上去不像是好人,而真实的为人却爽朗热情,极为健谈。不知不觉中我就回到了栈道口,结束了第一次的补给之旅。

tbct (5)

“我们只是短暂的情人”

从科罗拉多栈道初期的针叶山里,逐渐进入了树木稀疏的苔原,视野也越发开阔。一路不见一人,天地为我独有,而我却好似局外人,这美景自顾自怜,美得只属于它自己。虽然雪山看似离我遥远,但我已感觉欣慰。它沉默无言等待着一个又一个远游者兵临城下:这些征服者也许身穿着高档的户外服装,带着冰爪和头盔,抑或是像我一样,用双脚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到她眼前;而在她眼里,我们只是短暂的情人,对她却只能永远一厢情愿地爱恋,如此渺小。

tbct (9)

“我在,并经历着”

相比王阳和克里斯走入荒野的动机,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来这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猎奇?是锻炼?是历险?是寻求刺激?是接触大自然?是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但这个答案对我并不重要。每当夕阳和落日透过帐篷洒在我的脸上时,每当拔高到山腰眺望远处的雪峰时,每当本以为山穷水尽之后又迎来柳暗花明时,每当结识另一个栈道上可爱的同路者时,我都是那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里,走着脚下的这条路,一丝一毫反悔的念头都不曾有过。也许,“我在,并经历着”这才是我的初衷和结论吧。

tbct (35)

“我成了一棵静止的大树”

许多人通过静坐和冥想把自己的思绪净化,甚至把自己带到一个与”神“更接近的领域。我此刻突然意识到,这种体验也可以用重复的行走和奔跑达到。当身体进入了一种韵律,便于睡眠甚至沉思颇为相似;此刻,人的思想占据了一切,而身体可以基本视作不存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空旷忘我,灵肉皆无;那双脚似是我的,又似不是我的,脑海里几乎没有任何念头,背上几乎没有任何重量。我好像成了天上的飞鸟,或是一棵静止的大树。

tbct (16)

“烂到肚子里”

栈道上每天的生活大事无外乎就是吃喝拉撒睡和行走,每天做重复的事情,各种步骤以然烂熟于心。而重回现代人的社会后,等车,逛商店,洗衣服,吃馆子的节奏变得十分陌生,有时和他人对话竟常常失语,无话可说,也许是交流的愿望淡了?也许恰恰相反?千言万语,已找不到适当的方式表述了;词汇语法使用得太少,而感情郁积在心口,最后只得让它烂到肚子里。

我在弗里斯克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家牛排店大吃一顿,一边吃一边用WIFI上网,恣意地享受信息时代城市的方便。当晚,我酣畅淋漓地洗了8天以来的第一次热水澡,把“节约用水用电”抛到到了脑后。

tbct (3)

“中国石头”

“栈道名”是长距徒步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人在野外徒步中会渐渐形成另一个身份,会被另一种“社会秩序”和“栈道文化”包围着,这时候大家就会用“栈道名”来代替彼此的真实姓名,为自己的徒步身份印上一个标记。我一听“中国石头”这个名字就喜欢上了它;虽然人在美国的大山里,这个名字可以清晰地表明我的中国人身份,提醒我不要忘本,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国脸应当担负起的责任。这年夏天,王阳离开后,我的确成了栈道上惟一的一名中国徒步者。“中国石头”Chinese Rock这个名字也被我用在了所有的自我介绍中,成了我的代号,一直被我延用到了太平洋山脊栈道上。

tbct (6)

“在黑暗中奔跑”

在去双子湖的路上,我遇到了一对正在走太平洋山脊的年轻夫妇—“乐天派“和”秒表”。他们打算用24小时徒步120公里,一整夜不睡!我当时打量了下他们的背包:完全没有金属骨架,就跟麻袋一搬松松垮垮地撂在背上,也没有腰带;大小跟单日徒步包一般。想必定是骨灰级别的超轻量级选手。一年之后,我在徒步太平洋山脊时买了一本关于长距徒步的电子书,没想到作者竟是”秒表“姑娘。此后我每一次在夜里借助头灯的光芒行走时,都会联想到他们在黑暗中奔跑的样子。

 tbct (40)

“人类的美在于他们无穷的意志力”

当天攀登艾尔伯特的的时候,遇见一个越野跑者–他正在试图于同一天内两次登顶!不久之后,我又得知有两位徒步搭档在71天内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徒步和攀登了科罗拉多58座海拔14000英尺以上的高山……长距离徒步,和搭车、沙发客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我的旧观念被颠覆,新视角被打开。它告诉我人类的美在于他们无穷的意志力。

tbct (36)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所留下的馈赠”

此后,我又在栈道上相继发现了好几个类似的“栈道奇迹”;它们大多是一些白色的冷藏箱,里面装着零食,汽水,有些甚至有许多徒步工具和急救药品。这些冷藏箱大多放在距离公路较近的地方;放置他们的人的身份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无从知晓。他们有可能曾经徒步过这条栈道,想帮助其他的徒步者;也有可能只是当地的居民,听说了栈道的信息后便想帮助徒步者一把。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出于什么动机,每次我看到这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所留下来的馈赠品,但却无法得知施予者是谁的时候,便心生一种复杂的情绪:我无比感动,但更想回报;同时我又明白,除了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可能没有什么更好的回馈方式了。

tbct (32)

“这场雨下得正好”

回想科罗拉多栈道上的一路,自然界虽说让人顿生孤独感,但对自己都是善意,友好的。山火没有烧过来,大雪没有下过来。没有遇到熊和山狮,没有崩石和泥石流,没有风灾和沙尘暴,几英里就有合适的水源,十几英里就有适合扎营的平地;下暴雨时常有山林庇护;坡不太陡,路不太难,全程属于class 1级别。当我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懂得如何和大自然相处时,当我自鸣得意地嘀咕她的智慧能量和善变时,当我妄自尊大地享受她的恩惠而忘却她的残暴时,这场雨下得正好,洗去了我的全部骄傲。

 

以上文字摘录于我于2014年9月写下的文字《箭已离弦》。

tbct (33)

09 Feb 2015

【简介】科罗拉多小径 | 落基山脉的屋脊

maps ct2

科罗拉多州是全美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州,坐落在高高隆起的美洲脊背—落基山脉之上。这里拥有五十多座海拔超过了14000英尺的山峰,是户外爱好者向往的天堂—滑雪,登山,山地自行车,攀岩,徒步,户外项目不一而足;科罗拉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户外爱好者的大本营。

就在这个北美屋脊上,科罗拉多人民用智慧和胆量铸造了一条长长的“纽带”,穿越落基山脉,横向切断大陆分水岭,可谓是世界徒步栈道中的杰出之作。

这条“科罗拉多栈道”(Colorado Trail)全长782公里,从科罗拉多州东北部的首府城市丹佛(Denver)一直向西南方向延伸,直达杜兰戈(Durango)。与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长距线路相比,它超过10000英尺的平均海拔也许只是小巫见大巫;但要在人迹罕至的群山峻岭中开辟一条从未被人类使用过的长达782公里的徒步线路,也的确是科罗拉多为世界徒步群体可圈可点的贡献之一了。

4

线路简介

科罗拉多栈道东部的起点是科罗拉多州州府丹佛,西部的终点是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小城市杜兰戈它全长约为800公里,东北-西南走向,途中与“大陆分水岭”(可粗略理解成落基山脉)重合交汇数次,途径8片山脉,5个主要流域,6个国家野生自然保护区,和5片国家森林。

栈道的管理者—科罗拉多栈道基金会—出版了栈道的《手册》《数据书》和《地图》等工具书。

基金会把栈道划为28段,大多数可以一天走完。徒步科罗拉多栈道的时间因人而异;目前的世界纪录为7天,不过大多数人需要花上40天以上(包括离开栈道去城镇补给的时间)。笔者通径徒步的时间为37天(包括3个全休日,7个补给点)

科罗拉多栈道诞生于1987年,是美国最年轻的长距线路之一。它与“太平洋山脊”栈道等超长距线路类似,也是由一些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美国林业局建造完成的较短的栈道组合拼接而成。

与大多数线路不同,科罗拉多栈道也是一条越野自行车道,除了沿途的6个国家野生自然保护区不允许自行车通过之外,其余地段全部对自行车手开放。如果把整条栈道在一个夏天走下来,遇见的自行车手的数目会远远大于徒步者的数目。

步道历史

科罗拉多步道从1974年提出构想,到1987年步道正式建成,花了13年时间。盖茨基金会在70年代捐款了10万美金作为启动资金。但是,盖茨基金会却没有按照当初他们承诺的那样,提供后续资金。

而步道的修建从一开始,其实并没有一个NGO来进行统一指挥。最开始建立的科罗拉多山野基金会因为运转不周,在中途解体。而CT的最后完工还要依赖“科罗拉多步道之母”Gudy Gaskill和她运作的科罗拉多山脉俱乐部(Colorado Mountain Club)的努力。

科罗拉多步道建成时,它的定线比实际修建的路线要短,修建过程只能在夏天进行(其他时候科州都被白雪覆盖)。虽然步道的竣工比原计划晚了10年,但在1987年完工之时,科罗拉多步道终于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组织——科罗拉多步道基金会(Colorado Trail Foundation)。基金会目前有2位员工,负责统筹步道的维护、资金周转、志愿者项目等等。

地形地势和自然景观

科罗拉多栈道沿途水源充足,栈道坡度平缓,修缮状况良好。其难度主要在于:海拔,天气,和偏远性。笔者认为科罗拉多栈道整体难度适中,如果有基本的户外意识和完善的装备,初级选手也可以畅游CT.

科罗拉多栈道的平均海拔为3139米,是美国平均海拔最高的长距线路。从东向西,栈道会依次经过Front Range , Ten-Mile Range, Sawatch Range和San Juan Mountains(圣胡安山脉)。科罗拉多栈道的最高点位于西南部的圣胡安山脉,海拔为4045米;除此之外,栈道附近会经过科罗拉多第一高峰/美国本土第二高峰—艾尔伯特峰。栈道大部分都在3000米的高原地带。

科罗拉多栈道东低西高。丹佛(东北起点)的海拔约为1700米,而杜兰戈(西南起点)的海拔接近2000米。栈道的前半部分(丹佛至普林斯顿山)整体海拔较低,栈道附近的城市较多,所以难度较低。而栈道的后半部分(普林斯顿山至杜兰戈)人迹罕至,海拔较高,在圣胡安山脉部分几乎全部处于林线之上,难度较大。

所以,通径徒步可罗拉多栈道的人大多数选择从丹佛出发,先适应海拔和难度,然后再越来越接近栈道较难的西南部分。

科罗拉多栈道可大致分为林线以上和林线以下两个部分,二者长度相当。在林线以下,水源充足,松柏成群;在林线以上,7月底野花遍布,高原草甸直连天际,在落基山脉深处了无人烟,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林线决定了科罗拉多栈道各段的徒步方式。在林线以上,徒步者需要担心雷电,暴雨,大风等突发天气情况,更容易高反和失温,找营地的难度更高,离周围城镇越远。

在圣胡安山脉中,约有100公里的路线暴露在林线之上,且离城镇十分遥远,徒步者在这段需要特别注意。

笔者注:在2013年至2017年,科罗拉多步道基金会出重资打造了一条“西线”,从Sawatch Range的西缘,划出了一个大圈,命名为“Collegiate Peaks”,即“大学山脉选线”,经过的是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峰在内的一系列高海拔山峰,比CT原线更壮美、荒凉,徒步难度更大。

tbct (29) tbct (12)

徒步季最佳时间

徒步科罗拉多栈道的时间窗口非常难以计算,这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雪和季风季。

一般而言,十英里山脉和圣胡安山脉的雪约在6月中—6月底会消融到适宜徒步的高度;而这个时间因年份而异。比如2012-2013年的冬季科罗拉多州降雪适中,笔者6月25日左右到达十英里山脉时只有少量雪,在7月中旬经过圣胡安山脉时完全没有雪。但是2013-2014年是科州的大雪年,所有山脉的经过时间都要往后推10天左右。

季风季是比雪更大的隐患。受夏季海洋带来的季风影响,每年7月底—8月初有大约3个星期的时间,科罗拉多的高原地区每天都有雷阵雨。雷阵雨带来的隐患除了在暴露的林线以上无从藏身之外,更可怕的是失温。笔者建议徒步者保护好自己的睡垫等重要装备,在暴雨来临前就把背包全部防水化,选择防水的徒步鞋/靴,慎重选择雨衣雨裤,最好能备上一副防水手套。

综上所述,最佳的徒步时间必须避开雪季和季风季,所以8月初—9月初也许是最佳选择:扯着季风季的尾巴,完全不会遇到雪,而且基本不会有蚊虫的困扰。

tbct (14) tbct (25)

其他注意事项

  1. 装备:基本露营徒步装备即可;帐篷最好选择自立式(free-standing),方便在高原草甸扎营;睡袋需要防水保护,0度左右甚至以上都可以满足在科罗拉多夏季露营的需求;沿线有不少牛羊群,故净水器为必须
  2. 野生动物:科罗拉多州是黑熊和山狮的活动区域
  3. 补给:栈道附近有大约10个适合补给的城市,分别为:Bailey, Breckridge/Frisco, Twin Lakes, Leadville, Buena Vista/Salida, Gunnison, Lake City/Creed, Silverton,基本上平均50-80公里就有一个可以补给的地点;但所有的补给城市都需要搭车才能到达,而且有些土路人迹罕至,能够搭到车的概率极低,建议提前联系科罗拉多栈道基金会了解路段搭车的相关情况。笔者于2013年选择的补给城市有:Bailey, Frisco, Twin Lakes, Princeton Hot Springs, Gunnison, Lake City和 其中Lake City方向车辆极少,两个小时只有17辆车经过;Gunnison需要在两段高速路上分别搭车。
  4. 许可证:徒步科罗拉多栈道不需要许可证

tbct (27) tbct (31) tbct (45)

路线攻略

科罗拉多栈道公分为28段,每段的长度为20公里-50公里不等。

  1. 第一段—第五段:丹佛至克努沙山口 (第0—91公里)

从丹佛出发的前10公里位于风景如画的沃特顿峡谷(Waterton Canyon), Platte River沿着一条土路安静地流淌。沃特顿峡谷是丹佛郊外山地自行车手钟爱的去处,如果幸运的话还能看见一两只山羊在峡谷的峭壁上自如地攀登。前行大约10公里之后,栈道正式开始,您将沿着松叶林见小道一路爬升,稍微下降之后来到South Platte River, 经过科罗拉多栈道最长的桥。第二段的20公里在几年前曾经遭遇山火,树木被燃烧殆尽,且沿途完全没有水源,故一定要在South Platte River接足一天至一天半的水量再上路。

第三段和第四段依然是庇荫充足的森林,同时栈道也会在第四段进入第一个野生自然保护区—Lost Creek Wilderness.

栈道在第五段第一次进入开阔的高原草甸地区,尽头便是大陆分水岭前的最后一站—克努沙山口(Kenosha Pass).

tbct (10)

  1. 第五段—第八段:克努沙山口至田纳西山口 (第91—189公里)

克努沙山口其实是第285号高速公路;越过公路后您会进入开阔的高原草甸,并一路爬升至大陆分水岭(Continental Divide). 这一段的分水岭被称为佐治亚山口。这一段大约有5公里的路程位于林线以上。

佐治亚山口后的35公里之内还有一个小爬升,接着便是科罗拉多栈道全线景色最壮观的十英里山脉。十英里山脉之后紧接是Copper Mountain滑雪场。从雪场到下一个高点Elk Ridge约有20公里路程。Elk Ridge附近的8公里也位于林线以上,六月底积雪不化,地势平缓,风景迷人。

从Elk Ridge后一路下降,约8公里便可到达田纳西山口。

tbct (17)

  1. 第九段—第十五段:田纳西山口—马歇尔山口(第189—405公里)

栈道在第九段进入第二个野生自然保护区:Holy Cross Wilderness, 此处水草鲜美,不过蚊虫甚多。栈道在整个9-11段地势都较为平缓。有兴趣的徒步者还可以在第11段中走一段岔路,攀爬科州最高峰/美国本土第二高峰—艾尔伯特山。

栈道在第12段进入第三个自然保护区:Collegiate Peaks Wilderness. 这片保护区有哈佛山,耶鲁山,哥伦比亚山等美国本土高度名列前茅的几个高峰。第13和第14段只有一小段爬升,之后栈道在第15段再次与大陆分水岭汇合。

tbct (15)

  1. 第十六段—第二十段:马歇尔山口—圣路易斯山口(第405—529公里)

栈道在第16-19段为接下来的圣胡安山脉做铺垫,山脉之间的平原。第18段水源较为紧张;如果您够幸运,也许能在第18段遇见“栈道天使”苹果大叔。栈道天使指的是帮助徒步者的志愿者;苹果大叔每年夏天会有6个星期在第18段水源紧缺的地方设置补给点,提供免费的饮料和食物。

在La Garita Wilderness自然保护区内,栈道沿着Cochetopa山谷之中的小河前进;在第20段中您可以选择走一段两公里出头的岔路登顶圣路易斯山(San Luis Peak). 过了圣路易斯山口之后,栈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位于林线之上,同时也意味正式进入了圣胡安山脉,即整个科罗拉多栈道的精华。

tbct (21)

  1. 第二十一段—第二十四段:圣路易斯山口—莫拉斯山口(第529公里—626公里)

这100公里,是整个科罗拉多栈道最美丽也是最危险的区域;其中有超过90%的路段位于林线以上。第21段的Snow Mesa是一片地势极为开阔的平原,也是夏日雷电的高发区。经过Spring Creek Pass之后,栈道将在高原草甸上逐步爬升至整个科罗拉多栈道的最高点(第22段第24公里处)。

第二十三段的Carson Saddle至Stony Pass再至Animus River之间是科罗拉多栈道的雷电高发区;Stony Pass之后的约十公里的平坦山地被誉为芝加哥盆地,之后便是风景如画的大下坡—Elk Ridge decent.

tbct (37)

  1. 第二十四段—第二十八段:莫拉斯山口—杜兰戈(第626公里—第786公里)

从莫拉斯山口到杜兰戈的这160公里已不再是圣胡安山脉的核心区域,游人的数目大大增加。比较需要注意的是26段的黑鹰山口和第27段的Indian Ridge, 两处皆为暴露的高地。尤其是Indian Ridge, 被誉为科罗拉多栈道中“雷电最频繁”地区,一定要挑好时间攀登。栈道在第28段一路下坡,沿着Junction Creek到达终点—离杜兰戈5公里之外的Junction Creek Trailhead.

参考资料

  • pmags CT guide: http://www.pmags.com/colorado-trail-end-to-end-guide-2
  • Colorado Trail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orado_Trail
  • Colorado Trail Foundation: http://www.coloradotrail.org/
09 Feb 2015

太平洋山脊 | PCT介绍

 

maps pct

太平洋山脊小径(Pacific Crest Trail, 以下简称PCT)是一条纵贯美国南北的长距徒步线路。这条宽度仅为30公分,但长度接近4300公里的“纵贯线”盘卧于美国西部三州的山林原野间,从墨西哥和美国的国境一路向北,途经数十个国家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纵贯著名的Sierra Nevada (西耶拉山脉) 和北喀斯科特山脉,一直延伸到加拿大境内。

 tbpctprep1 (13)

这世界上能霸气十足地穿越一个国家的徒步线路屈指可数:新西兰的Te Aroroa, 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小径,还有就是美国的太平洋山脊和大陆分水岭了(CDT)。 其实,太平洋山脊按辈份来算,只能称得上是阿帕拉契亚小径 (Appalachian Trail)的小妹;按长度来算,还得屈居在大陆分水岭(Continental Divide Trail,5000公里)之后。但在PCT, CDT, AT这几条北美徒步“三重冠” 家族之中,太平洋山脊以它最令人称道的景观优势傲居群雄,在世界景观徒步线路来说都算是个可圈可点的美人。栈道的规划者可是给足了PCT面子,把它穿针引线于整个美国西部最瑰丽奇秀的山林之间:从沙漠到雪山,从瀑布到峡谷,从海平面到4400米的惠特尼峰,从仙人掌王国的“瀚海阑干”再到西耶拉山脉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从南加州干燥得所有水源都要被志愿者补给的沙漠再到华盛顿一连下几十天而不绝的阴雨,从偏僻清幽的深山老林到人满为患的国家公园……太平洋山脊这条线可谓包罗万象,让人感慨虽说“浓缩的是精华”,但是咱“拉长的也可以保质保量”。

 tbpctstories1 (59) tbpctstories1 (42) tbpctstories1 (2)

概况

 太平洋山脊径是一条“纵贯线”,南北走向,其最南端在墨西哥和美国国境线上的加州小镇–Campo (靠近圣地亚哥),最北端在加拿大境内的Manning Park (靠近温哥华), 穿过美国最西部的3个州(加州,俄勒冈,华盛顿),7个国家公园(巨衫/国王谷/优胜美地/拉森火山/火山湖/雷尼尔雪山/北喀斯喀特山脉),26个国家林区和4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PCT的最高点是海拔4000多米的森林人山口,最低点在接近海平面海拔的哥伦比亚河谷。

tbpctprep1 (12)

 PCT很傲娇地恪守它“景观步道”的身份,只通行人和家畜(以及各种生物),对于自行车手和交通工具产业链以上的行头一概拒绝。这也不是没有道理:PCT的大主旨是连结美国西部地盘上的国家森林(National Forest)、自然保护区(National Wilderness Area)、国家公园、州立公园等“公家的地盘”,其中有不少小径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发完毕;PCT超过95%的路段是严格的“trail”,也就是宽度不会超过二三十厘米的山道。这条小径的路况从沙子、碎石、针叶到淌水过河、雪地探路、沙漠沦陷、悬崖漫步等各个徒步娱乐项目都不会放过,所以为了大自然,为了保护这条栈道的路面,更是为了保护交通工具上面的人类–PCT只对活物开放,谢绝任何有轮子的不长脚的代步工具。

 tbpctstories1 (49)

每年试图一次性穿越PCT的人被称为“通径徒步者”或是“直通徒步者” (thru-hiker)。这群人与深山老林为伴,河流清泉为伍。他们当中最小的年仅6岁,最大的已不可考;最快的59天,最慢的几乎长年累月都在栈道上;最不要命的有两个人在一个徒步季内“悠悠球”(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走回起点,即全长乘以二),还有一个大叔钟情于破徒步速度和次数的纪录(Scott Williamson已徒步PCT超过13次,成功yoyo两次)。对于一个正常的徒步者来说,完成PCT需要四到五个月的时间:这其中包括几十次补给,几百次扎营,几千次饮用自然水源,和几百万次挪步。

 tbpctstories1 (40)

历史

 第一个想到可以在美国西部来一条大手笔山道的人其实是个妹子。“应该有一条高山小道…就像西部的‘阿帕拉契亚小径’…从墨西哥一直到加拿大!” —1926年,华盛顿州的Catherine Montgomery把她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告诉了Mount Baker俱乐部。当时,俄勒冈州的纵贯线小径Skyline Trail刚建成,华盛顿州也就采纳了Catherine的建议,顺水推舟地在自己的地盘上设计了条类似的“单州穿越”。于是,早在1937年,PCT三州当中的两个州(俄勒冈和华盛顿)就已经竣工。

 1968年,国会通过《国家景观步道系统法案》,PCT和AT得以正名为第一批的“国家景观步道”。虽说俄勒冈和华盛顿的PCT已经修好,加州就有点麻烦了。几个私人领地的主子不愿松口,恰好他们手中掌握着一块国家公园那么大的地(Tejon Ranch), 不摆平还真不好办。以Clinton C. Clark为中坚力量的PCT推动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私人领地占有者互相拉锯和妥协,让PCT得以在1993年正式竣工。这场打了70年的“持久战”从民间兴起、诉诸立法、由国家和地方的志愿者参与修建、最终归于民间。

tbpctprep1 (6)

 

文化

 1995年,一位叫谢丽尔(Cheryl Strayed)的姑娘背着60磅的大包,和比包还沉重的个人历史,跌跌撞撞地踏上了太平洋山脊之路。十七年之后,谢丽尔的作品“Wild” (《走入荒野》)在美国一炮而红,这本书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两年之久,并于2014年打入好莱坞,女主角还被提名了金球奖和奥斯卡– PCT火了。

 但长距徒步毕竟是一项“非主流”的拼耐力的体育项目。在每年的一千余通径徒步者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摸到加拿大边境的78号纪念碑,20%的人会在一个月内就放弃。但咱也不能低估人类作死的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径完成PCT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若加上分段徒步者,走过PCT一大段的人数可能过万;PCT是由人修建的,由人走出来的;许多人抱着寻觅自然的想法走入山林,却发现自己在同类的簇拥和帮助下被“扛”到了终点线。在PCT上,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长距徒步者是形成PCT“栈道文化”的中坚力量。于人类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大迁徙相似,徒步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从A走到B,在这条宽度仅为30公分的小道上兵家相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们扛着自己的床(帐篷)、被子(睡袋)和厨房(炉头气罐),把家建在栈道上。这些人的年龄、背景、教育程度、工作、地位、性取向、宗教信仰都大相径庭,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路上成为相濡以沫的一家人。他们写书,摄影,作诗,在离开栈道之后把PCT的作死精神传播到五湖四海,祸害下一批无知青少年和老年人。

tbpctstories1 (52) tbpctstories1 (50) tbpctstories1 (53)

 另一批对栈道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群,却几乎从来没走过PCT。他们为徒步者做想象范围之内能做到的任何事情:送吃送喝,车辆接送,收寄包裹,提供住宿和热水澡;他们把自己的家腾出来,接纳一批又一批脏兮兮臭哄哄的野人扎堆,还献上五星级饭店都不包括的足底按摩服务;他们当中有牙医为徒步者提供免费洗牙的,有警察在栈道口接送徒步者进镇子补给的,有运着烧烤架和冷藏柜来路上“拦截”的……他们被称为“栈道天使”– 出于自愿精神为徒步者义务服务的志愿者。

 在PCT的很多路段,尤其是干旱贫瘠的南加州沙漠,没有“栈道天使“的帮助,徒步者几乎寸步难行。栈道天使提供的物质资源被统称为”栈道奇迹“:在栈道旁藏匿的装满食物和汽水的冷藏柜,栈道口一张凌乱的沙发,柳暗花明转角处惊现的烧烤摊……栈道天使和栈道奇迹是PCT人文关怀的重要成份。有人对它又爱又恨,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巩固,它们已经是PCT不可动摇的组成成分了。

tbpctstories1 (47)

长距徒步 

  • 时间:最理想的时间窗口是每年春末至夏末的四月至九月
  • 方向:90%以上从南至北
  • 徒步术语:
    • Nobo: 从南至北(即从墨西哥到加拿大)徒步
    • Sobo: 从北至南徒步
    • Flip Flop: 选择中间一点开始徒步,分两段完成全线(适合于非理想季节寻找最优化路线组合的徒步者)
    • Yoyo: 悠悠球,即从墨西哥国境线到加拿大国境线再回到墨西哥国境线
    • Slack packing: 非负重徒步
    • Zero Day, Nero Day: 全休日和半休日

为何PCT的徒步时间只能是每年的四月至十月?玄机在于它短暂的时间窗口。虽然PCT并不是全美最常的长距徒步线路(还有3200英里的巨无霸–大陆分水岭),也并不是最难的长距徒步线路(大陆分水岭和阿巴拉契亚的完成时间一般都比它要长一个月),但是它在气候方面可谓是十分十分tricky, 给人的挑战是巨大的!为什么?南加州的沙漠,紧接着就是High Sierra的三季雪山,到了加拿大附近还有Cascade Range雪山。出发得太早,High Sierra (西耶拉山脉)的雪还没有化,基本不能通过;出发得太晚,五月南加州的沙漠炽热灼人,而且十月之前若到不了美国-加拿大的边境,迎接你的将会是另一场暴风雪。最后PCT算出来的最佳“时间窗口”应当是:5月10日至10月1日。 这个时间段并不能保证完全没雪;PCT的大多数徒步者都在High Sierra部分准备冰斧和microspikes,在Kennedy Meadows之后使用雪具,在结束了high sierra之后,再把这些雪具“bounce”到华盛顿北部。但因为每年雪势分布不同,2012年曾经基本全程无雪。那年也是PCT有史以来完成人数最多的一年。其实每年开始走PCT的人数都是差不多的,主要是中途退出的人数不一样罢了。而大多数人退出的原因,都是因为遇到了暴风雪/积雪。

tbpctprep1 (15)

补给

补给是长距徒步最需要深思熟虑的艺术。补给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1. 寄包裹到沿途邮局
  2. 沿途购买
  3. 以上二者的结合

寄到沿途邮局–包裹可以是几个月前就准备好、由家中补给者寄出的,也可以是自己在沿途准备好、自己寄送给自己的。收包裹的地点也很多样,除了邮局之外,沿途有不少旅店都提供接受包裹的服务。包裹的内容就更是千差万别人均选择了:食物,燃料,地图,零钱,袜子,药品,胶布,杂七杂八的小东西等等。PCT沿途有几个重要补给点算是”深山老林“,基本没有采购食品的可能性,所以邮寄包裹是不二之选。

沿途购买–PCT一路上会穿过许多公路,有时需要竖起大拇指搭一辆顺风车,有时只需要走一小段路就能来到一座小镇。PCT沿途附近的城市有上百个,其中作为常用补给点的约有40个。这些“城镇”的规模大多能满足徒步者的基本需要–几家旅店,几个餐馆,几个便利店–也就是仅此而已。有些地方只是简单的“驿站”,买到食物都要看运气,更别谈洗澡睡觉了。

以上两者结合–这是最普遍的补给方式。除了几个必须需要邮寄的地点之外,徒步者更喜欢沿途购买必需品,增加食物多样性,同时释放一些被压抑的消费欲。

09 Feb 2015

十八岁夏天的第五封信

XX,

也许世界上有许多值得怜悯的错误。让他人惴惴不安的错误。敏感是一种。过于清醒是一种。保留自我是一种。急于声辩是一种。过分相信或过分怀疑是一种。太过热爱是一种。洁癖是一种。最可怕的一种是固执,是对于朽木之前的春天的迷信,以至于难以接受此树已朽的事实。

这一种让他人头疼和不安的品质,使人纵即显露短暂赏心悦目的阳光,却遮拦不住头顶阴霾覆盖。自恋自怜悲春伤秋。在迷乱中错乱。惊惶而胆怯。内里的野性与虚渺的周遭。还有认清现实的某种无奈。

但这是只属于某个时期的我们,因为青春终将会过去,流年将漂送着我们推进生存的现实。遗忘,权且因为生活的主题将会转变。从童年的天真烂漫不喑世事,到少年错愕愤慨空虚无奈,青年的求静于乱,求希望于失望,直到最终妥协。Yes,living is all about making compromises. 窗外正在下着一场大雨,暗喻着某种决裂。成长,也许就是一个丢盔弃甲的过程; 直到我们学会放弃我们曾经热爱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接近这个世界。

快乐,也不会再是因为物质,愚钝,不喑世事或不愿靠近,而是在见证一切之后终获得那份平静。这与石头下的一朵与世无争的小花不同。它更像是大海滔天巨浪狂风呼啸之后,没有沉下去的小船:自在漂流,即便暗波汹涌。只是我们还在等待蛰伏,惴惴不安。头顶上是将雨的天空。

只愿在许多年后,如今的盲目可以随云雨飘走。愤世嫉俗将不再是我们的负担。大雨越下越小,却迟迟不肯停。此刻还想在雨中奔跑, 走进一家随缘店铺,喝一杯清香渺远的热茶。方知那是年少的交付,活期提取。

也i许,最大的快乐在于宁静。 而最大的宁静莫过,在一个滂沱大雨的夏日,可以把激荡的心情交赋予某一个人,无需他能听见; 而在信的终了,伴随着渐小渐轻的雨滴,笔和心口都随着一串省略号飘散开去,直至不言。

(当时的名字)

2009,7,21, 下午。雨

09 Feb 2015

最终,我们只剩行走

是的,她的包很大。

她叫Cheryl, 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她即将满27岁。

这将是一条从加州的沙漠一直绵延到俄勒冈北端的漫长步道。这条路的名字叫做Pacific Crest Trail. 从墨西哥和美国的边境,辗转4000余公里,直至美国与加拿大的边境。它纵跨了美西三大州–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和华盛顿,从沙漠到河流到雪山,所有的美景和所有的荆棘一览无余。

Cheryl, 这个年轻的女孩,也许这辈子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走上了这条路。

是的,她当时很年轻;她也犯过其他的错误。

比如生在了错误的家庭,童年时代母亲和自己就被残暴的父亲抛弃,一家人流落四方,尝尽贫穷之苦;

比如大学还没毕业,健康的母亲就被癌症击倒,在自己还没成熟时就长辞人世;

比如性生活混乱,比如吸食海洛因,比如离婚,比如堕胎。

她几乎犯尽了人一生所有可以犯的错误。Her life was pretty messed up.

而她在走这条路的过程中,犯了更多的错误,错得更惨不忍睹—

比如上路第一天,就背了整整24.5磅水!合11公斤。

比如没带登山杖,却背着锯子,铲子,和一大堆不必要的东西;

比如买了太小的鞋,一路上指甲磨掉了6个;

比如把登山鞋放在山脊边上,鞋子滑下了山去,又把另一只鞋也扔了出去;

比如每次只给自己补给20美金,于是随时面临没钱买饭买水的危险;

比如她没有任何backpacking经验。

比如,一路上,坚信只能一个人走。

这本书在2012年出版。Cheryl在1995年走完了她的旅程。中间间隔了17年。现在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幸福的妻子,早就脱离了海洛因,成为了她梦想中那样的成功作家。

好老掉陈词 –又是一本讲旅行如何拯救人生的书。“不出去走走,你就不会了解这个世界有多大,了解人生的意义”诸如此类云云。

我也曾经用上述方式理解过这位作者和这本书。

是不是年轻时犯过的所有错误,都可以在行走中得到救赎?

如果行走可以治愈一切,如果所有的过往可以被遗忘,愧疚可以被偿还,梦想可以被保质,疯狂和震颤和不理智的青春都可以被合理化…如果生命了无意义,而意义被行走赋予,未尝不可?

可是这不是Cheryl的理解。很幸运的是,这也不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每一个年轻懵懂的少年少女,都幻想着步步为营,从不脱轨,朝着幸福成功圆满前进的康庄大道。我们不停地计划,计划,计划,计划;害怕耗费着青春的年月多绕几个弯路。害怕不知所措,了无目的;害怕在生活的大海上迷航。我们的每一步都要有方向,受的每一次伤都要有意义。

而错误,是青春的另外一个名字。

Cheryl选择走这条数千米的路,起初并没有任何计划和想法。她不愿给这条路赋予任何意义。对于一个已经失去一切的人来说,往任何方向走都是上坡。

而这条没有任何希望的前路,包含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它打碎了Cheryl的最后一点奢望 — 逃离。每一步离那些生命的碎片越走越远,这条路上的种种就把她抓回那些残忍的现实面前,逼她面对,逼她跳进曾以为的深渊,然后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孤舟一夜,独自在破碎的甲板上看黎明降临。

She didn’t find a way out. Instead it was a way in, into all her darkness and despair, into all the troubles she thought she’d once escaped.

而这,就是她走上的路,也是我们每个人正在走的路:烟波渺渺,一信难求,却又不得不峰会百转,柳暗花明。顿悟可遇不可求,知己亦更是罕有。这不是一条赋予意义的路–我们梦的是什么,现实就是另一个样子。然后我们继续做着同样的梦,却不知不觉拉起了现实的手,和它翩翩起舞。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被现代文学罗曼蒂克化的主题—比如寻求,比如行走,比如救赎。Cheryl不追求这些主题。她甚至刻意赋予这些东西负能量,击碎我们臆想中的救赎之路。她的叙述是赤裸裸的,尴尬的的现实;一路上揣着避孕套幻想和男人做爱的那种现实。

没有正确的路,从来就没有正确的路。路不止一条;路也只有一条。它若是错误的,若是遗憾的,若是疯狂的,它也是唯一的,美丽的,值得像欣赏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一样被我们赋予价值。若是某天,我们真能从现实的残酷中挖掘出美感,然后披荆斩棘坚韧不拔奋勇向前再战三百回合,我们就能直面鲜血淋淋的人生然后笑谈昨夜梦浅。

是的,这本书写的更多的不是追梦,不是少年轻狂,而是如何处理梦的碎片。它不提供trouble-shootiing, 没有解决方案,一错再错错错错。作者想要证明的不是错如何能被改正,而是再错误的人生,也能屹立不倒,以倔强的姿态存在着,直到那些年少轻狂都被时间赦免,我们无需完成救赎;在每次坦然中,救赎就成了柴米油盐的一部分。

青春不只是要不停地犯错,也是给自己犯的错收所有的烂摊子。就像一个人的丛林探险一样。

我很高兴Cheryl在这本书里没有传递出“如果你不做了这件事,就一辈子不会再做了”之类的宣传口号。我喜欢她的直截了当:我只讲我自己的故事,就如我只走我自己的路。我的路有唐吉珂德式的愚蠢和荒谬,有人间喜剧式的琐碎和悲怆,有大仲马的离奇和鲁迅的愤怒;可我幻想的不是被赋予意义,不是被救赎。

09 Feb 2015

太平洋山脊 | PCT装备测评

2017年4月更新:诺娅在徒步PCT之后,又相继徒步了阿帕拉契亚AT和大陆分水岭CDT,这两条线路的徒步清单稍有变化。

太平洋山脊走了4个月,可是确花了8个月的时间准备。在达拉斯的时候,每天下班回家,就守着电脑刷装备,买了又退,选了又换,鞋子试了二十多双,背包退换了三个个,装备清单也参考了好几十份。

在徒步的过程中,我也换了好几样家伙,包括最重要的帐篷和睡垫。但总体而言,我对自己的每样行当都特别满意–毕竟是好几个月突出重围精挑细选的结果。

对于长距徒步的装备,我只有一个终极指标:如果这件东西用起来不像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就干脆别用。一定要100%满意,哦不,是120%满意,才能放心把它带到步道上去。一点小瑕疵和小不爽,被放到4个月、4200公里的栈道上,将会被放大数倍。量变引起质变。

在这份测评清单里,我只选了最有意思的几样家伙,并附上了同类装备里的佼佼者。大家细嚼慢用。

 

背包:ULA OHM 2.0 (个人改良版)

评分:9/10

重量:728g

gear (3)

简介:这是美国轻量化公司ULA的半无架式背包,在ULA的最重要的几款背包里算是比较难驾驭的一款,背负重量在10kg以下才能用得舒服。

优点:这款包是我在世界上能找到的适合我的腰身的惟一一款包,因为其他包的腰带都太长了…(选个包容易吗),不过ULA的包的最大优点就是:真-舒-服!那种舒适感就像是有人从背后拥抱你。除此之外,ULA的包是专门针对长距徒步者设计的(他们的老总和设计师都是PCT hiker), 所以功能简约,空间奢侈,方便实用,所有细节的设置都是恰到好处。

缺点:应该算是特点吧–这包是半无架式背包,内置总重超过10kg背着就会不舒服。

是否推荐?只推荐给轻量级选手。强烈推荐。

同类产品中长距徒步者的最爱:ULA Circuit, Osprey Exos, Gossamer Gear Gorrilla

 

帐篷:Zpacks Hexamid Solo

评分:7.5/10

重量:476g

gear (12) gear (11)

简介:Zpacks是轻量化界的旗舰品牌,创始人夫妻俩是“三重冠”徒步者。他家的主打是cuben fiber (粗苯纤维)。粗苯纤维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防水的帐篷和背包面料,而zpacks驾驭cuben fiber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

优点:轻,太轻了,跟纸一样。底部不是完整的帐篷底,而是透气的蚊帐。这种设计的最大好处是不用处理每天收帐篷时底下的水、泥和尘土。另外,这款帐篷是无架式单层三季帐,搭建方式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改变。

缺点:轻,太轻了,跟纸一样。(风大雨大的时候,地硬冰多插不进地钉的时候,还是很痛苦的。)

AT之后更新:阿帕拉契亚步道上连续的超强降雨,让我确定了这个帐篷的确不适合大风、大雨天气连续使用,于是在AT后半段换成了飞溪UL2.

是否推荐?只推荐给轻量级选手。

PCT徒步者最常用的帐篷:Zpacks Hexamid, Fly Creek UL 1/2, Tarptent系列

 

睡袋:Zpacks 20F 

评分:8.5/10

重量:476g

gear (13)

简介:Zpacks的睡袋是同类产品中最轻的,而且有30%over fill down. 它的外壳是.75 oz/sqyd (25.4 g/m2) Pertex GL Ripstop Nylon,而且其foot box非常窄小,适合睡觉不太爱乱动的人。

优点:轻,太轻了,跟纸一样。暖和,20华氏度肯定能用。款式有不同的宽度和长度可供选择。压缩之后体积非常小。2017年更新:已经连续用了4年,依然坚挺。

缺点:皮儿脆,轻薄,要妥善保管;如果破了要拿tenacious tape补一补。

是否推荐?是。

 

睡垫:Thermarest NeoAir Xlite (Regular)

评分:9/10

重量:35og

gear (8)

优点:舒适性没得说,非常适合爱侧身睡觉的人。R value 3.2, 对于一般的三季徒步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缺点:噪音大;另外就是要小心地标的带刺植物,戳一个洞就比较麻烦了。

是否推荐?是。

 

羽绒服:Montbell ExLite

重量:114.8g

评分:7.5/10

gear (72)

简介:Montbell是长距徒步者最偏爱的两个服装品牌之一,来自日本。他家最有旗舰性质的产品就是羽绒服和雨衣/防风衣。价格公道合理。

优点:轻,薄,小,易压缩,保暖。

缺点:缝隙之间容易漏羽毛,不太耐用。

是否推荐?否。

 

防风衣:Patagonia Houdini

重量:91g

评分:10/10


tbpctstories1 (61) tbpctstories1 (18)

简介:Patagonia是另一个长距徒步者最偏爱的服装品牌。虽说他家的价格有点虚高,不过C系列、R系列做得真是不错。但这款Houdini绝对是我此行最爱的装备,没有之一。

优点:天气冷的时候,它保暖性好。天气热或者运动量大的时候,它透气性好。我在PCT上137天,有130天都穿过它。轻,小巧,而且好看。

缺点:几乎没有。(在猛犸湖的时候被青旅家的狗抓破了一个大洞,用tenacious tape补了一下,不能算是缺点吧?)

是否推荐?是。2014-2017连续使用4年。

 

鞋:New Balance WO889-D(宽版)– 已绝版

评分:10/10

重量:472g

gear (9) gear (4)

简介:全程4双trail running shoes, 即越野跑鞋。越野跑鞋的特点是:极其通风,不容易让脚长水泡,底部较薄,轻便;其寿命一般是800公里。

为什么不穿防水的鞋?为什么不穿靴子?目前为止,哪怕是最尖端的科技也不能解开“防水”和“呼吸性/通风”之间不可共容的难题。对于长距徒步者来说,通风/呼吸性比防水更重要,因为长距离徒步中一定会出现鞋里进水的情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就需要通风性/速干性良好的鞋来把水分排出。

例如,在High Sierra里经常会涉水深溪,穿速干的越野跑鞋可以不脱鞋过河,而防水鞋是极难做到这点的。越野跑鞋和《天生就会跑》中提倡的“minimalist running”运动相关联;Minimalist Running大意是让脚得到最少的保护,甚至类似”赤脚“,从而激发出人天生的协调性,即前脚着地/谨慎选择落脚点/谨慎选择路面/保持正确的步行和跑步姿势等;具体理论依据请参考”Born to Run”。

优点:结实耐磨;V底抓地性极好;宽版,脚趾前端空间游刃有余;透气性极好,湿透了之后干得快;设计的每个层间都很细致用心。这款鞋我极其心水,可惜已经停产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太合脚了,简直像为我量身定做的。目前最舒服的鞋,除他无二。

缺点:没有。

是否推荐?如果你能买得到的话…

 

登山杖:Komperdell Pure Carbon Power Lock

重量:728g

评分:9.5/10

gear (7) tbpctstories1 (42)

简介:在美国的户外零售市场上,Black Diamond和Leki几乎垄断了市场。但在网络销售方面,Komperdell, Helinox和Exped的声誉极高。Komperdell是来自奥地利的碳杖公司,而Helinox则在澳大利亚做铝杖。碳杖和铝杖各有千秋,而我更偏爱碳杖,总觉得它更舒适、自然。

优点:这款是市面上最轻的power lock式的碳杖之一, EVA的把手很舒服;carbon fiber的吸震能力很赞;power lock怎么着都比twist lock的可靠性强。这款杖也已经停产了,市面上与他最接近的应该是Komperdell C3.

缺点:大概1500公里左右,杖子的尖底就被磨平了。不过这不能怪杖子不耐用。哪怕磨平了之后,我还是继续用了2000公里,直到一根杖的卡扣罢工。我对这幅杖还是很有感情的。

是否推荐?如果你能买得到的话…

诺娅2017年更新:REI出了同款的Carbon lock系列,基本照搬的Komperdell原版,推荐。

 

净水器:Saywer Personal Filter (蓝瓶)

重量:155.4g

评分:8.5/10

colorado trail 464

简介:Saywer垄断了美国长距徒步净水器的市场,全程有超过90%的徒步者使用的是它的Saywer Squeeze或者是Saywer Squeeze Mini. 这种净水器亦可在国内买到,但是它只能过滤大分子细菌,不能过滤病毒,后者还是要用煮沸或者化学净水的方式来过滤。

优点:Saywer Personal Filter极其适用于北美个人徒步,它的设计理念是把一个完整的Saywer Squeeze Filter内置于一个蓝色的瓶子内,使用的时候直接吸吸管就可以喝上过滤后的水。注意:挤压瓶体,或是把瓶子倒着,是不会出水的;必须要用嘴吸才可以。它的体积是一升,最大的优点是:速度快,即取即喝,等待时间为0.

缺点:因为必须要用嘴吸才能喝到过滤后的水,所以你看不见你喝的水是啥样的。另外,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过滤器放进睡袋里,气温降到零下之后,过滤器会被冻住,会影响它的正常使用。这个净水器只能过滤细菌,对于北美之外地区常见的病毒无能为力。在北美可以放心使用。在使用“蓝瓶”的时候,注意不能往其中防止大分子颗粒饮料(如蛋白粉等等),会堵塞filter。

是否推荐?是。Saywer Squeeze也推荐。

 

炉头:Soto Windmaster II

重量:65.8g

评分:8.5/10

gear (18)

简介:Soto Windmaster系列致力于做非一体式炉头中效率最高的炉头。它的高效原理在于其凹陷的形状,支架的本身可以作为一个防风罩。

优点:效率比一般炉头要高,但是还是快不过Jetboil式的一体炉。小巧,轻。使用方便。

缺点:受潮之后,效率会受到影响。

是否推荐?是。

 

刀具:Swiss Army SD

重量:19.6g

评分:9/10

gear (17)

简介:瑞士军刀中最小巧的一款。只有3个功能。

优点:轻便小巧。能够满足我长距徒步的需要。

缺点:刀片和剪刀有点太小了。如果需要剪断砍断较大较硬的东西,肯定是不行的。

是否推荐?只推荐给轻量化选手。

 

胶带:Tenacious Tape (by Gear Aid)

重量:几乎可忽略不计

评分:9.5/10

gear (74)

优点:可以粘贴修补几乎所有破了洞的东西。我用它修补过:睡袋,帐篷,防风衣,裤子。粘性极强,机洗之后不会脱落。质地坚硬耐磨。

缺点:不能受潮。

是否推荐?强力推荐。

 

袜子:Injinji 5 Fingers (Medium Weight, Crew Length)

评分:9/10

简介:70% Coolmax/ 25% Nylon/ 5% Lycra

gear (1)

优点:速干,透气性好,不易起水泡。

缺点:大拇指的设计不是很合我的指型。相信每个人的使用体验都会因此有区别。

是否推荐?推荐。可以外面套一层不分指的袜子。

 

绑腿:Dirty Girl Gaiters

重量:28g

评分:9/10

注:诺娅在2017年已经停止使用dirty girls, 略微鸡肋,且在爬雪山的时候会影响脚从雪坑里拔出来的效率..

gear (9)

简介:Dirty Girls 是美国越野跑和长距徒步者最爱使用的绑腿。它的主要功能是隔绝砂石。

优点:使用方便,颜色好看,轻便透气。

缺点:粘在鞋子上的粘胶容易脱落。最好使用Shoe Goo强力鞋胶把velcro粘牢,不然没法把gaiter固定住。

是否推荐?只推荐给越野跑和长距徒步者。

 

08 Feb 2015

轻量化 | 超轻,超自由

 

轻量化,是一种癌 

时光倒流三十年,那时候走进山林玩户外的人,都用的是啥装备?外架式的背包,化纤睡袋,不锈钢锅,大炉子,光是架子就有好几公斤重的帐篷,皮靴,长裤,各种杂七杂八的外坠,钢刀铁铲来福枪,防身防熊工具,还有一些不知道会不会用上的“应急之物”……去野营一趟,身上就跟背了个房子似的;很多东西带着只为“安全起见”;一趟下来,包里的好多东西连摸都还没有摸过。

而现在,“越轻越好”几乎成了北美长距徒步人的普遍观念。在PCT这样的步道上,人们最喜欢“攀比”的就是谁的装备更轻。“你的帐篷多重?” “两磅。” “哈,太重了,我用的帆布只有1.5磅。”“…….”

gear (66) gear (64) gear (54)

轻量化的兴起,有以下几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1. 人们走入户外的目的改变了:从前,“玩户外”多是为了某些其他的目的–打猎,伐木,迁徙,野外生存等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抱着“娱乐”和“体验”的目的走入大自然。玩户外的门槛低了很多,户外产品更加大众化。

2. 材料科学的突飞猛进。

3. “轻量化”哲学的传播:以雷贾丁和盖特伍德大妈为首的一批轻量化先驱,凭借其在户外圈子内的影响力,对超轻量(Ultralight hiking) 进行了一些列的宣传推广。

4. 相关户外运动的跟进:最典型的,莫过于阿尔卑斯式登山和赤足/极简式跑步(Minimalist Running)。

5. 长距离徒步的普及:长距徒步与轻量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gear (57) gear (58) gear (47)

“没有最轻,只有更轻”。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重量”纳入采购装备的硬性指标;他们对轻量化的痴狂程度可能超过了安全性、耐用性、可靠性等等参数。

轻量化可以十分昂贵:一个500克的单人帐造价500美金,而一公斤以上的单人帐可的能就只要两三百美金。简而言之,“剪掉一磅的东西很容易,减掉一克的东西难。” 轻量化也可以很便宜:只要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几乎所有的轻量化产品都可以自己制造,包括睡袋、帐篷、背包、酒精炉等等。实际上,北美轻量化的几位开山始祖,就是从DIY装备开始起家的。

轻量化很容易走极端:把背包多余的带子剪掉,把牙刷距掉一半,每天把用完的地图烧掉……这些做法可能减少的重量只能按克计算,但“积少成多”是很典型的轻量化思维:我这里削一截,那里减一点,不就能节约很多重量了吗?

gear (46) gear (48)

总体而言,轻量化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按照雷贾丁的说法:“如果在路上遇到突发情况,而我恰好(因为轻量化)没有携带某种装备,那我就不需要这种装备。” (“If I need it but don’t have it, then I don’t need it.”)

为什么?为什么要追求更轻更简约呢?我无法从太过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但就个人经验而言,长距徒步的轻量化有以下几大好处:

  • 更轻松:减少背负压力,就等于减少伤痛的可能性。例如,同样是在栈道上摔一跤,背着10公斤的背包和20公斤的背包所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大有不同。同时,轻量化背负对身体(特别是肌肉和关节)的压力偏小,会降低因过度使用而造成的伤痛的风险。
  • 更便捷:简约明了的装备能让非徒步时间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无架式帐篷的搭建只需要5分钟,而有架杆的帐篷可能需要一刻钟或者以上。另外,背包里的东西少了,拿取也会变得方便。
  • 更安全:很多人认为轻量化一定会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其实这是一个重大误区。装备简约高效,会使徒步者有游刃有余的空间去放置增加安全性的物品;背包内部的精简化,会在关键时刻缩短找到某样装备的时间;轻量化要求单件装备的“多功能”。正因为背负的装备不繁多冗杂,徒步者会更加小心翼翼,追求单件产品的使用效率。
  • 更快速:行走速度,是轻量化最直接影响到的参数。

 

但是,轻量化也有以下几个弱点:

  • 降低舒适性:例如cuben fiber的单层三季无架式帐篷 vs. 双层四季自立式帐篷。
  • 降低耐用性:轻薄面料的耐磨损性会大大降低
  • 降低随意性:轻量化装备对于使用者的要求高。

gear (41)

 

我对轻量化几大原则的总结–怎样“轻”起来?.

1. 经验

  • 徒步的经验,特别是在恶劣天气和环境下的户外生存经验,是轻量化的基础。轻量化不适合初涉户外的人群。
  • 对于徒步者而言,最需要掌握的技巧是:徒步本身的技巧–上坡,下坡,各种路面的行走,使用能量的技巧;应对恶劣天气的技巧–低温,潮湿,雨雪,干旱;定位和导航的技巧–使用地图/GPS/导航软件和自然界讯号寻找路径路线的能力。
  • 徒步者要对各种装备的使用成竹于胸,熟练掌握。

gear (53)

2. 单品的多功能化

  • “Multi-functionality” 是轻量化的第一大基本原则。“多功能化”指的是把一件户外装备分解出多个功能使用,进而取代其他有类似功能的单品。另一方面,徒步者最好不要携带功能重复的产品。
  • 越是小巧灵活的物件,越是具有无限可能。一张简单的Buff,可以充当毛巾、帽子、绑腿、围巾等等。一副登山杖,可以用来支撑帆布帐篷和无架式帐篷、当三脚架、挖洞、当防身工具。一个2升以上的储水袋,用嘴吹一下气,包裹一些衣服,就可以充当枕头。多余的袜子可以当手套。一卷duct tape, 可以用来修补帐篷、睡袋、衣服的洞,也可以用来贴在水泡上。一把小刀,只需要有剪刀和刀片两个功能就可以应对长距徒步的大部分需要(至少我从来没用过除了这两个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剪指甲我也一般用多功能刀上的剪刀来解决。
  • 最能在功能方面做文章的,其实是衣物。传统的上衣,从里到外有三层:排汗层,保暖层,和防风/防水层。它们分别对应四件上衣:化纤或羊毛T恤;羽绒服或抓绒服;防风衣;雨衣。所以 ,对于长距徒步者而言,硬壳和软壳都是没有必要的。传统的硬壳,等价于雨衣+羽绒服的功能。传统的软壳,等价于防风衣+抓绒的功能。雨衣和羽绒服是徒步必须准备的衣物。硬壳笨重,而且透气性永远没有它宣传得那么好。对于三季徒步而言,只需要雨衣/防风衣/羽绒服和T恤这4样上衣即可。(我太平洋山脊的上衣有5件:一短袖化纤T恤,一长袖化纤T恤,一羽绒服,一防风衣,一雨衣。这5件上衣的重量加起来可能还不及一件硬壳的重量,而且成功应对了从零下到40度,从沙漠到雪山的各种气候温度条件。)
  • 睡袋的种类有很多,对于普通的徒步者而言,一种是可以平铺开的被子式(即quilt), 一种是有foot box的包裹全身的传统睡袋。被子的灵活性远大于睡袋,因为羽绒被压缩之后是没有隔离能力的,所以睡袋下面被人体压着的那部分其实是被浪费掉的重量。一张quilt (羽绒被), 适用于更广泛的温区,而且不会浪费羽绒。
  • 如果把帐篷定义为广义的“shelter”, 那么最灵活多样的宿营地莫过于tarp (帆布篷), 因为它可以根据各种天气和地形进行改造。而且帆布篷和无架式的帆布帐篷(tarptent)都是使用登山杖作为支撑基础的,不需要携带多余的帐杆。

gear (69)

3. 巧用装备“系统”

  • 如果“多功能性”可以总结为功能延展和散发性,那么装备“系统”则是多重功能的聚拢和整合 (N合一)。最重要的装备系统即:背负系统(背包为主),宿营系统(帐篷为主),睡眠系统(睡袋为主),饮食系统,储水净水系统和衣物系统。
  • 背负系统:以我自己改造过的背包为例,我的背负系统以ULA OHM2.0背包为主。我剪掉了多余的带子,取下了不需要的小物件。我增加了一个塑料防水罩,放在背包的内部;把背包后方的背垫取出,换上了thermarest ridgerest睡垫的剪裁版,因为它更结实更舒服;我在背包的肩带上增加了一个小挂包,用来放手机和地图等物件。
  • 宿营系统:帐篷,帐篷底布,地钉/guyline和登山杖。我使用的是zpacks的超轻帐篷,底下是蚊帐,所以底布是内置的。它更类似于一个tarp, 但是因为底下有蚊帐,它比tarp更保险可靠。
  • 睡眠系统:睡袋+睡垫。有些长距徒步者会添置一个睡袋liner, 以增加睡袋的度数。
  • 饮食和储水系统:饮食系统取决于炉具的选择,酒精炉和高山白气炉的配置大相径庭;储水净水系统的技术已革新,在北美的环境下,物理净水(即简单小巧的过滤器)即可满足需求。在国内的条件下,可能需要物理+化学净水双管齐下。

gear (63) gear (66)

4. 投资前沿技术

在现今的户外市场,轻量化是一个大趋势。对于同一种户外产品,两者功能相同,但一个比另一个轻便,就一定有它技术上的独到之处所在。在选购的时候,要分清“技术革新”和“偷工减料”的区别,就要对材料科学有基本的了解。

gear (44) gear (39)

5. 多比较,多学习

美国是轻量化的诞生地,也是世界上大多数轻量化小公司聚集的地方。最重要的轻量化公司包括:Zpacks, Six Moon Designs, Gossamer Gear, ULA, Mountain Laurel Designs, Hyperlite Mountain Gear, Granite Gear, Tarptent等等。在选购某一类型的产品之前,把这些公司的产品横向比较一番,参考除了重量之外的其他参数:设计,材料,延展性,多样性等等。比较下来,往往能有不小的收获。另外,多参考轻量化玩家的装备清单,看看他们最常用最爱用什么产品,也可快速入门轻量化。

gear (50)

除了各大公司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独立的个人或机构网站,专攻轻量化:

gear (52)

6.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

一个原则:不要相信厂家提供的重量数据,东西一定要买个厨房秤自己秤!

  • 医用橡胶手套:可作防水手套
  • 大垃圾袋:可作背包内置防水罩
  • 酒精炉=工业酒精+易拉罐或者改装版tea tin
  • 苏打粉:个人清洁
  • ziplock自封袋:比所谓的防水袋要更加轻便简捷易更换
  • 一升以上的塑料饮料瓶:如果对保温性没有特别要求的话,塑料瓶完全可以取代笨重的水瓶
  • 营地鞋:啊?营地鞋是什么东西?

 

谢谢大家。欢迎补充。

07 Feb 2015

无痕 | 徒步的新意义

 

金犀牛颁奖典礼上,绿色江河拯救长江源项目的会长杨欣坐在我旁边。杨老师有种隐者的风范,话很少,眼镜后面的目光炯炯有神,胡子已经有些花白。当被主持人问到是否还有别的公益项目准备启动的时候,杨老师的话语让我为之一震:没有别的,咱就专心搞长江源。

上一周,柴静的雾霾视频,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讨论,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看完视频之后,我辗转反侧。

我17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的蓝天。七年来,我走过了美国的不少土地,喝过雪山的融水,在野外睡过几百个夜晚,已然把大自然当成另一个家。我有幸能在太平洋的这一头,看见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河流、翠绿的森林、广袤的未被人类污染的土地;我能呼吸纯净的空气,眺望远处的山脉,并且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环保人的努力成果和民众良好的环保素质。

可是,为什么我就该有权利享有这一切,而我在大洋彼岸的同胞却要忍受另一种生活呢?

环保,这两个字已经被说滥。可是,现状却还是这样:冲锋陷阵的人少,指指点点的人多;付出实际行动的人少,占领道德优越感高地的人多;坚持到底、以身作则的领导人少,盲目跟风、不明其就的看客多。

回到杨欣老师一心治理长江源的出发点,我想:我不是厂长、政客、科学家,手里没有生杀大权,除了舆论,我在雾霾这个问题上,能起到的作用很少。但是,有些别的事儿,也许我能帮上忙。

比如说:户外。

我在2013年徒步科罗拉多小径的时候,被日本人上了一课,才知道怎么样洗碗不影响水源、怎么样扎营能保护土壤、什么叫做真正的“Pack it in, pack it out.” 我敢打赌,能真正做到这三点的户外人,少之有少。

2014年的太平洋山脊上,我的好朋友“悬崖”,每天都要在小径上捡一件垃圾。他还向我解释为什么卫生纸不能和大便一起掩埋、为什么果核不能顺手丢在野外、为什么“可降解”的香皂和沐浴露不靠谱……

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户外人,走入山林之中,有时候却会对山林产生更大、更直接的破坏。就像我对“行李”的黄菊姐所解释的那样–

无痕,简单来说,就是不把城市社会的产物带入大自然、尽量减少对野外的改变。比如,在野外不能使用牙膏和沐浴露之类的产品,因为会改变水质;走路的时候要尽量不抄近路,而要在已经修好的小径上行走,要减少对未开发土地的使用;上厕所的时候要挖一个猫洞,结束之后连卫生纸也要带走;洗锅的时候要离水源60米以外,不能直接在河水里洗;垃圾全部都要收起来带走,不能焚烧,更不能留在野外。等等。

作为一个喜欢户外的人,我在美国的确很开心:这里的天很蓝,水很清,夜晚可以看到星空。但是同在一片天空下,为什么我的国人就不能享受这样的条件?所以,我希望为环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徒步’这两个字拥有一些新的意义。

在国内,喜欢户外的人走进大自然,有时候反而会对自然产生更多的破坏。光是看看景区那边地的垃圾就知道了。树立一个观念很容易,但要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确实很难。我觉得这中间缺乏的就是教育。所以我想起头,用美国的小径当教材,把LNT的观念输入到国内去。”

20140527_122355

Leave No Trace (无痕山林) 在户外的具体实施

Leave No Trace诞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国,是一项由政府机关推动、民间组织参与、有关部门长期监督和维护的大项目。如今,LNT原则已在欧美户外界深入人心。

 野外旅行无痕山林七原则

1.旅行前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

2.在可承载的地表上旅行与野营

3.恰当处理垃圾

4.将发现到属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回归原状

5.降低营火对自然的影响

6.尊重野外生物

7.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权益

LNT的核心思想是:减少人类对野外环境的改变,不带来本不属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东西,也不对当地的自然生态造成人为的影响。具体实施到长距徒步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行走路线的选择:应把步行范围控制在已经被开发好的小径上;若一定要脱离小径,尽量在石头和沙地等表面行走,减少对植被和脆弱土壤的破坏。

在许多使用率较高的景区,有时能看见好几条小径并行的状况。这是因为“主干道”被侵蚀严重,形成了一些水洼,其他的徒步者不愿把脚打湿,才在旁边踩出了新的路径。作为负责任的徒步者,我们应当减少“创造”新路径的活动,尽量使用原有的小径。

在较为陡峭的斜坡上经常会有很多呈“之”字型的路线,有些人为了图快,抄近路从山坡上直接下坡,而不沿着小道行走。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抄近路可能方便了徒步者几分钟的时间,却永久地改变了土壤,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侵蚀,让这片土地在之后完全不利于人类行走。

露营地点的选择:在沙漠和高山地区,植物在一年之中吸收水分、养分和阳光的时间极为有限;一旦它们的生长受到影响和破坏,可能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复原。

  • 应避免扎营在植被脆弱的地区,包括宽叶林、河畔的草滩附近、植被稀疏的区域、高原草甸、地衣类植物附近。
  • 最佳的扎营地点应当是宽阔的大石头背上、沙滩、雪原和冰面上。如果没有上述扎营条件,针叶林和干草地亦是良好的扎营地点。
  • 帐篷的搭建处应距离水源小径60米以上,避免寄生虫污染、对河岸等水源边界地区脆弱植物的破坏。此外,许多动物需要使用水源和小径,扎营在附近会影响到野生动物的活动。此点的另外考虑是来自“荒野式”欣赏层面的视觉污染。
  • 搭建集体营地时,应谨慎选择“厨房”的位置,把最常用的区域集中在石头表面等十分坚固的地表上。
  • “Stealth Camp”适用于地理位置偏远、使用频率较低的潜在露营点。在这类环境下,集体扎营时应当把帐篷之间的距离增大,把人为影响分散开来;离开的时候,应当把地表重新“伪装”一遍,把石头和叶子洒在搭建过帐篷的地方,让人看不出来此处曾经有人搭建过营地。
  • “Sacrifice sites”指的是在人流和使用率比较高的区域,人们应当把扎营范围集中在已经被人反复使用过的营地,比如有明显火堆或是林中小木屋的附近。这类地点已经受到了人为的影响和破坏,所以被称为“牺牲址”,后人应当继续在牺牲址上重复使用营地,而不应把影响力扩大到其他未被开发的新地表上。

垃圾处理:这是LNT原则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环。

  • 徒步者应随身携带塑料自封袋,带走所有垃圾,包括卫生纸、卫生巾和果核等等。
  • 不应当焚烧纸质产品之外的垃圾,更不应当掩埋垃圾;松鼠等小动物和昆虫都是挖洞高手。
  • 如果有没吃完的熟食,也应当放入密封袋之后带走。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起捡走垃圾的意识;每人每天在野外捡一件垃圾,就能对山野的自然风貌产生影响。

排泄物处理:上厕所的学问,是每一个户外人的必修课。

  • 选址:上厕所的地点应选择在任何水源(湖泊、河流、小溪、山泉、河床等等)的60米之外。人的大便之中有许多病原体,在下雨之后很有可能会被土壤带入水源当中;动物和昆虫若引用了水源,也会成为病原体的携带者。
  • 土壤:上厕所的最佳环境,应当是颜色较深的富含大量微生物的有机土壤。即便如此,人的大便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降解。
  • 猫洞:在上厕所之前,应找一块远离水源、土壤肥沃的隐蔽地区,挖一个深度为15厘米以上的小洞。可以借助登山杖、树枝等工具,亦可使用专门的挖洞铲子。如厕结束之后,应当把猫洞彻底掩埋,并撒上碎石、树枝、叶片等作为掩护。
  • 卫生纸:不提倡将卫生纸一起掩埋到猫洞中,因为它的降解极其缓慢,很有可能被小动物翻出来。最安全的做法是把卫生纸也和其他垃圾一起打包带出。
  • 不使用卫生纸:树叶、石头、冰雪、青苔都是卫生纸的代替物。

刷牙、沐浴:市面上的“可降解沐浴露“等, 指的是这些物质可以在土壤中降解,而不是河流、湖泊等水源中。所以,直接在河水里使用任何形式的沐浴露和肥皂,都是对水源的污染。正确的做法应是:寻找离水源超过60米的区域,用水擦拭全身,尽量不要使用任何沐浴露。

清洗厨具:同理,户外食品大多经过加工,并非自然环境中的产物,所以直接在水流中清洗锅具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把锅里接上水,用手或是勺子把侧壁上的残渣刮拭干净之后,把锅带到离水源60米之外的地方,将水泼洒在范围较大的地表上。为了减少食物对野外的影响,推荐食用“冷食”,即不需要蒸煮就能吃的便携食品。

其他方面:不要向动物喂食;如果在丛林中行走,尽量穿着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差不大的衣服,不要太过鲜艳;不要在森林中大声喧哗;不要带走任何有考古、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物体(这是非法的);切勿在野外刻划;等等。

tnfh (36)

“张诺娅–LNT项目”

这次徒步阿帕拉契亚小径,我会以“自然之友-无痕山林项目”志愿者的身份,在全程拍摄视频资料,并即时通过照片和文字把“无痕山林”的原则分享给大家。这是今年我徒步AT中最重要的事儿。如果,能把这一件事儿办好,即时不能顺利走完AT, 我也心满意足。

LNT项目的莲花师兄曾经说过:环保的瓶颈,不是在群众认知的初期,去琢磨怎么把“环保”的观念进行植入;而恰恰是在“环保”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人心之后,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些思想都转化为行动。

从我自己的故事来看,榜样的力量尤为重要。如果不是长沼、悬崖、奶爸这一批以身作则的户外人,能在小径上切实履行LNT的原则,我可能至今都还对这个概念处在认知的初期阶段。同理,如果身边的人都爱随手扔垃圾、而自己又不太能“hold住”的话,一个人哪怕对LNT理论的认知再深刻,最后恐怕还是会沦为纸上谈兵。

我想还原那个能“放逐青云白鹿间”的天地,可是除了节约用水用电、平时注意不丢垃圾等日常琐事之外,我在城市生活中能起到的作用很少。那么,就像杨老师一样,守住一片阵地吧。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也不容易。

新-无痕山林旗子副本xiao

自然之友(www.fon.org.cn

自然之友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目前自然之友的行动集中在环境教育、家庭节能、生态社区、公众参与等领域。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http://www.fongaia.org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注重通过各种环境教育课程、活动,协助人们重新建立与自然的深层联结,促进人们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中去。

自然之友无痕山林(www.fon.org.cn/index.php/Index/cate/id/40

自然之友于2011年将无痕山林正式引入中国大陆,目前作为盖娅自然学校的一个环境教育项目,主要开展尊重环境的户外活动及相关培训。2014年,该项目获得2014年度第九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公益环保精神提名(www.out99.org/news/Details/8842)。

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www.lnt.org

该中心目前在引领LNT的发展方向。自然之友是其公益伙伴。

27 Jan 2015

阿帕拉契亚 | 我想走去卡塔丁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我走过的路太少。

 

死读书那阵儿,每天走的路就是从寝室到教室到食堂再到教室;死走路那阵儿,每天就是从白走到黑,从迷糊走到清醒再走到迷糊。读书那阵儿,走的路太少。走路那阵儿,没心思读书。结果,闹了半天,书读了一半,路也没有走好。前几年稀里糊涂读了几本《在路上》《野性的呼唤》《涉足荒野》《瓦尔登湖》就以为可以上路了,结果发现自己啥都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走路。认不出名儿的野花野鸟,还是认不出名儿;地质地貌结构研究了千百遍,还是纸上谈兵;指南书翻了千百本,去过的地方就只有那么点儿,而且大多还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既然这辈子的智商大概就是这么着了,我还是趁脚还能动,多走点路吧。卡塔丁,听着不错,可以吃吗?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那里有最真切的太阳。日出,就是日出。日落,就是日落。雨点打在身上,湿气就会渗进皮肤。该是什么的,就是什么。大自然从来不会推推嚷嚷、模棱两可。大烟山的雾气和阴雨会冻死人,就不该让睡袋被打湿;华盛顿山顶的狂风会把小个子刮跑,你就应该埋怨自己当年晒得太阳太少,吃的蛋白质不够,或是爸妈怎么没把自己多生个五厘米;他们说卡塔丁的乱石会滚落、有恐高症者不要轻易尝试,你就该欺骗自己,路在上面,往下看干嘛。蓝岭和白山不会撒谎,大自然在这场赌局里只赢不输,而且从不遮遮掩掩;这时候,轮到你做的,就只有忍、熬、磨、嗑、赖。谁赖到了卡塔丁,谁就最多和美国东部的大山打了个平手。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我稀里糊涂地从墨西哥走到过加拿大,还没弄清走路是怎么一回事儿,故事就结束了。我还没来得及辨认花朵和树木的姓名,学会看云识天气;我还没来得及把每一个路上的笑脸放进相框,把每一个姑娘和汉子的脸庞记在心里。一切如梦,太匆匆;哪怕做了万全的准备,真正的旅程还是无法回头的列车。这次,我想慢下来。我想记住狼吞虎咽后盘子里的残羹剩饭的气味,我想记住旁边那个睡袋里的男人的胡渣的形状,我想看清楚路上的每一块石头,喝干每一瓶啤酒,然后背脊朝南,义无反顾。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我不知青春为何物、该怎么珍惜。越是年轻,就越害怕别人说自己年轻,因为知道银行里的这笔“青春存款”迟早要拿来还债,落得自己两手空空。我反感“年龄决定论”,因为那些教唆着“什么年纪就该有什么年纪该做的事儿”的人,往往自己做得并不好,对生活充满悔意。人的局限,都是自己给自己定的;有小孩儿5岁就走到了卡塔丁,也有老人85岁才登顶;年龄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数字罢了。他们说,你这样的年轻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是,我腰疼。我的腰带总是把自己勒得太紧,弄得我神经痛。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我想要放声痛哭。我读着别人写的传记,揣摩着他们走去卡塔丁的经历,会和我的有什么不同。我可能也会像他们一样,在泥沼里的木头桩子上滑倒,摔个真正的狗啃泥;我可能也会遇上冰雹,被闪电击中,在大石头堆里痛苦地爬上爬下,在小木屋里被别的徒步者的鼾声弄得睡不好觉,在镇上被酒鬼骚扰……我可能会生平第一次在栈道上放声痛哭。可是我期待这种哭天抢地的嚎啕大哭。好久以来,我都是为了电影、书本、音乐里那些别人的故事流眼泪。我什么时候也该同情一下自己,赏给自己一次真正流泪的机会,然后咒骂:我真是个傻子,把自己领来这要死不活的trail上来受罪,究竟是为了干嘛?然后,发现这是个伪命题,继续哭得痛快,酣畅淋漓。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这世界上,能被丈量的工程太少。可到了山顶,你就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在山脚;到达了北方,你就知道南方已经被远远地撂在了身后。可是走到了卡塔丁的时候,站在那顶峰上,我能看见什么?他们说,徒步者的每一步都是一个里程碑,因为每一次的前行,就意味着离卡塔丁更近了一些。可是我知道,也许当我真正走到卡塔丁的那一刻,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变成无法被理解的天文数字,就像一个六岁的孩童面对量子物理时的不解和错愕。三千公里,这个数字太大,我只能把它分解成每一个山顶、每一个路人、每一个小镇、每一次扎营和每一步路。至于怎么把自己送去卡塔丁,除了以上这些,我不太清楚。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路,越走越窄。看得多了,选择反而少了;因为越发知道了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什么是拼了命也要一条路走到黑的。人的精力,就那么点。我把大多数的光阴浪费在了走路上,和策划下一次去别的什么地方走路上。我乐意。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时间,会告诉我答案。”

 

我想走去卡塔丁,因为,人生也许就是一场行走吧。所以,不管是走去卡塔甲、卡塔乙、卡塔丙还是卡塔丁,前进,就好。

 

26 Jan 2015

长距徒步101 | 补给

 

我们先来大致看一眼我的PCT补给计划表。这张表制定于我出发之前,所以上面的数据和时间都是出发之前的计划值。

地点 英里数 间距(英里) 相距几日 估计抵达时间
(估算) (会有变动)
南加州  TILL MILE 700 7个
Mt. Laguna Lodge 42.6 42.6 3 4/8/2014
Warner Springs 109.5 67 4 4/12/2014
Idyllwild 178.6 70 4.5 4/17/2014
Big Bear 265 86 6 4/24/2014
Cajon Pass 342 77 4.5 4/28/2014
Wrightwood 364 22 1.5 4/30/2014
Agua Dulce Hiker’s Heaven 455 91 6 5/7/2014
Hikertown 518 63 3.5 5/11/2014
Tehachapi 567 49 3 5/15/2014
Lake Isabella?? 652 85 6 5/22/2014
Kennedy Meadows 702 50 3 5/25/2014
45 36
中加州–西耶拉山脉  High Sierra (till mile 1100) 4个
Independence 789 87+14 7 6/2/2014
Mammoth Lake 903 114 7 6/9/2014
Tuolumne 943 40 3 6/13/2014
Kenney Meadows Resort 1019 76 5 6/18/2014
South Lake Tahoe 1095 76 5 6/23/2014
27 24
北加州  Northern California (till Mile 1700) 6个
Soda Springs (Donner Pass) 1156 61 3
Sierra City 1198 42 2 6/30/2014
The Braatens of Little Heaven 1290 92 4 7/5/2014
Chester 1335 45 2.5 7/9/2014
Old Station 1378 43 2.5 7/12/2014
Burney 1416 38 2 7/14/2014
Mount Shasta 1507 91 4 7/18/2014
Etna 1605 98 5 7/23/2014
Seiad Valley 1662 57 3 7/27/2014
28 18
俄勒冈       Oregon 7个
Ashland 1727 65 3 7/30/2014
Fish Lake Resort 1780 53 2.5 8/3/2014
Mazama Village(Crater Lake) 1829 49 2.5 8/6/2014
Shelter Cove 1912 83 4 8/10/2014
Big Lake Youth Camp 2002 90 4.5 8/15/2014
Ollalie Lake 2054 52 2.5 8/18/2014
Timberline Lodge 2107 53 2.5 8/21/2014
Cascade Locks 2155 48 2.5 8/24/2014
24
华盛顿 Washington 5个
Trout Lake 2238 93 4.5 8/29/2014
White Pass 2303 65 3 9/2/2014
Snoqualmie Pass 2402 100 5.5 9/8/2014
Skykomish (The Dinsmores’) 2476 75 4 9/12/2014
Stehekin 2580 104 5.5 9/18/2014
22.5

 

首先,我想要说明,以下的内容仅为我的补给方式,比较个人化。我的补给方式主要依赖于USPS, 邮寄。

有很多人,包括长沼,从来不给他们自己邮寄补给,而是在镇子上买好所有的东西。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你不能使用气罐和炉头,因为在小镇上几乎无法补给这样东西。大多数徒步者都喜欢用酒精炉,小,轻便,而且极其方便补给denatured alcohol (或者HEET).    再者,这些人不吃mountain house那类昂贵的脱水食物,而是去超市买拉面/沙丁鱼/葵花籽/巧克力那类的食品。其实如果搭配合理,这些食物的营养并不会比mountain house差。

所有的补给方式,总结于以下几点:

  • 准备好的邮寄箱子,装好未来一段路(直到下个箱子)的食物/燃料,托付一个信赖的亲友把这些箱子寄到相应的补给站 (我的方式)
  • 完全不提前准备补给,在补给的小镇上购买所有的食物和燃料(酒精)(长沼的方式)
  • 提前把食物在栈道上藏好(现在没人用这一招走长距,但是广泛适用于山地跑/山地自行车比赛)
  • 跟当地住的亲友约定好时间,让他们把补给送到栈道口(几乎所有的长距徒步世界纪录都是这样诞生的,ohh yeahhh) (卫斯理的方式)

如果你采用了我的方式,提前给自己邮寄,那么恭喜你,你就将开始一项工程量十分浩大的项目。下图是我为了走科罗拉多栈道建立的文件夹—

large_bNGm_3fde00007c2a125f

下面让给我们开始找补给站吧:

  • 第一步:你的面前要有一张所有可能的补给站的表格,列出栈道附近所有有邮局的城市,小镇,度假村。
  • 第二步:估算一个大概的均速。科罗拉多栈道应该是15英里左右。PCT应该是20英里左右。
  • 第三步:考虑你能背几天的食物。一般4天比较合理。也就是说,PCT上的补给站应该是4乘以20,也就是80英里左右一个。CT上的应该是4乘以15,60英里左右。
  • 第四步,研究栈道的elevation profile(海拔图), 哪些路段比较难走?如果你的均速低于15英里/每日,可能4天的食物只能让你走60英里。所以,要把难度的因素考虑进去。非常好走的路段,可能你120英里不需要补给也完全没问题。
  • 第五步,当你把速度和难度都考虑进去了,就可以开始挑补给站了。依然是80英里左右一个,稍难的路段,60英里左右一个,简单的路段,120英里左右一个。

好了,这下你挑好了所有的补给站了,总该完事儿了吧?

事情还没有结束!

  • 需要注意,这些补给站往往跟栈道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你需要找出从每一个补给站到达栈道的路线,有多远?沿着什么路?需要搭车吗?如果要搭车,是否容易?如果不容易,你可能需要更改补给站。
  • 另外,邮局周日不开门,周末只开半天;所以应该尽量把包裹寄到旅馆,客栈那种24/7都开门的地方,可以随到随取。
  • 如果在路上,你有东西用完了(记事本,相机存储卡等),也需要在邮局把这些东西寄回家。另外还有一个词叫做“bounce”:同一样东西,需要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使用,就把它bounce到第二个地方去。最好的例子应该是徒步靴。在走完雪地之后,应该把它bounce到加拿大南部的雪山,因为10月走到那里可能就需要使用了。

下图是我的科罗拉多栈道的7个补给站–Bailey, Frisco, Twin Lakes, Provinceton, Gunnions, Lake City和Silverton. 

large_dzB8_0870000000921191

我找到了每一个补给站返回栈道的方式。大多数需要搭车。

 

找到补给站了,下面就要开始准备大箱子咯。

对于科罗拉多栈道,一路上需要的补给大致相同—吃的,燃料,维生素,然后就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了。可以说每一个箱子的大致内容是相同的。另外,我一路上都带着我的数据书,所以不需要邮寄任何地图/参考书给自己。王阳把guidebook复印了下来,分段剪裁好,放在每个箱子里寄给自己,也是个好方法。注意,科罗拉多栈道因为比较短,所以它的补给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再长一点的栈道,箱子里的内容就非常复杂了。

比如,如果想走太平洋山脊,你要考虑如下因素:

1. 如果你要进入一个新的国家,比如加拿大,可能你需要把自己的证件提前寄到国界附近. 当然你也可以一直带在身上,注意防水。

2. 跑鞋的寿命是500英里左右,所以走2600英里的PCT, 你需要给自己邮寄起码3双跑鞋,另外还需要邮寄一双靴子,用于High Sierra的雪地徒步

3. 可能需要邮寄雪具–microspikes最起码,冰斧不会用的话邮寄了也没用

4. 熊罐头,是有些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必须要求的,也需要提前邮寄

5. 下一段路程的地图/数据是一定要提前邮寄的,因为你没法同时带所有的书

6. 袜子,尤其是羊毛袜,寿命极短,补给困难,要提前邮寄

7. 要提前邮寄记事本

8. 要提前按邮寄相机的memory card, 不然用完了内存,是基本没办法在路上买到新的

9. 酒精炉,火柴,洗衣液,选择邮寄。


大概准备好了每个箱子的内容,你的事儿还没完。起码在路上的时候,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下一个箱子里有什么东西。所以,我建议把箱子里的所有物品的清单都总结出来。比如下表–

original_lwPK_4bb600006f56118f

再比如下表,记录了邮局的地址,大概的到达时间,箱子的内容,箱子之间的距离,和累计总距离–

large_VxJU_7f320000674a125d

对于如上表格,我的处理方式是:把他们通过PDF格式保存起来,下载到手机上,在路上随时可以看。

通过以上的补给教程,其实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要是你能把这些步骤都做好,你就已经干了一件不比徒步2600英里更简单的事儿了。鼓掌。